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歷史教案>七年級歷史教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時間:2023-01-11 10:56:13 七年級歷史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5篇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

      一、內容與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原始的農耕生活,指的是半坡氏族村落,河姆渡氏族村落始的農耕生活情況,理解它關鍵就是要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歷史遺物圖片、歷史地圖,觀察分析圖中的歷史信息。認識它的用途,進而了解當時的農耕生產和生活狀況,教學的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解決重點的關鍵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征,把握好不同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

      二、目標與分析

      1.目標:了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狀況,

      2、分析:理解河姆渡、半坡居民與前人的比較,原始氏族村落農耕文化的特點,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的出現等概念難以理解,產生這一問題的困難的原因是初一的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差,方法欠缺,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教師引導學生去分析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出現的原因,其中關鍵是在教學中多開展一些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于調節課堂氣氛。

      四、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一:半坡氏族村落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節使學生了解到半坡氏族村落的發展情況。

      師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結合教師提供的補充材料思考回答問題

      問題1:半坡氏族村落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如何?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3、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4、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畫符號

      7、紡線、織布、制衣

      例題: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的陶器主要有( A )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紅陶

      變式練習: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原始農耕居民是 ( D )

      A、北京人 B、丁村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問題二、河姆渡氏族村落

      設計意圖:通過此題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河姆渡村落的發展歷史。

      師生活動:先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然后結合教師補充材料思考回答問題。

      問題1:我們看課文中“干欄式房屋”圖,這能說明什么呢?

      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過著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筑干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以豬、狗、水牛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還制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

      問題2:那么,現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筑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2

      一、內容及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中華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黃戰蚩尤,“禪讓”時代的堯、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黃帝對人類的貢獻,理解它關鍵就是要通過一些資料圖片信息等,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教學的重點是中華文明之祖的貢獻。解決重點的關鍵是通過文字圖片資料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讓學生動腦動手,培養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

      二、目標及分析

      1、目標:了解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掌握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2、分析: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掌握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禪讓”的含義與實質,產生這一問題的困難的原因是七年級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較差,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教師引導學生去了解什么叫“禪讓”制,其中關鍵是教師提供歷史資料,學生講述堯、舜、禹的傳說故事,從中形成自己對人物的認識。

      四、教學條件支持

      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學生直觀的了解掌握本課的歷史知識。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么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么稱他為“人文之祖”?他們究竟對中華民族有什么歷史貢獻?今天,我們來學習第3課 中華文明之祖 問題一:炎帝、黃帝和蚩尤

      設計意圖:通過此問題使學生了解炎帝、黃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實和華夏族的形成。

      師生活動:學生看書,教師補充一歷史內容提出問題。

      問題1:炎帝、黃帝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見課本P11頁)

      問題2:“涿鹿之戰”是怎么回事?

      (1)炎,黃戰蚩尤

      (2)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3)地點:涿鹿

      (4)交戰雙方:炎帝、黃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質:部落戰爭

      (6)結果:炎黃部落打敗蚩尤

      問題3: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炎帝、黃帝部落聯合打敗蚩尤,此后炎、黃部落經過長期發展形成華夏族。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3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農業、手工業以及海外貿易三個方面的主要發展標志及成就,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表現。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自行閱讀課文,概括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

      以學生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等方式,引導、分析解決問題宋代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通過文字、圖片等史料展示,用語言描述宋代的社會生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宋代經濟發展的成就,認識我國勞動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創造了經濟繁榮。

      通過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原因等分析,認識經濟重心的南移不僅是長時期的歷史過程,也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過程。

      教學難點:通過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原因等知識點講解,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經濟重心的南移不僅是長時期的歷史過程,也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這一結論。

      三、教學方法

      教師講析為主,師生討論為輔

      四、教學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在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統治中國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了棺定了論。但是,如果我們改變一下自己的視角,試試按另一種標準來看待歷史,不是只看王侯將相的“千秋功績”,而是看看社會經濟的發展,看人民群眾的生活,也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通過對宋朝經濟狀況的學習,同學們也許會改變對大宋王朝的上述認識。

      第一個環節:宋代經濟成就,弱宋與富宋的對比

     。1)展示反映宋代經濟成就的表格,學生閱讀課本整理知識。

     。2)學生討論海上絲綢之路的條件、原因

      為什么陸上的絲綢之路轉到了海上?從政治和技術兩方面去考慮

      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先進;周邊民族的興起與強大,陸路受阻;商業的繁榮和經濟重心南移;政府的鼓勵政策。

      為什么南宋沒有禁止海外貿易?(這里需要對比明清)

      一則來自海外貿易中巨額的財政收入;二則當時的海外貿易還沒有遇到后來明清所遇到的困難——倭寇、海盜、叛逆……;三則國內危機也不像明清時期那么嚴重。相對而言,局勢的變化使得后來的'王朝根本無法繼續南宋開始的寬容自信的對外政策。

     。3)史料補充,論證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結:南宋時南方經濟已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實現了南移。

      從此南重北輕的經濟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續到今天。

      第二環節:經濟重心的南移過程。

      閱讀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過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斤之家。

      材料二:(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東京開封)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抵,語曰:“蘇湖熟,天下足!

      總結:

      1、初步開發:漢末,南方等區域經濟發展。孫吳,開發經營江南地區,水稻種植、絲麻紡織、銅鐵冶煉、造船技術等發展、進步。

      2、繼續發展:唐代是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黃河流域和南方長江流域是唐代的兩大基本經濟區。以安史之亂為界,兩大經濟區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發生了逆轉。

      3、完成南移: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壓倒性優勢下繼續發展,我國古代經濟南強北弱的局面成為定局。

      過渡——白居易的《憶江南》和一系列圖片展現江南的繁榮景象屏幕展示(《耕獲圖》;《貨郎圖》;宋代景德鎮的代表性瓷器圖片;哥窯的冰裂紋瓷器圖片;南宋海船圖片;包括交子在內的各種貨幣圖片;《清明上河圖》局部。)

      提問:“為什么江南會從一個落后、荒涼的地區成為一個經濟繁榮、風景如畫、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開發?”

