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歷史教案>七年級歷史教案>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

    時間:2023-06-26 16:50:16 七年級歷史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合集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的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合集15篇)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

      新資料設計理念

      本節課是七年級的第一節活動課,可以分為三個小活動。

      第一個階段是探究“尋找歷史”的途徑。師生合作,廣泛的搜集意見,大致列出尋找途徑,供學生在后面的活動中作為參考和依據。

      第二個階段是“尋找歷史”。以興趣為導向,以小組為單位,以開放性原則,將尋找歷史的路程上所出現的趣事記錄下來。

      第三個階段是展示歷史。以分組的形式,通過演講、模擬導游、展示幻燈片的方式將在“尋找歷史”的過程中所記錄下來的內容展示給大家,并且做出評價。

      在本節課的整個流程中,無論是對途徑的征集、小組的討論還是展示評價,都需要建立在高度開放和協作的歷史課堂之上,而互聯網絡就是這種開放性和協作的最好工具和體現。所以這節課我選擇了網絡歷史教學。

      學生分析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七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歷史這門課程,在一開始的學習中就要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過來,讓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并獲得初步的歷史學科思維與方法,至關重要。故本節課就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獲取探尋歷史的方法為首要的目標,同時注重對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

      在實現方面,本節課需要學生提前掌握信息網絡的相關技術。通過調查,學生已經普遍掌握網絡投票、論壇交流、幻燈片制作三個方面,在活動進行前只需要對學生進行幾分鐘的網絡地圖應用指導便可。

      活動目標

      1、通過在多種資源中尋找歷史,對歷史知識的搜集、整理,重組,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比較、分析、歸納和綜合問題的能力。并通過學生的小組協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2、通過開放式的評價,培養學生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和自信心。

      3、通過對祖國歷史文化的探究、歷史文化名人、英雄人物和事跡等,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活動流程

     。壅f明]柯林武德說:今天由昨天而來,今天里面就包括有昨天。而昨天里面復有前天,由此上溯以至于遠古;過去的歷史今天仍然存在著,它并沒有死去。大江東去,淘盡了千古風流人物,淘不盡的卻是他們曾經奮斗過、掙扎過的歷史的`痕跡。透過一座古城池、一個古戰場、一塊石碑,一枚古幣、一幅字、一卷畫、一套古色古香的家居擺設,像一條條航路,沿著時間的長河溯流而上,這時候,歷史就不再遙遠,不再抽象。

     。弁镀保菰诨顒诱n以前,通過投票形式,匯總教師與學生的想法,大致列出尋找歷史的途徑。為學生“尋找歷史”的活動提供線索,學生可以依此挑選“研究途徑”,可以自由的與同道之士組成小組共同探究,也可自成一家搞單干。在找到各種尋找歷史的途徑之后,需要去逐個落實,這是一個學習相關知識的最佳環節,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過程。

      歷史不僅僅局限于某個朝代或者某個地域,它是貫穿整個人類發展階段和人類生存地域的。要想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尋找歷史,途徑越多,收獲也就越大,成就感、自信心也就越強。

     。厶骄浚

      學生根據研究途徑的不同,在論壇上參與到自己的討論小組,并且協調分配任務。在論壇的小組討論區內圍繞著小組選定的途徑而進行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之中進行開放式的交流。允許組內或者組外任何成員,乃至非本班的同學但擁有共同愛好者進行討論、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體會到在網絡時代如何通過互聯網與別人進行交流、協作,這也是互聯網時代必備的技能之一。

      通過在探究過程當中對于歷史知識的搜集、整理,有效提高了學生分析、比較、歸納問題的綜合能力。

     。蹍R總]

      在小組活動區內,通過投票評選出小組的優秀作品,以此進行公正、公平、公開的評價并將這些成果進行展示。

      開放形式的評價可以培養學生說話的語言藝術。而通過展示,學生在收獲成功的基礎之上,收獲了自信。

      [展示]

      在同學們的參與之下,在尋找歷史的征程上,我們又開辟了、發現了許許多多的新航路。接下來就讓我們沿著航路去尋找、重溫那已逝的歲月。分成了三種方式進行展示:

      1、旅游組:在活動期間,將尋找到的歷史,在地圖上進行標注。利用地圖和地圖上面的標注,設計一條文化旅游路線,并且介紹沿線的歷史風景。

      2、講演組:一桌、一椅、一人,講述發生在歷史長河中沉浮的那些人和物。

      3、展示組:以尋找到的歷史為素材制作出精美的幻燈片,拉近歷史與我們的距離,講述這些幻燈片背后的故事。

      在展示的過程之中,學生需要使用課件制作軟件、網頁制作軟件、網絡地圖軟件,鍛煉了學生的計算機技能,并且通過網絡地圖,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讀圖能力。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2

      【課程標準】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記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標準字體,理解甲骨文在中國歷史發展上的地位。

      過程與方法:通過漢字的演變過程及其規律的學習,培養學生探索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和區分事物的.能力。通過對各種文字的比較,學習和運用比較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漢字的特點及其價值,初步認識漢字文化,加深對悠久豐富的中華文明的情感。通過對漢字的欣賞,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1、甲骨文;2、小篆。

      難點:1、甲骨文評價;2、草書、楷書、行書的形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齊讀課文引言。

      2、教師引入:如果你不說話、不使用肢體語言,能快速準確地將一件事告訴你的同桌嗎?說說你是怎樣做的?字在這一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漢字是如何產生,如何演變的呢?

