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們通過直觀的實物圖和乘法的含義,編出6的乘法口訣。
2.在編口訣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們找出6的乘法口訣的規律,初步熟記6的`乘法口訣,會用乘法口訣正確求積。
重、難點:
重點: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乘法口訣。
難點:用6的乘法口訣正確求積。
教具、學具準備:
計算卡、習題紙、小魚圖、師生每人準備36根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生成問題
數學王國里今天舉行比賽活動,看誰能準確地說出我們已經學過的乘法口訣。同學們你們有興趣一起參加這次比賽活動嗎?(展示計算卡)
1.我會口算
2×5=2×2=5×1=3×4=
1×5=5×3=2×4=5×4=
2..在習題紙上列式計算下列各題
1個53個4相加5的2倍
學生做完后,請學生口答。
師:這些都是我們前面幾節課學習的知識。在前面幾節課中,我們不僅學會了乘法口訣,而且還學會用所學的乘法口訣正確地計算乘法式題。同學們的本領真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新的乘法口訣。
師:出示課題:6的乘法口訣。
師:(展示主題圖)同學們請看,老師手里的這幅畫是小明在手工課上制作的。同學們,這幅畫漂亮嗎?
生:漂亮
師:哪個小朋友告訴老師這幅畫上有什么?
生:氣泡、小魚、水草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第1課時 5的乘法口訣
備課解決方案
備教材內容
1.本課時學習的是教材52頁的內容及相關習題。
2.本課時教學5的乘法口訣。教材呈現了生動形象的實物圖,并提出數學問題,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讓學生認識到幾個5相加的問題在生活中是存在的,感受所學內容的價值,也為編制乘法口訣提供了實物模型。
3.基于學生有“5、10、15、20”5個5個數數的基礎,教材首先編排5的乘法口訣。先教學5的乘法口訣,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促使師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訣的來源和認識每句口訣的含義上。這樣有利于為進一步學習2、3、4和6的乘法口訣打好基礎。
備已學知識
乘法的意義: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
備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5的乘法口訣的意義,熟記5的乘法口訣,并能比較熟練地運用口訣進行計算。
2.通過觀察、嘗試、比較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編制、歸納5的乘法口訣的'過程,知道5的乘法口訣的來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學好數學的信心。
備重點難點
重點:熟記5的乘法口訣,并能熟練地運用口訣進行計算。
難點:初步掌握乘法口訣的編制方法。
備知識講解
知識點 5的乘法口訣(掌握運用)
問題導入 一共有多少個福娃?(教材52頁例1)
過程講解
1.理解圖意和題意
圖中有5個盒子,每個盒子里有5個可愛的福娃,求一共有多少個福娃。
2.求一共有多少個福娃
(1)5個5個地數出福娃的個數。
5、10、15、20、25。
(2)用加法計算出福娃的個數。
510152025
解決方案,應用數學,小學數學,價值觀,積極性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內容:教材第98頁例2及練習二十四相關題目。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實踐等活動,找出最簡單事物的組合數。
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組合規律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全面地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簡單的組合方法,并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二次備課)
一、復習導入師:今天,喜羊羊要來考考你們,你們愿不愿意接受挑戰呀?(課件出示)師:喜羊羊手里拿了兩張數字卡片2
3,這兩張卡片能組成幾個不同的兩位數?(學生思考后指名回答)師:這是我們昨天學習的內容,有序的排列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方法——組合。
二、預習反饋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1.課件出示學生用數字卡片組成的兩位數。
小組討論:如果把每個兩位數中兩個數字卡片上的數字加起來,得到的和分別是多少?會有幾種情況呢?學生小組討論后指名匯報:每個兩位數中兩個數字卡片上的數字加起來,得到的和都是5,只有一種情況。教師小結:因為是求兩張數字卡片的和,兩個數字互相調換位置的和是不變的,所以得數只有一種結果,這種跟位置無關的方式叫“組合”。
2.密碼箱的奧秘(學習例2)。老村長給了喜羊羊一個密碼箱,里面有很重要的東西,想不想知道里面藏的.是什么?(課件出示例2)同桌合作。在動手操作之前向學生提出要求:一個同學擺,一個同學記錄,比一比看哪一組的同學做得最好。學生活動,教師巡視,了解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對有困難的學生要及時給予指導。
3.學生匯報方法和結果。方法:列表的方法。
連線的方法。結果:①12;②14;③16。大家真棒,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3種不同的結果,比較一下,你喜歡哪一種方法?(學生小組討論,說出自己喜歡的方法)4.比較排列和組合
(1)讓學生從5、7、9中任意選出2個,組成沒有重復數字的兩位數。
(2)和例2進行比較。在排列中,為什么從3個數字中任意選出2個,能組成6個不同的兩位數,而在組合中,從3個數字中任意選出2個求和,有3種結果呢?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后指名匯報。師生共同總結:排列與兩個數的出現順序或放置位置有關,而組合與兩個數的出現順序或放置位置無關。如5+7與7+5的和都是12,但在解答時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四、鞏固練習1.完成教材第98頁做一做第1題。
(1)獨立完成,集體訂正。教師可提示學生用圈一圈、畫一畫的方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及時問老師。
(2)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第98頁做一做第2題。
(1)可以怎樣付錢”是什么意思?
(2)解決這個問題,你們有什么辦法?請按照自己的想法試一試。
(3)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展示,并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三、拓展提升
1.老師買了三種口味的棒棒糖,甜甜想要兩種不同口味,有幾種可能?3種
2.媽媽將20元錢裝在一個信封里,對果果說:“我這里有7張人民幣,共20元!毕胍幌,這7張人民幣的面值分別是多少元?(沒有2元面值的人民幣)分別是10元、5元、1元、1元、1元、1元、1元。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你還有哪些問題?
