•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歷史教案>七年級歷史教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時間:2023-01-10 10:57:20 七年級歷史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農業、手工業以及海外貿易三個方面的主要發展標志及成就,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表現。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自行閱讀課文,概括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

      以學生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等方式,引導、分析解決問題宋代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通過文字、圖片等史料展示,用語言描述宋代的社會生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宋代經濟發展的成就,認識我國勞動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創造了經濟繁榮。

      通過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原因等分析,認識經濟重心的南移不僅是長時期的歷史過程,也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過程。

      教學難點:通過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原因等知識點講解,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經濟重心的南移不僅是長時期的歷史過程,也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這一結論。

      三、教學方法

      教師講析為主,師生討論為輔

      四、教學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在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統治中國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了棺定了論。但是,如果我們改變一下自己的視角,試試按另一種標準來看待歷史,不是只看王侯將相的“千秋功績”,而是看看社會經濟的發展,看人民群眾的生活,也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通過對宋朝經濟狀況的學習,同學們也許會改變對大宋王朝的上述認識。

      第一個環節:宋代經濟成就,弱宋與富宋的對比

     。1)展示反映宋代經濟成就的表格,學生閱讀課本整理知識。

     。2)學生討論海上絲綢之路的條件、原因

      為什么陸上的絲綢之路轉到了海上?從政治和技術兩方面去考慮

      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先進;周邊民族的興起與強大,陸路受阻;商業的繁榮和經濟重心南移;政府的鼓勵政策。

      為什么南宋沒有禁止海外貿易?(這里需要對比明清)

      一則來自海外貿易中巨額的財政收入;二則當時的海外貿易還沒有遇到后來明清所遇到的困難——倭寇、海盜、叛逆……;三則國內危機也不像明清時期那么嚴重。相對而言,局勢的變化使得后來的王朝根本無法繼續南宋開始的寬容自信的對外政策。

     。3)史料補充,論證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結:南宋時南方經濟已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實現了南移。

      從此南重北輕的經濟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續到今天。

      第二環節:經濟重心的南移過程。

      閱讀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過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斤之家。

      材料二:(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東京開封)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抵,語曰:“蘇湖熟,天下足!

      總結:

      1、初步開發:漢末,南方等區域經濟發展。孫吳,開發經營江南地區,水稻種植、絲麻紡織、銅鐵冶煉、造船技術等發展、進步。

      2、繼續發展:唐代是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黃河流域和南方長江流域是唐代的兩大基本經濟區。以安史之亂為界,兩大經濟區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發生了逆轉。

      3、完成南移: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壓倒性優勢下繼續發展,我國古代經濟南強北弱的局面成為定局。

      過渡——白居易的《憶江南》和一系列圖片展現江南的繁榮景象屏幕展示(《耕獲圖》;《貨郎圖》;宋代景德鎮的代表性瓷器圖片;哥窯的冰裂紋瓷器圖片;南宋海船圖片;包括交子在內的各種貨幣圖片;《清明上河圖》局部。)

      提問:“為什么江南會從一個落后、荒涼的地區成為一個經濟繁榮、風景如畫、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開發?”

      第三個環節:學生討論交流重心南移的原因

     。1)什么造成了北方的落后?

      黃河中下游地區自三國起,軍閥混戰,再加上北方匈奴、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頻頻南下,長期戰亂不已,經濟破壞嚴重。五代十國期間,北方幾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發一次大規模戰爭。

     。2)南方有什么先天的有利條件?

      北方戰亂,北方人民大批南遷,既為江南經濟發展帶去大量勞動力,又帶去中原地區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相反,江南長期處于一個相對和平安寧的環境。

      從三國時期(公元3世紀)起,政局不穩,戰爭紛起,中原地區民不聊聲,促使北方人口向南遷移。兩晉時期(4世紀)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輪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動北人南移。進入隋唐時期(7、8世紀)以后,南方仍是北人遷移的首要目標。歷經這樣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遷徙,安史之亂后南重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終形成。

      小結一:北方人口的南遷是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3)什么使得這些長時期沒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條件終于開始發揮影響?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動力之一:技術進步。

     。4)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發生了什么進步?

      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耕作技術的提高,稻麥輪種的推廣;土地的開發和高效利用(圩田、沙田、梯田)

      手工業技術的進步

      小結二:技術進步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除上述歷史原因外,中國古代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的冷暖干濕變化、過度墾伐造成生態失衡及江南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也是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歷史地理因素。

      總結: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需從地理、政治、歷史等多角度綜合分析。

      第五環節:學生討論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開放性話題)

      1、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于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3、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遷,使游牧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4、對南方環境的影響。南方一些地區的過度開發,如“放火燒荒、圍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可持續發展。

      拓展總結

      經濟重心的南移不僅是長時期的歷史過程,也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作業布置

      探索與爭鳴:為何宋以后的中國始終未成為“海上強國”?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展及與唐朝的關系,了解回紇、粟末、南詔的社會生活及與唐朝的關系。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出現這種政策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總結各民族與唐朝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比較概括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和發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發展,這種關系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隋唐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教材首先介紹吐蕃人的社會生活狀況、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和親、吐蕃贊普的上書,說明了吐蕃與唐朝“和同為一家”的密切關系。其次介紹了回紇、南詔等民族與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情況,說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廣泛性。

      本課的重點,是吐蕃的發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

      本課的難點,是唐朝對邊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較開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態度、唐朝與吐蕃的和親、唐玄宗冊封回紇、與南詔等少數民族首領的政策都是開明政策的體現。

      【教學過程】

      導入:歷史上中原地區的許多統治者與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卻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擁戴。在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領尊奉他為各族的領袖——“天可汗”,這位皇帝是誰?他為什么能獲得各民族的尊重?

     。ㄍㄟ^上述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出要學習的新內容。)

     。ǔ鍪静歼_拉宮的圖片)大家知道這座宮殿是為誰而建造的嗎?——是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

      松贊干布是哪一個民族的領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個地區?是現在的哪個民族?

     。▽W生在地圖上找出吐蕃的位置,并完成圖表:在地圖上填上唐朝前期邊疆的少數民族)

      填圖時注意:

      這些少數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區?

      唐朝政府設置了哪些機構管轄這些少數民族?

      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這些民族與唐朝的關系如何?