      二、新課講授

     。ㄒ唬┘坠俏

      1、學生閱讀教材。

      多媒體出示刻畫符號若干,讓學生研究。

      2、問:什么叫甲骨文?為什么要刻在龜甲、獸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發現與識讀有什么意義?

      3、抽學生來匯報學習成果。指導學生識讀(表格)、仿寫甲骨文(十二生肖),認識它是一種成熟與完備的文字?

      4、小結甲骨文。

     。ǘ┙鹞

      1、學生閱讀教材。

      2、現在已經發現最大的青銅器是什么?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3、商周時的金文各有何特點?這些金文對今天來說有何作用?(西周時,有人將文字統一成“大篆”。)

     。ㄈ┬∽碗`書

      1、學生閱讀教材

      2、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將各國文字統一起來,怎么樣統一的?

      3、漢朝流行的字體和小篆有何不同?

     。ㄋ模┎輹、楷書和行書

      1 、學生閱讀書上的本目內容,找出草書、楷書、行書出現與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順序。

      2、動手仿寫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各幾個字,然后思考:為什么會出現“草書”、后來又為什么會出現楷書?后來為什么又出現行書?

      3、從中你能發現什么漢字演變的基本規律?

     。ㄎ澹┱n堂小結

      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W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3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

      5課時

      [課型]

      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

      (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

      (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并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板書設計: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距今170萬年中國最早的人類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蓡枌W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時間、什么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教法、學法

      二、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征: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

      作業:(見課件)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征。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征。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后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采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4

      【課程標準】

      知道戰國七雄的史實,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商鞅變法的時間,秦國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進步的特點,了解秦孝公的繼位和商鞅到秦國,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對秦國的影響。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的概括,培養分析歷史圖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過對秦孝公、商鞅等歷史人物的了解和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過對商鞅變法內容和影響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課堂討論、比較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戰國時期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變法遭遇阻力的學習,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認識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氣、需要付出的。

      【教學重、難點】

      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1、對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的理解。2、對商鞅變法內容的理解。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破題導入。學生自由發言,然后總結。

      發言,思考。

      講授新課

      一、秦孝公求賢

      1、觀察教材44、45頁的三幅圖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說明什么問題?后歸納,講解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的趨勢。

      2、閱讀。為什么“求賢”?結果如何?補充舌戰。

      觀察發言,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歸納。

      二、商鞅主持變法

      1、歸納:為什么要變法?師生介紹如何開始變法?

      2、細讀教材,找出是如何變法的?引導分析:改變了什么法?確定了哪些新法?損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獲利益?為什么要這樣變?會產生什么影響?

      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師生小結。

      3、變法內容中,你認為那一條最重要,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條對今天的政治生活影響?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

      點

      討論課堂,舉手表決,加深理解,進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變法的歷史影響

      1、在討論的基礎上,歸納變法帶來的變化?

      2、朗讀教材,落實在書上。

      3、介紹都江堰、鄭國渠。

      4、指導閱讀,了解商鞅的結局。討論: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

      充分發言后,指出成與敗要看是否達到了目的。

      過渡、引入

      仔細看書,積極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并記下筆記。

      認識是非善惡,明確我們今天的改革的意義和我們在改革中應該有的態

      課堂小結學生自己小結培養綜合、概括的能力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5

      一、識記與理解

      記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記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農耕生活的影響。

      二、能力與方法

      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養理解當時人們生活狀況的能力,發現當時人們的審美特點;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比較方法。

      通過北京人與猿類、現代人的比較,以及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比較,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并運用比較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創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實,啟發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重點難點】

      一、南方地區學校以河姆渡遺址為第一重點,半坡遺址次之。

      二、難點:

      1、“新石器”的含義。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點及其與生活環境的關系。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授課類型】新課。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教師研讀課標、教材,撰寫教案;學生收集感興趣的原始農耕文化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多法結合教學手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原始人類起初靠采集和漁獵獲取食物。隨著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

      類學會了種植莊稼、飼養牲畜、制作淘氣、建造房屋,開始了原始農耕生活。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分布著許多原始農耕文化遺址。讓我們走進具有代表性的遺址,體驗一下原始農耕生活的甘與苦吧!

