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時間:2025-05-20 09:51:06 小英 六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關于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21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21篇)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107~108頁例2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研究數與形之間的聯系,尋找規律,發現規律,學會利用圖形來解決一些有關數的問題。

      2.讓學生經歷猜想與驗證的過程,體會和掌握數形結合、歸納推理、極限等基本數學思想。

      重點難點:

      探索數與形之間的聯系,尋找規律,并利用圖形來解決有關數的問題。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探究了圖形中隱藏的數的規律,今天我們繼續研究有關數與圖形之間的聯系。(板書課題:數與形)

      【設計意圖】直奔主題,簡潔明了,有利于學生清楚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和方向。

      二、探索發現,學習新知

     。ㄒ唬┙處熍c學生比賽算題

      1.教師:你知道等于多少嗎?(學生:)

      教師:那等于多少呢?(學生計算需要時間)教師緊接著說:我已經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這個分子是1,分母依次擴大2倍的規律寫下去,不管有多少個分數相加,我都能立馬算出結果。有的同學不相信是嗎?咱們試試就知道。為了方便,我請我們班計算最快的同學跟我一起算,看看結果是否相同。誰來出題?

      在學生出題后,老師都能立刻算出結果,并且是正確的,學生感到很驚奇。

      3.知道我為什么算得那么快嗎?因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寶,你們也想知道嗎?

      【設計意圖】一方面,教師通過與學生比賽計算速度,且每次老師勝利,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再通過教師幽默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為接下來學習例題做好鋪墊。

     。ǘ┙柚叫翁骄坑嬎惴椒

      1.這件法寶就是(師邊說邊課件出示一個正方形),讓我們來把它變一變,聰明的同學們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進行演示講解。

     。1)演示:用一個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紅),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黃)。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2

      教學內容:

      比較正數和負數的大小。

      教學目的:

      1、借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教學重、難點:

      負數與負數的比較。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ㄒ唬┙虒W例3:

      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系?(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現什么規律?

      B、在數軸上除了可以表示整數外,還可以表示分數和小數。請學生在數軸上分別找到1.5和-1.5對應的點。如果從起點分別到1.5和-1.5處,應如何運動?

     。7)練習:做一做的第1、2題。

     。ǘ┙虒W例4:

      1、出示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并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規定: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6,但是-8〈-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小。

      6、總結:負數比0小,所有的負數都在0的左邊,也就是負數都比0小,而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7、練習:做一做第3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4、5題。

      2、練習一第6題。

      3、某日傍晚,黃山的氣溫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了7攝氏度,這天傍晚黃山的氣溫是 攝氏度。

      四、全課總結

     。1)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2)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第二課教學反思:

      許多教師認為“負數”這個單元的內容很簡單,不需要花過多精力學生就能基本能掌握?扇绻钊脬@研教材,其實會發現還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內容可以向學生補充介紹。

      例3——兩個不同層面的拓展:

      1、在數軸上表示數要求的拓展。

      數軸除了可以表示整數,還可以表示小數和分數。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負整數,最后一個自然段要求學生表示出—1.5。建議此處教師補充要求學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為這樣便于對比發現兩個數離原點的距離相等,只不過分別在0的左右兩端,滲透+1.5和—1.5絕對值相等。

      同時,還應補充在數軸上表示分數,如—1/3、—3/2等,提升學生數形結合能力,為例4的教學打下夯實的基礎。

      2、滲透負數加減法

      教材中所呈現的數軸可以充分加以應用,如可補充提問:在“—2”位置的同學如果接著向西走1米,將會到達數軸什么位置?如果是向東走1米呢?如果他從“—2”的位置要走到“—4”,應該如何運動?如果他想從“—2”的位置到達“+3”,又該如何運動?其實,這些問題就是解決—2—1;2+1;—4—(—2);3—(—2)等于幾,這樣的設計對于學生初中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是極為有利的。

      例4——薄書讀厚、厚書讀薄。

      薄書讀厚——負數大小比較的三種類型(正數和負數、0和負數、負數和負數)

      例4教材只提出一個大的問題“比較它們的大小”,這些數的大小比較可以分為幾類?每類比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則沒有明確標明。所以教學中,當學生明確數軸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基礎上,我還挖掘了三種不同類型,一一請學生介紹比較方法,將薄書讀厚。

      將厚書讀薄——無論哪種類型,比較方法萬變不離其宗。

      無論哪種比較方法,最終都可回歸到“數軸上左邊的數比右邊的數小!奔词褂袑W生在比較—8和—6大小時是用“8>6,所以—8。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第96~97頁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知道扇形統計圖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數量和總量之間的關系。

      2.能看懂扇形統計圖,并能從圖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統計意識,感受統計的價值。

      教學重點:

      看懂扇形統計圖,知道扇形統計圖的特征,并能從統計圖中讀出必要的信息。

      教學難點:

      根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準備:

      課前統計本班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課前統計學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頁情境圖,說說同學們正在干什么?

      2.在這些體育項目中,你喜歡什么活動?出示統計表,進行統計。(可在課前進行調查統計,利用Excel自動生成扇形統計圖)

      喜歡的項目

      乒乓球足球跳繩踢毽其他人數

      【設計意圖】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統計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為引出有關統計數據提供了現實背景。同時,采用真實的數據進行教學,可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讓他們經歷數據收集、整理的全過程,進一步體會到統計的意義和價值。

      二、整理數據,引入新課

      1.通過這張統計表,我們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預設:數量的多少對比:如喜歡乒乓球人數最多,喜歡足球的比喜歡踢毽的多2人等;數量求和:如喜歡乒乓球的和喜歡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較喜歡每種運動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多少,可以怎樣比較?

      3.如何計算喜歡各種運動項目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學生進行口算或筆算,完成統計表,并進行校對。

      喜歡的項目

      乒乓、球足球、跳繩、踢毽、其他

      人數

      12 8 5 6 9

      百分比

      30% 20% 12.5% 15% 22.5%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根據統計表得到數量之間的關系,再讓學生計算出百分比并補充表格,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百分比不僅可以表示出喜歡各項運動的人數的多少,還可以體現出喜歡各項運動的人數與全班總人數之間的關系,加深百分比與絕對人數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認識扇形統計圖

     。1)如果我用這樣一張圖來統計我們最喜歡的運動項目,用這個扇形表示乒乓球的30%,你覺得這整個圓表示的是什么?

     。2)乒乓球的30%又表示什么?

      預設:把全班人數看作單位“1”,喜歡乒乓球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30%;把一個圓平均分成100份,喜歡乒乓球的占其中的30份。

     。3)你能根據我們剛才計算的,把這張圖補充完整嗎?(教師可以逐項出示,并可以讓學生根據扇形的大小來判斷一下這塊扇形可能表示的是哪個運動項目。)

     。4)根據學生回答完成扇形統計圖。

     。5)揭題:像這樣的統計圖,我們把它叫做扇形統計圖。(板書課題)

     。6)想想各個扇形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7)小結:扇形的大小和項目所占總人數的百分比有關。我們可以根據扇形的大小來判斷數量的大小。

      2.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征

     。1)看圖說說,在這幅統計圖中你還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預設:量的多少:如誰多誰少,誰和誰一樣多;部分和總量的關系:如喜歡乒乓球和足球的人數占了總人數的一半,喜歡踢毽和跳繩以及其他項目的人數占了總人數的一半。

     。2)說說這樣的統計圖有什么優勢?