      1、吐蕃的風俗習慣

     。ǔ鍪居嘘P藏族生活的圖片,從中聯想唐朝時吐蕃生活習俗的情況)

      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生產: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

      崇尚戰功,以戰死為榮。軍法很嚴,戰時前隊皆死,后隊方進。以戰死為榮,幾代都戰死的有家被視為高門大族。

      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王,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學生介紹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吐蕃王國的創建者,629年繼位為贊普,當時年僅13歲。他父親在權力爭奪中被毒死。父王諸臣和母后諸族舉兵公開叛亂。

      學生思考并回答: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倬S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诿芮辛穗p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書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思考:為什么吐蕃贊普要自稱外甥,又說是先皇帝的舅宿親?

      因為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稱為外甥;而他的前輩松贊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帶珠丹的舅家。

      討論:聯系當今的國際形勢,談談唐蕃“和同為一家”對解決民族矛盾和沖突有什么借鑒作用?

      4、課堂小結

      5、作業:課后作業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生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閱讀歷史知識的能力及歸納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方法:采用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么說黃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

      讓學生列舉大量的遠古傳說,展現黃帝對對中華文明的杰出貢獻,揭示“黃帝是人文初祖”。

      [教學資源]結合本課主題自制幻燈片若干張教學掛圖等。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么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么稱他為“人文之祖”?讓學生在回顧上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教師導入時提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炎黃戰蚩尤

      出示問題:

      1、“涿鹿之戰”是怎么回事?

      2、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簡要的總結。教師出示孫中山的一段話要求學生齊聲朗讀,并有其中內容過渡到下一目

      認識“黃帝像”,對“黃帝”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閱讀教材中的小字內容小組

      討論“涿鹿之戰”的雙方、過程及其結果;在此基礎上思考華夏祖的形成。

      二、黃帝----“人文初祖”

      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提出設問:“后人為什么稱黃帝是‘人文初祖’?

      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談,要求各組推選代表回答。

      各個小組根據《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及其課本中的文字內容,小組相互合作

      三、堯、舜、禹的“禪讓

      出示問題:你能說說堯、舜、禹的故事嗎?除了課本上的外你還知道哪些?

      你能根據課本內容說說“禪讓”的含義嗎?

      教師設問:“談一談什么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聯盟首領?”教師簡要總結說明

      各個小組推選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學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講述,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

      舉出實例說明(德才兼備,以身作則,沒有特權,是社會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課堂小結: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點出只因為炎黃對中華文明的演進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我們稱他為“人文之祖。

      課堂檢測:課外延伸:遠古傳說和歷史事實有什么聯系和區別?課外作業:從你得到的尋找歷史的途徑中選擇一個最有趣的事例,講給同學聽。

      讓學生自我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及其所得看書整理筆記。

      1、P16頁的練一練

      2、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建立的時間()名稱()思考回答

      記錄在預習本上要求:課后通過查找有關的資料,精心篩選、整理,記憶,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

      板書設計:

      堯舜禹

      炎黃戰蚩尤華夏族形成

      禪讓制

      黃帝的貢獻人文初祖

      奴隸社會

      夏朝

      原始社會終結

      禹時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笆⑹澜洕姆睒s”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边@句話是什么意思?后來他是怎樣做的呢?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么改進?(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布局特點:

     、俪鞘胁季郑簩m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谌丝冢喊偃f人

     、圻吔髯搴透鲊耸吭萍,商業繁盛。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5

      篇一

      一、教材分析

      進行教材分析,首先要明確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啟明清,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我國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古代的重大科技發明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杰出貢獻。

      2、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學目標的確立,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以此為依據,我制訂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掌握宋元時期科技成就的基本概況,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概括歸納能力,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合作探究三大科技的發明、改進和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技,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過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養學生振興中華、趕超世界先進科技的歷史責任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依據教材和課程標準,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及應用。

      突破方法:通過錄像資料和圖片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利用網絡搜索和本課相關的重要信息,拓展學生的思維;再通過動手制作活字,從而使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教學難點:充分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突破方法:利用視頻、圖片、網絡等教學資源,進一步認識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

      為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還需要做以下準備。

      4、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在教師博客中建立四大發明的專題資料等。

      學生準備:準備自制活字、指南針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法分析

      常言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

      本節課我主要運用直觀教學法、網絡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學法分析

      在學習方法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采用合作探究、分組討論、動手操作、上網搜索等方式,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件和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四、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探究新知、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1、情境導入:以一組煙花綻放的畫面和音樂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對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聯想,導入本課。

      然后進入——

      2、探究新知:(環節)

      首先探究——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有人在“百度知道”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嗎?”,由此引出雕版印刷術,并探討雕版印刷術的不足。在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請學生觀看一段有關活字印刷術的視頻,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效率。視頻播放完畢,與學生一起回顧印刷術的發展歷程,了解印刷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認識印刷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介紹當代畢升-----王選的事跡,進行知識延伸和情感教育。

      作為中國人都知道是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然而在世界上關于印刷術發明權的爭論卻從未止息。爭論之一:“韓國學者稱: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最先發明的!睜幷撝骸拔鞣揭恍⿲W者認為中國只是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者,活字印刷術是由德國人古登堡發明的!边@兩個觀點一拋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勢必會產生一連串的問題。(韓國人為什么說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發明的呢?為什么西方學者認為活字印刷術是古登堡發明的呢?)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被激發,迫切想要解決這些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上網搜索相關資料,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來解決由此產生的的問題。學生可以直接在百度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也可以到老師提供的網站和老師的博客去參閱相關的資料。然后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分組匯報各組得出的結論、個人的看法及由此所想到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上網搜索、小組討論等活動,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培養。

      接著再來探究——

      (2)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

      “遠離塵世的喧囂,回歸大自然的懷抱,旅游已經成為當今的時尚。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游,為防止迷失方向,你應該攜帶哪些物品?”由此引出指南針。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歸納總結指南針的發明過程,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為后來的歐洲航海家的航;顒觿撛炝藯l件。由此聯系世界史新航路的開辟,請學生講一講歐洲航海家的主要事跡,為將來學習世界史做一個良好的鋪墊,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結合課前導入的煙花圖片,自然過渡到火藥的學習。展示早期的火藥武器,啟發學生思考“火藥除了用于軍事外還有哪些用途?”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的能力。出示古今火箭的圖片,通過思考“宋元時期的火箭發射與我們現在的火箭發射是否有相同之處?”,認識古今科技是一脈相承,不斷向前發展的。

      探究新知結束后,進行——

      3、課堂小結

      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本課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新知識?有何感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得到升華。