五、作業布置教材練習二十四第3、4題。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用舊知引出新知,為學習新知做鋪墊。學生動手操作,重在讓學生感悟,體驗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通過對比排列與組合,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組合與順序或放置位置無關。
板書設計
組合
例2
5+7=12
5+9=14
7+9=16
得數有3種可能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本節課主要以學生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通過動畫故事的引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小組合作可以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不足之處:在小組合作的過程當中,沒有充分考慮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沒有控制好。教學建議: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求,控制好各個環節的時間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鏡像對稱》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第三課時(第69、70頁內容)。
教學目標
1. 知道鏡像對稱圖形的特點。
2. 通過學生活動,正確體會鏡像對稱的相對性。
3.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
教學重難點
體會鏡像對稱的相對性。
教、學具準備
鏡子、教科書第71頁的開放題、卡片
教學過程
一、玩一玩鏡子,創設情境
1.小朋友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玩一玩鏡子,好嗎?(每人一面小鏡子)
師:你在鏡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書;我看到了黑板……
師:這是怎么回事?
二、引導探索,體驗鏡像對稱的特點
1. 出示教科書第69頁的主題圖,請學生仔細觀察。
(1)師:這幅圖畫中,怎么會出現兩棟房子、六只天鵝?怎么岸上有樹,水底也有樹?
(2)生:下面的房子、天鵝、樹是水里的影子。
師:(放大房子圖)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嗎?它們的方向怎樣?
生:樣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師:其實這也是數學知識,是一種鏡面對稱。(出示課題)
2. 請學生用手中的鏡子做游戲。
(1)發給學生只有半邊圖象的`卡片,請他們想辦法猜出另半邊圖象是什么?(小組活動)
小組匯報:用鏡子照;把卡片對折……
(2)用鏡子照自己的臉并做各種面部表情,同時觀察鏡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變化。
(3)出示教科書中第69頁的小朋友照鏡子圖(例3)
師: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鏡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師說:“小朋友們,讓我們來照照鏡子吧,好嗎?”出示三面穿衣鏡,請學生在鏡子面前表演各種動作,同時請學生說出鏡子里面的自己動作是怎樣的。(小組活動,教師參與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鏡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鏡子里的我左手拿筆,右手拿本子,鏡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筆。
我往左走,走鏡子里的我往右走。
學生任意做動作……
三、運用拓展
1. 判斷。哪個是你在鏡子里看到的樣子?圈出來。(教科書第71頁第5題)
2. 找朋友。
3. 思考題:第71頁第1題、2題。
(1)看鏡子寫數
(2)看鏡子寫時間
四、小結評價
師:看,照鏡子、水面倒影等等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數學知識,你知道了嗎?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的長度觀念。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初步學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4.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目標解析:
創設測量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在測量中通過觀察、比劃、比較、測量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測打好基礎,并讓學生在觀察尺子和用尺子測量時體會到物體的長度實質上是由幾個相同長度單位組成的。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尺子、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ㄒ唬┙榻B1拃的長度。
1.課件出示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用1拃測量課桌寬的圖,這樣測量出的長度一致嗎?
2.教師示范1拃(從大拇指到中指的長度叫做1拃),學生親自動手體會1拃。
。ǘ⿲W生測量。
學生動手測量課桌長有幾拃?指生匯報。
。ㄈ﹨R報交流。
1.學生匯報測量結果。并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2.討論:
。1)量的都是課桌的長,為什么測量結果不一樣呢? (因為有的同學手大,有的同學手小,所以導致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當測量相同的物體出現測量結果不一致,那該怎么辦呢?
。ㄋ模┙y一長度單位。
1.學生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
2.歸納總結:在測量物體長度時應該選用相同的長度單位,也就是要統一長度單位(板書:統一長度單位)
。ㄎ澹┝私夤糯藴y量物體的方法。
課件播放教材第2頁上的三種古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戳松厦娴娜鶊D,我們知道了古代的人們就是選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標準,用這個標準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中實例,通過動手實踐制作認知沖突,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通過介紹古代的人們測量物體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古代人的聰明才智!
二、實踐中認識厘米
。ㄒ唬┱J識尺子。
平時我們測量物體長度時要使用什么工具?課件出示尺子圖,同時請同學們拿出直尺,仔細觀察,你能在直尺上發現什么?結合課件進行說明。
1.刻度線。
尺子上的這些豎線是厘米尺的刻度線,刻度線很整齊,排列得很均勻。
2.數字。
。1)尺子上的數字中,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點)
。2)結合課件加以說明,測量時,一般以0作為起點開始測量。其他的數字是尺子的刻度,幾就表示從0到這個數之間有多少個長度單位。
3.長度單位的表示符號。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個大格的長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這個單位在國際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為cm。(板書:厘米cm)
。ǘ┱J識厘米。
1.揭示課題,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2.認識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學生匯報找法。(0~1之間、2~3之間、3~4之間的長度。)學生回答時結合課件進行。
。3)教師歸納:每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1)同桌互相比劃1厘米。
。2)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
。3)比一比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用1厘米比較田字格的寬和圖釘的長。
。4)舉例說一說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比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際測量打好基礎。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課件放大1厘米的長度作為標準,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以實際1厘米的.長度作標準!
。ㄈy量較短物體的長度
1.測量紙條的長度。
。1)學生討論交流測量紙條長度的方法。
。2)學生分組測量紙條的長度,教師巡視,糾正不正確的測量方法。
。3)指生說一說是怎樣測量的?測量時要注意什么?
2.課件演示: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邊演示邊解釋: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幾厘米,也就是幾個1厘米。
3.動手測量小棒的長度,然后指生匯報測量的方法和測量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中掌握測量物體的方法!
三、練習中鞏固新知
。ㄒ唬┳x物體的長度。(課件播放教材第4頁做一做,適當補充)
1.讀鉛筆的長度。(0~8厘米) 問:鉛筆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2.讀橡皮的長度。(0~4厘米) 問:橡皮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3.讀小刀的長度。(0~5厘米) 問:小刀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4.讀小棒的長度。(3~12厘米) 問:小棒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ǘ┕罍y。(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1題)
先讓學生估計物體的長度,再進行測量物體的長度。
。ㄈ┝恳涣。(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2題)
測量前先讓學生估一估各物體的長度,再測量,看估得準不準。
【設計意圖:通過讀、估、量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測量物體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當物體的左端不是對準0刻度時應該怎樣求物體的長度!