      預設:可以根據扇形的.大小清楚直觀地看到量的相對大;可以看到各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系。

     。3)小結:在這樣的統計圖上,我們不僅可以直觀地比較各個扇形的相對大小,還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計算、選擇、補充,讓學生經歷扇形統計圖制作的過程,使學生對扇形統計圖有一個較為完整、全面的認識,同時通過對信息的整理和對扇形統計圖的優勢分析,明確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3.嘗試練習

      出示教材第97頁“做一做”的內容。

     。1)你能看懂這張扇形統計圖嗎?統計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知道的?(可以根據旁邊的圖例來知道各個扇形代表的項目。)

     。2)說說從圖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3)如果每天喝一袋250 g的牛奶,能補充每種營養成分各多少克?引導學生用百分數的意義理解各百分數和250 g的關系,進而算出各種營養成分多少克。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4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學生學習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后,在充分理解了圓柱的認識的基礎上開展的教材中選用了許多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學生想象和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或一個正方形,底面是兩個圓的基礎上,掌握圓柱的表面積的`求法,獲得求“圓柱體表面積”的算法。

      學情分析

      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有差異,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部分學生不知道圓柱側面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或是有的同學已經知道怎么求圓柱的側面積,但不能結合操作清晰地表述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上節課的基礎上學習本節課,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得出圓柱的表面積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圓柱體表面積的含義及求法。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獨立操作推導并掌握求圓柱的表面積的方法,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體驗成功的收獲,體會小組合作探索成功過程的喜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教師引導,動手操作得出求圓柱表面積的方法。

      難點:計算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圓柱由幾個面組成?上下兩個面是什么?側面展開是什么圖形?

      2、圓面積怎樣求?

      3、長方形的面積呢?

      二、創設情境,引起興趣:

      出示一頂廚師帽,讓學生觀察,做著一定帽需要多少布料?用我們以前學的知識能解決嗎?教師借機引出課題并板書課題《圓柱表面積的求法》

      三、 自主探究,發現問題。

      1、分組,討論:

     。1)、動手將圓柱的側面沿著高剪開 。(你發現了什么?)

      圓柱的側面剪開發現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

      側面積=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地面周長×高。

      重點感受:圓柱體側面如果沿著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這里要強調沿著高剪)這個長方形與圓柱體的哪個面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是圓柱體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是圓柱體的高)

     。2)、復習引導:(用舊解新)

      上下兩個圓的面積怎樣求?(如果已知底面半徑就能求出底面積)

     。3)、小結:小組討論,將公式延伸。

      圓柱表面積 =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Ch+2π r2

      =πdh+2π r2

      2、知識的運用:(回到情景創設)

     。1)、出示例題:

      例2:假如一頂廚師的帽子,高 28厘米,帽頂半徑10厘米,做一頂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 用進一法結果保留正是整十平方厘米)

     。2)、獨立試做:

      (3)、集體講評。

     。4)、講解進一法。

      3.鞏固練習:

      四、課堂總結:

      這一節課重點學習了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及運用。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5

      (1)兩個質數的和是39,這兩個質數的積是( )。

      分析 本題考查的是質數的意義及數的奇偶性等知識。

      兩個數的和是39,說明這兩個數一個數是奇數,一個數是偶數,因為它們都是質數,所以其中的偶數只能是2,則奇數是39-2=37,37×2=74。

      解答 74

      (2)120的因數有( )個。

      分析 求一個較小數的因數的個數一般用列舉法,但求較大數的因數的個數時,一般用分解質因數法,即先把120分解質因數:120=2×2×2×3×5,然后借助每個因數的個數來計算。因數2的個數是3個,因數3的.個數是1個,因數5的個數也是1個,120的因數的個數為(3+1)×(1+1)×(1+1)=16(個)。

      解答 16

      ⊙探究活動

      1.課件出示題目。

      (1)一個長方體木塊,長2.7 m,寬1.8 m,高1.5 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體木塊,不許有剩余,正方體的棱長最大是多少分米?

      (2)學校六年級有若干名同學排隊做操,3人一行余2人,7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也余2人。六年級最少有多少人?

      2.明確探究要求。(小組合作、思考、交流)

      (1)這兩道題分別考查什么知識?

      (2)怎樣解決這兩個問題?

      (3)具體的解答過程是怎樣的?

      3.匯報。

      (1)先匯報前兩個問題。

      預設

      生1:第(1)題考查的是應用因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2:第(2)題考查的是應用倍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3:根據題意,正方體的最大棱長應該是長方體長、寬、高的最大公因數,所以先把相關長度轉換單位,用整數表示,然后求長、寬、高的最大公因數。

      生4:根據題意,六年級人數比3、7、11的最小公倍數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最小公倍數,再加2就可以了。

      (2)嘗試解答。(關注學生求三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或最小公倍數的情況,發現問題并及時點撥)

      (3)匯報解答過程。(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預設

      生1:2.7 m=27 dm,1.8 m=18 dm,1.5 m=15 dm。因為27、18、15的最大公因數是3,所以正方體的棱長最大是3 dm。

      生2:因為3、7、11的最小公倍數是3×7×11=231,231+2=233(人),所以六年級最少有233人。

      4.小結。

      解答此類問題,關鍵要弄清考查的是因數的知識還是倍數的知識,同時要會求兩個或三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及最小公倍數。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掌握了因數與倍數的相關知識,我們學會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布置作業

      教材75頁5、9題。

      板書設計

      因數、倍數、質數、合數

      因數和倍數質數——質因數合數——分解質因數1公因數互質數最大公因數倍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征。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6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互相依賴的變量。

      2、在具體情境中,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互相依賴的變量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一個人從嬰兒、幼兒、兒童的成長變化圖,讓學生觀察,并說一說圖中的變化情況。

      1、用手勢表示出自己從出生到現在身高的變化。

      2、用手勢表示出自己從出生到現在體重的變化。

      3、師:身高、體重都會變化,這些都是變化的量。(板書課題)

      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發生變化。如:每天的氣溫、人的體溫等。有時候,一個量的變化能引起另一個量的變化。比如:人的身高一般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汽車行駛的路程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我們把這些變化的量,稱之為“變量”。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變化的量以及它們之間的變化關系。

      二、觀察表格,感知變量。

      淘氣和笑笑分別用表格和圖表示了妙想6歲前的體重變化情況。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出示圖片,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

      1、從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觀察表中的數據,哪些量在發生變化?

      3、年齡和體重,誰隨著誰的變化而變化?

      4、說一說妙想6歲前的體重是如何隨年齡增長而變化的?

      5、體重一直會隨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嗎?

      師:在上表中,有體重和年齡兩個變量,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體重也在增長,我們就說體重和年齡是一組相關聯的量。(板書:相關聯的量)

      三、自主探究,感悟變量。

     。ㄒ唬┗顒右唬厚橊劦捏w溫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觀察駱駝體溫隨著時間變化統計圖,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1、圖中所反映的是哪兩個變化的量?

      2、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

      同桌兩人觀察并思考,得出結論后,記錄在書上,然后再在全班匯報說明。

      3、一天中,駱駝的體溫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時間范圍內駱駝的體溫在上升?在什么時間范圍內駱駝的體溫在下降?

      5、第二天8時在圖上是哪一個時刻?第二天8時駱駝的體溫與前一天8時的體溫有什么關系?

      6、第三天12時駱駝的體溫是多少?

      7、駱駝的體溫有什么變化的規律嗎?