      學習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導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是靠什么獲得食物的?(采集、打獵、捕魚)他們這種靠“采集”獲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變這種這些,關鍵要解決什么問題?開始一種什么樣的新生活?我國原始的農耕是怎樣出現的?本節課將了解到這些內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分布圖》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體位置。龍寶中學周宗國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記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記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農耕生活的影響。

      二、能力與方法

      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養理解當時人們生活狀況的能力,發現當時人們的審美特點;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比較方法。

      通過北京人與猿類、現代人的比較,以及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比較,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并運用比較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創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實,啟發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重點難點】

      一、南方地區學校以河姆渡遺址為第一重點,半坡遺址次之。

      二、難點:

      1、“新石器”的含義。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點及其與生活環境的關系。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授課類型】新課。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教師研讀課標、教材,撰寫教案;學生收集感興趣的原始農耕文化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多法結合教學手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原始人類起初靠采集和漁獵獲取食物。隨著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

      類學會了種植莊稼、飼養牲畜、制作淘氣、建造房屋,開始了原始農耕生活。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分布著許多原始農耕文化遺址。讓我們走進具有代表性的遺址,體驗一下原始農耕生活的甘與苦吧!

      學習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導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是靠什么獲得食物的?(采集、打獵、捕魚)他們這種靠“采集”獲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變這種這些,關鍵要解決什么問題?開始一種什么樣的新生活?我國原始的農耕是怎樣出現的?本節課將了解到這些內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分布圖》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體位置。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6

      導入新課

      “結合史料(課本)能總結出“開元之治”原因者,將獲得大唐開元盛世游的機會!

      什么是開元之治?

      武則天后,唐朝政局一度動蕩,唐玄宗勵精圖治,政治局面為之一新,歷稱之為“開元之治”。

      開元是唐朝哪個皇帝的年號?

      出示唐玄宗畫像

      提起唐玄宗,同學們能翻譯出這句話嗎?

      玄宗少歷民間身經迍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親庶政”

      (因為唐玄宗少年時在老百姓中間生活過,經歷了很多磨難,所以剛即位時,很懂得體諒老百姓的疾苦,很多涉及老百姓的政務,都親自辦理)

      由此導入新課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的良好局面.

      講授新課

      為了開創繁榮昌盛的景象,唐玄宗具體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一、政治上(開元之治):

      即位后,勵精圖治,他采取的措施有:

     、偃斡妹(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

     、谥匾;

     、鄢缟泄潈,命人燒毀珠玉錦繡,表示的決心。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經濟上⑴農業:

      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優點。(省力;翻土塊,相當完善。)

      觀察、想象,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水力代替了人力)聽講理解形成認識:筒車是一種利用水力轉動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個大型立輪,由一個橫軸架起,可以自由轉動,輪的周圍斜裝上許多竹筒,把轉輪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沖擊,自行旋轉不已。

      觀看”開元盛世’從西域引進的蔬菜品種、陸羽《茶經》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開元盛世’農業特點

     、倥d修工程;

     、谵r作物種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品種增多、之風盛行;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

     、芸咕芴鞛牡腵能力增強。

     、粕虡I方面:

      觀看長安平面圖,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商業特點

      1)明確當時唐朝繁華的都市有。

      2)長安城的布局:城內分為和(長安城中的坊和市分別指和。)

      3)唐代的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個的大都市

     、鞘止I:

      觀看“唐畫中身著絲綢服裝的婦女形象”、“唐朝陶瓷”、“唐三彩”,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手工業特點

     、俳z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

     、谔沾蓸I:代表作有越窯、邢窯和(最的)。

      老師歸納:開元之治是唐朝鼎盛的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的時期。

      明末清初的學者王夫之比較了歷代盛世之后說:“開元之盛,漢、宋莫及矣。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這里一定要注意:在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

      因為在唐玄宗統治中后期,,由于寵愛楊貴妃,重用奸臣,后來爆發了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我們已經知道在統治前期,為了取得良好的統治局面,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重用人才,發展生產,提倡節儉

      但是開元盛世的取得是玄宗一人的功勞嗎?哪些方面促進了開元盛世?

      1、唐玄宗的努力

      2、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奠定的基礎

      3、勞動人民的創造

      4、中外及各民族間的交流

      課堂小結: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的統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的新氣象

      2、手工業的成就

      3、商業城市的發展

      布置作業

      課后“練一練”及“活動與探究”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和發現的歷史意義。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體質特征、發現的意義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和了解我國境內其他古人類遺址。

      2。過程與方法

     。1)識讀《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等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方法,培養從圖片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培養查閱歷史資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中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歷史興趣,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北京人。

      難點:理解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

      [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北京人的發現、北京人的特征。第一部分內容與第二、三部分內容是包含關系,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遞進關系,先介紹北京人的發現,再闡述北京人的特征和發現北京人的意義。

      我國目前已發現舊石器古人類遺跡三四百處,遍布全國大多數省市。事實證明,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我國境內已確認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左右。我國早期人類遺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遺址。北京人的發現內容豐富,大量的遺骨、石器和用火遺跡,證明遠古確有直立人存在,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2。學情分析

     。ㄕ埌磳W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3。教學方法

      閱讀講解法、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系對比法。

      [教學準備]1

      教師: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圖片等。

      學生:自學教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s教師活動E學生活動6設計意圖b

      導入新課H展示女媧摶土造人、亞當與上帝、古猿人的圖片,問題:

      1。人類是怎么產生的?