      第三個環節:學生討論交流重心南移的原因

     。1)什么造成了北方的落后?

      黃河中下游地區自三國起,軍閥混戰,再加上北方匈奴、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頻頻南下,長期戰亂不已,經濟破壞嚴重。五代十國期間,北方幾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發一次大規模戰爭。

     。2)南方有什么先天的有利條件?

      北方戰亂,北方人民大批南遷,既為江南經濟發展帶去大量勞動力,又帶去中原地區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相反,江南長期處于一個相對和平安寧的環境。

      從三國時期(公元3世紀)起,政局不穩,戰爭紛起,中原地區民不聊聲,促使北方人口向南遷移。兩晉時期(4世紀)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輪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動北人南移。進入隋唐時期(7、8世紀)以后,南方仍是北人遷移的首要目標。歷經這樣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遷徙,安史之亂后南重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終形成。

      小結一:北方人口的南遷是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3)什么使得這些長時期沒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條件終于開始發揮影響?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動力之一:技術進步。

     。4)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發生了什么進步?

      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耕作技術的提高,稻麥輪種的推廣;土地的開發和高效利用(圩田、沙田、梯田)

      手工業技術的進步

      小結二:技術進步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除上述歷史原因外,中國古代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的冷暖干濕變化、過度墾伐造成生態失衡及江南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也是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歷史地理因素。

      總結: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需從地理、政治、歷史等多角度綜合分析。

      第五環節:學生討論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開放性話題)

      1、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于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3、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遷,使游牧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4、對南方環境的影響。南方一些地區的過度開發,如“放火燒荒、圍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可持續發展。

      拓展總結

      經濟重心的南移不僅是長時期的歷史過程,也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作業布置

      探索與爭鳴:為何宋以后的中國始終未成為“海上強國”?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宋元時期的文化成就(宋詞、史學、繪畫、書法),通過對不同風格作品的了解與比較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和文學欣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偻ㄟ^《資治通鑒》和《史記》體例的比較,培養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歸納歷史知識更新的能力。

     、谧⒅靥骄渴綄W習培養對歷史的理解力。

     、鄄捎昧斜砀竦姆椒◣椭鷮W生記憶。

     、芘e行古代名詩、詞比賽。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宋元文學藝術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學習司馬光對工作的執著和嚴謹的。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司馬光與《資治通鑒》。宋詞和蘇軾、辛棄疾、李清照。

      難點:本課頭緒多,應突出重點,繁簡適度。

      課前準備收集歷史典故,著名詞人作品,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宋元時期我國科技達到了最高水平,同一時期我國古代文學也呈現空前繁榮局面。(或多媒體《清明上河圖》導入)

      二、探究新課:

     。ㄒ唬┧抉R光和《資治通鑒》

      師:古代史學著作很多,請大家說說看你能說出幾部?(學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燈打出《資治通鑒》,接著提問:這部書的作者是誰?你知道書名的來歷嗎?

      生:司馬光。因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政道”故名。

      師:請兩名同學表演“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師:剛才兩位同學表演非常精彩,同學們,你知道《資治通鑒》這部書的體例嗎?它和《史記》有何不同呢?

      生:先分組討論后回答(略)。

      多媒體顯示表格(對紀傳體和編年體進行比較)

      師:北宋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孱弱的王朝,為什么出現了《資治通鑒》這樣一部通史巨著?

      生:可直抒已見,從多角度回答問題

      師:從根本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個方面歸納。根本原因是宋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長期沖突中處于劣勢,加上階級矛盾尖銳,使北宋政治家們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于是他們把目標轉向歷史,以為當世統治者的借鑒?陀^原因是書院制度完備學習風氣活躍,北宋文化普及較高,為《資》的編寫大量人才,同時印刷術進步,使書籍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馬光等人嚴謹治學。

     。ǘ┧卧~的杰出詞人

      師:詞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它是怎樣形成的呢?詞的產生是隨著音樂的發展而出現的,唐中期以后,音樂發展較快,句式整齊的詩較難配樂,因為了便于歌唱,人們便按樂曲節拍來填寫歌詞,出現長短不一的句式,這就是詞。它在唐出現,到宋時達到頂峰。(主要原因是在于城市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這一時期主要詞人有哪些?

      生: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ㄓ没脽舸虺鋈祟^像,介紹他們生平)

     。ㄓ枚嗝襟w講述三人作品及特點)多媒體顯示蘇、李、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如夢令》及《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要求同學跟著大聲朗讀,并體會他們的風格特征。得出蘇、辛詞豪邁奔放(豪放派),李詞特點風格委婉(婉約派)。

      要求學生制表歸納三人主要作品及風格

     。ㄈ╋L格多樣的繪畫和書法

      師:我國繪畫有悠久的歷史。從東晉的顧愷之到唐代的吳道子,風格各異,到宋元時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現了表現大眾生活的風俗畫,它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圖》。指導學生看書。

      幻燈:展示《清》圖,向同學介紹該圖的主要內容(可本單元活動課)

      教師作:畫卷表現了城鄉百姓的社會生活,展現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時代風貌,折射出北宋經濟發展狀況,該圖以濃厚的生活氣息,精湛的筆墨及淳樸的藝術風格代表了宋代風俗畫的突出成就。

      師:宋元時期出現了許多畫家,你能列舉幾個嗎?

      生:(略)

      師:書法在宋元時期成為文人的一種愛好,涌現出很多的書法家,被稱為“宋四家”的是誰?