四、小結中談收獲
今天這節課我們在活動中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經歷制作作息時間表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和遵守作息時間的好習慣。
2.過程與方法:結合生活情景,體會時刻與經過時間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會根據鐘面說出經過的時間。學習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發展時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學學生珍惜時間,從小養成良好的,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制作作息時間表,并根據表提出問題。
教學難點:
簡單的時間計算。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學校作息時間表,實物投影
學生準備:
學具鐘,紙片
教學方法:
探討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激趣,引入。
1、談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起床、上課、放學、休息都有一定的時間。時間就像生命一樣,我們要愛惜它,科學合理地安排它。
2、投影學校的'作息時間表:認識這張表嗎?
這是我們學校的作息時間表。
3、組織觀察:你能從表上看出什么?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集體交流:把你們看到的給全班同學說一說。
我們可以看出來,學生上學時間是8點20,過了8點20就遲到了。
老師引導談話,引入新課:知道作息時間表的用處嗎?
你想自己編一張作息時間表嗎?(板書課題。)
二、制作時間表,探究簡單的時間計算。
1、出示白紙片,安排制作任務
以小組為單位,可制作在學校的作息時間表,也可以制作在家里的作息時間表。請小組成員共同商量,討論,分工合作,并用學具鐘撥一撥。
教師巡視,參與學生的活動。
2、體展示匯報:請每小組選代表把你們制作的作息時間表放在投影儀下,并說說你們組是怎么做的。
3、投影大家選出來的作息時間表,引導學生分析表里的內容:仔細看看這張表,老師有幾個問題想考考你們,如:上午10點同學們在干什么?
第二節課什么時候下課?
第一節課用了多少時間?……
誰設計的最合理?
4、鼓勵提問: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完成書上68頁的說一說。)
三、練習鞏固
1、投影書第69頁練一練第1題
教師讀題,給學生思考和動手尋找答案的時間,再請學生回答。
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撥鐘,時針走了2圈,就經過了2個小時。
2、投影第2題
請仔細看看兩個鐘面上指針有什么不同?
時針和分針指的地方不同。
這中間經過了多少時間?
1小時30分(90分鐘或1個半小時)
引導學生說一說:昨天這段時間你正在干什么?
3、投影第3題
先組織學生看懂上面三副圖的意思,先估計一下,每幅圖發生在幾點鐘?
再聯系圖意認讀鐘面時間,填寫在書上。
最后借助學具鐘撥一撥,算出中間經過的時間。
要求:學生完全理解題意后獨立完成。
(教師巡視,輔導有困難的孩子)
做完的同學在小組內訂正,相互批改,給能干的小伙伴畫上一顆☆。
四、拓展性學習
1、估一估:你上學時,路上大約用了多少時間?
2、實踐活動:請你在上學的時候,記錄一下你出發的時間和到校的時間,再算算路上經過的時間,在小組內交流,并比較一下自己估計的準不準確。
五、總結。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2、3頁“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教材分析】
知識解讀:測量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罢J識厘米”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后學習其它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教材以古代人們用身體尺為測量工具,測量課桌的長度得到不同的結果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接著,教材介紹學生比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為單位,并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逐步讓學生形成對厘米的長度表象。這樣的安排意在讓學生主動參與,并通過動手實踐體會測量的方法,經歷測量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增強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情解讀:學生在一年級的學習中認識了比較物體的長、短,本節課是他們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厘米”。在此之前,學生對長度單位及測量知識的了解均來自生活中一些瑣碎的、不系統的經驗。對什么是長度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長都缺乏準確的認識。
目標解讀:
1、創設情境,從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厘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3、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1、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厘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2、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預案】
一、創設情境,引發沖突
〖教學預設〗
1、師談話引入,課件播放故事。
2、引導思考:為什么同樣是5步,熊二卻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為素材,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有聲有色的故事講述,提出“這是為什么呢?”的問題,引發認知沖突,充分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激發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濃厚的興趣,自然地進入到對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觀、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學預設〗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師出示1厘米的學具,感受厘米是測量比較短物體的長度單位。
。1)記憶1厘米的長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認識幾厘米
理解: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
〖設計思考〗
認識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標準的1厘米小棒,同桌競猜記憶1厘米、尋找生活中的1厘米、認識幾厘米等活動,積累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經歷“充分感知--豐富表象--領悟內涵”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長度觀念,理解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自制直尺,認識幾厘米
〖教學預設〗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與自制尺子作比較。
。1)認識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數字、單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認識1厘米
3、明確不同尺子的1cm的長度一樣。
4、認識尺子上的幾厘米
〖設計思考〗
引導學生經歷“造”尺子的過程,讓學生在測量、操作的過程中體驗測量的本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
四、實踐運用、學會測量
〖教學預設〗
1、探究測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這張名片的長邊是幾厘米嗎?