      最后一個環節是——

      4、課外延伸

      (1)動手體驗:(在這一環節中,我設置了以下兩個活動)

     、倩顒右唬河孟鹌、蘿卜等自制一些活字,蘸上墨印在紙上。

     、诨顒佣鹤灾浦改厢。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最終達到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如果課上時間不充裕,可以把此活動改在課下進行,同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完成。

      (2)網上交流:學完本課后,把你的收獲和感想整理成電子稿發表在自己的博客或個人空間里,也可以發表在本班的網頁上,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如果有疑問,可以登錄老師的博客留言,與老師及時進行交流與探討。

      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達到資源共享、學習交流的目的,同時通過網上交流增進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感情。

      五、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為一個向上的火箭形狀,寓意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和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讓我們共同期待祖國的明天會更好!在《明天會更好》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六、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學習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我在設計本課時,以活字印刷術為教學重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許對指南針或火藥更感興趣,所以在真正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調整本課重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機智和課堂調控能力。

      篇二

      一、教材分析

      進行教材分析,首先要明確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啟明清,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我國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古代的重大科技發明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杰出貢獻。

      2、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學目標的確立,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以此為依據,我制訂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掌握宋元時期科技成就的基本概況,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概括歸納能力,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合作探究三大科技的發明、改進和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技,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過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養學生振興中華、趕超世界先進科技的歷史責任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依據教材和課程標準,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及應用。

      突破方法:通過錄像資料和圖片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利用網絡搜索和本課相關的重要信息,拓展學生的思維;再通過動手制作活字,從而使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教學難點:充分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突破方法:利用視頻、圖片、網絡等教學資源,進一步認識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

      為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還需要做以下準備。

      4、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在教師博客中建立四大發明的專題資料等。

      學生準備:準備自制活字、指南針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法分析

      常言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

      本節課我主要運用直觀教學法、網絡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學法分析

      在學習方法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采用合作探究、分組討論、動手操作、上網搜索等方式,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件和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四、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探究新知、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1、情境導入:以一組煙花綻放的畫面和音樂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對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聯想,導入本課。

      然后進入——

      2、探究新知:(環節)

      首先探究——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有人在“百度知道”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嗎?”,由此引出雕版印刷術,并探討雕版印刷術的不足。在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請學生觀看一段有關活字印刷術的視頻,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效率。視頻播放完畢,與學生一起回顧印刷術的發展歷程,了解印刷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認識印刷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介紹當代畢升-----王選的事跡,進行知識延伸和情感教育。

      作為中國人都知道是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然而在世界上關于印刷術發明權的爭論卻從未止息。爭論之一:“韓國學者稱: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最先發明的!睜幷撝骸拔鞣揭恍⿲W者認為中國只是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者,活字印刷術是由德國人古登堡發明的!边@兩個觀點一拋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勢必會產生一連串的問題。(韓國人為什么說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發明的呢?為什么西方學者認為活字印刷術是古登堡發明的呢?)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被激發,迫切想要解決這些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上網搜索相關資料,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來解決由此產生的的問題。學生可以直接在百度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也可以到老師提供的網站和老師的博客去參閱相關的資料。然后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分組匯報各組得出的結論、個人的看法及由此所想到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上網搜索、小組討論等活動,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培養。

      接著再來探究——

      (2)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

      “遠離塵世的喧囂,回歸大自然的懷抱,旅游已經成為當今的時尚。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游,為防止迷失方向,你應該攜帶哪些物品?”由此引出指南針。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歸納總結指南針的發明過程,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為后來的歐洲航海家的航;顒觿撛炝藯l件。由此聯系世界史新航路的開辟,請學生講一講歐洲航海家的主要事跡,為將來學習世界史做一個良好的鋪墊,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結合課前導入的煙花圖片,自然過渡到火藥的學習。展示早期的火藥武器,啟發學生思考“火藥除了用于軍事外還有哪些用途?”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的能力。出示古今火箭的圖片,通過思考“宋元時期的火箭發射與我們現在的火箭發射是否有相同之處?”,認識古今科技是一脈相承,不斷向前發展的。

      探究新知結束后,進行——

      3、課堂小結

      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本課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新知識?有何感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得到升華。

      最后一個環節是——

      4、課外延伸

      (1)動手體驗:(在這一環節中,我設置了以下兩個活動)

     、倩顒右唬河孟鹌、蘿卜等自制一些活字,蘸上墨印在紙上。

     、诨顒佣鹤灾浦改厢。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最終達到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如果課上時間不充裕,可以把此活動改在課下進行,同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完成。

      (2)網上交流:學完本課后,把你的收獲和感想整理成電子稿發表在自己的博客或個人空間里,也可以發表在本班的網頁上,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如果有疑問,可以登錄老師的博客留言,與老師及時進行交流與探討。

      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達到資源共享、學習交流的目的,同時通過網上交流增進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感情。

      五、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為一個向上的火箭形狀,寓意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和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讓我們共同期待祖國的明天會更好!在《明天會更好》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六、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學習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我在設計本課時,以活字印刷術為教學重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許對指南針或火藥更感興趣,所以在真正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調整本課重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機智和課堂調控能力。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6

      一、內容與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原始的農耕生活,指的是半坡氏族村落,河姆渡氏族村落始的農耕生活情況,理解它關鍵就是要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歷史遺物圖片、歷史地圖,觀察分析圖中的歷史信息。認識它的用途,進而了解當時的農耕生產和生活狀況,教學的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解決重點的關鍵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征,把握好不同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

      二、目標與分析

      1.目標:了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狀況,

      2、分析:理解河姆渡、半坡居民與前人的比較,原始氏族村落農耕文化的特點,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的出現等概念難以理解,產生這一問題的困難的'原因是初一的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差,方法欠缺,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教師引導學生去分析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出現的原因,其中關鍵是在教學中多開展一些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于調節課堂氣氛。

      四、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一:半坡氏族村落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節使學生了解到半坡氏族村落的發展情況。

      師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結合教師提供的補充材料思考回答問題

      問題1:半坡氏族村落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如何?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3、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4、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畫符號

      7、紡線、織布、制衣

      例題: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的陶器主要有( A )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紅陶

      變式練習: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原始農耕居民是 ( D )

      A、北京人 B、丁村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問題二、河姆渡氏族村落

      設計意圖:通過此題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河姆渡村落的發展歷史。

      師生活動:先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然后結合教師補充材料思考回答問題。

      問題1:我們看課文中“干欄式房屋”圖,這能說明什么呢?