      生: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師:元朝的趙孟頫也是著名的書法家。

      幻燈:展示書法家的作品,給學生以直觀印象。增強藝術鑒賞力。

      課后作業:要求學生收集從東漢至宋元時期著名書法家的作品(字帖、拓片)

     。核卧獣r期不僅科技領先,而且文化燦爛。我們祖先為我們奉獻了一份豐厚的文化大餐,面對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我們在自豪的同時,更應認識到我們的責任與重擔,為中華民族騰飛而努力。

      三、課堂

      指導學生完成課件出示的圖表。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6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炎、黃帝的肖像掛圖、對二人陵墓的簡介課件、祭奠活動的圖片、禹治水的幻燈、布置學生收集我國歷的傳說。

      學生準備:了解、收集我國古代的傳說。

      【教學方法】

      講解法、講述法、歸納法、圖示法、比較法和討論法。

      【教具媒體】

      計算機與課件。

      【教學過程】

     。ńY合舊知識導入新課)

      師:前兩課我們學習了關于我國遠古居民和原始農耕文化的歷史,我們主要是通過考古資料來了解這些歷史的,在古代歷史文獻中并沒有相關的確切的記載。但是,從我國廣為流傳的大量關于遠古時代的歷史傳說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遠古的農耕文化相印證。傳說雖然難免夸張虛構,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了極有價值的內容。

      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遠古傳說?

     。ǔ鍪菊n題)第3課遠古的傳說

      一、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1.農業起源的傳說

     。ㄟx定一位或兩位同學上臺講述炎帝或黃帝的傳說,以此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聯系炎帝和黃帝的傳說,開展討論,根據課本介紹的有關炎帝、黃帝的傳說事跡,總結歸納炎帝黃帝對中華文明演進所做的貢獻。

      師:大約在4000多年前,我國大地上分布著許多部落。相傳,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最為有名。華夏族的形成與炎黃部落有著密切的聯系,可究竟誰的功勞?誰才是真正的華夏之祖呢?

      師:通過同學們激烈的爭論,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炎帝還是黃帝都對華夏族作出了巨大貢獻。讓我們一起走進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

     。ㄕn件展示:中國古代地圖、炎帝畫像,《白虎通》記載的傳說:“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

      老師講解:炎帝又號稱神農氏。傳說他姓姜,生下來是牛頭人身。他剛做首領的時候,人們主要靠采集、狩獵為生,經常挨餓。想到人們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寢食難安。后來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長規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實能吃,那些果實不能吃,將那些能吃的果實采集起來,春天把它們埋入地下,秋天就會結出果實。這樣一來,人類的生存問題不是解決了嗎?于是他不辭辛勞,翻山越嶺,嘗遍百草。據說,他在嘗百草、定五谷的過程中,有時一天就中毒達70多次,最后終于知道了哪些東西可以吃。傳說中炎帝首先教人選擇土地的干濕、肥瘠、高低,教人觀察氣候,選擇五谷的類別,并制作勞動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稱為中華原始農業的創始人。師:農業真是炎帝發明的嗎?那么這個傳說有沒有真實成分呢?

      學生回答后,老師總結:農業的發展確實經歷了傳說中的這樣一個過程,原始農業的確是由采集發展來的。正是由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發現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在住處附近馴化和栽培這些植物,才出現了原始的農業。遠古時

      候的任何一件發明或改進,都是積無數人力,經歷漫長歲月摸索的結果,絕不是一個人短時的功勞。但是,后人在追述歷史時,總愛將一些發明創造集中附會在他們的杰出代表身上。除炎帝外,黃帝也是這樣,傳說黃帝創制歷法,指導人們根據季節的變化播種、收割。他還發明銅車、車船、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等。(課件展示:黃帝畫像和傳說中黃帝的發明)

      師:傳說中黃帝、炎帝對原始農業和中華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貢獻。炎帝因此被尊奉為神農,黃帝更被尊奉為中華人文始祖,他們另外一個巨大貢獻是推動了華夏族的形成。

      2.華夏族的形成

      師:隨著炎帝、黃帝部落逐漸發展壯大,為爭奪土地和財富,雙方產生尖銳矛盾,終于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在戰爭中各個部落逐漸融合在一起,促進了華夏族的形成。

      學生分組討論,歸納華夏族的形成過程,并且思考回答:為什么我們自稱炎黃子孫?

     。ㄕn件展示:華夏族的形成過程示意圖)

      師:炎黃部落聯盟不斷融合其他民族,稱為華夏族的主干。華夏族即是漢族的前身,故我們自稱“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炎帝、黃帝也因此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受到世世代代華夏兒女的尊敬和紀念,在湖南的`炎帝陵和陜西的黃帝陵是華夏族的祖陵,是世界各地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來掃墓祭祖的人絡繹不絕。

     。ǘ嗝襟w播放《海內華夏子孫在陜西黃帝陵舉行盛大祭祖活動》或者指導學生看圖)

     。ńM織學生討論)在黃帝陵舉行祭祖活動究竟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點撥:結合炎帝和黃帝的貢獻、說明他們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華夏兒女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我們應學習體會使學生受到傳統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師:在黃帝之后黃河流域又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其中堯舜禹及其“禪讓”的傳說最為。

      二、禪讓的傳說

     。ū灸績热莺喡,學生理解禪讓較難,為化難為易,宜用歸納法由具體到抽象,最后給禪讓下定義)

     。ㄕ故緜髡f中堯舜禹的畫像)

      老師先提出如下問題:

      1.三位部落聯盟首領更替的順序是怎樣的?

      2.舜和禹接替前任經過了哪幾個步驟?他們為什么能夠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

      3.在你看來什么是“禪讓制”?“禪讓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實質)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并過渡:禪讓制其實就是通過部落首領民主推薦賢能的、能為各部落接受的人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舜以其高尚品質得到部落首領的信任被舉薦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禹則因為治水有功被推薦為部落聯盟首領,讓我們一同來了解大禹治水的傳說。

      三、治水的傳說

     。ū灸抗适滦詮,文字也無障礙,可以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適當點撥)(課件展示《大禹治水圖》,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

      1.禹和鯀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結果怎樣?

      師:疏導——成功:堵塞——失敗

     。ㄕ故尽妒酚?夏本紀》記載的禹治水的傳說:“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入)

      2.我們可以從大禹身上看出中華民族祖先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師:傳說大禹治水歷時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歷盡艱辛,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

      3.你認為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學生能答出1、2其中之一方面就應該肯定。

      4.大禹治水的傳說為后人研究歷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師引導:遠古發生過大水;水災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與洪水進行艱苦的斗爭;那時人們通過民主選舉治水的人;通過多次失敗,人們總結出治水經驗,用疏導的方法取得治水成功。

      5.大禹治水成功對部落聯盟發展和禹個人有什么重要意義?