。1)操作、交流
。2)呈現各種量法,比較量法的優劣。
。3)小結正確的測量方法,理解從0刻度線開始測量的好處。
2、測量身體上的數據
師:測量自己手掌的寬度、拇指的長度、一拃的長度等
。1)學生選一個部位進行測量。
。2)填寫測量記錄單
。3)交流測量方法
〖設計思考〗
在測量長度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測量,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并通過交流,比較,辨析、評判,逐步完善測量的方法。在學生積累了實際測量的經驗后,將學生的認識延伸到“身體”這把尺子上,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開放性的活動中得到培養。
五、全課總結。
六、板書設計:
認識厘米(cm)
尺子:刻度線、數字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材內容包括下面一些內容:100以內的加、減法的筆算,表內乘法
。ㄒ唬,表內乘法(二),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認識角,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和簡單的對稱現象,簡單的數據整理方法和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二、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1、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具體情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系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發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學生課堂發言的“奇思妙語錄”等。
三、本學期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
。ㄒ唬、知識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初步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
2、知道乘法的含義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熟記全部乘法口訣,熟練地口算兩個一位數相乘。
3、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4、初步認識線段,會量整厘米線段的長度;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學會畫線段、角和直角。
5、能辨認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6、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ǘ、數學思考方面
1、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信息作出解釋,并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據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
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培養學生初步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ㄈ、解決問題方面
1、經歷從生活中發現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4、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ㄋ模、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并及時改正。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7、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表內乘法。
教學難點:100以內的加、減筆算,以及數學實踐、數學思維的訓練。
五、全冊課時安排:(約60課時)
。ㄒ唬╅L度單位(4課時左右)
。ǘ100以內的加、減法(二)(13課時左右)
1、兩位數加一位數
2、兩位數減一位數
3、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
整理和復習
我長高了
。ㄈ┙堑某醪秸J識(2課時左右)
。ㄋ模┍韮瘸朔ǎㄒ唬13課時左右)
1、乘法的初步認識
2、2——6的乘法口訣
5的乘法口訣
2、3、4的乘法口訣
6的乘法口訣
復習和整理
。ㄎ澹┯^察物體(4課時左右)
。┍韮瘸朔ǎǘ13課時左右)
7的乘法口訣
8的乘法口訣
9的乘法口訣
整理和復習
看一看擺一擺
。ㄆ撸┙y計(3課時左右)
。ò耍⿺祵W廣角(2課時左右)
。ň牛┛倧土暎4課時左右)
第一單元: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教學內容: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單元教材分析:
通過第一學期的“比長短”的學習,學習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主要特點有:
1、注意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
3、改變了線段的編排。
單元教學要求: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5、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單元教學重、難點:1、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單元課時安排:約4課時
第一課時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
課本P1、1,例1,練習一1、2、3題。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
學生發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ㄒ唬┙M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組交流匯報自己量的結果,并思考:為什么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
4、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ǘ┙M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么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來年感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9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課件出示)
讀一讀、并說一說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4=12 12÷3=4
二、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國慶節,空軍飛行大隊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飛行表演。這次飛行表演非常成功。(課件展示飛行表演畫面)今天,老師將帶領同學們去參觀這次飛行表演,而且老師還要讓小朋友們親自體驗,做一回飛行大隊長,指揮飛機編隊飛行。
2、復習乘法。
師:(課件出示第39頁主題圖。)飛機已經準備到位,你能算算一共有多少架飛機嗎?(學生在書上列出算式、請一人板演)
師:(指算式)為什么這樣列?
生1:一排有4架,三排一共有12架飛機。3×4=12,三四十二。
生2:一列有3架,四列一共有12架飛機。也是4×3=12,三四十二。(師板書:3×4=12 4×3=12
3、設計編組,提出并解決簡單的除法問題,初步感知乘除之間的聯系。
師:飛機在飛行的時候,為了做出各種優美的動作和造型,現在飛行大隊長準備讓這些飛機這樣編隊飛行(在電腦主題
圖上把三架飛機圈成一組),你能提一個用除法解決的'問題嗎?
生:把12架飛機,每3架編成一組,可以編成幾組?
請學生在書上邊圈邊列式。
師:為什么這樣列?
生:把12架飛機每3架編成一組,可以編成幾組,就是把12架飛機每3架分成一份,求分成幾份。所以用除法。
師:1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生:略
師:你是怎么計算的?
生1:我是用小棒擺的
生2:我是在圖上圈的
生3:我是用口訣算的。
師:(在主題圖上把四架飛機圈在一起)現在飛行大隊長準備讓這些飛機這樣來編隊飛行。你能提問嗎?
生:把12架飛機,每4架飛機編成一組,可能編成幾組?
請學生用小棒邊擺邊列式。
比較兩個除法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然后引導學生比較上述三個算式,找出相同的地方。得出乘法和除法中的各個數字
只是交換了位置而已。
(運用規律:電腦出示150/25=)
師:你知道等于多少嗎?(學生不能回答)
師:如果老師告訴你這樣一個乘法算式,你一定會知道!(電腦出示256=150)
生:等于6。
剛才,飛行大隊長讓這些飛機進行了兩次編隊飛行。讓我們來幫幫飛行大隊長,看看這些飛機還能不能有其它的編隊方案?
生分組討論……
學生操作
(1)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如何分組表演。
(2)用小棒代替飛機試著分一分、擺一擺,然后提出除法問題。
(3)小組研究后,列式解答問題。
(4)學生匯報。
3、鞏固練習。
(1)課本第39頁試一試。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請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2)題單。(電腦做相應展示)學生獨立練習,小組互相反饋訂正。
4、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學習做小指揮官,你學到了什么?
學生談自己的收獲……
師:以后,我們要遇到這樣平均分的問題,都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我們今天掌握的本領,不僅能幫助我們成為優秀的指揮官,還能為我們解決好多生活中的問題呢!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進位加的算理,掌握進位加的運算法則。
2、會正確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的筆算加法。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會正確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加法。
2、教學難點:理解進位加法的算理。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創設情境。
1.看誰算的又對又快。
8+5= 9+6= 7+5= 3+1+1=
5+6= 7+8= 8+8= 4+2+1=
2.請幫小白兔找到要拔的`蘿卜。
34+5 26+32 56+40
96 39 58
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計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5+37=,學生試算,交流方法。
2.擺小棒。說擺法。問:一捆幾根?捆好的有幾捆?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單根還剩幾根?合起來是多少?
3.怎樣列豎式?要注意什么?從哪一位加起?5+7超過了10怎么辦?師:我們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協商一個小小的“1”字表示個位滿向十位進1。在加十位時,不要忘記加上這個1,也可以從這個1加起。
4.比較35+31與35+37有什么不同?
5.計算46+24,試算?梢越柚谛“。個位的可不可以不寫,為什么?
6.小組討論:筆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你覺得應該還提醒同學們注意什么問題?
二、拓展運用
1.算一算
2,看看下面藏著幾?