      教師小結:駱駝體溫隨著時間變化而呈周期性的變化。

     。ǘ┗顒佣后暗慕新

      剛才我們了解到駱駝一些有趣的現象,其實自然界中這種有趣的現象還很多很多,不信,我們來看一看嬌小的蟋蟀有什么有趣的現象。

      1、請同學們看課本40頁第3小題。

      2、全班展示,交流。(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變化。

      師:如果蟋蟀叫了7次,這時的氣溫大約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這時的氣溫大約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發現蟋蟀叫的次數與氣溫之間是怎樣變化的?

     。ㄈ┱n堂小結:

      1、觀察這三道題,你發現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

      2、例舉一個量隨著另一個量變化而變化的例子。

     。烦蹋╇S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氣溫)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工作時間)隨著(工作總量)的變化而變化,(汽車載重量)隨著(汽車的數量)的變化而變化

      四、練習鞏固,加深理解。

      1、連一連,把相互變化的量連起來。

      路程正方形面積

      邊長購賣數量

      總價行駛時間

      2、填一填。

     。1)香蕉的單價一定,購買的()和()在發生變化。

     。2)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和()在發生變化。

     。3)李叔叔從家到廠家騎自行車的()和()在發生變化。

      3、判斷下面兩個變量是不是相關聯的量。

     。1)人的長相與身高。

     。2)正方形的邊長與周長。

     。3)人的身高與跳繩的速度。

     。4)每袋米有50千克,米的袋數與米的總質量。

      4、舉例說一說,下面這兩道題中一個量是怎樣隨另一個量變化而變化的?

     。1)一種故事書每本3元,買書的總價與書的本數。

     。2)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是24平方厘米,長方形的長與寬。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就要結束了,能談談這節課你的感受或你還有什么問題?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數的概念,知道百分數與分數之間的區別,會正確讀、寫百分數,會解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百分數。

      2、在理解百分數的意義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過搜集學習材料并進行一系列的討論和研究,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百分數的意義。

      三、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機。

      五、教學過程:

     。ㄒ唬┣榫硠撛O(投影出示)

      1、說出下面各個分數的意義,并指出哪個分數表示具體數量,哪個分數表示倍比關系。

     。1)一張桌子的高度是米。

     。2)一張桌子的高度是長度的。

     。ㄒ龑W生說出:米表示0.81米,是一具體的數量;表示把長度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關系。)

      2、出示課本第77頁情境圖,讓學生圈出其中的數字,初步感知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

     。ㄒ唬┙處熤v解像98%、60%、65%這樣的數叫做“百分數”。

     。ǘ┳詫W探究

      1、教師課件出示自學提綱:

     。1)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2)百分數和分數的聯系及區別:

     。3)會讀、寫百分數。

      2、學生自學課本第77、78頁。

      1)教師巡回視察,掌握學生的自學情況。以有目的的講評。

      2)小組內解決疑難問題。

      3、全部逐步匯報。

     。1)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分數既可以表示一個數,又可以表示兩個數的關系。而百分數只表示兩個數的關系,它的后面不能寫單位名稱。

     。3)百分數的讀法:百分數的讀法和分數的讀法大體相同,也是先讀分母,后讀分子。

      4、教師寫出一個百分數讓個別學生讀出。

     。1)百分數的寫法:通常不寫成分數形式,而是在原來分子后面加上百分號“%”來表示。

     。2)教師出示數個讀作讓學生寫出如:

     。3)百分之九十寫作:90%;

     。4)百分之六十四寫作:64%;

     。5)百分之一百零八點五寫作:108.5%。(寫百分號時,兩個圓圈要寫得小一些,以免和數字混淆)

      4、同桌互說、互寫百分數。

      三、當堂測評(課件出示)

      1、寫出下面的百分數(30分)。

      1)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二十四點七

      2)百分之一百二十

      2、讀一讀下面百分數(30分)。

      1)35% 、74.8% 、56.03% 、102.3% 9、8% 、66.8%

      3、選擇合適的百分數填空(40分)。

      1)2% 、15% 1、20% 、98% 、100% 、0.0001%

     。1)今天上課,積極舉手的.同學占全班人數的()。

     。2)小汽車的速度是卡車速度的()。

     。3)只要同學們認真聽講,這個單元的及格率一定會達到()。

     。4)大海撈針的可能性是()。

     。5)我校學生的近視率高于()。

     。6)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看,及時發現學生的錯誤。

     。7)小組內講評、訂正。

     。8)教師對學生進行用眼保健、專心聽講的教育。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ㄒ唬┯螒

      請這節課學會的同學舉手,(全班48人),誰能用百分數說一句話,說明現在同學們舉手的情況。(這節課學會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現在四個組的人數同樣多,如果其中一組同學舉手,舉手的人數可用什么百分數表示?(25%)它表示的意義是什么?兩組同學舉手呢?三組呢?

     。ǘ┰O計意圖:

      1、本堂課,我從三個層次入手。第一層:聯系生活實際引出百分數;第二層:理解百分數的具體含義;第三層:教學百分數的讀寫。三個層次,思路清晰,教學層次明顯。其中,我把教學重點放在理解百分數的具體含義上,并及時與分數做了比較,教學結構較為嚴謹。

      2、當堂測評及時檢查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適時對其進行教育。

      3、提倡學生自學,教師引導。培養學生自學習慣的養成。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8

      教學目標

      1、通過教育引導,讓學生深刻理解反比例的概念,進而熟練識別在實際情境中成反比例關系的兩個變量。此過程旨在促進學生的觀察力與歸納總結能力的發展,同時鼓勵他們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不同學習場景中,實現學習方法的有效遷移。

      2、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反比例關系的本質,通過集體討論、分析和合作學習,旨在深化學生對事物之間相互依存及動態發展規律的理解。這一過程中,鼓勵學生運用觀察、對比、推理和歸納等學習策略,以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探索性問題的引導下,我們旨在深化學生對自主學習與團隊協作重要性的認識,同時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能夠點燃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熱情,使他們不僅能夠獨立思考,還能夠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相互啟發,共同進步。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的比較。

      難點: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ㄒ唬、回憶舊知,引出新課。

      1、復述回顧: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判定兩種量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3)、判定下面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A、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B、每小時織布的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C、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2、接續上一課的主題:我們之前探討了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今天我們將深入研究數量關系中的另一種特性——成反比例的`量。特別是當我們考慮圓柱體的體積保持恒定時,底面積與高度之間會呈現出怎樣的關系?(板書:成反比例的量)以上內容已經轉化為了新的表述方式,遵循了修改的要求。

     。ǘ、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義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實驗,在實驗之前,提出實驗要求。

     。1)、記錄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補充完整。

     。2)、觀察水的高度是如何變化的?

      教師播放實驗。

      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3、觀看實驗記錄單,回答三個問題。

     、俦砀裰杏心膬煞N量?

     、谒母叨仁窃鯓与S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巯鄬谋拥牡酌娣e和水的高度的乘積分別是多少?

      在探討水的體積與容器底面積之間的關聯時,我們發現,當其中一個量按特定倍數放大或縮小后,另一個量同樣會以相同倍數變化。這種變化遵循一個規律,即兩個量的乘積保持恒定不變。這一現象揭示了兩者之間存在著反比例關系,即在反比例關系中,一個量增加時,與其相關的另一量則相應減少,且其乘積始終保持為常數值。

      4、課件展示反比例的意義,請學生回答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有三個條件,1、兩種相關聯的量;2、變化方向相反;3、乘積一定。

      3、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成反比例關系?