      師: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同時也使他在人們心目中樹立起崇高的威望,為他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奠定了基礎,也為其建立我國歷第一個王朝——夏朝創造了條件。

      【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一起了解了大量遠古傳說中關于中華文明起源的傳說。我想知道同學們有怎樣的感想,得到了哪些收獲?

      學生自主發言,暢談本課學習的感悟和收獲。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7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偬瞥虻乃闹;

     、谔瞥c東突厥的關系;

     、厶铺谧馂椤疤炜珊埂;

     、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菸某晒魅氩;

     、藿鸪枪魅氩;

     、咛妻瑫。

      1、通過對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

      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

      2、通過對唐太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為發展民族關

      系所做出貢獻的分析,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唐朝與突厥、吐蕃等民族關系的了解,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運用閱讀、討論和聯想比較法,探究唐朝民族關系發展的原因及其表現。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唐朝疆域廣大,唐政府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住空前頻繁。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

      2、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天可汗”。

      3、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發展唐蕃關系,促進漢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貢獻。

      4、突厥、吐蕃、回紇、南詔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我國民族關系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

      一、重點:唐朝與吐蕃的關系

      二、難點: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系

      教學方法: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1課時

      導學程序:

      導入新課:

      1、提問:“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情況?

      2、指出:唐朝前期處于繁榮階段,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這一時期,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系得到發展。

      教學綱要: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邊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與突厥的關系

      4、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

      二、唐蕃和親與會盟:

      1、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會盟

      課后作業

      1、唐的疆域:東到( ),西達( ),東北至( )以北和( ),南及(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 )突厥,俘其首領( ),對他進行了優待。

      3、唐太宗( )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 ”。

      4、唐朝對西域的管轄:( )在天山以南設立( )都護府,( )在天山以北設立( )都護府。這些是唐朝對西域地區的統治機構。

      5、吐蕃是( )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 )。7世紀前期,吐蕃首領( )統一各部,建立政權,以( )( 今西藏的拉薩)為都城。

      6、派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的皇帝是( )。派金城公主與尺帶珠丹和親的皇帝是( )。

      7、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同唐朝已經“ ”了。

      8、( )至今還屹立在拉薩大昭寺前,成為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象征。

      9、( )年,吐蕃與唐朝會盟。盟約里說:“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8

      一、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經濟史內容,是“特立獨行”的一課,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上承《北方民族大融合》,下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學好本課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聯系與理解,。因此在整個課程標準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節課。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結構和內容,結合初一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蒙古族的興起、統一和元朝的建立過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統治和經濟發展情況。掌握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爭,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運輸的發展,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發展等史實。 2、通過概括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使學生了解元朝的歷史地位,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的能力.

      三、教材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建立及措施;行省制度的內容和影響;民族融合的表現。 教學難點:行省制度的內容和影響。

      四、教法分析

      在本課的講授中我采用了講述法、問題探究法及情景教學法等。

      五、學法分析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閱讀法、分析歸納法。

      六、學情分析

      學生的基礎存在差異, 其中有少部分同學對歷史不感興趣.

      七、教學過程

      在整個新課教學過程中,我以“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為主線,對本課教學環節做如下構想和設計。

      1.導入新課:

      北方還生活著一個馬背上的少數民族——蒙古族。帶領學生踏上一望無際的蒙古大草原去探究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2.講授新課:

      本節課共設有三個子目錄,第一目錄著重介紹“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歷史功績;第二目錄主要講述元朝的統一,包括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往及行省制度的確立等內容;第三目錄呈現的是元朝民族融合的發展和表現。接下來我會逐一講解。

      (1)“一代天驕”統一蒙古 “沒有逃避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伐殺! 來思考公元12世紀的蒙古的社會狀況什么樣子的,這種狀況又是誰來改變的?從而自然引出主人公———成吉思汗。 由此過渡到介紹成吉思汗,首先會讓學生閱讀第一目錄的內容和小字部分的內容,找出本目中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重要時間、地點、事件的過程。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歸納歷史信息的能力,加強對成吉思汗的印象。 接下來教師歸納,出示成吉思汗及他統一蒙古的的圖片,并對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過程作一個講解。對成吉思汗作出評價,主要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鐵木真的歷史功績,和他身上有什么品質? 設計意圖:分組討論,增強合作又最大限度地發展和張揚學生的個性。有助于學生理解蒙古草原統一的意義和成吉思汗的歷史功績,讓學生明白“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的道理。 總結:在蒙古各部互相混戰的時候,鐵木真順應人民的愿望和歷史發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堅強的性格,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經過多年的戰爭,統一了蒙古各部,在 1206 年建立起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他是我國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統一蒙古,為后來元朝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過渡:蒙古政權建立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兒孫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張戰爭,以圖建立統一而強大的政權,然而在滅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他的宏圖大業就由他的孫子來完成。

      (2)忽必烈建立元朝 ○1情境一:元的建立采用圖說歷史,啟發學生思維 請同學位閱讀課本第二段,了解蒙古族是如何統一全國的。屏幕顯示蒙古統一全國的過程。學生看后結合課本內容說說蒙古族是如何統一全國的? 蒙古建立( 1206 年)——滅西夏、金-―忽必烈繼承汗位――建立元朝( 1271 年)――定都大都――滅南宋統一全國( 1276 年)

      設計意圖:

      用直觀教具演示能夠讓學生直觀清晰把握歷史發展脈絡,掌握元朝建立的過程,提高課堂效率。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9

      篇一

      一、教材分析

      進行教材分析,首先要明確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啟明清,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我國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古代的重大科技發明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杰出貢獻。

      2、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學目標的確立,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以此為依據,我制訂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掌握宋元時期科技成就的基本概況,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概括歸納能力,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合作探究三大科技的發明、改進和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技,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過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養學生振興中華、趕超世界先進科技的歷史責任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依據教材和課程標準,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及應用。