26+48=☆4 39+14=☆3 60+39=☆9
37+12=☆9 54+16=☆0 45+8=☆3
三、梳理知識,總結升華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又學會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教師引導梳理。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教材分析
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了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1個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數學問題。本冊教材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和上一冊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隨著統計數據的`增大,條形統計圖每一格代表2個單位或者多個單位。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應該比較感興趣。
學情分析
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強。由于年齡小,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多組織活動,多使用多媒體教學,增強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同時將所學到了理論進一步在生活中應用,從而達學以致用。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 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并會用統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
2. 使學生在學習統計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從統計的角度提出并解決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積極的學習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教學難點: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設情景問題置疑,引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三、聯系生活實際應用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學1~6的乘法口訣,共21句。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理解這些口訣,并能用口訣計算乘法和解決實際問題。教材在編排上有三個特點。
第一,把乘法口訣分成三段教學,即1~4的乘法口訣、5的乘法口訣、6的乘法口訣,在教學1~4的口訣后插入乘加、乘減計算。這樣編排的原因是,1~4的乘法口訣共10句,積比較小,容易記憶;5和6的乘法口訣有11句,積比較大,記憶困難。插入乘加、乘減,既有利于鞏固1~4的乘法口訣,又為記憶5和6的乘法口訣提供了方法。
第二,教學乘法口訣共編排五道例題,2、3、4、5、6的口訣各一道。緊接著每道例題,都設計一次想一想。例題的教學內容是編出乘法口訣,想一想的教學內容是利用口訣計算表內乘法;兩個數相乘可以寫出兩道乘法算式,如23和32,其中一道算式安排在例題里,用它編出口訣,另一道算式安排在想一想里,用編出的口訣求積;例題的教學以讓學生有意義地接受為主,想一想的教學讓學生獨立完成。這樣編排,使基礎知識的獲得與基本技能的形成同步發展、相輔相成,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第三,編排了兩個練習、一個單元復習和一次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5的乘法口訣后編排了練習二,綜合練習1~5的口訣。教學6的乘法口訣后編排了練習三,在練好6的口訣的同時兼顧1~5的口訣的練習。單元復習整理和應用1~6的乘法口訣!犊鞓返年犎栈顒印肥且淮螆鼍靶偷膶嵺`活動,根據場景里的內容,可以提出和解決許多乘法問題。這些編排,有助于學生扎扎實實地掌握新知。
1. 讓學生經歷編口訣的過程,體會口訣的意義。
讓學生經歷編乘法口訣的過程,從本質上改變了口訣的教學方式,能充分發揮這部分內容的教育價值。表現在: 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口訣,發展抽象、概括等數學思考能力,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乘法口訣的主要活動是:在現實情境中提煉數學問題按乘法意義把幾個幾寫成乘法算式根據乘法算式編出相應的口訣用編出的口訣計算表內乘法。在相對穩定的教學線索上,各道例題的編寫又各具特點,以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漸提升學習活動水平,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1) 2和3的口訣是教學乘法口訣的起步階段,教學活動的要求相對較低。表現在: 從圖畫里提取的數學內容比較具體,如2個蹺蹺板坐4人,3只小船坐9人;乘法算式的積是在圖畫里看到的;乘法口訣是聯系乘法算式告訴學生的。引導學生經歷編口訣的過程,要處理好以下三個環節: 一是根據具體的數學內容寫出乘法算式,二是根據乘法算式編出乘法口訣,三是用乘法口訣得出乘法算式的積。如教學口訣二三得六,從圖畫里看到1只小船坐3人,2只小船坐6人(即2個3人)求2個3人是多少人可以用23=6計算;23=6是2乘3得6可以說成一句口訣二三得六;32=?是3和2相乘可以用口訣二三得六求出積是6。
理解乘法口訣的意義要落實在兩個層面上: 一個層面是,理解每一句口訣的具體意思,它表示哪兩個數相乘的積是多少;另一個層面是,感受口訣的作用,能很快得到乘法算式的結果,從而進一步體會乘法是求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對前一層面的理解,要在教學中隨時落實到位;對后一層面的理解,可在教學中逐步實現。
。2) 教學4的乘法口訣時,學生已經有了編2和3的乘法口訣的體驗。因此,教材適當提高了教學活動的要求。表現在: 先畫張表計算坐小火車的人數,再從現實情境中提出幾個幾相加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參與編乘法口訣。
例題求2~4個車廂里有多少人,為什么先畫張表算一算?首先由于列表計算是解決問題常用的策略與方法。學生看圖算一共有多少人,會這樣想:1個車廂坐4人、2個車廂坐8人教材順應學生的思考,引導他們把思考整理成表格,提升數學化的程度。其次是從表格里容易得出1個4、2個4相加、3個4相加等數學問題,填出的1個、2個、3個、4個車廂的人數分別是四道乘法算式的積。因此,這張表格便于學生寫出乘法算式,編出乘法口訣。
例題要求學生編口訣四四,通過親自編口訣的實踐,更好地體會口訣的來源與含義。為了便于學生編出這句口訣,教材先示范了口訣三四十二,還讓學生填出乘法算式44=□的積。
。3) 教學5和6的乘法口訣,仍然先畫張表計算, 再從表格里提出1個幾、2個幾等數學問題,并寫出乘法算式,然后編出乘法口訣。相對穩定的教學活動線索,有利于學生主動建構新的數學知識。教材給學生提供了許多主動學習的機會,一是列出的表格里只填出前兩格的得數,其他得數讓學生看圖用加法算出來,從而體會相鄰兩格人數間的關系。二是寫出兩道乘法算式的積,大多數算式的積都要學生填寫,相應的乘法口訣也要求學生編出來。學生通過編口訣,能深刻體會口訣的含義,并記憶這些口訣。
2. 教學乘加、乘減,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幫助記憶乘法口訣。
第11頁例題和試一試分別教學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式題,這些式題都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或減法。教材在這里編排乘加、乘減,主要目的不是教學運算順序,而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記憶乘法口訣。因此,本單元中出現的式題都是乘號在前面,加號或減號在后面。計算這些式題,只要直接寫出最后的結果,不要寫出計算的步驟與過程。