      師: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成正比例關系誰給我們來舉個例子吧。

     。1)學生自由舉例。

     。2)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生產活動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相互關聯的數量。其中,有些數量之間的關系表現為反比,而有些雖然相互關聯,但并不遵循比例關系。為了判斷兩個相互關聯的數量是否構成反比關系,關鍵在于觀察它們乘積的穩定性。若兩個量的乘積始終保持不變,則說明這兩個量之間存在反比關系。具體來說,要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需要關注的是這兩個量相乘的結果是否恒定不變。只有當它們的乘積是一個固定值時,我們才能斷言這兩個量之間存在著反比關系。反之,如果兩個量的乘積隨情況變化而變化,那么它們之間就不存在反比關系,而是可能以其他方式關聯。

      三、鞏固練習。

     。ㄒ唬、基礎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1)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2)每小時織布的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3)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1)、表格中有()和()兩種相關聯的量。

     。2)、寫出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并比較大小。

     。3)、這個積表示()。

     。4)、表中的相關聯的兩種量成反比例嗎?為什么?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

     。2)種子的總量一定,每公頃的播種量和播種的公頃數。 ()

     。3)李叔叔從家到工廠,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

     。4)華容做12道數學題,做完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

      四、積極應用,拓展新知。

      出示課件,讓我們探討一下數學中的正比例與反比例概念,并通過比較它們的相似之處與差異,來構建一個表格進行概述。在深入分析前,首先需要明確正比例與反比例的基本定義:- xx正比例xx:當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是線性且增減趨勢一致時,我們說這兩個變量之間存在正比例關系。具體來說,若變量(x)與(y)成正比,則可以表示為(y = kx),其中(k)是常數。- xx反比例xx:當兩個變量之間的乘積保持恒定時,我們說這兩個變量之間存在反比例關系。這意味著,若變量(x)與(y)成反比,則可以表示為(xy = k)或(y = frac{k}{x}),同樣地,(k)是常數。接下來,我們將對比正比例與反比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并構建一個表格進行說明:|特性|正比例|反比例|| --- | --- | --- ||定義|兩個變量間呈線性增長或減少的關系,比例系數為正數。 |兩個變量間的乘積保持不變,即比例系數為常數。 ||數學表達式| (y = kx)(其中(k > 0))| (xy = k)或(y = frac{k}{x}) ||變化趨勢|隨著一個變量增加,另一個變量也相應增加;反之亦然。 |當一個變量增加時,另一個變量減少;反之亦然。 ||比例系數|始終為正數。 |可以為任何非零實數。 |通過上述對比,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正比例與反比例在基本定義、數學表達式、變化趨勢以及比例系數上的主要區別與聯系。這種理解有助于學生在解決相關數學問題時更加得心應手。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答案。

      五、拓展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比例嗎?并說明理由。

     。1)、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

     。2)、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

     。3)、生產電視機的總臺數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和所用的天數。 ()

     。4)、小麥每公頃的產量一定,小麥的公頃數和總產量。 ()

     。5)、礦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6)、圓的半徑和它的面積。 ()

     。7)、鋪地面積一定,方磚面積與所需塊數。 ()

      六、課堂小結。

      經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都獲得了哪些知識上的提升呢?是否覺得躍躍欲試,想要進一步挑戰自己?那么,請大家仔細地完成我們精心準備的堂堂清練習題,確保每一課的知識都能牢牢掌握。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加深對直線、射線和線段特征的認識,進一步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豐富對角的概念的理解,完善認知結構。

      2.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認識立體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教學重點:

      使學生加深對直線、射線和線段、角等特征的認識,進一步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用量角器量角、畫角,理解垂直與平行的關系,畫垂線

      教學過程:

      一、知識梳理,形成網絡

      1.提出要求

     、俜謩e畫一條直線、一條射線和一條線段。

     、诳磮D說說直線、射線和線段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壅f說直線、射線和線段的關系。

     、茉诩埳袭嫵鰞蓷l直線

      2.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

      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關系,并板書。

      a相交(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相交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b不相交(當兩條直線不相交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二、鞏固練習,反饋校正

      完成教科書第100頁“練習十九”

      1.完成第2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先分小組說,再全班交流

      2.完成第3題:先讓學生觀察圖形,再獨立思考,最后指導學生用兩點決定一條直線的知識說明。

      3.完成第4題:先讓學生討論:通過一個點可以畫多少條直線?通過兩個點呢?再指導學生用兩點之間的連線最短的知識說明

      4.完成第5題:指導學生說思考過程時,師著重指出:因為從直線外的一點到直線的所有線段中,垂直的線段是最短的,因此從A或B點出發,連通主管道的小管道應該與主管道相應部分垂直。最后讓學生獨立操作。

      三、拓展延伸,整理反思

      1.師提問:我們學過哪些角?你能填寫下表嗎?學生獨立做好后全班交流。

      2.師讓學生用活動角演示上面的各種角,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學生討論后,師小結: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3.完成教科書第101頁“練習十九”第6題學生獨立填后反饋校對。

      4.畫角、量角器量角

     。1)讓學生說一說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師讓學生嘗試畫45度和135度的角各一個,在用量角器量,并讓學生對比,這兩個角畫時和量時有什么不同?要注意什么?

     。3)完成教科書第101頁“練習十九”第7題

      四、全課總結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0

      教學內容:

      課本第31頁例3和“練一練”,練習五第10-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景,繼續學習用分數乘法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

      是多少”的簡單實際問題,豐富對用分數表示的數量關系的認識,拓展對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

      2、使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進一步培養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分數乘法的意義以及計算方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出示例3中的條形圖。

      問:從圖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導學生用分數描述圖中的數量關系。

      如:把黃花看作單位“1”,紅花是黃花的11/10,綠花是黃花的6/10(3/5);把紅花看作單位“1”,黃花是紅花的10/11,綠花是紅花的6/11等。

      二、組織探究

      1、教學例3。

      出示題目:黃花有50朵,(1)紅花比黃花多1/10,紅花比黃花多多少朵?

      引導學生看圖思考:紅花比黃花多的朵數是圖中的哪個部分?它是那種花朵數的`1/10?也就是多少朵的1/10?

      追問:50朵的1/10是什么?指出:“紅花比黃花多1/10 “,是把黃花朵數看作單位”1“,也就是紅花比黃花多的朵數是50朵的1/10 。

      指名列式。

      問:列式時是怎樣想的?

      學生完成計算。

      2、學第(2)小題。

      出示:綠花比黃花少2/5,綠花比黃花少多少朵?

      學生嘗試解答,指名板演。

      追問:綠花比黃花少2/5這個條件中,要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要求”綠花比黃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反思:你認為理解用分數表示的數量關系時,關鍵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數表示的數量關系時,關鍵是弄清這個分數是哪兩個數量比較的結果,比較時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的。

      3、做”練一練“

      學生獨立完成。對有困難的學生,提示可以先按要求畫一畫,再完成填空。

      三、鞏固訓練

      1、做練習五第10題。

      先說出每個分數的意義,再把數量關系寫完整。

      2、做練習五第11、12題

      獨立解答,交流思考過程,集體訂正

      四、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在今天課堂上的表現怎樣?

      五、布置作業

      練習五第13-15題。

      教學反思:

      通過填空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

      3、練習五第6、7題。

      四、課堂總結

      本節課學習了那些內容?通過學習你有那些收獲?還有那些疑問?