      2。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誰?x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回答問題。r通過設問,引發學生思考,激發求知欲,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探究新知

     。ㄊ谛抡n)g1。我國最早的人類g

      展示《元謀人復原圖》《元謀人使用石器圖》《元謀人勞動復原圖》”,提出問題。

     。1)元謀人生活在哪里?

     。2)元謀人的體質有哪些特征?

     。3)元謀人懂得哪些技術?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觀察并搶答:

     。1)云南元謀縣。

     。2)牙齒碩大、粗壯,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會不會制造工具。

      培養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發現

      活動與探究

      假如你是導游,你將如何向游客介紹北京人的發現?

      動腦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圖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復原頭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分組并讓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偻瑢W們互相觀察一下,你們和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有什么不同?

     、谡故尽侗本┤耸褂玫氖鲌D》,提出問題: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鄹鶕侗本┤酸鳙C場景想象圖》,講述北京人勞動的情景。

     、苡懻摫本┤诉^群居生活的原因。

     、莼鹋c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饘Ρ本┤松钣惺裁醋饔?

     、薇本┤说陌l現有什么歷史意義?

      3。動動手:今天我們學習元謀人、北京人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把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標識在《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播放《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的動畫。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8

      一、教學思路:

      秦始皇是一個能引起學生強烈關注的歷史人物,在設計教學時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開展本課教學,從感性的材料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改變課堂形式以答記者問的形式介紹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繪制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示意圖,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注重在新課理念下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要有自覺、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正確態度,有求知的強烈愿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目標:

      記住秦統一中國的時間;記住秦朝的都城,統治者稱號,理解秦統一的意義和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認識秦中央集權的基本內容。

      (二)能力目標:會識別圖片,會制作表格。通過合作學習,開拓視野,在開放的環境中獲得知識,在交流的過程中取得進步;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初步分析相關歷史資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初步認識統一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三、教學內容分析:

      課標的內容: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本課地位:統一是中國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于人類文明的貢獻。本課重點是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教學難點是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的理解。從初中生的實際出發,方法的訓練比結果的獲得還要重要。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歷代統治者承繼和發展,對以后封建王朝產生重要影響。本課內容在本單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占據重要地位。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較濃,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喜歡接觸與歷史有關的課外知識,喜歡討論,就所學的觀點進行探討和爭論,思考問題時需要歷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學生受當代影視作品的影響,有明顯的不準確表達或偏激的觀點,需要在教學中澄清歷史事實,并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簡單的運用,一部分學生具備透過歷史發現規律的可能,這種可能轉變為現實多取決于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程度。教師的課題應充分調動這些學生的帶動作用。

      五、教學方法:

      圖示法、討論法、講解法、讀書指導法

      六、教具:

      地圖冊、《戰國七雄示意圖》、秦始皇畫像,獎品若干

      教學時間:45分鐘(1課時)

      七、活動評價使用要求:

      1、使用理由:教學目標的實施,關鍵在于課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設計往往達不到效果,問題就在于監督課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課教學以小組、個人評價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擴大教師的調控范圍,讓組長也負責,實施中應善于利用此表。讓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2、小組評價使用要求:組長負責組織組員參與活動,選出學生代表發言。相互交流,交他組評議,課后教師綜合打分。

      3、個人評價使用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本課的各項教學要求的個人活動,配合小組內其他組員積極參與討論,交組內成員進行評議。

      八、學習過程:

      (學生在社會課上對秦滅六國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啟發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較多的活動。)

      師:在第二主題的學習中我們了解了由于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奴隸制廢除了,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建議在事先畫好的《戰國形勢》板圖上填上七國的名字)。奠定了后來秦滅六國的基礎。今天,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我們以分小組的形式學習本課。

      九、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出示李白在《古風》中的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睅煟和瑢W們,這首詩的描寫的主人公是誰?“掃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生:師過渡:

      對!正是這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演繹了這場“掃六合”的恢宏歷史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位“千古一帝”,一起走近他所創建的大一統的帝國——秦朝。揭示課題:第12課——《秦朝的統一》。

      2、學習新課:師:(解釋課題)什么是統一?就是在中國(一定)的地理范圍內,由一個政權把這個國家(范圍內)的各個部分聯合起來,并對各個部分實施有效的治理。今天我們就圍繞“統一”,了解兩個大的問題:秦王如何“完成統一”,同時他又是如何“鞏固統一”的。(顯示課件:“完成統一”、“鞏固統一”字樣)

      師過渡:

      首先進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統一”的?