。1) 在列出乘加、乘減算式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
例題提出4個魚缸一共有多少條金魚的問題后,安排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并交流方法。把4個魚缸里金魚的條數連加,是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如果注意到3個魚缸里各有4條金魚,就會想到先算這3個魚缸里的金魚有多少條,再加上另一個魚缸里的2條。這兩種解法既不相同,又有聯系。比較4+4+4+2與34+2就能發現,加法算式里的3個4相加如果用乘法34計算,也可以使計算簡便,這就是在新的情境中對乘法意義的進一步理解。
想想做做里有三道用圖畫呈現的實際問題。第1、3題在列出乘加算式的過程中,能進一步加強對乘法概念的體會。第4題在□里填數、在○里填運算符號,可以列出乘加算式,也可以列出乘減算式。無論列出哪種算式,都能促進對乘法的理解,培養靈活思考的能力。
。2) 聯系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明確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并向乘減計算遷移。
例題的乘加算式34+2是根據先算3個4條是多少,再加上2條的思路列出來的,先算算式中的乘法是很自然的。試一試計算乘減式題,豆莢卡通提出的先算什么引導學生把乘加算式中先算乘法遷移到乘減算式中。在想想做做里先算乘法,就會成為學生能夠接受的規定。
。3) 設計較特殊的乘加式題,滲透記憶乘法口訣的方法。
想想做做第2題編排了六道乘加或乘減的式題,這些題起鞏固先算乘法和練習口算的作用。其中四道乘加式題都是特別設計的,如32+2=8可以理解成3個2加1個2得8,24+4=12可以理解成2個4加1個4得12。這些理解滲透了相鄰乘法口訣間的關系,有助于今后記憶乘法口訣。
3. 練習活動多樣化,幫助學生掌握乘法口訣。
口算一位數乘一位數是最基礎的數學技能,《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正確地口算,并在學段結束時達到每分8~10題的速度。正確而迅速地口算這些乘法必須掌握并熟記乘法口訣。為此,教材安排了內容充實、形式多樣、生動有趣、富有效率的練習活動。
。1) 重溫編口訣的過程,加深對口訣的理解。
乘法口訣是根據乘法算式編出來的.,編口訣的目的是遇到這樣的乘法,可用口訣直接算出積。第9頁想想做做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訣的關系。第1題從加法算式開始,通過擺小棒感受幾個幾相加,從而填寫乘法算式并編出乘法口訣。在這些活動中,進一步理解口訣的含義。第2題的圖意可以看成2個4相加,也可以看成4個2相加,它們都能寫出乘法算式24=8和42=8,都與口訣二四得八有關系。
。2) 不斷整理口訣,科學地記憶口訣。
教材應注意指導學生像滾雪球那樣逐漸積累乘法口訣。教學1~4的口訣后,要求背出這些口訣;教學5的乘法口訣后,要求背出1~5的口訣;教學6的乘法口訣后,要求背出1~6的口訣。把記憶負擔分散在平時,落實在過程中,是科學的學習方法。
利用題組表現出相鄰口訣間的聯系,如第14頁第1題、第18頁第1題。理解這些聯系,就能從一句口訣推導出另一句口訣,利用已經記住的口訣幫助記憶其他口訣。單元復習整理教學的全部乘法口訣,橫著看和豎著看口訣表里的規律,也有助于有意義地記憶乘法口訣。
通過綜合性、開放性的練習,掌握口訣,熟練口算。如第15頁第2題,三朵花分別練習與5、4、3有關的乘法口訣。如果依次計算51、5255,能體會口訣間的關系;如果隨機計算,有助于熟練口算。如果把花蕊改成12或6,就能練習其他口訣。再如單元復習里的□5=□,等號左邊的框里可以填1、2、3、4、5、6,一道題練了六句口訣。
提出挑戰性的任務,激發整理口訣的興趣。多數乘法口訣,每句可以算兩道乘法算式,如三五十五可以算35=15和53=15。也有一些乘法口訣,每句只能算一道乘法算式,如三三得九。單元復習第3題先找出只能計算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訣,再在其他口訣中任選一句,寫出兩道乘法算式,這是引導學生換個角度整理口訣,豐富對乘法口訣的體驗。
。3) 通過合作學習和獨立口算,檢查口算能力。
教材多次組織同桌兩人的合作學習,如對口令說乘法口訣和口算乘法等。這些合作活動很容易開展,耗時少、速度快,能全員參與,還能及時發現并糾正錯誤。
教材安排六次口算練習,如第10頁第6題、第14頁第4題等。這些題都放在一個色塊上,用于檢查口算的教學情況。使用這些題,要給學生較充裕的時間,不要盲目求快。新授階段可以掌握在每分算6道題左右,單元復習控制在每分算8道題左右。要帶領學生分析口算情況,找到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努力提高正確率。
4. 結合計算教學解決實際問題。
生活中經常有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問題,應用乘法解決這些問題,能加強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和乘法口訣的掌握。本單元教材把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與計算教學有機結合,在練習中安排了許多實際問題,鼓勵學生用乘法的知識解決這些問題。
。1) 圖畫和括線呈現的問題,如第15頁第6題。這樣的問題在認識乘法里已經安排,現在教學應注意算式的得數不能從圖畫里數得,也不能用加法算得,要用乘法口訣計算。
。2) 圖畫和對話呈現的問題,在第16頁及后面的練習中有很多。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找到其中的求幾個幾相加的數學問題,據此列式計算。有些題的圖畫里能直接看到幾個幾相加,如第16頁第7~9題;有些題要通過形象思維體會幾個幾相加,如第16頁第10題,第18頁第5、6題等。教材先安排能直觀看到幾個幾相加的題,再安排體會幾個幾相加的題,重視了對乘法數量關系的分析。
。3) 組織乘法問題和加法問題的比較,如第20頁第8、9題。每道題里都有兩小題,其中一小題的加數相同,既可以用加法計算,也可以用乘法計算。另一小題的加數不同,只能用加法計算,不能用乘法計算。通過這些對比,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乘法的意義和應用。第8題用圖畫呈現,加數相同和不同很直觀。第9題用對話呈現,加數相同還是不同需要體會。
。4) 安排實踐活動,在開放的情境中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
《快樂的隊日活動》是一次場景型的實踐活動,在設計上有兩個特點。一是場景里有許多同數相加的內容,如每棵樹上有2個鳥窩,5棵樹上的鳥窩是5個2相加;每個帳篷前面晾的毛巾是2個6條;河邊洗菜的隊員有3個2人,一共用菜盆3個4只這些內容使本次實踐活動是用乘法來解決實際問題。二是教材提出的問題很少,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都留給學生。因此,組織學生觀察場景圖,整理和交流從圖畫里獲得的數學信息,是十分重要的教學活動。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借助小棒、計數器等直觀學具的操作,使學生理解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算法,能進行正確的計算;
2、通過探索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多樣化的過程,培養學生。
3、通過方法的比較和分析,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計算內容、不同的計算方法之間是有聯系的。
4、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理解“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一”的算理;
教具學具準備:
小棒、表示數位的盒子
教學過程:
侯課時間:計算小游戲:“對對碰”(旨在練習20以內進位加法)
一、復習鋪墊,促進遷移。
1、師:昨天老師布置的“生活中找數學”的作業是——在生活中找兩個數相加的例子,用算式的形式表示出來,你找到了嗎?先和你的同桌互相分享一下!