      五、布置作業

      練習五第8、9題。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反比例關系的意義,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能依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成不成反比例關系。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

      用x,y表示長方形相鄰兩邊的邊長,表1是面積24cm2的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的變化關系,表2是周長為24cm的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的變化關系。

      1.根據兩個長方形的邊長變化情況把表格填寫完整。

      2.填完表以后思考:

     。1)說說從數據中發現了什么?

     。2)表1和表2中,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之間的變化規律相同嗎?

      3.小結:長方形的一條邊的長隨著鄰邊長的增長而減少,在變化過程中,面積24cm2的長方形的相鄰兩邊長的積都是24。周長為24cm的長方形相鄰兩邊長的積都不相等,但他們的和相等。

      二、自主探究:

      1.王叔叔要去游長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時間如下表,你從表中發現什么?

      自行車大巴車小轎車速度/(千米/時)106080時間/時1221。先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流,再指名學生口答討論的結果。

     。1)需要的時間隨著交通工具的速度的變化而變化。交通工具的速度越慢,需要的時間反而擴大;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需要的時間反而縮小。

     。2)可以看出它們的變化規律是: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時間的'積總是一定的。因為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時間的積都是120。提問:這里的120是什么數量?誰能說出這里的數量關系式?想一想,這個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路程一定時,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時間的乘積一定)

      3、總結。

      像這樣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變化時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我們就說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成反比例?

      追問: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么?(乘積是不是一定?)

      4、想一想。

      買蘋果的總錢數一定,蘋果的單價與數量成反比例嗎?你是怎么想的?與同桌說說。

      三、鞏固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煤的總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2)張伯伯騎自行車從家到縣城,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3)生產電視機的總臺數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和所用的天數。

     。4)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5)鋪地面積一定,方磚邊長與所需塊數。

      2.奇思讀一本書,已讀的頁數與剩下的頁數的情況如下。

      已讀的頁數1234……剩下的頁數797877……

      提問:已讀頁數和剩下頁數能不能成反比例?為什么?

      3.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請把下表填完整

      分的杯數/杯65432……每杯的果汁量/ml100……

     。1)表中有哪兩種量?

     。2)分的杯數是怎樣隨著每杯的果汁量變化的?

     。3)這兩個量成反比例嗎?

      4.請舉一個成反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說說。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的是什么內容?反比例關系的意義是什么?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關鍵是什么?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2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比例尺的知識求實際距離。

      2、使學生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里的應用,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從實際生活入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進一步認識比例尺。

      教學難點:

      設未知數時對長度單位的正確使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復備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談話

      上一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比例尺?誰還記得什么是比例尺?

      2、教師提問

      在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過“比例尺”?讓學生舉例,并說一說比例尺前項、后項的倍數關系和比例尺的實際含義。

      【從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導入新課,能發現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從中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

      二、體驗合作,自主探究

      1、出示信息窗2,學生觀看大屏幕。

      提問:從屏幕中你獲得哪些數學信息?

     。▽W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板書:雛鷹少年足球隊需要幾小時到達青島?

      2.師:怎樣解決雛鷹少年足球隊從濟南到達青島時所用的時間?

      生可能會答道:

     。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從濟南到青島的'實際距離。

     。3)要求出實際距離,得先量出圖上距離。

      師:同學們的想法很正確,下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解決。(小組合作解答,教師巡視)

      3、匯報交流。

      師:哪個小組先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解答的?

      生:我們組先量出圖上距離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實際距離,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時間。解法如下:

      解:設濟南到青島的實際距離為x厘米。

      根據“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列方程為:

      4/x=1/8000000

      x=8000000×4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時)

      師:還有不同解法嗎?

      可能會有學生這樣解答

      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時)

      師:說一說你們是怎樣想的?

      教師對學生的精彩發言進行鼓勵性評價。結合學生的發言,師生再共同完整的分析這一思考過程。

      教師在巡視時,注意挑選出完成較好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其余學生在教師對同學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找差距、修改、看齊。

      4、師:想想上面的幾種解法,說說你喜歡哪種解法。為什么?

      【通過學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種方法,使學生在解題時放開思路,加深對數量關系的理解,靈活解答!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完成“自主練習”第1題

      2、完成“自主練習”第2題

      【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組織練習,使學生所學知識不僅得以鞏固,而且得以運用!

      四、全課總結

      請同學們說一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讓學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見解,同時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體會學習的樂趣!

      板書設計:

      求實際距離

      雛鷹少年足球隊大約需要幾小時到達青島?根據“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列方程為:解:設濟南到青島的實際距離為x厘米。

      1/8000000=4/x

      x=4×8000000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時)

      答:大約需要3.2小時到達青島。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經歷自主回顧和整理“數的認識”的過程。

      2、能對學過的數進行較系統的整理,進一步掌握數的知識,發展數感。

      3、積極參加自主整理的活動,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課前預習:

      小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顧以前學過那些數,各舉五例。分析不同類數之間有何關系。

      教學過程:

      一、結合實例,引導學生回憶數的認識

      1、回顧數的意義。

      師:你學過那些數?

     。ㄉ卮穑

      師出示卡片,生齊讀。師:舉例說明這些數可表示什么?

     。ㄉ卮穑

      2、數的分類。

      完成問題(1)。

      師:把上面的數填到合適的位置

     。ㄉ卮穑

      師:每種類型的數,除了上面幾種類型,你還能舉出其它的嗎?

     。ㄉ卮穑

      3、數的互化

      呈現表格,完成數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數的大小比較。

      學生自主完成。

      5、適時小結。

      師:通過剛才的練習,我們復習到數的哪些知識?

     。ㄉ卮穑

      二、整理回顧有關倍數和因數的知識

      1、引出問題。

      師:小明的爸爸年齡數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數,個位上的數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且年齡是小明的五倍,同學們能猜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齡嗎?

     。ㄉ卮穑

      以上問題,我們運用了哪些數學知識呢?(倍數和因數)

      明確:我們一起回顧和整理倍數和因數。

      2、小組合作,梳理知識。

      師:以小組為單位,將學過的.“倍數和因數”知識整理下來。同學們認真討論,由組長記錄,一會兒我們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個小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學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識結構。

      師:在這一部分中我們為什么先學因數和倍數?

      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

      師:倍數和因數是基礎,他們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今天整理出來的倍數和因數脈絡圖使這部分知識更加條理化和系統化。

      三、復習正數和負數

      師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況記錄。

      學生閱讀題目內容。

      出示問題(1)。

      提醒學生估算時要注意的問題。(生回答)師:(生回答)師:(生回答)

      出示問題(2)。

      讓學生舉例說明什么是正數和負數。

      學生自主完成問題(2)。

      全班交流。

      交流時重點關注怎樣用正負號表示收支情況,以及怎樣基數按每次結余。

      四、人民幣上的號碼

      1、讓學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幣。

      2、提出兔博士的問題,鼓勵學生根據自己你的經驗大膽回答。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復習了哪些內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問題?

      六、課堂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經歷自主回顧和整理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的過程。

      2、能對四則運算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和運算定律進行歸納和整理,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

      3、體驗自主整理數學知識的樂趣,提高計算能力。

      課前回顧:

      我們學過那些計算?分別寫出整數、小數、分數的加、減、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計算出結果。小組內交流計算的結果。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回顧和整理四則運算

      1、師:回想一下我們學過哪些計算?