      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過著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筑干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以豬、狗、水牛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還制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

      問題2:那么,現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筑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7

      第3課 開元盛世

      課標內容:知道武則天和開元盛世的基本史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凇柏懹^遺風”;

     、 唐玄宗前期的統治措施;

     、荛_元盛世;

     、萸@犁和筒車;

     、尢贫奸L安。

      1、通過對武則天的評價,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通過對開元盛世局面的形成及其表現的分析,引導學生理清教材的內在聯系,初步掌握綜合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了解武則天由后妃到皇帝的歷史過程及其政績,認識武則天的歷史地位及其局限性,運用兩分法評價武則天。

      2、通過對唐太過、武則天及唐玄宗前期的綜合分析,說明開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基礎及其主客觀條件,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分析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的內在聯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當權期間,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礎。武則天是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具有承前啟后作用的`重要人物。

      2、唐玄宗在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業績的基礎上,勵精圖治,其統治前期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3、唐都長安是當時著名的國際性大都市,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引導學生認識大唐盛世的歷史地位,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開元盛世

      二、難點:如何評價武則天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

      1課時

      導學程序:

      提問:什么是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局面是怎樣出現的? 指出:649年,唐太宗死后,貞觀之治的局面如何發展?唐朝的國勢走向如何?接著,板書課題。

      一、女皇武則天:

      1、武則天掌權和稱帝

      2、“貞觀遺風”

      二、開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的政績

      2、開元盛世

      3、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4、唐都長安

      (導學小結) 通過小結,簡要介紹唐朝從建國、強盛到衰亡的歷史過程,使學生對唐朝的歷史有大致了解。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于南宋之時。

      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復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生過戰爭,戰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并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出示《耕獲圖》

      指導學生看圖,并回答:

      仔細觀察《耕獲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生產的情況。

     、賵D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么?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田莊里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诜N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鄄逖砗蛽P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說明什么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転槭裁丛谒纬瘯r能夠由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氣候溫暖。

      總結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并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ㄍㄟ^圖片展示說明南方手工業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后,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4、小結:

      類別 發展成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 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 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 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制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為瓷都

      造船業 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 杭州是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港;對外貿易范圍擴大;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 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5、作業:課后作業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情況。

      2.分析科舉制度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播放黃梅戲《女駙馬》,并用“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边@一首詩的末句進行解說,引出科舉考試這一話題。

      二、明確目標:(重點突出,簡明扼要)

      1.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情況。

      2.分析科舉制度的影響。

      3.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

      三、學習新課:

      師:請同學們先不看教科書,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是科舉制度?

      生:(讓學生自己討論,自由發言。)

      師:同學們講得都很有道理,簡而言之,通過考試的方式來選拔官吏的制度就叫科舉制度。

      師:大家都預習過課文,請一起回答:科舉制度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生:(隋朝)

      師:現在,請同學展示你們的預習成果,派一位代表介紹隋唐以前我國采用什么方法來選拔官吏。

      生:(根據自己準備的材料介紹“九品中正制”)

      師:好,×××同學出色地完成了預習任務,關于九品中正制大家只需要明白一點就夠了。那就是到了后來,必須有地方官吏、高門權貴的推薦,才可以做高官。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由于出身寒微,難以擔任中央和地方高官,正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F在我們討論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這種選官方式有什么不好?

      生:(讓學生踴躍舉手,自由發言)

      師: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17頁的內容,找出在科舉制度的產生過程中有哪幾件重要事情。

      生:(學生閱讀課文后,舉手回答,)

      教師歸納(見第9張幻燈片)。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討論以下問題(幻燈片第10張)

      合作探究一:科舉制度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權貴子弟、出身低微的讀書人、朝廷分別帶來什么變化?

      教師指導學生一步一步思考,得出結論:

      1高門權貴子弟——失去“無論優劣,都可做官的特權

      2地方官和高們權貴——失去“選官實權”

      3出身低微的讀書人——得到了“憑才學做官的公平機會”

      4朝廷(皇帝)——得到“集中了選官權力和真正的人才”

      (二)科舉制完善于唐朝

      教師過渡:從唐太宗開始,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唐朝時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最重要的是——進士、明經兩科。(教師介紹兩科的內容,并以P19頁史料為證“縉紳雖位及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然后介紹進士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

      請同學們閱讀第18頁的內容,找出哪幾位人物是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并舉手回答,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分為三組,合作學習三位關鍵人物為完善科舉制所作的貢獻。

      學生活動:(分組學習,在書上勾劃,派代表講述,教師總結)

      1.唐太宗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

      2.2.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

      3.3.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內容

      師生活動:根據以上內容,我們一起來討論幾個問題:

      師:請看第18頁“動腦筋”,請問:這種“帖經”的試題類型和我們今天

      1.的什么題型很相似?你認為這種題型好不好?為什么?

      生:(學生自由回答)

      師:請看第20頁“動腦筋”,你認為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考試賦好不好?如果你是一個準備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人,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的考試內容,你會怎么做?能否再估計一下唐朝的文學界、教育界將會呈現出怎樣的局面?

      生:(學生自由回答)

      師:派一名代表,向同學們介紹一下完整的科舉考試是怎樣進行的?一個普通讀書人需要經過哪些環節才能成為進士。學習了科舉制后,我們應該明白這一點。

      生:(學生代表作具體介紹,本組其余同學可作補充)

      師:(播放《中華歷史五千年》中的一段錄像)現在,請同學派代表來介紹一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是通過科舉制當上官的,他們都有什么作為?

      生:(學生回答,教師稍作評價)

      同學們,中國古代有種說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蹦敲,你能否相象出一個書生在金榜題名時的喜悅心情呢?(可讓學生表演一個小品:看榜文。學生表演)

      (三)科舉制度的影響

      教師過渡:科舉制在中國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廢除,它對我國產生的深遠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現在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

      活動與探究:請從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社會風氣以及對中外的影響等多方面來分析,應該如何評價科舉制度?(先不要看書,充分利用自己的課外及社會知識,聯系剛學過的課堂知識,展開聯想。教師鼓勵和表揚)

      教師總結:閱讀第19頁的內容。書中給我們歸納了三條: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正如同學們所說的.,科舉制度的深遠影響不止這些,它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走向了極端,形成八股取士的形式,禁錮人們思想、考試內容單一化,其不良影響十分明顯。

      課后小結

      老師鼓勵學生爭當今天的小老師,嘗試小結今天的學習內容。再由老師全面梳理本課知識點,完成板書。

      課后習題

      一、科舉制的誕生(閱讀17頁課文、插圖和資料,完成下列題目并記住)

      1.隋文帝開始用選拔官吏。

      2.時,正式設置科,按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3.科舉制度起了什么作用?