2、請學生代表展示收集到的加法例子。
。1)一位數加一位數的加法;
。2)整十數加整十數的加法;
。3)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加法;(說算法)
。4)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的加法。(說算法)
3、師:同學們掌握了這么多兩個數相加的知識,一定能夠解決很多的生活實際問題吧?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班里聯歡會邀請到了30位家長來參加,張老師一共準備了這些瓶礦泉水,每人1瓶,夠嗎?生猜測:夠或是不夠。
師:要解決“夠,不夠”這樣的問題,我們通常是用哪三步走?
突出方法的指導(列算式、比大小、下結論)
。2)師:怎樣列式?24+9=(板書)
2、操作體驗,探索方法。
。1)實際操作,建立表象。
師:24+9這道題應該怎樣計算?請同學們嘗試用小棒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看誰原意充當今天的“小老師”,能一邊擺一邊給同學們講清楚這道題是怎么算的!如果你想好了,可以先嘗試著給你的同桌講講看。
。2)組織小組討論計算方法;
師:把你的擺法在小組內說一說,選出能代表你這一組的計算方法。
學生中有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
、傧仍谧筮厰[24根小棒,再在右邊擺9根小棒。左邊的4根和右邊的6根合起來是10根,我把10根捆成一捆,30加3等以33。
、谙仍谧筮厰[24根小棒,再在右邊擺9根小棒。左邊的1根和右邊的9根合起來是10根,我把10根捆成一捆,23加10等以33。
、巯仍谧筮厰[24根小棒,再在右邊擺9根小棒。左邊的4根和右邊的9根合起來是13根,我把13根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讓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3根,20加13等以33。
3、多種方式,理解算理
。1)看——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教師利用課件演示操作過程;
。2)想——讓學生閉眼睛想一想上述操作過程;
。3)說——讓學生將上述操作過程說一說;
。4)填——讓學生根據操作過程,填一填計算要點。
。5)思——圖中的2捆小棒怎么變成3捆的?為什么要打捆?
用同樣方法進行第二種算法的理解。
4、比較異同,體會算法。
。1)結合板書上的口算過程,讓學生分別說一說兩種算法分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結合小棒圖讓學生說一說:兩種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師總結:進行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可以先算幾加幾,加得的得數和原來的整十數相加;也可以先把兩位數湊成整十數,再加余下的數。當個位的數相加滿10后,需要向十位進一。
6、尋找方法之間的聯系。
師:解決這個新知識,我們都用到了哪些前面學過的舊知識呢?說一說。
三、練習鞏固,及時反饋
1、做一做第1題
圈一圈,算一算,仍然是借助實物進行算法的鞏固。
2、填一填,說一說
沒有直觀小棒的幫助,通過數的分解組成來填一填算法,鞏固算理。
3、填出方框里的數
45+8=□3 36+5=□1 6+24=□0
68+9=□7 36+2=□8 7+31=□8
區分進位和不進位的方法。
4、生活中的數學:
“愛心學具店”購物,四樣新學具:轉筆刀15元,學具盒9元,油畫棒28元,三角尺4元,自己試著提出問題,并列式解答。
5、互測
每個同學寫出三道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算式,考考自己的同桌,然后進行批改。
四、全課總結,完善新知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進位加法
數位對齊
個位加起滿十進一
8+5=13(元)24+5=29(元)24+8=32(元)
8+9=17(元)
5+9=14(元)
教學反思:
“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是在學生已經系統掌握了加以內的進位加法和整十數加兩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既是前面已學加法知識的進一步發展,又是今后進一步學習多位數加法的基礎。教材呈現的'是開聯歡會的部分場面,并用圖畫和對話形式呈現問題和所需要的相關數據。這幅圖呈現的情境很好,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得比較緊密,但是內容較少。因此,應創設學生喜歡的、內容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運用知識,并能正確計算。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語言表達、養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注重算法的多樣化,在教學活動中,對于兩位數加一位數的計算方法,我沒有束縛學生的手腳,而是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組織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索性學習,大膽地讓學生自己動腦、自己發現、自己描述,并通過小組討論、匯報等形式相互補充,尊重學生的個性,體現算法多樣化,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同時關注學生的情感,在尊重學生自主的選擇的同時,引導學生的優化計算方法,增強優化算法的意識。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不足,比如教學的評價有時缺少針對性,因此評價顯得有些單一,還有個別環節的點播缺少及時性。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能辨認對稱圖形,并能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 學生通過活動,發展自己的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美。
3. 學生通過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進一步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難點:能辨認對稱圖形,并畫出對稱軸。
教具準備:面具一個,樹葉、蜻蜓、蜜蜂、葫蘆等圖片。面具、透明膠、彩色紙、剪刀等。
學具準備:剪刀、彩色紙,尺子、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 情景活動,感知對稱。
教師出示左右不對稱的面具:今天,老師帶了一個面具來上課,大家看看,漂亮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一般來說,一個正常人的眼睛、耳朵等都是兩邊大小一樣,形狀也一樣的。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些圖片,請大家跟他們打個招呼,好嗎?