      生回答。

      小組長匯報本組在課前練習中出現的問題。

      2、議一議

      出示問題(1)生歸納整理。

      出示問題(2)生舉例說明0和1在四則運算中的一些特殊情況。

      生整理匯報。(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數)

      3、各部分間的關系。

      師:加法各部分間有什么關系?

      生回答。

      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師歸納出加減法互為逆運算。

      同樣的方法總結乘除法的關系。

      說一說

      師:上述關系在計算中有哪些應用?

      啟發學生回答,(進行驗算、解方程等)

      二、復習四則運算和運算律

      1、師:我們學過的運算律有哪些?

      小組討論,自主總結,并寫出字母表達式。

      先說出運算順序再計算。計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簡算的要簡算。

      3、估算。

      先讓生獨立思考并判斷,再回答是如何判斷的。

      師生共同討論怎樣想,需要幾個步驟。

      計算問題(2)時可用競賽的方式,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三、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整理和回顧了什么內容?需要注意什么?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4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靈活、全面的運用知識的能力,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靈活運用周長或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周長與面積的區別。

      1、什么是圓?圓周長的計算公式是什么?圓面積公式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2、計算下題。求出它的周長與面積。

     。1)學生動手計算。

     。2)周長與面積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計算公式不同,單位不同。

      3、判斷。兩個圖形相比較,哪個圖形的周長長,哪個圖形的面積就大。

     。ㄥe。周長的長短和面積的大小沒有必然的聯系。)

      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一個圓形花壇,直徑是4米,周長是多少米?

      =(米)

      2、一個圓形花壇,周長是米,直徑是多少米?

      =4(米)

      3、一個圓形花壇的半徑是2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平方米)

      4、一個圓形花壇的'周長是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r=()=2(米)=(平方米)

      5、一個環形鐵片,外直徑是6米,內直徑是4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6、先測量所需要的數據,再計算半圓的周長和面積。(解答結果保留整厘米數)

      7、一個圓形餐桌面直徑是2m,它的周長多少米?它的面積是多少米?如果一個人需要寬的位置就餐,這張餐桌大約能坐多少人?+

      三、綜合練習。

      1、判斷對錯,(1)圓的半徑都相等。()

     。2)在同圓或等圓中圓周長約是半徑的倍。()

     。3)半圓的周長是圓周長的一半。()

      2、只列式不計算。

     。1)一個圓形鐵板的半徑是5分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個圓形的鐵板的直徑是6分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個圓形鐵板的周長是分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3、說一說下面各題的解題思路。

     。1)一個圓形花壇,直徑是5米,小明圍著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樁上栓著一只羊,繩長3米,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積最大是多少平方米?

      四、布置作業

      練習十七1-3,思考第4題。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圓柱體積公式,會用公式計算圓柱體積,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等數學活動過程,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引導學生探討問題,體驗轉化和極限的思想。

      3、在圖形的變換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并進一步發展其空間觀念,領悟學習數學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滲透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唯物辨證思想。

      教學重點:

      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并能正確應用。

      教學難點: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圓柱與長方體的關系。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圓柱形容器若干個;學生準備推導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用學具。

      教學設想:

      《 圓柱的體積 》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知識與技能上,通過對圓柱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在方法的選擇上,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系,通過想象、課件演示、實踐操作,從經歷和體驗中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解決問題,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去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節約用水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前兩天,老師家的水龍頭出了問題,擰上閥門之后,還是不停的滴水,你們看,一刻鐘就滴了這么多的水。

      1、出示裝了水的圓柱容器。

     。1)啟發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狀?(圓柱)你能知道這些水的體積?

     。2)討論后匯報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體積;

      生2:用秤稱出水的重量,然后進一步知道體積;

      生3:把它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從里面量出長、寬和水面的高后再計算。

      師:現在老師只有這些工具(圓柱形容器,長方形容器,半圓形容器和其他不規則容器),你怎么辦?

      生1:把水到入長方體容器中

      生2:我們學過了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只要量出長、寬、高就行

      [設計意圖:通過本環節,給學生創設一個生活中的情境,提出問題,學習身邊的數學,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需要滲透圓柱體(新問題)和長方體(已知)的知識聯系為所學內容作了鋪墊的準備]

      2、創設問題情境。

      師:(課件顯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圓柱形柱子的體積,或是求壓路機圓柱形大前輪的體積,能用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

      [設計意圖:進一步從實際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從問題中思考尋求一種更廣泛的方法來解決圓柱體積的問題的欲望]

      師:今天,就讓我們來研究解決任意圓柱體積的方法。(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二、經歷體驗,探究新知

      1、回顧舊知,幫助遷移

     。1)教師首先提出具體問題:圓柱體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哪些幾何圖形有聯系?

      生1:圓柱的上下兩個底面是圓形

      生2:側面展開是長方形

      生3:說明圓柱和我們學過的圓和長方形有聯系

      師:請同學們想想圓柱的體積與什么有關?

      生1:可能與它的大小有關

      生2:不是吧,應該與它的高有關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既復習了舊知識又引出了新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到了新知。]

     。2)請大家回憶一下: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們是怎樣將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出圓面積公式的。

      配合學生回答演示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想象,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由形到體;同時使學生感悟圓柱的體積與它的底面積和高的聯系,通過圓面積推導過程的再現,為實現經驗和方法的遷移作鋪墊]

      2、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啟發猜想:我們要解決圓柱的體積的問題,可以怎么辦?(引導學生說出圓柱可能轉化成我們學過的長方體。并通過討論得出:反圓柱的底面積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圓柱切開,再拼起來,就轉化近似的長方體了。)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操作體驗。

      把圓柱的底面積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圓柱切開,再把它拼起來,就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了。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分的份數越多,形體中的 越接近 ,也就越接近長方體。同時演示一組動畫(將圓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設計意圖: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大膽猜測、動手體驗。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索、體驗、領悟的過程中成為了發現者和創造者。]

     。3)學生小組匯報交流

      近似的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圓柱的體積, 近似的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近似的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根據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得出圓柱的體積也等于底面積乘高。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用教具進行演示。

     。4)概括板書:根據圓柱與近似長方體的關系,推導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 sh

      [設計意圖:首先通過學生的聯想建立圓柱體和長方體的聯系,初步建立轉化的雛形,然后再通過實踐操作,動畫演示,驗證了學生的發現,從學生的認識和發現中,圍繞著圓柱體和長方體之間的聯系,抽象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這個過程,學生從形象具體的知識形成過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認識得以升華(較抽象的認識 公式)]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對錯。

     。1)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都等于底面積乘高。( )

     。2)圓柱的高越大,圓柱的體積就越大。( )

     。3)如果兩個圓柱的體積相等,則它們一定等底等高。( )

      [設計意圖:加深對剛學知識的分析和理解。]

      2、計算下面各圓柱的體積。

     。1)底面積是30平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長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徑是2厘米,高10厘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靈活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3、實踐練習。

      提供在創設情景中圓柱形接水容器的內底面直徑和高。

      這個圓柱形容器,內底面直徑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領悟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4、課堂作業。

      為了美化環境,陽光小區在樓前的空地上建了四個同樣大小的圓柱形花壇;▔牡酌鎯戎睆綖4米,高為0、6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這四個花壇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反思回顧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嗎?