      突破方法:通過錄像資料和圖片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利用網絡搜索和本課相關的重要信息,拓展學生的思維;再通過動手制作活字,從而使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教學難點:充分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突破方法:利用視頻、圖片、網絡等教學資源,進一步認識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

      為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還需要做以下準備。

      4、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在教師博客中建立四大發明的專題資料等。

      學生準備:準備自制活字、指南針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法分析

      常言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

      本節課我主要運用直觀教學法、網絡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學法分析

      在學習方法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采用合作探究、分組討論、動手操作、上網搜索等方式,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件和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四、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探究新知、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1、情境導入:以一組煙花綻放的畫面和音樂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對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聯想,導入本課。

      然后進入——

      2、探究新知:(環節)

      首先探究——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有人在“百度知道”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嗎?”,由此引出雕版印刷術,并探討雕版印刷術的不足。在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請學生觀看一段有關活字印刷術的視頻,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效率。視頻播放完畢,與學生一起回顧印刷術的發展歷程,了解印刷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認識印刷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介紹當代畢升-----王選的事跡,進行知識延伸和情感教育。

      作為中國人都知道是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然而在世界上關于印刷術發明權的爭論卻從未止息。爭論之一:“韓國學者稱: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最先發明的!睜幷撝骸拔鞣揭恍⿲W者認為中國只是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者,活字印刷術是由德國人古登堡發明的!边@兩個觀點一拋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勢必會產生一連串的問題。(韓國人為什么說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發明的呢?為什么西方學者認為活字印刷術是古登堡發明的呢?)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被激發,迫切想要解決這些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上網搜索相關資料,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來解決由此產生的的問題。學生可以直接在百度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也可以到老師提供的網站和老師的博客去參閱相關的資料。然后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分組匯報各組得出的結論、個人的看法及由此所想到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上網搜索、小組討論等活動,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培養。

      接著再來探究——

      (2)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

      “遠離塵世的喧囂,回歸大自然的懷抱,旅游已經成為當今的時尚。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游,為防止迷失方向,你應該攜帶哪些物品?”由此引出指南針。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歸納總結指南針的發明過程,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為后來的歐洲航海家的航;顒觿撛炝藯l件。由此聯系世界史新航路的開辟,請學生講一講歐洲航海家的主要事跡,為將來學習世界史做一個良好的鋪墊,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結合課前導入的煙花圖片,自然過渡到火藥的學習。展示早期的火藥武器,啟發學生思考“火藥除了用于軍事外還有哪些用途?”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的能力。出示古今火箭的圖片,通過思考“宋元時期的火箭發射與我們現在的火箭發射是否有相同之處?”,認識古今科技是一脈相承,不斷向前發展的。

      探究新知結束后,進行——

      3、課堂小結

      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本課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新知識?有何感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得到升華。

      最后一個環節是——

      4、課外延伸

      (1)動手體驗:(在這一環節中,我設置了以下兩個活動)

     、倩顒右唬河孟鹌、蘿卜等自制一些活字,蘸上墨印在紙上。

     、诨顒佣鹤灾浦改厢。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最終達到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如果課上時間不充裕,可以把此活動改在課下進行,同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完成。

      (2)網上交流:學完本課后,把你的收獲和感想整理成電子稿發表在自己的博客或個人空間里,也可以發表在本班的網頁上,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如果有疑問,可以登錄老師的博客留言,與老師及時進行交流與探討。

      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達到資源共享、學習交流的目的,同時通過網上交流增進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感情。

      五、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為一個向上的火箭形狀,寓意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和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讓我們共同期待祖國的明天會更好!在《明天會更好》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六、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學習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我在設計本課時,以活字印刷術為教學重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許對指南針或火藥更感興趣,所以在真正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調整本課重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機智和課堂調控能力。

      篇二

      一、教材分析

      進行教材分析,首先要明確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啟明清,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我國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古代的重大科技發明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杰出貢獻。

      2、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學目標的確立,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以此為依據,我制訂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掌握宋元時期科技成就的基本概況,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概括歸納能力,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合作探究三大科技的發明、改進和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技,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過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養學生振興中華、趕超世界先進科技的歷史責任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依據教材和課程標準,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及應用。

      突破方法:通過錄像資料和圖片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利用網絡搜索和本課相關的重要信息,拓展學生的思維;再通過動手制作活字,從而使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教學難點:充分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突破方法:利用視頻、圖片、網絡等教學資源,進一步認識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

      為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還需要做以下準備。

      4、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在教師博客中建立四大發明的專題資料等。

      學生準備:準備自制活字、指南針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法分析

      常言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

      本節課我主要運用直觀教學法、網絡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學法分析

      在學習方法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采用合作探究、分組討論、動手操作、上網搜索等方式,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件和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四、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探究新知、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1、情境導入:以一組煙花綻放的畫面和音樂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對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聯想,導入本課。

      然后進入——

      2、探究新知:(環節)

      首先探究——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有人在“百度知道”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嗎?”,由此引出雕版印刷術,并探討雕版印刷術的不足。在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請學生觀看一段有關活字印刷術的視頻,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效率。視頻播放完畢,與學生一起回顧印刷術的發展歷程,了解印刷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認識印刷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介紹當代畢升-----王選的事跡,進行知識延伸和情感教育。

      作為中國人都知道是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然而在世界上關于印刷術發明權的爭論卻從未止息。爭論之一:“韓國學者稱: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最先發明的!睜幷撝骸拔鞣揭恍⿲W者認為中國只是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者,活字印刷術是由德國人古登堡發明的!边@兩個觀點一拋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勢必會產生一連串的問題。(韓國人為什么說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發明的呢?為什么西方學者認為活字印刷術是古登堡發明的呢?)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被激發,迫切想要解決這些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上網搜索相關資料,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來解決由此產生的的問題。學生可以直接在百度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也可以到老師提供的網站和老師的博客去參閱相關的資料。然后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分組匯報各組得出的結論、個人的看法及由此所想到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上網搜索、小組討論等活動,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培養。