教師在黑板上貼出一半,讓學生猜出是什么后再貼出另一半。
你發現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你怎么知道他們的左邊和右邊是完全一樣的?(看出來的)
你們真能干,是看出來的。對呀,觀察是學習的一種好方法。
教師演示兩部分完全一樣。
你能根據他們的特點給他們起個名字嗎?
教師小結并揭題:這幾個圖片,都是從中間開始,左右兩邊的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科學家也給它們起了個名字,叫做對稱圖形。
板書并齊讀:對稱圖形。
二. 動手操作,探究對稱軸。
1. 剪一剪,議一議。
教師出示一棵圣誕樹。問:這棵圣誕樹是一個對稱圖形嗎?你能用剪刀剪出一棵象這樣對稱的圣誕樹嗎?
生動手剪,教師巡視,選出對稱與不對稱的各一些展示在黑板上。
師:你認為哪些圖形是對稱的,哪些不是對稱的?請說說你是怎么剪的?
生回答后,教師課件演示操作。
說說你想剪什么?用剛才的方法3分鐘內剪出一個簡單的對稱圖形,并同桌互相介紹展示。
2. 找一找,畫一畫。
請觀察一下,在這些對稱的圖形中你發現了什么?(一條印、一條線或折痕)
據學生回答,沿一個圖形的折痕畫出對稱軸。指出:這條折痕在數學上我們就叫它對稱軸。板書并齊讀:對稱軸。
對稱軸把對稱圖形分成了完全相等的兩部分。剛才誰觀察到老師是怎樣畫對稱軸的?
誰能出來畫畫其他圖形的對稱軸?
在自己剪的`圖形中畫出對稱軸,檢查評價。
3. 找一找,說一說。
在生活中你還看到過哪些東西是對稱的?生舉例。
老師也帶來了一些對稱的物體的圖片,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一下吧。ㄕn件演示)
4.猜一猜,折一折。
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問:它是對稱圖形嗎?猜一猜,它有幾條對稱軸?
師:到底有幾條對稱軸?請大家動手折一折。
誰能演示給大家看?
再猜一猜,正方形有幾條對稱軸?動手折一折。
誰能說說圓又有幾條對稱軸?
學生猜后,動手折一折,比賽誰折出圓的對稱軸多。
圓的對稱軸有多少條?
你能動手畫出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對稱軸嗎?在紙上畫。
小結:通過剛才的折和畫,我們知道有些圖形只有1條對稱軸,有的有很多條,我們一定要細心觀察才可以找出來!
三.拓伸延展,深化認識。
1. 米老鼠遇到了難題了,你愿意幫助它嗎?課件演示:你能一眼就看出他們中哪些是對稱圖形嗎?
2.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們學過的一些數字、漢字和英文字母也有很多是對稱圖形呢!就讓我們把它們找出來吧。ㄕn件演示)
3.我心中美麗的對稱圖形。
師:看到這些美麗的圖形,你想不想再動手剪一剪?來吧,發揮你的想象,加上你靈巧的雙手,剪出一個更美麗的對稱圖形來吧,并且畫上對稱軸后在黑板上展示。(播放音樂)
生剪完后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展示。
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剪的作品?
4. 今天我們認識了對稱圖形,你有什么話想跟它們說嗎?
5. 這些對稱圖形的確很美,老師送給大家一個美字。(板貼一個對稱的美)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計算,逐步形成運算能力。
2、讓學生感受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函數思想、轉化思想等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熟練正確用連寫豎式的方法進行計算,會正確計算三個數的加、減法。
2、正確區分加、減法計算中的進位與退位。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五第4題,先指導理解題意,獨立完成,集體講評。
2、完成練習五第8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講評,并請個別學生說說有小括號兩題的運算順序。
3、筆算。
。1)回顧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計算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時,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算式中有小括號的,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2)完成練習五第7題。(分三組每組完成兩小題,3人板演,其余學生自主完成)集體評判這兩個同學做的好在哪里?錯在哪里?
二、指導練習
1、完成練習五第10題。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交流計算方法和結果。
引導學生體會:一個加數變大(或變。,和也隨著變大(或變。;減數不變,被減數變大(或變。,差也隨著變大(或變。。
2。完成練習五第11題。引導學生觀察,指名說題意:運算符號和數據都寫在箭頭的上面,結果要寫在方框內。(提醒:只要前面一個得數錯,后面的都要跟著錯。)
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比賽,看誰算得又快又對。
3。完成練習五第12題。學生讀題說題意,教師引導完成一個斜行的3個數相加,其余的學生獨立完成。
匯報,歸納:每行、每列和每一斜行的3個數加起來,得數都相等,這就是神奇的九宮格。
4、解決問題。
。1)完成練習五第9題。
、僖龑W生仔細觀察,從圖中搜集信息,把搜集的信息用語言表述出來,講清楚是怎樣找到的。獨立解答。
、诮涣鹘獯鸬姆椒。說說自己是怎樣理解別人的解答方法。
。2)完成練習五第13題。出示表格,學生根據表格了解數學信息并提出問題,在小組內交流你想到的問題,并解答出來。集體交流,對提問和解答正確的學生給予表揚肯定。
【設計意圖】
多樣化的`練習形式,既幫助學生鞏固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計算,又激發了學生計算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逐步形成運算能力。
三、拓展練習
1、完成練習五第14題,引導學生運用“轉化法”解決。
。1)觀察給出的4個數可以發現,它們十位上的數字相同,要把它們填入□中,使等式兩邊相等,可以只考慮它們個位上的數字。
。2)通過計算,學生可以發現:6+9-8=7,6+9-7=8,8+7-9=6或8+7-6=9。根據這一發現,可以把這4個兩位數寫在相應的□中。
。3)如果把題目中的數字變成26、27、28和29,你們會填嗎?
【設計意圖】
通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給出的數的特點,化繁為簡,再通過“組合、試算,組合成算式”這一系列的過程,讓學生初步感受“轉化”這一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2、小組探索,共同完成練習五的思考題,指名匯報。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又學會了什么?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11-02
二年級教案數學上冊03-20
數學上冊教案01-15
數學二年級上冊優秀教案02-17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03-31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26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30
二年級上冊數學優秀教案02-10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8-22
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