      一、完成統一——“秦王掃六合”(課件顯示)師:“秦王掃六合”是怎么回事?生:

      師:戰國七雄指哪些國家?當年的七國都是威震四方,傲視群雄,為什么只有秦國能掃除六國,完成統一?

      生:

      師總結:從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遠交近攻的軍事策略,用10年的時完成了統一霸業,定都咸陽。

      (用多媒體展示秦滅六國的過程,同時教給學生諧音法記憶:韓趙魏亡楚咽氣(燕、齊諧咽氣)。

      師:前221年。大家要把這個時間記住。在這個時間之前,秦國被叫做“秦國”,在此時間之后,秦國應被叫做“秦朝”了。秦的疆域也由一個方圓百里的諸侯國,發展為統治千里的大帝國,我們來看一下秦的疆域,找找它的南北四至。(出示秦朝疆域圖,同時要求學生自畫簡圖并記憶)

      生看圖回答并能自畫簡圖。

      師:秦王的統一戰爭,為中國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請同學們閱讀材料討論: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p45,p65頁材料多媒體,可以將此材料展示在多媒體上)

      生討論后發言。

      師總結:秦朝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后,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交給學生記憶的方法,在重點詞語下重點標記:順應了,結束了,開創了。便于學生記住知識)

      師:完成統一階段我們需要記憶哪些知識呢?哪位同學總結一下?生回答。

      師過渡: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朝完成統一后,如何鞏固統一的問題便成為擺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和必須解決的問題。那么,秦王嬴政將采取什么措施來鞏固統一呢?師過渡:嬴政可謂卓越的政治家,他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來鞏固政權,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千古一帝的具體做法。

      二、鞏固統一

      1、政治措施——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1)皇帝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師:秦王嬴政認為他的功績“功高三皇,德過五帝”,便把前人最尊貴稱號“皇”和“帝”合起來,號稱“皇帝”。他自稱“始皇帝”。后人稱其為秦始皇。并且指出秦國與秦王朝,秦王嬴政與秦始皇的區別:秦國是指春秋戰國時間的諸侯國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后建立的王朝。滅六國,稱皇帝前稱為秦王嬴政,稱皇帝之后稱為秦始皇。

      師過渡:秦始皇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到自己手里,政事無論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決。(伴隨著皇權制度的確立,秦始皇開啟了全新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請

      大家看書,秦朝的中央機關的設置情況如何?

      生看書66頁回答。師:經過考慮,秦始皇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職位,我們簡稱他們為“三公”。

      (2)中央制度的建立(課件展示)

      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師:“三公”分別管理什么?

      生: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軍事,御史大夫管理監察。

      師:他們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官員,都由皇帝任命,并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他們構成對全國發號施令的總樞紐。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師過渡:有人幫著秦始皇管理中央了,還需要行政機構管理地方啊。秦始皇選擇在地方實行什么制度?

      生:在地方實行郡縣制。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顯示課件)

      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さ拈L官叫郡守,縣的長官叫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襲。他們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賦稅等。(請大家回憶我們以前講過的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足之處?與郡縣制形成一種對比講解,加深學生的印象)從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被郡縣制所取代,地方政權的獨立性大大削弱了。這是中國地方政區制度上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郡縣制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影響十分深遠。

      中央郡在地方縣里師展示(中央集權示意圖)課件并解讀:至此,秦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就形成了,這里要明確一個概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謂君主專制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主要體現在皇位終身制和世襲制上,特征是皇帝個人獨裁專斷,集國家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則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

      亭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充分執行中央的命令,一切服從于中央。

      師:除了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鞏固統一在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的措施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分成四個組,由四個組通過討論合作得出結論。

      生分組討論并回答。經濟組問題

      情境資料:情景一:秦統一初“市場”上的情況:市場上有許多攤位,包括原齊、楚、燕、韓、趙、魏、秦各國人。其中有拿刀幣的,有拿鏟幣的,有拿銅幣的,有拿貝幣的……好多攤主在交換中非常不方便,非;靵y。情景二:秦朝統一以后,在咸陽舉行了一次“商貿會”,當時各地區的商人都來到咸陽。在“商貿會”上,由于各國度量不統一,在交換中出現許多差錯。如買一尺布,到三個攤位就有三個尺度。

      請同學們閱讀思考:這種局面是否有利于秦的發展?如果你作為秦始皇,你該如何做?再設想一下,這樣做秦朝的發展前景如何?(結合課本66頁第二自然段和67頁第一自然段)師:貨幣的統一解決了賦稅征收和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度量衡的統一,解決了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濟的發展。那么,秦始皇對文化思想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鞏固其統治的情況如何?我們來看:

      思想文化組問題

      史料記載一:秦統一前各諸侯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馬”和“安”字,有七種寫法!榜R”和“安”字如此,別的字當然也如此。

      大家思考:文字不統一,政府下達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嗎?它有利于各地人民的交流嗎?怎么解決呢?史料記載二: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燒毀了統一前的列國史記以及百姓私藏的《詩》《書》和百家語;第二年,他發現有人暗中批評他,攻擊他施行的新制度,便把有牽連的460多位儒生和方士活埋了。

      思考問題: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你如何看待它?