      接著再來探究——

      (2)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

      “遠離塵世的喧囂,回歸大自然的懷抱,旅游已經成為當今的時尚。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游,為防止迷失方向,你應該攜帶哪些物品?”由此引出指南針。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歸納總結指南針的發明過程,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為后來的歐洲航海家的航;顒觿撛炝藯l件。由此聯系世界史新航路的開辟,請學生講一講歐洲航海家的主要事跡,為將來學習世界史做一個良好的鋪墊,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結合課前導入的煙花圖片,自然過渡到火藥的學習。展示早期的火藥武器,啟發學生思考“火藥除了用于軍事外還有哪些用途?”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生活的能力。出示古今火箭的圖片,通過思考“宋元時期的火箭發射與我們現在的火箭發射是否有相同之處?”,認識古今科技是一脈相承,不斷向前發展的。

      探究新知結束后,進行——

      3、課堂小結

      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本課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新知識?有何感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得到升華。

      最后一個環節是——

      4、課外延伸

      (1)動手體驗:(在這一環節中,我設置了以下兩個活動)

     、倩顒右唬河孟鹌、蘿卜等自制一些活字,蘸上墨印在紙上。

     、诨顒佣鹤灾浦改厢。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最終達到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如果課上時間不充裕,可以把此活動改在課下進行,同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完成。

      (2)網上交流:學完本課后,把你的收獲和感想整理成電子稿發表在自己的博客或個人空間里,也可以發表在本班的網頁上,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如果有疑問,可以登錄老師的博客留言,與老師及時進行交流與探討。

      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達到資源共享、學習交流的目的,同時通過網上交流增進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感情。

      五、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為一個向上的火箭形狀,寓意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和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讓我們共同期待祖國的明天會更好!在《明天會更好》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六、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學習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我在設計本課時,以活字印刷術為教學重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許對指南針或火藥更感興趣,所以在真正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調整本課重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機智和課堂調控能力。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0

      一、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

      ㈠教材地位及課程標準

      《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第三課,是中國古代史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兩宋時期是繼隋唐我國封建經濟繁榮后出現的又一個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盡管兩宋政權沒有在政治上達到如隋唐那樣統一強大的局面,特別是南宋偏安東南一隅,但經濟卻在前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并出現一些新的特點,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經濟重心南移有一個過程,開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而到宋代已成定局。這一變化還影響著今天中國經濟的狀況,是了解中國國情的重要內容。本課的課程標準是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㈡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宋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列舉宋代南方農業、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提高綜合概括問題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指導閱讀《宋代經濟分布圖》,提高識圖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提問思考、學生解答、教師總結的方法,使學生理解宋代時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通過小組討論、選派代表發言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課前預習、收集和整理資料,培養自學能力和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同學間相互協作的學習品質。

      ㈢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學習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商業繁榮的史實,形成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概念。

      難點:如何理解經濟重心和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二、學法和教法設計

      教法構思:

      新課改要求教師正確、靈活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是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依據“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本節教學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主動求知的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合作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與技能。本課共有三個子目,一是經濟重心南移,二是農業和手工業,三是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興盛。后兩個子目分別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海外貿易方面敘述了宋代經濟發展的高度成就,教學中合并為一個部分。采用以史實為基礎,問題為載體,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通過課前導學法,情境教學法、問題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通過隨堂練習與課后作業鞏固基礎知識、延伸范圍,引導學生擴展思維。

      學法分析:

      “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法是教法的引申,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也關系到課堂的成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指導學生會學,即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至關重要。本節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好奇心和表現欲較強,但以形象思維為主,學習不易深入,注意力易轉移。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搜集所需的歷史資料,而且對新鮮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老師布置的收集資料作業躍躍躍欲試。這屆學生還有個現象,學生分化較大,學困生占相當大比重,他們學習興趣不高,基礎較薄弱,學習方法不到位,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針對學生特點,本節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利用多媒體課件的視聽互動功能,通過大量的文字、圖片、聲音、影視資料等素材,創設一種與課堂內容相適應的氣氛,寓教于樂,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前組織預習和指導,采取分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等方法,使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力求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化。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學生預習課文并分組收集、整理有關兩宋經濟繁榮發展的資料,能力強的可制作課件。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以林升的《題臨安邸》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睂,問學生:讀完這首詩,結合前兩課的內容,宋代在我們的腦海里呈現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情緒,希望引導學生明白盡管兩宋時期軍事政治上不是十分強大,卻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少見的經濟高度繁榮和文化昌盛發達的時代,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的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經濟重心南移,引入課題。

      【講授新課】

      解釋何為經濟重心,經濟重心是指經濟和技術較為發達,對整個國家產生較強影響的地區。區域內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經濟中心。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義是問號”。學生有了疑問,才有解決問題的迫切的愿望,本環節通過多個問題的設置,層層引入,激發學生思考,與學生共同探討完成學習任務。

      一、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過程和表現:

      ㈠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問:課本65頁的思考題——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課件展示“東晉南遷移民分布圖”、“東晉南朝江南經濟的發展”等,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聯系學過的史實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勵學生充分思考、大膽發言,并在歸納學生的回答中強調為躲避北方戰亂,古代有三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對南方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新舊知識點的銜接,豐富了課本內容,既復習了舊知識又實現了對難點的突破。

      ㈡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問:南方經濟什么時候開始發展,經濟重心如何逐步南移?