      [設計意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談學習收獲,可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的收獲不僅只有知識,還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板書設計:

      圓柱的體積

      根據圓柱與近似長方體的關系,推導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 sh

      教學反思:

      本節的教學從生活的實際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學的角度,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特點。運用已有的知識(長方體體積的計算)經驗(圓面積公式的推導)解決新的問題,在新舊知識的聯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課件演示將圓和圓柱有機的聯系到一起,使學生想象合理、聯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過想象和操作,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為較抽象的理論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強了實踐與知識的聯系,并創造性的補充了一些與學生身邊實際生活相聯系的練習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6

      教學內容:

      課本第79——80頁例3和“練一練”,練習十三第3-5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數乘法和加、減法解決一些稍復雜的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能正確解決類似問題。

      2、讓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習慣,

      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用分數乘法和減法解決一些稍復雜的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王芳看一本120頁的故事書,已經看了全書的1/3,還有多少頁沒有看?

      全校的三好學生共有96人,其中男生占3/8,女生有多少人?

      學生獨立解答后,讓學生說說想的過程。

      二、教學例3

      出示題目,要求學生默讀。

      指名學生讀題,問: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是什么?我們要解決什么問題?指名回答。

      從“今年的班級數比去年增加了1/6”這句話中你看出是哪兩個量在比較?比較的結果怎樣?

      問:今年的班級數比去年多誰的1/6呢?那么應該把什么時候的班級數看作單位“1”?

      教師指導學生畫線段圖。

      教師再根據線段圖引導學生分析題意。

      “要求今年有多少班,可以先算什么?

      請你試著把這道題做一下。

      教師找出不同的解法進行板演,并讓學生說說思路。

      三、完成”練一練“

      1、做第1題。

     。1)引導學生畫線段圖理解題意

     。2)看線段圖分析

     。3)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評講。

      2、做第2、3題。

     。1)讓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評講。

     。2)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四、鞏固提高

      1、完成練習十三第3題。

      學生直接把結果寫在書上,集體核對。

      2、練習十三第4題。

      3、學生讀題后,要求學生畫出線段圖進行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集體評講。

      五.本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六、布置作業

      練習十三第5題。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7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解比例的意義,學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2、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比和比例的意義,進一步認識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重點:認識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做第32頁復習題。

      出示復習題。讓學生先思考可以怎樣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來確定里的數;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質,把已知的一個比的前項、后項同時擴大。]讓學生根據思考的方法在括號里填上數。指名口答結果,老師板書括號里的數。

      2.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下面的比例改寫成積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x:4=1:2

      提問;根據積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題里的x嗎?

      3.引入新課。

      在上面兩題里,第1題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項。(板書:求比例里的未知項)從第2題可以看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里另外一個未知項.這種求比例里的未知項,就叫做解比例。(板書課題)現在,我們就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2。

      出示例2。提問: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求出未知項x嗎?自己先想一想,有沒有辦法做。再試著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怎樣想的,第一步的根據是什么,并向學生說明解比例的書寫格式。

      2、教學例3。

      出示例題,讓學生用比例形式讀一讀。讓學生解答在自己的`練習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過程,老師板書。讓學生說一說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積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數x。

      3、教學“試一試”。

      提問已知數都是怎樣的數。讓學生自己解答。學生口答是怎樣做的,老師板書。

      4、小結方法。

      提問:你認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要怎樣解比例?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學生分兩組,每組兩道題,做在練習本上。

      2、做練習六第8題。

      讓學生做在課本上,指名口答。

      3、做練習六第l0題。

      學生分兩組,每組一題,做在練習奉上。要求寫出檢驗過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檢驗過程,老師板書檢驗過程。并說明檢驗時把x代入原來的比例,看兩邊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練習六第11題。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看能寫出多少個比例。

      四、講解思考題

      提問:根據題意,兩個外項正好互為倒數,你想到什么?(積是1)兩個外項的積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個內項嗎?

      五、課堂小結

      這堂課學習的什么內容?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怎樣解比例,

      六、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六第6題第(1)~(4)題,第7題。

      家庭作業:練習六第6題第(5)、(6)題,第9題和思考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判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學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解答應用題,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

      3、培養學生的判斷分析推理能力。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8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經歷一個簡單圖 形經過平移或旋轉制作復雜圖形的過程,體驗圖形的變換,發展空間觀念。

      2.借助方格紙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條理地表達圖 形的平移或旋轉的變換過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紙上變換各種圖形,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通過觀察、操作活動,說出圖形的 平移或旋轉的變換過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師: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已初步認識了 平移和旋轉,下面請同學們用一個三角形在方格紙上邊擺邊說,說說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轉。

      師:今天我們利用所學的知識進一步探索 圖形的運動(板書課題:圖形的運動)

      二、自主探索

      1.情境探索:

      課件呈現情境圖(教材第32頁)

      如下圖,七巧板中有兩個圖形移動了位置。

      請同學們觀察 上圖,你能通過平移將圖①移入七巧板相應的.位置嗎?想一 想,再在方格紙上擺一擺。

      師:哪位同學上來展示一下自己的做法 。

      生1: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

      生1:先向左平移10格,再向上平移4格。

      2.師:你能通過平移和旋轉將圖②移入七巧板相應的位置嗎?與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擺一擺, 最后在小組內說一說,可以邊擺邊說,教師巡視參與交流,再組織全班反饋。

      生1:先左平移9格,再繞直角頂點逆時針旋轉900。

      生2:先繞直角頂點 逆時針旋轉900 ,再左平移9格。

      三、課堂練習

      1.請將圖形A繞點O順時針旋轉 900,得到圖形B,再將圖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圖形C。畫一畫,說說要注意什么。

      2.如下圖,圖1是一幅由四張卡片組成的圖,圖2中有兩張卡片移動了位置。你能通過卡片的平移和旋轉將圖2“還原”為圖1嗎?

      3.觀察方格紙中圖形的變換,并與同學進行交流。

     。1)四個三角形A、B、C、D如何變換得到“風車”圖形?

     。2)“風車”圖形中四個三角形如何變換得到長方形?

     。3)長方形中的四個三角形如何變換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四個三角形如何變換回最初的圖形?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圖形的運動的問題,在學 習中你認為哪些是有困難的?哪些 是學得比較好的?你有什么經驗可以介紹嗎?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19

      教學內容:

      課本第98頁例8,“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十六第4-6題。

      教學目標:

      1、了解儲蓄的含義。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義。

      3、掌握利息的計算方法,會正確地計算存款利息。

      教學重點:

      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義。

      教學難點:

      利用計算公式進行利息計算。

      課前準備:

      存款單、有關利率表格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從師生談話中引出“壓歲錢”的話題。

      師:老師與你們一樣大的時候,過年最開心的也是能拿壓歲錢,那么你們現在過年一般能拿到多少壓歲錢?

      師:我相信每個同學都有壓歲錢拿,但是不管多少,都是長輩對我們的關心。你們拿了那么多的壓歲錢,是不是都買鞭炮放了?那么你們是如何處理壓歲錢的呢?(引導學生存入銀行)

      2、聯系生活,理解有關利息的知識。

      師:壓歲錢有那么多,除了一部分消費外,多余的存銀行。那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紹一下有關儲蓄的知識?(生1:定期利率比活期利率高。生2:活期可以自由地拿,定期不到時間要用身份證才能拿!

      師:儲蓄有定期和活期之分,定期儲蓄的利率較高,就是拿到的.什么比較多?(生齊答:利息。師板書)

      師:那么誰來舉例說明一下哪一部分是利息呢?