      (1) 。

      (2) 。

      合作探究一:⑴隋文帝為什么要廢除舊的選官制度呢?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權貴子弟、出身低微的讀書人、朝廷分別帶來什么變化?

      二、科舉制的完善(閱讀18頁課文和插圖,先在書上劃線,然后討論回答)

      1.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以、兩科最重要。

      2.……是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

      3.唐太宗通過擴充規模發展科舉事業。

      4.武則天時,開始了,并增設了。

      5.唐玄宗時,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合作探究二:你認為科舉考試的最大獲益者是誰?武則天開創殿試,親自出題面試舉人的意圖是什么?如果你是一個準備參加進士考試的舉人,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考試內容,你會怎樣做?在這種規定下,你估計唐朝的文學界、教育界將呈現出怎樣的局面?

      合作探究三:結合第18頁“動腦筋”:它類似于我們今天哪一種題型?你怎樣看待這種題型?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思考:根據20頁“動腦筋”:唐朝進士科考詩賦好不好?為什么?

      2.閱讀20-21頁課文,按21頁“活動與探究2”: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3.閱讀21頁“自由閱讀卡”,思考回答:“最大最重的石頭書”說明了我國封建社會統治者對讀書人學習內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按20頁“活動與探究1”:李德裕態度如何?他的話有理嗎?

      5.根據19頁歸納:隋唐科舉制度從哪三個方面對當時封建社會產生了影響?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0

      一、教學思路:

      秦始皇是一個能引起學生強烈關注的歷史人物,在設計教學時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開展本課教學,從感性的材料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改變課堂形式以答記者問的形式介紹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繪制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示意圖,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注重在新課理念下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要有自覺、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正確態度,有求知的強烈愿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目標:

      記住秦統一中國的時間;記住秦朝的都城,統治者稱號,理解秦統一的意義和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認識秦中央集權的基本內容。

      (二)能力目標:會識別圖片,會制作表格。通過合作學習,開拓視野,在開放的環境中獲得知識,在交流的過程中取得進步;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初步分析相關歷史資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初步認識統一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三、教學內容分析:

      課標的內容: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本課地位:統一是中國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于人類文明的貢獻。本課重點是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教學難點是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的理解。從初中生的實際出發,方法的訓練比結果的獲得還要重要。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歷代統治者承繼和發展,對以后封建王朝產生重要影響。本課內容在本單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占據重要地位。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較濃,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喜歡接觸與歷史有關的課外知識,喜歡討論,就所學的觀點進行探討和爭論,思考問題時需要歷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學生受當代影視作品的影響,有明顯的不準確表達或偏激的觀點,需要在教學中澄清歷史事實,并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簡單的運用,一部分學生具備透過歷史發現規律的可能,這種可能轉變為現實多取決于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程度。教師的課題應充分調動這些學生的帶動作用。

      五、教學方法:

      圖示法、討論法、講解法、讀書指導法

      六、教具:

      地圖冊、《戰國七雄示意圖》、秦始皇畫像,獎品若干

      教學時間:45分鐘(1課時)

      七、活動評價使用要求:

      1、使用理由:教學目標的實施,關鍵在于課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設計往往達不到效果,問題就在于監督課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課教學以小組、個人評價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擴大教師的調控范圍,讓組長也負責,實施中應善于利用此表。讓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2、小組評價使用要求:組長負責組織組員參與活動,選出學生代表發言。相互交流,交他組評議,課后教師綜合打分。

      3、個人評價使用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本課的各項教學要求的個人活動,配合小組內其他組員積極參與討論,交組內成員進行評議。

      八、學習過程:

      (學生在社會課上對秦滅六國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啟發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較多的活動。)

      師:在第二主題的學習中我們了解了由于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奴隸制廢除了,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建議在事先畫好的《戰國形勢》板圖上填上七國的名字)。奠定了后來秦滅六國的基礎。今天,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我們以分小組的形式學習本課。

      九、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出示李白在《古風》中的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睅煟和瑢W們,這首詩的描寫的主人公是誰?“掃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生:師過渡:

      對!正是這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演繹了這場“掃六合”的恢宏歷史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位“千古一帝”,一起走近他所創建的大一統的帝國——秦朝。揭示課題:第12課——《秦朝的統一》。2、學習新課:師:(解釋課題)什么是統一?就是在中國(一定)的地理范圍內,由一個政權把這個國家(范圍內)的各個部分聯合起來,并對各個部分實施有效的治理。今天我們就圍繞“統一”,了解兩個大的問題:秦王如何“完成統一”,同時他又是如何“鞏固統一”的。(顯示課件:“完成統一”、“鞏固統一”字樣)

      師過渡:

      首先進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統一”的?

      一、完成統一——“秦王掃六合”(課件顯示)師:“秦王掃六合”是怎么回事?生:

      師:戰國七雄指哪些國家?當年的七國都是威震四方,傲視群雄,為什么只有秦國能掃除六國,完成統一?

      生:

      師總結:從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遠交近攻的軍事策略,用10年的時完成了統一霸業,定都咸陽。

      (用多媒體展示秦滅六國的過程,同時教給學生諧音法記憶:韓趙魏亡楚咽氣(燕、齊諧咽氣)。

      師:前221年。大家要把這個時間記住。在這個時間之前,秦國被叫做“秦國”,在此時間之后,秦國應被叫做“秦朝”了。秦的疆域也由一個方圓百里的諸侯國,發展為統治千里的大帝國,我們來看一下秦的疆域,找找它的南北四至。(出示秦朝疆域圖,同時要求學生自畫簡圖并記憶)

      生看圖回答并能自畫簡圖。

      師:秦王的統一戰爭,為中國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請同學們閱讀材料討論: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p45,p65頁材料多媒體,可以將此材料展示在多媒體上)

      生討論后發言。

      師總結:秦朝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后,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交給學生記憶的方法,在重點詞語下重點標記:順應了,結束了,開創了。便于學生記住知識)