      課件展示兩則材料(《宋書》中記載的東晉南朝時江南的經濟冶狀況與《漢書》記載的江南經濟狀況)、宋朝江南經濟發展的圖片,引導學生思索,討論回答,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討論中明白

      經濟重心南移主要經歷三個時期:三國吳時,江南地區經濟開始得到發展;南朝時,南方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推廣牛耕,江南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南宋時,南方生產水平超過北方。

      ㈢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

      問:從哪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宋朝時,我國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和展示圖片,宋人“農耕圖”、南宋“耕織圖”、“宋代經濟分布圖”,提醒學生觀察比較南北方經濟區數量分布情況?偨Y歸納:南方人口大大超過了北方;“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太湖流域已成為重要的糧倉;南方出現了一批經濟中心。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概括提煉有效信息能力。讓學生理解宋朝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二、經濟發展的表現:

      問:剛才我們了解了宋代形成長江流域的經濟已超越黃河流域的經濟格局,那么,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如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課前布置預習收集相關資料,現在請各組將整理收集的資料展示給同學。

      學生討論,分四組派代表介紹兩宋經濟發展中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海外貿易的具體表現,其他同學補充。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宋代經濟分布圖,結合各組的介紹,找出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海外貿易繁榮發展的地區及特點。注意補充學生未收集到的資料,用圖片、音像資料展現,適當進行知識拓展。如宋朝占城稻與現代雜交水稻,介紹袁隆平;商業的繁榮播放《清明上河圖》的視頻,海外貿易展示“南海一號”的打撈出土文物等。此環節有可能出現各組介紹各自為陣,整體性印象不夠深刻,教師要用圖表形式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學生理解。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材料的能力以及學生的集體協作精神。讓每個學生盡可能地去體驗歷史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達到知識、思想與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課堂練習】

      精選幾道選擇題以搶答的形式進行,調動學生興趣,又培養學生競爭意識。達到鞏固新知,完成學生的知識目標要求。

      【板書設計】

      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

      一、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過程與表現:

      1、原因:最重要是大量北方人口南遷

      2、過程:最終完成于南宋

      3、表現:南方人口大大超過北方“蘇湖熟,天下足”

      二、宋朝經濟繁榮發展的表現:

      1、農業:人口超過1億水稻居糧食產量首位

      2、手工業:煤的開采、金屬冶煉、景德鎮

      3、商業繁榮:城鎮、交子、汴京

      4、海外貿易興盛:市舶司、三大港、貿易范圍

      設計意圖:提綱挈領,突出重難點,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便于學生復習鞏固。

      五、教學反思

      本課的可取之處:

      1、正確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重新整合處理教材,注重新舊知識聯系,古今聯系。

      2、精心構思問題,有目的性和針對性,能夠涵蓋課文的主要知識點

      3、課件制作精心,史實材料豐富,充分運用圖片、視頻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做到課件為教學服務。

      4、重視引導、啟發學生,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特別是學生在介紹手工業時,能力好的學生制作出課件,展現了宋代瓷器的繁榮,五大名窯各自的特點,成為課堂上的一大亮點。

      本節課暴露出一些問題:

      1、教學中思想上存在一些矛盾與困惑,如教學還是以中考為指揮棒,學生層次差異大,教學中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掌握,注重對中下學生的知識鞏固,課堂上循規導矩,創新不足。

      2、對學情沒有充分認識,導課用《題臨安邸》設置的問題可能有一定難度,加之公開課,學生的回答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出現片刻冷場。有提議改為以上冊的江南發展人口南遷導入可能更適合學情,可我認為兩宋時期軍事政治“弱”與經濟“強”之間的反差一直是史學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對當今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的探究價值,故本課在教材編排上放在政權分立之后,有它的含義,這個現象應該提醒學生注意到,關鍵還在問題如何設計,能夠更好引導學生。

      3、時間掌控有點難度,在學生發言和補充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資料時,要把握好時間。本節公開課在復習舊課和導入新課時浪費了一些時間,未能進行搶答練習,略顯余味不足。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分析唐太宗的執政措施和政績,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引導學生分析概括貞觀之治的內容,初步了解歸納、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盛世”現象,初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和歷史觀點。

      4、結合課文的引文、課中思考題及課后練習題,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分析比較能力和以史論證、史論結合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貞觀之治內容的教學和觀看圖片、錄像資料,讓學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國思想,認識盛世局面的出現是統治者為穩定社會、鞏固統治而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合理調整統治政策的結果。

      2、搜集有關唐太宗的史料,運用“自學——問題——討論”法,對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有關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訓,進一步調整統治政策,因而出現了“貞觀之治”。通過對其統治措施和政績的教學,加深學生對杰出人物和人民群眾推動歷史前進所起作用的理解。

      2、輕徭薄賦是歷代統治者恢復經濟、穩定社會、鞏固統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對唐太宗輕徭薄賦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減輕民眾負擔、以民為本的重要性。

      3、通過唐太宗重視和善于納諫的故事,培養學生勇于接受批評的品德。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貞觀之治”的含義

      2、“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

      3、“貞觀之治”的內容

      二、難點:

      1、如何評價唐太宗

      2、如何看待歷史上出現的“盛世”現象

      教學方法:

      “自學——問題——討論”

      教學時間:

      2課時

      導學程序:

      (簡要復習上一課知識,導入新課)

      提問:隋朝為什么會像秦王朝一樣建立不久就爆發了農民起義?結果如何?

      指出:在隋朝統治土崩之際,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員乘機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 來建立唐朝的李淵、李世民父子。

      教學綱要:

      一、玄武門之變:

      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門之變

      二、輕徭薄賦:

      1、原因

      2、表現

      3、作用

      三、知人善任:

      1、原因

      2、表現

      3、作用

      四、加強中央集權

      五、完善科舉制度

      六、“貞觀之治”的含義

      (導學小結) 要求學生談談對唐太宗的評價,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以突破難點。 課后作業:

      1、( )年,( )建立唐朝,定都( )。

      2、唐太宗的名字叫( ),他要位期間的年號為( ),他是發動( )做了皇帝。

      3、認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 )。他重用富于謀略的`( )和善斷大事的( )為相,人稱“房謀杜斷”。前后向唐太宗上諫200多次的大臣是( )。

      4、唐太宗貞觀年間,為了防止宰相專權,集思廣益,減少政策失誤,采取的措施是( )。

      5、唐初沿用( )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 )、( )和( );六部是指( )( )( )( )( )( )。六部隸屬于三省中( )省。