      師:文字的統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發布和民間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焚書坑儒雖然一時鞏固了統一,但是秦始皇這種暴虐的手段也激起了人們的普遍反抗,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那么,秦始皇是用什么樣的辦法來鞏固自己邊疆的呢?

      軍事問題組

      師:請大家帶著下列問題看書,然后回答:1、秦是怎樣鞏固邊疆,維護統一的?2、從地圖找到長城的起止點?

      3、你怎樣看待秦始皇修筑長城這件事?

      師:的確,長城的修建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它從一個方面反映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征、文化和力量。

      小結:完成秦始皇鞏固中央集權措施簡表。

      師:本課我們了解了一個重要歷史人物(秦始皇),探討了他為實現和鞏固統一所作出的主要貢獻及其意義。,主要內容可概括為:(1)完成統一:公元前221前,秦滅六國,統一全國;(2)鞏固統一:政治上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推行郡縣制;經濟上: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文化上:統一文字,思想上,焚書坑儒;軍事上:修筑長城。

      師總結:秦始皇完成了中國歷第一次也是最偉大的一次統一。這次統一,不僅是地域的統合,而且在政治、思想、文化等褚方面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為中華民族朝著統一大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9

      教學目標:

      1、識記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人、北京人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點等。

      2、通過探究山頂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等問題,體驗獨立思考和歸納比較的過程。

      3、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學習重點和難點:

      北京人基本概況;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故事激趣,導入新課,解讀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歌曲《大中國》中唱到“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家里盤著兩條龍,是長江與黃河”。長江和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和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這里誕生了我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嗎?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知識模塊一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自主閱讀課本P2內容,完成第1題。

      1.簡述元謀人的生活狀況。

      (1)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2)生活地點:云南省元謀縣。

      (3)生活狀況:會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歷史地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古人類。

      知識模塊二北京人的發現

      自主閱讀課本P3內容,完成第2題。

      2.簡述北京人的生活狀況。

      (1)生活年代:距今約70~20萬年。(2)生活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3)使用天然火。(4)靠狩獵、采集為生。

      知識模塊三北京人的特征

      自主閱讀課本P4~5內容,完成第3~4題。

      3.簡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脊較粗、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腦容量比現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

      (3)生活狀況:使用打制石器,過群體生活,會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種,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上的里程碑。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0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通過本課學習,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用三個子目展開敘述?脊虐l現,距今約一萬年前,我國已出現原始農耕的遺存。教材所講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農耕,是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期原始農耕的不同典型。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把握好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種植農業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條件對經濟發展特點的影響,不同時間里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創造了長江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水田農業,雖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種;半坡原始居民創造了黃河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粟種植為主的旱地農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別是廣泛用于農業生產中;第三,注意原始農耕生產對家畜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業的帶動作用,對定居生活的影響;第四,注意原始農耕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漁獵經濟。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典型。當時,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產生了階級,考慮到這些概念和結論初一學生難于掌握,課文略而不寫,只用一段小字介紹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隨葬品多寡懸殊的狀況,教學中可由此聯系第1課中“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對比人與人之間關系發生的變化。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帶出從考古發現了解我們的先人如何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的話題。

      2、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的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徙,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引導學生聯系“引言”中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谷粒,種在田里的神話傳說,進行合理的分析推測:多年從事采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于是便開始出現了。

      3、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條件、特別是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的不同影響;再擴展到對兩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響,從而向學生灌輸滲透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的教育觀念?梢宰寣W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此不同?這兩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時是怎樣考慮的?

      4、在學習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教師要注意把握教科書中涉及到的整個農耕經濟中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要以農耕生產為基點,揭示各種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系,不要孤立地羅列經濟現象。

      5、教師可以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外,還可以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6、在學習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要注意引導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從人類歷史演進的角度分析問題。

      7、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歷史遺物照片、示意圖,觀察分析圖中的歷史信息。例如,讓學生觀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知道它的用途,再結合本課的“活動建議”,讓學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了它的用途,進而了解當時的農耕生產和生活狀況。

      三、學法指導

      1、學生通過列表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原始農耕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學生對于歷史文物、遺物、示意圖的觀察、分析,應注意:第一、注意圖題中表明的文物所屬時間、地點,以便聯系已有的知識;第二、注意觀察對象的外形、結構和材料,以便對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測;第三、注意聯系課文的大、小字內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對文物的背景作介紹,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觀歷史情況。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你怎樣看這一現象?”的問題時,注意:第一,農耕經濟有了更大發展,財富增多,這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表現;第二,氏族首領憑借權利擁有較多的財富,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第三,人死后,私有財產隨葬,企圖繼續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他們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飲水更加方便。還飼養了家畜,會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2、想象一下,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勞動分工。

      答:婦女主要從事耕作、紡織,男子主要從事捕魚打獵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業生產,老年人從事家務勞動和照顧、教育小孩。

      活動與探究

      1、看圖分析:右邊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說出它的用途嗎?