     。◣煟耗敲创嫒说囊磺г纸惺裁茨?(生:本金。師板書)

      師:看來定期儲蓄的利率比較高,定期儲蓄中又分了一些類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存整取。我們來看下這張表,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例1的儲蓄年利率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8。

      學生讀題后說說題目的意思

      教師提問:應該選擇哪種年利率來計算?為什么?

      學生獨立嘗試后交流。

      讓學生把計算利息的公式補充完整。補充問題:兩年后他從銀行拿回的錢一共是多少?

      2、完成試一試。

      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后交流核對。

      3、完成練一練。

      三、鞏固練習

      完成練習十六第4題。

      四、課堂總結

      什么是利息?什么是本金?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決定?你還知道什么?如何計算利息?

      五、布置作業

      練習十六第5、6題。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20

      教學目標:

      1、通過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能夠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柱的體積和容積。

      2、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是什么?正方體呢?(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底面積×高”,即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2、拿出一個圓柱形物體,指名學生指出圓柱的底面、高、側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復習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把圓等分切割,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找出圓和所拼成的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再利用求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導出求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師小結: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是利用轉化的思想把一個曲面圖形轉化成以前學的長方形,今天我們學習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也要運用轉化的思想同學們猜猜會轉化成什么圖形?

      二、新課

      1、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1)用將圓轉化成長方形來求出圓的面積的方法來推導圓柱的體積。(沿著圓柱底面的扇形和圓柱的高把圓柱切開,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塊,把它們拼成一個近似長方體的立體圖形——課件演示)

     。2)由于我們分的不夠細,所以看起來還不太像長方體;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體圖形就越接近于長方體了。(課件演示將圓柱細分,拼成一個長方體)

      反復播放這個過程,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在變化的過程中,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長方體和圓柱體的底面積和體積有怎樣的關系?

      學生說演示過程,總結推倒公式。

     。3)通過觀察,使學生明確: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所以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V=Sh)

      2、教學補充例題(刪掉)

     。1)出示補充例題:一根圓柱形鋼材,底面積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2)指名學生分別回答下面的問題

     、龠@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谀懿荒芨鶕街苯佑嬎?

     、塾嬎阒耙⒁馐裁?(計算時既要分析已知條件和問題,還要注意要先統一計量單位)

     。3)出示下面幾種解答方案,讓學生判斷哪個是正確的.

     、賄=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體積是105立方厘米。

     、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體積是10500立方厘米。

     、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體積是1.05立方米。

     、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體積是0.0105立方米。

      先讓學生思考,然后指名學生回答哪個是正確的解答,并比較一下哪一種解答更簡單.對不正確的第①、③種解答要說說錯在什么地方.(刪掉)

     。4)做第20頁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做在練習本上,做完后集體訂正.

      出示一組習題

      一個圓柱的半徑4厘米,高3厘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個圓柱的直徑12厘米,高3厘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個圓柱的周長12.56厘米,高3厘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3、引導思考:如果已知圓柱底面半徑,直徑,和底面周長和高,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

      4、教學例6

     。1)出示例,并讓學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裝下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應先知道杯子的容積)(刪掉)

     。1)學生嘗試完成例6。

     、俦拥牡酌娣e:3.14×(8÷2)2=3.14×42=3.14×16=50.24(cm2)

     、诒拥娜莘e:50.24×10=502.4(cm3)=502.4(ml)

     。2)學生見解例題,師補充

      三、鞏固練習

      1、一個圓柱形水桶底面直徑是56厘米,高87厘米,水桶裝多少水?

      2、一個圓柱的體積是80立方厘米,底面積是16平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個圓柱形糧囤,從里面量得底面半徑是1.5米,高是2米。如果每立方米約中750千克,這個糧囤能裝多少噸玉米?

      4鋼管的長80厘米,外直徑10厘米,內直徑8厘米,求它的體積。

      板書設計: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V=Sh或V=πr2h

      例6:

     、俦拥牡酌娣e:3.14×(8÷2)2=3.14×42=3.14×16=50.24(cm2)

     、诒拥娜莘e:50.24×10=502.4(cm3)=502.4(ml)

      教學反思:

      以舊引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直觀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利用“轉化思想”的方法把圓柱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通過小組合作實驗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觀察中理解,在比較中歸納,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21

      教學內容:

      課本第99頁例9和“練一練”,練習十六第7-10題。

      教學目標:

      懂得商業打折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與“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相同,并能正確地解答這類應用題。

      教學重點:

      按折扣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對折扣的理解,并正確列出算式。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春節假期是人們旅游和購物的好時機,許多商家都看準這一機會,搞了許多促銷活動。課前我讓同學們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銷手段,有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了解到的信息。

      剛才很多同學都說出了一個新的詞:打“折”。同學們所說的“打八折、打五折、打七六折、買一贈一、買四贈一”等都是商家的一種促銷手段——打“折”。

      二、實踐感知,探究新知

      1、提問:看到“打折”兩個字,你會想到什么?

      學生全班交流。

      小結:工廠和商店有時要把商品減價,按原價的百分之幾出售。這種減價出售通常叫做打“折”出售。

      出示:華聯超市的毛衣打“六折”出售。

      提問:這句話是什么意思?那如果打“五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呢?

      小結:“幾折”就是十分之幾,也就是百分之幾十。

      提問:一件襯衫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打“七六折”呢?

      質疑:剛才很多同學課前了解到的的信息中都有打“折”一詞,現在請你說說你了解到的信息是什么意思?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打折信息的意思。

      提問:說一說下面每種商品打幾折出售。

     、僖惠v汽車按原價的90%出售。

     、谝蛔鶚欠堪丛瓋r的96%出售。

     、垡恢慌f手表按新手表價格的80%出售。

      2、教學例9。

      學生自己讀題。

      出示例9的.場景圖。讓學生說說從圖中獲取到哪些信息。

      提問:你知道“所有圖書一律打八折銷售”是什么意思嗎?

      提問“現價是原價的80%”這個條件中的80%是哪兩個數量比較的結果?比較時要以哪個數量作單位1?這本書的原價知道嗎?你打算怎樣解答這個問題?

      學生獨立嘗試。

      全班交流算式和思考過程

      解:設《趣味數學》的原價是ⅹ元。

     、80%=12

     、=12÷0.8

     、=15

      答:《趣味數學》的原價是15元。

      3、引導檢驗,溝通聯系。

      啟發:算出的結果是不是正確?你會不會對這個結果進行檢驗?

      先讓學生獨立進行檢驗,再交流交驗方法。

      啟發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檢驗:可以求實際售價是原價的百分之幾,看結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價15元乘80%,看結果是不是12元。

      4、指導完成“練一練”。

      先讓學生說說《成語故事》的現價與原價有什么關系,知道了現價怎樣求原價。再讓學生根據例題中小洪的話列方程解答。學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樣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時依據了怎樣的相等關系?你又是怎樣檢驗的?

      三、鞏固練習

      1、做練習十六第7題。

      指名口答。

      2、做練習十六第8題。

      讓學生獨立解答,再對學生解答的情況適當加以點評。

      四、課堂總結

      提問:回憶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現價、原價與折扣之間有什么關系?

      五、布置作業

      練習十六第9、10題。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六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案07-16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5-06

    【精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6-15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08-27

    六年級下冊人教版數學教案11-08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優秀)08-27

    (精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18

    六年級下冊《可愛的小貓》數學教案12-18

    【優】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24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6-30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