      6、唐太宗為解決“民少吏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

      7、唐朝科舉的常設科目是( )和( )。在當時通過科舉考試做官,應該考( )科。

      8、唐太宗在位期間,政治較為清明,經濟得到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史稱( )。

      9、“貞觀之治”的局面是怎樣出現的?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2

      原始農耕生活

      一、課程目標

     。ㄒ唬﹥热輼藴

      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ǘ┙虒W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遺址距今年代、所處的地區、自然條件、主要種植物和飼養物、生產工具、房屋特點、陶器的使用以及紡織、漁獵等其他生產生活情況。通過實物圖片或考古紀錄片,讓學生觀察、復述原始農耕文化產生、發展的概況。

      2。過程方法與能力

      通過對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與前人在衣食住等生產生活方面的比較,概括出中國遠古農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認識人類進步的規律,初步培養比較、分析、歸納和概括問題的方法與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祖國境內河姆渡、半坡居民為代表的原始人類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們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為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人類由采集到農耕生活的轉變過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狀況,說明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探索和艱苦的勞動實踐取得的。通過學習感受勞動和創造的艱辛與價值,培養百折不撓的奮進精神與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

      二、教學要點

      重點: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所反映出的原始農耕生活的狀況。這是屬于知道和了解層次的知識。

      難點: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對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這是屬于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

      教學過程:

      課前導入:我們已經學過中國遠古人類,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遠古人類(稍稍停頓,讓學生來回答。)——元謀人,他們生活的年代距今——170萬年。遺留人類化石殘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來源——采集和狩獵,他們使用的石器——舊石器,打制石器,他們已經會用——火。

      講授新課:

      在距今約八千年前后至約四五千年前,中華文明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農耕時代,為了大家學習這一時代的歷史,教材精心挑選了兩個文化遺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遺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他們分別代表中國的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和南方(長江流域)。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8頁看圖“我國原始農耕時期的文化遺址分布圖”,在圖中找到這兩個文化遺址。

      這兩個遺址展現了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接下來我們再通過學習比較來認識兩個時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區、原始農耕工具、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等方面的不同。

      我國的'北方和南方氣候差異很大,這種氣候的差異對原始人類的影響很大。由于人們的生產力水平很低,科學技術有限,人們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別在北方和南方的種植,一方面說明人們對自然的依賴。一方面也說明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在南方,我們的祖先們都創造了燦爛的原始農耕文化。

      小結: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概了解了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農耕生活特征,現在請同學們說說從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來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 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五)推薦作業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4

      【學習目標】

      1、了解下列基礎知識: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楊堅、隋朝的富庶、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大運

      河的概況及影響。

      2、通過識讀“隋朝疆域圖”和“隋朝大運河示意圖”,逐步培養和提高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隋朝大運河。

      難點:如何評價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及大運河通航的影響。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ㄒ唬、隋的統一(請你認真閱讀教材2-4頁“隋的統一”一目的內容,完成以下問題)

      1、年,建立隋朝,年號,定都。

      2、年,隋滅掉南方的朝,結束分裂割據局面,繼秦漢之后中國又一次實現了統一。

      3、思考:隋為什么能完成統一大業?

     。ǘ、貫穿南北的動脈(請你認真閱讀教材4--6頁“貫穿南北的動脈“一目的內容,完成以下問題)

      1、開鑿目的:

      2、填圖:本圖比較模糊,請你用彩筆在圖上填上大運河的中心;南北端點和;從北向南的四段;連接的五大水系;最后填上隋朝的都城。

      3、作用:大運河通航后,不僅成為的'紐帶,也成為溝通和的樞紐。還促進了沿岸地區和發展。

      二、課堂研討

      以下是古人關于大運河的兩首詩,請你先閱讀理解,不懂的地方問老師,然后回答問題:

      問題:

     。1)這兩首詩對于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態度是否一樣?如果不一樣各是什么態度?

     。2)你怎樣評價隋煬帝修大運河這一歷史事件?

      三、拓展延伸

      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朝代,而且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試一下,看你能

      不能找出來。從這兩個王朝的興衰中,你得到的最大啟示是什么?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統治等基本史實掌握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政績

      2、分析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

      3、掌握開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

      4、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唐玄宗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他們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教學重點

      “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開元盛世

      教學難點

      正確評價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讓學生根據知識提煉進行自學,巡回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二、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

      1、巡回指導學生自問和互問

      2、教師準備提問以下重點知識:

     。1)唐朝建立的年代、都城、第一位皇帝。(618年、長安、唐高祖)

     。2)唐太宗的姓名和年號。(李世民、貞觀)

     。3)唐太宗時最的諫臣是誰?(“人鏡”魏征)

     。4)我國歷的女皇帝是誰?(武則天)

      她的政績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重視發展生產,重視選拔賢才)

     。5)唐玄宗的措施

      三、質疑釋疑

      1、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讓其他同學幫助解決。

      2、與學生一起探討以下問題

      從秦朝到唐朝,我國古代出現過哪些盛世局面?它們出現的原因有何共同之處?對此,你有何認識?

      四、讓學生小結知識并做練習,教師巡回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一、自學:

      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看書,填寫本節課的自學提綱,填完后,小組成員共同交流。注意要提高效率。(自學提綱見區下發的學案中的知識提煉)

      二、自問:

      1、合上課本自問自己掌握了知識提煉中的哪些知識,沒記住的抓緊記住。

      2、小組內同學相互問答,有選擇性地提問知識提煉上的問題

      3、回答教師的提問

      三、質疑釋疑

      1、小組內討論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展示

      2、小組間討論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展示

      3、與教師一起探討教師準備的問題并展示

      4、隨時記要點。

      四、反思與鞏固

      1、小結本節課所復習的知識點。

      2、做當堂練習,鞏固知識。

      系列訓練

      見區下發學案中的隨堂訓練

      板書設計

      唐朝前期的統治

      唐朝的建立

      唐太宗的統治

      措施及結果

      武則天的統治

      地位、政策、評價

      開元之治

      措施、結果

      教后體會

      要通過讓學生比較唐太宗和唐玄宗的措施,找出唐朝兩個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