      答:蒸食物。

      2、看圖分析:右邊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繪動物圖案,它們是什么動物?你能說出這些動物和當時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嗎?

      答:是魚和鹿的圖案。說明半坡的原始居民還捕魚打獵,以補食用。

      3、找一找:從以上課文的敘述,你能找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幾項世界性的貢獻嗎?

      答:三項。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很早種植蔬菜的國家。

      參考資料

      原始農耕時代

      原始農耕一詞,遵從教育部新發之歷史課程標準,其《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節內容為:“以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為例,簡述中國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备鶕罡吹戎吨袊忌鐣洕芯俊芬粫ㄖ袊鐣茖W出版社1987年版),我國原始社會若按“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的演進”劃分,可分為“原始采獵業”和“原始農業牧業”兩大階段,而“農業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經濟到生產經濟的偉大革命性轉變。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第71頁)。據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國黃河流域最早的農業遺址,為黃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等,碳14數據表明,這些遺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1

      學習目標:

      1、了解華夏族形成的過程。

      2、理解并熟練掌握好:炎帝、黃帝的有關基礎知識,堯舜禹的禪讓,我國第一個階級社會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知識。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祖先為人類做出的貢獻和他們征服自然的精神,說明華夏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上進的民族,,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炎帝、黃帝、堯舜禹和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難點:華夏族形成、禪讓。

      學習過程:

      一、提問、導入新課、認識學習目標、學前指導:略。

      二、自己先學:首先在理解和領會的基礎上通讀全文一遍。(2-3分鐘)

      本課知識框架:

      1、炎黃戰蚩尤2、炎帝和黃帝3、堯舜禹的禪讓4、夏朝

      三、在理解的基礎上,看哪些同學能快速找出!最后要明白、記熟:(10分鐘先自己找,找不準的小組討論。)

      (一)炎黃戰蚩尤

      1黃帝和炎帝都是流域的部落首領,生活在距今年。

      2涿鹿之戰:時間,地點,結果。

      3哪件事之后華夏族形成?。形成華夏族的`主要人物是誰?。

      (二)炎帝和黃帝

      4炎帝的主要貢獻是:1、發明了,2、教會了人們進行。

      5黃帝的主要貢獻是:建造,制作,還教人們,發明,為后世的奠定了基礎;他的妻發明,他的屬下發明了文字,編出了樂譜。

      6人文初祖、華夏始祖指的是誰?我們自豪地稱自己為。

      7想一想:后人為什么稱炎帝和黃帝為人文初祖?(理解就可以。)

      (三)堯舜禹的禪讓

      8寫出原始社會黃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

      9生活儉樸,克己愛民;寬厚待人,以身作則;領導人民治理洪水,與群眾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的是。

      10原始社會里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做。(并記住他的定義)我國的禪讓從誰開始?

      11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即奴隸制國家)是朝,建立的時間是,第一個國王是。原始社會結束在什么人時期?。

      12、15頁動腦筋。

      四、后教。(提示、指導、解疑、引導。)

      總結并指出重點知識(1-12,除7)。

      五、當堂鞏固:看誰理解的好,背得快、熟!。

      六、達標測評:看誰做得既快又準確!(15分鐘)同步訓練

      七、反饋總結、再鞏固。

      本課感受: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2

      一、內容及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中華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黃戰蚩尤,“禪讓”時代的堯、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黃帝對人類的貢獻,理解它關鍵就是要通過一些資料圖片信息等,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教學的重點是中華文明之祖的貢獻。解決重點的關鍵是通過文字圖片資料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讓學生動腦動手,培養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

      二、目標及分析

      1、目標:了解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掌握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2、分析: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掌握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禪讓”的含義與實質,產生這一問題的困難的原因是七年級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較差,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教師引導學生去了解什么叫“禪讓”制,其中關鍵是教師提供歷史資料,學生講述堯、舜、禹的傳說故事,從中形成自己對人物的認識。

      四、教學條件支持

      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學生直觀的了解掌握本課的'歷史知識。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么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么稱他為“人文之祖”?他們究竟對中華民族有什么歷史貢獻?今天,我們來學習第3課 中華文明之祖 問題一:炎帝、黃帝和蚩尤

      設計意圖:通過此問題使學生了解炎帝、黃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實和華夏族的形成。

      師生活動:學生看書,教師補充一歷史內容提出問題。

      問題1:炎帝、黃帝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見課本P11頁)

      問題2:“涿鹿之戰”是怎么回事?