      師:完成統一階段我們需要記憶哪些知識呢?哪位同學總結一下?生回答。

      師過渡: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朝完成統一后,如何鞏固統一的問題便成為擺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和必須解決的問題。那么,秦王嬴政將采取什么措施來鞏固統一呢?師過渡:嬴政可謂卓越的政治家,他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來鞏固政權,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千古一帝的具體做法。

      二、鞏固統一

      1、政治措施——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1)皇帝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師:秦王嬴政認為他的功績“功高三皇,德過五帝”,便把前人最尊貴稱號“皇”和“帝”合起來,號稱“皇帝”。他自稱“始皇帝”。后人稱其為秦始皇。并且指出秦國與秦王朝,秦王嬴政與秦始皇的區別:秦國是指春秋戰國時間的諸侯國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后建立的王朝。滅六國,稱皇帝前稱為秦王嬴政,稱皇帝之后稱為秦始皇。

      師過渡:秦始皇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到自己手里,政事無論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決。(伴隨著皇權制度的確立,秦始皇開啟了全新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請

      大家看書,秦朝的中央機關的設置情況如何?

      生看書66頁回答。師:經過考慮,秦始皇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職位,我們簡稱他們為“三公”。

      (2)中央制度的建立(課件展示)

      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師:“三公”分別管理什么?

      生: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軍事,御史大夫管理監察。

      師:他們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官員,都由皇帝任命,并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他們構成對全國發號施令的總樞紐。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師過渡:有人幫著秦始皇管理中央了,還需要行政機構管理地方啊。秦始皇選擇在地方實行什么制度?

      生:在地方實行郡縣制。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顯示課件)

      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さ拈L官叫郡守,縣的長官叫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襲。他們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賦稅等。(請大家回憶我們以前講過的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足之處?與郡縣制形成一種對比講解,加深學生的印象)從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被郡縣制所取代,地方政權的獨立性大大削弱了。這是中國地方政區制度上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郡縣制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影響十分深遠。

      中央郡在地方縣里師展示(中央集權示意圖)課件并解讀:至此,秦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就形成了,這里要明確一個概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謂君主專制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主要體現在皇位終身制和世襲制上,特征是皇帝個人獨裁專斷,集國家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則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

      亭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充分執行中央的命令,一切服從于中央。

      師:除了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鞏固統一在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的措施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分成四個組,由四個組通過討論合作得出結論。

      生分組討論并回答。經濟組問題

      情境資料:情景一:秦統一初“市場”上的情況:市場上有許多攤位,包括原齊、楚、燕、韓、趙、魏、秦各國人。其中有拿刀幣的,有拿鏟幣的,有拿銅幣的,有拿貝幣的……好多攤主在交換中非常不方便,非;靵y。情景二:秦朝統一以后,在咸陽舉行了一次“商貿會”,當時各地區的商人都來到咸陽。在“商貿會”上,由于各國度量不統一,在交換中出現許多差錯。如買一尺布,到三個攤位就有三個尺度。

      請同學們閱讀思考:這種局面是否有利于秦的發展?如果你作為秦始皇,你該如何做?再設想一下,這樣做秦朝的發展前景如何?(結合課本66頁第二自然段和67頁第一自然段)師:貨幣的統一解決了賦稅征收和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度量衡的統一,解決了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濟的發展。那么,秦始皇對文化思想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鞏固其統治的情況如何?我們來看:

      思想文化組問題

      史料記載一:秦統一前各諸侯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馬”和“安”字,有七種寫法!榜R”和“安”字如此,別的字當然也如此。

      大家思考:文字不統一,政府下達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嗎?它有利于各地人民的交流嗎?怎么解決呢?史料記載二: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燒毀了統一前的列國史記以及百姓私藏的《詩》《書》和百家語;第二年,他發現有人暗中批評他,攻擊他施行的新制度,便把有牽連的460多位儒生和方士活埋了。

      思考問題: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你如何看待它?

      師:文字的統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發布和民間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焚書坑儒雖然一時鞏固了統一,但是秦始皇這種暴虐的手段也激起了人們的普遍反抗,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那么,秦始皇是用什么樣的辦法來鞏固自己邊疆的呢?

      軍事問題組

      師:請大家帶著下列問題看書,然后回答:1、秦是怎樣鞏固邊疆,維護統一的?2、從地圖找到長城的起止點?

      3、你怎樣看待秦始皇修筑長城這件事?

      師:的確,長城的修建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它從一個方面反映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征、文化和力量。

      小結:完成秦始皇鞏固中央集權措施簡表。

      師:本課我們了解了一個重要歷史人物(秦始皇),探討了他為實現和鞏固統一所作出的主要貢獻及其意義。,主要內容可概括為:(1)完成統一:公元前221前,秦滅六國,統一全國;(2)鞏固統一:政治上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推行郡縣制;經濟上: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文化上:統一文字,思想上,焚書坑儒;軍事上:修筑長城。

      師總結:秦始皇完成了中國歷第一次也是最偉大的一次統一。這次統一,不僅是地域的統合,而且在政治、思想、文化等褚方面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為中華民族朝著統一大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1

      原始農耕生活

      一、課程目標

     。ㄒ唬﹥热輼藴

      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ǘ┙虒W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遺址距今年代、所處的地區、自然條件、主要種植物和飼養物、生產工具、房屋特點、陶器的使用以及紡織、漁獵等其他生產生活情況。通過實物圖片或考古紀錄片,讓學生觀察、復述原始農耕文化產生、發展的概況。

      2。過程方法與能力

      通過對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與前人在衣食住等生產生活方面的比較,概括出中國遠古農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認識人類進步的規律,初步培養比較、分析、歸納和概括問題的方法與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祖國境內河姆渡、半坡居民為代表的原始人類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們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為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人類由采集到農耕生活的轉變過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狀況,說明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探索和艱苦的勞動實踐取得的。通過學習感受勞動和創造的艱辛與價值,培養百折不撓的奮進精神與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

      二、教學要點

      重點: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所反映出的原始農耕生活的狀況。這是屬于知道和了解層次的知識。

      難點: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對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這是屬于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

      教學過程:

      課前導入:我們已經學過中國遠古人類,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遠古人類(稍稍停頓,讓學生來回答。)——元謀人,他們生活的年代距今——170萬年。遺留人類化石殘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來源——采集和狩獵,他們使用的石器——舊石器,打制石器,他們已經會用——火。

      講授新課:

      在距今約八千年前后至約四五千年前,中華文明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農耕時代,為了大家學習這一時代的歷史,教材精心挑選了兩個文化遺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遺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他們分別代表中國的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和南方(長江流域)。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8頁看圖“我國原始農耕時期的文化遺址分布圖”,在圖中找到這兩個文化遺址。

      這兩個遺址展現了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接下來我們再通過學習比較來認識兩個時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區、原始農耕工具、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等方面的不同。

      我國的北方和南方氣候差異很大,這種氣候的差異對原始人類的影響很大。由于人們的生產力水平很低,科學技術有限,人們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別在北方和南方的種植,一方面說明人們對自然的依賴。一方面也說明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在南方,我們的祖先們都創造了燦爛的原始農耕文化。

      小結: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概了解了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農耕生活特征,現在請同學們說說從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來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的我國古代造船業、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以及鄭和遠航增進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這些史實,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重點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標志著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發展達到了頂峰,是我國古代經濟發達的體現,同時也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習這一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鄭和下西洋后,中國文化進一步影響到亞非地區,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梁,在鄭和船隊到達的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遺跡,影響至今,意義深遠。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教學過程】

      一、鄭和下西洋

      1、鄭和下西洋的概括

      將鄭和的航海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顒幼饕缓唵伪容^,并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不僅時間早,而且航海規模之大、遠航次數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區范圍之廣,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人物 地點 時間 次數人數船數

      鄭和下 “西洋” 1405~1433年 7次 27800人 大號寶船63艘(共百余艘)

      哥倫布 到達美洲 1492~1504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

      達伽馬 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 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說3艘)

      船只大小

      大號寶船長44.4丈,寬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長151.8米,寬61.6米

      旗艦100噸,長24.5米,寬6米,其他二艦50噸、40噸

      120噸100噸50噸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學生討論、歸納。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的發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系。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觀察《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4枚),請學生結合各枚郵票的內容,弄清各幅畫面所反映的史實,概括一下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系。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后回答)

      基本概括為四點:首先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一個原因。

      小結:民族英雄戚繼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肅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是歷史上我國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勝利,捍衛了中國的主權,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體會到“得道多助”、正義必定會戰勝邪惡的道理。特別是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間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歷史上,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戚繼光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斗志的旗幟。)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出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詞片段: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為什么澳門被稱為“媽港”?

      由學生在課上簡要講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國澳門居住權的。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3、1557年后,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屬中國;

      4、1999年12月20日,中國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

      小結: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后兩者表現為沖突和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后了。

      作業:課后作業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3

      一、內容及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中華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黃戰蚩尤,“禪讓”時代的堯、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黃帝對人類的貢獻,理解它關鍵就是要通過一些資料圖片信息等,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教學的重點是中華文明之祖的貢獻。解決重點的關鍵是通過文字圖片資料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讓學生動腦動手,培養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

      二、目標及分析

      1、目標:了解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掌握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2、分析: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掌握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禪讓”的含義與實質,產生這一問題的.困難的原因是七年級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較差,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教師引導學生去了解什么叫“禪讓”制,其中關鍵是教師提供歷史資料,學生講述堯、舜、禹的傳說故事,從中形成自己對人物的認識。

      四、教學條件支持

      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學生直觀的了解掌握本課的歷史知識。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么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么稱他為“人文之祖”?他們究竟對中華民族有什么歷史貢獻?今天,我們來學習第3課 中華文明之祖 問題一:炎帝、黃帝和蚩尤

      設計意圖:通過此問題使學生了解炎帝、黃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實和華夏族的形成。

      師生活動:學生看書,教師補充一歷史內容提出問題。

      問題1:炎帝、黃帝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見課本P11頁)

      問題2:“涿鹿之戰”是怎么回事?

      (1)炎,黃戰蚩尤

      (2)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3)地點:涿鹿

      (4)交戰雙方:炎帝、黃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質:部落戰爭

      (6)結果:炎黃部落打敗蚩尤

      問題3: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炎帝、黃帝部落聯合打敗蚩尤,此后炎、黃部落經過長期發展形成華夏族。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4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炎、黃帝的肖像掛圖、對二人陵墓的簡介課件、祭奠活動的圖片、禹治水的幻燈、布置學生收集我國歷的傳說。

      學生準備:了解、收集我國古代的傳說。

      【教學方法】

      講解法、講述法、歸納法、圖示法、比較法和討論法。

      【教具媒體】

      計算機與課件。

      【教學過程】

     。ńY合舊知識導入新課)

      師:前兩課我們學習了關于我國遠古居民和原始農耕文化的歷史,我們主要是通過考古資料來了解這些歷史的,在古代歷史文獻中并沒有相關的確切的記載。但是,從我國廣為流傳的大量關于遠古時代的歷史傳說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遠古的農耕文化相印證。傳說雖然難免夸張虛構,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了極有價值的內容。

      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遠古傳說?

     。ǔ鍪菊n題)第3課遠古的傳說

      一、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1.農業起源的傳說

     。ㄟx定一位或兩位同學上臺講述炎帝或黃帝的傳說,以此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聯系炎帝和黃帝的傳說,開展討論,根據課本介紹的有關炎帝、黃帝的傳說事跡,總結歸納炎帝黃帝對中華文明演進所做的貢獻。

      師:大約在4000多年前,我國大地上分布著許多部落。相傳,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最為有名。華夏族的形成與炎黃部落有著密切的聯系,可究竟誰的功勞?誰才是真正的華夏之祖呢?

      師:通過同學們激烈的爭論,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炎帝還是黃帝都對華夏族作出了巨大貢獻。讓我們一起走進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

     。ㄕn件展示:中國古代地圖、炎帝畫像,《白虎通》記載的傳說:“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

      老師講解:炎帝又號稱神農氏。傳說他姓姜,生下來是牛頭人身。他剛做首領的時候,人們主要靠采集、狩獵為生,經常挨餓。想到人們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寢食難安。后來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長規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實能吃,那些果實不能吃,將那些能吃的果實采集起來,春天把它們埋入地下,秋天就會結出果實。這樣一來,人類的生存問題不是解決了嗎?于是他不辭辛勞,翻山越嶺,嘗遍百草。據說,他在嘗百草、定五谷的過程中,有時一天就中毒達70多次,最后終于知道了哪些東西可以吃。傳說中炎帝首先教人選擇土地的干濕、肥瘠、高低,教人觀察氣候,選擇五谷的類別,并制作勞動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稱為中華原始農業的創始人。師:農業真是炎帝發明的嗎?那么這個傳說有沒有真實成分呢?