      (1)炎,黃戰蚩尤

      (2)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3)地點:涿鹿

      (4)交戰雙方:炎帝、黃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質:部落戰爭

      (6)結果:炎黃部落打敗蚩尤

      問題3: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炎帝、黃帝部落聯合打敗蚩尤,此后炎、黃部落經過長期發展形成華夏族。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3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漢武帝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在我國封建社會歷漢朝出現過第一個盛世局面。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1、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

      2、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3、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學府。

      4、軍事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總之,漢武帝在位時,西漢出現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鞏固和加強。

      三、東漢的統治

      1、公元9年王莽奪權,西漢滅亡;

      2、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都:洛陽。經過劉秀改革,使社會安定,經濟狀況好轉,歷把這個時期的統治稱為光武中興。

      四、材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這一主張是誰提出的?是什么學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

      2、這一主張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該朝代的統治者是誰?接受這一主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

      4、實行這一方針的具體措施是什么?

      答: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

      五、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六、課堂討論:播放多媒體資料,并展開討論: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誰?從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啟示?。

      七、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2、文景之治:我國封建社會歷漢朝出現過第一個盛世局面。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1、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鑄五銖錢,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太學是我國古代的學府。

      4、軍事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總之,漢武帝在位時,西漢出現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鞏固和加強。

      三、東漢的統治

      1、公元9年王莽奪權,西漢滅亡;

      2、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都:洛陽。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4

      復習目標:

      識記:夏朝建立的時間及建立者、王位世襲制的出現;商、西周的建立者;春秋時期的主要霸主;戰國七雄及形勢圖

      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影響

      復習重難點:

      重點是以上識記內容和商鞅變法;難點是對商鞅變法的背景及影響的理解

      復習方法:

      先學后練,當堂訓練

      復習課時:

      1課時

      復習過程:

      一、復習四大文明古國導入

      二、點明考綱目標,學生對照考綱看《開卷有益》“考點點撥”并作好標記、熟讀。教師適時點撥、引申。

      三、學生閱讀復習七年級上冊本單元的內容。

      四、知識點的梳理、重現:

      學生默寫《開卷有益》“知識構建”空缺內容。

      五、中考強化限時訓練:10分鐘時間完成

      學生做《開卷有益》“中考強化訓練”

      教師發現疑問并解答

      六、教師總結點撥并板書:

      復習: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

      1、夏朝: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聯系四大文明古國

      禹傳啟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西方文明之源

      2、商朝:湯建立

      3、西周:周武王建立

      4、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5、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聯系形勢圖

      6、商鞅變法:時間:戰國時期秦國秦孝公

      內容:①②③④

      影響:見書

      性質:地主階級性質改革

      七、當堂效果檢測:

      1、商鞅變法中對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有直接影響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

      A、推行縣制B、獎勵生產C、獎勵軍功D、承認土地私有

      2、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大變革時期,“變”體現在( )

     、儆煞獍罱▏虼笠唤y轉變

     、谟煞址庵葡蛑醒爰瘷噢D變

     、塾赏恋貒邢蛲恋厮接修D變

     、苡砂偌覡庿Q向獨尊儒術轉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商鞅變法的`措施中:土地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新興地主歡迎的是哪一點?奴隸主貴族最不滿的是哪點?戰士最歡迎的是什么?變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啟示?

      八、作業:《開卷有益》本節未完成部分

      九、教學后記: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5

      課題

      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和閉關政策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C資本主義萌芽

      2.能力培養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導致中國落后

      重難點

      1.重點清朝前期的閉關政策和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

      2.難點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障礙

      教學過程

      訓練引導及反饋調整

      指導啟導疏導

      一、導入新課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板書〕

      1、康熙帝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

      a、獎勵墾荒屯田〔板書〕

      b、重視興修水利

      c、多次減免租稅

      d、提倡勤儉節約

      小結這些措施的實行鞏固清朝的統治

      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雍正帝繼承父業,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到乾隆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

      2、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情況

      a、耕地面積的擴大與人口的增長

      b、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

      c、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

      歷史教案-歷史,標簽: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七年級下歷史教案,

      農業的發展是手工業的前提

      問清朝前期的手工業比明朝更加發達,表現在哪些方面?

     、、鼓勵商人開礦

     、、南京、廣州的絲織業后來居上,超過蘇州

     、、景德鎮制瓷業的規模比過去大

     、、邊疆少數民族手工業也發展起來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基礎上商業業繁榮起來

      3、商業發展和商業城市的出現

      北京、蘇州、揚州都是繁華的城鎮

      4、讓學生思考,集體討論

      清朝前期的經濟,為何能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啟導

      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稱為什么?〔康乾盛世〕

      疏導

      人民的反抗斗爭

      清朝政府調整政策

      人民群眾辛勤勞動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08-03

    七年級《尋找歷史》教案08-23

    七年級歷史優秀教案01-24

    (精選)七年級歷史優秀教案01-20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01-20

    七年級歷史下教案06-08

    (經典)七年級歷史下教案06-08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01-10

    七年級歷史教案02-04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08-23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