      學生回答后,老師總結:農業的發展確實經歷了傳說中的這樣一個過程,原始農業的確是由采集發展來的。正是由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發現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在住處附近馴化和栽培這些植物,才出現了原始的農業。遠古時

      候的任何一件發明或改進,都是積無數人力,經歷漫長歲月摸索的結果,絕不是一個人短時的功勞。但是,后人在追述歷史時,總愛將一些發明創造集中附會在他們的杰出代表身上。除炎帝外,黃帝也是這樣,傳說黃帝創制歷法,指導人們根據季節的變化播種、收割。他還發明銅車、車船、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等。(課件展示:黃帝畫像和傳說中黃帝的發明)

      師:傳說中黃帝、炎帝對原始農業和中華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貢獻。炎帝因此被尊奉為神農,黃帝更被尊奉為中華人文始祖,他們另外一個巨大貢獻是推動了華夏族的形成。

      2.華夏族的形成

      師:隨著炎帝、黃帝部落逐漸發展壯大,為爭奪土地和財富,雙方產生尖銳矛盾,終于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在戰爭中各個部落逐漸融合在一起,促進了華夏族的形成。

      學生分組討論,歸納華夏族的形成過程,并且思考回答:為什么我們自稱炎黃子孫?

     。ㄕn件展示:華夏族的形成過程示意圖)

      師:炎黃部落聯盟不斷融合其他民族,稱為華夏族的主干。華夏族即是漢族的前身,故我們自稱“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炎帝、黃帝也因此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受到世世代代華夏兒女的尊敬和紀念,在湖南的炎帝陵和陜西的黃帝陵是華夏族的祖陵,是世界各地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來掃墓祭祖的人絡繹不絕。

     。ǘ嗝襟w播放《海內華夏子孫在陜西黃帝陵舉行盛大祭祖活動》或者指導學生看圖)

     。ńM織學生討論)在黃帝陵舉行祭祖活動究竟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點撥:結合炎帝和黃帝的貢獻、說明他們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華夏兒女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我們應學習體會使學生受到傳統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師:在黃帝之后黃河流域又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其中堯舜禹及其“禪讓”的傳說最為。

      二、禪讓的.傳說

     。ū灸績热莺喡,學生理解禪讓較難,為化難為易,宜用歸納法由具體到抽象,最后給禪讓下定義)

     。ㄕ故緜髡f中堯舜禹的畫像)

      老師先提出如下問題:

      1.三位部落聯盟首領更替的順序是怎樣的?

      2.舜和禹接替前任經過了哪幾個步驟?他們為什么能夠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

      3.在你看來什么是“禪讓制”?“禪讓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實質)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并過渡:禪讓制其實就是通過部落首領民主推薦賢能的、能為各部落接受的人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舜以其高尚品質得到部落首領的信任被舉薦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禹則因為治水有功被推薦為部落聯盟首領,讓我們一同來了解大禹治水的傳說。

      三、治水的傳說

     。ū灸抗适滦詮,文字也無障礙,可以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適當點撥)(課件展示《大禹治水圖》,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

      1.禹和鯀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結果怎樣?

      師:疏導——成功:堵塞——失敗

     。ㄕ故尽妒酚?夏本紀》記載的禹治水的傳說:“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入)

      2.我們可以從大禹身上看出中華民族祖先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師:傳說大禹治水歷時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歷盡艱辛,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

      3.你認為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學生能答出1、2其中之一方面就應該肯定。

      4.大禹治水的傳說為后人研究歷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師引導:遠古發生過大水;水災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與洪水進行艱苦的斗爭;那時人們通過民主選舉治水的人;通過多次失敗,人們總結出治水經驗,用疏導的方法取得治水成功。

      5.大禹治水成功對部落聯盟發展和禹個人有什么重要意義?

      師: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同時也使他在人們心目中樹立起崇高的威望,為他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奠定了基礎,也為其建立我國歷第一個王朝——夏朝創造了條件。

      【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一起了解了大量遠古傳說中關于中華文明起源的傳說。我想知道同學們有怎樣的感想,得到了哪些收獲?

      學生自主發言,暢談本課學習的感悟和收獲。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兩宋時期人們衣食住行以及娛樂和傳統節日上的新的發展和特點。

      2.思想教育目標:兩宋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發展,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以此激發學生的自豪情感。通過對衣食住行和城市娛樂,傳統節日等方面發展的介紹,使學生體會到,這個時期的精神文明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依靠的是社會的安定和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

      3.能力培養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從史學的角度感知兩宋時期的社會風貌,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某一時期社會發展的理解能力。

      二、教學方法:以講述法為主的綜合教學。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衣食住行,包括娛樂和節日的發展內容和特點。

      難點:為什么這個時期的社會風貌會有這樣的'繁榮特點。

      四、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上堂課的知識。經濟重心的南移過程,以及為什么南方經濟能有很大的發展的原因是什么。在南方經濟發展繁榮的情況下,兩宋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和娛樂等很多方面有著跟以往不同的新的風貌,我們來學習第11課。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北宋初年穿衣節儉,各級官員的服色有嚴格規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后來奢侈風氣盛行。婦女纏足的陋習開始傳播。還有在兩宋時期,從穿戴的服飾上,可以辨認出士、農、工、商從事行業的特點。

      2、食兩宋時期的飲食也很豐富。早市和夜市的小吃很多。還有這個時期南方個北方的居民在飲食上有著不同的特色。北方人吃羊肉多,主食是面食。而南方人吃魚肉多,主食是稻米。(講講產生差異的原因。簡介一下這個時期一些在飲食上有貢獻的人物。)

      3、住兩宋時期,農村百姓的住房簡陋,以茅屋為主。城市居民的住房多為四合院。

      4、行宋朝缺馬,人們多用牛車和驢車。達官貴人出門多乘轎子,士大夫騎驢和騾。那時的交通也很發達,邸店很多,旅店業興旺。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熱鬧的瓦子

      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東京城內就有許多娛樂兼商業場所叫“瓦子”。瓦子里面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2、歡樂的節日

      今天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最受到重視的是春節,宋代稱為元旦。(介紹這些節日的風俗習慣)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08-25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09-26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教案11-02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12-06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5篇08-25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精選15篇)02-05

    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教案12-18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5篇)01-12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5篇01-11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