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歷史教案>七年級歷史教案>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時間:2023-02-27 08:15:58 七年級歷史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彭志文主講)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受到后世的崇敬。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這個時代的最主要的特征。這一次變法運動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的產生,是這一次社會變革的歷史條件。變法運動的興起,是新興地主階級為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鞏固地主階級專政而進行的大改革。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這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歷史特征。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所以“商鞅變法”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理解這一歷史轉變是較困難的。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這樣的交待,使學生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因此,這是本課的難點。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教材引言中的“立木為信”的故事,讓學生閱讀或講述后,提出:“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可歸納為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制度發生巨大變化的“大變革的時代”。從此直接引入新課。  

    2.“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一目,可讓學生利用教材“活動與探究”和自由閱讀卡提供的材料,自己歸納整理。如有條件,制作教學軟件,演示有關我國冶鐵技術的發展過程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制工具,以加深理解。  

    3.“著名的都江堰”一目,教師可制作都江堰的圖片或教學軟件,展示其防洪灌溉的原理;蛘咦寣W生根據教材敘述,畫出都江堰防洪灌溉示意圖。  

    4.“商鞅變法”一目是本課的重點。首先,教師要求學生用已學過的內容,思考春秋戰國時期大國爭霸的主要目的和結果怎樣?那時社會階級關系有怎樣的變化?到戰國時期,各國為什么紛紛進行改革?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解決上述問題,由此正確理解變法的背景和目的。關于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教師講述其改革措施時,應讓學生逐項分析它的歷史作用?衫冒鍟蚪虒W軟件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圖示設計如下: 

      

    通過圖示,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封建制度在秦國確立,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軍隊戰斗力,使秦國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講清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歷史作用,就是突破本課難點的一種主要手段。  

    5.講完三個目的內容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變法運動與戰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相互關系,從而找出戰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最主要的原因。  

    三、學法指導  

    1.注意前后聯系。學習本課時,應指導學生把“春秋戰國的紛爭”和“大變革的時代”兩課的內容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注意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過程中從量到質的變化。  

    2.從現象入手,抓住本質。各國變法的內容是具體的歷史事實,是現象,但是只看到了現象還不能抓住本質。只有通過每一個具體措施或現象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質。例如學習“商鞅變法”的內容時,就必須思考:商鞅變法采取怎樣的措施?它有利于哪個階級?對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或軍隊的戰斗力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增強整個國家的實力會產生怎樣的作用?要指導學生深入地思考這些問題,以便抓住商鞅變法的本質。  

    3.綜合歸納。在學習三個子目的內容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商鞅變法”“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著名的都江堰”綜合起來分析,才能深化對變法的歷史背景、戰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4.人物評價。引導學生對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評價他們的歷史功過。在課堂活動和討論時,要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看法,與同學們一起討論。真理愈辯愈明。通過討論,學生就會知道什么看法是對的,什么看法不對,從中學到很多的東西。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說一說,鐵農具為什么能較快推廣?  

    這里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鐵農具與石農具和青銅農具相比具有優越性;二是當時的冶鐵工業已相當發達,能夠生產大量鐵器。  

    2.《史記》記載,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  

    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守舊貴族的反對,商鞅被處死,說明了守舊勢力的猖狂和統治者的昏庸。但商鞅雖死,變法還是獲得了成功。因為經過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練一練  

    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活動與探究  

    閱讀下列材料,請你把文獻記載與出土文物結合起來,談談這個考古發現說明什么問題?  

    它說明了春秋戰國時,人們已經掌握了牛的生理特征和習性,為利用畜力進行生產創造了條件;也反映了當時牛耕已經普遍的史實。  

    參考資料  

    鐵的冶煉和鐵制工具的推廣  

    在商代,鐵的使用已經開始了。1972年底,在河北藁城臺西商代遺址中出土一件鐵刃銅鉞。這件兵器,在銅質的鉞身前部嵌鑄以鐵質的鉞刃,刃部經科學鑒定,證明為經過鍛打的鐵。這鐵不是人工冶煉的,而是來自隕鐵(隕星炸裂墜于地面的隕石中,有含鐵質較多或是純鐵的叫隕鐵),因當時尚不知人工煉鐵,所以隕鐵的使用在社會生產上沒有實際意義。  

    西周末春秋初,秦襄公(前777——前766年在位)時代的詩《詩•秦風•駟驖》有“駟驖孔阜”之句,說駕車的四匹馬,色黑如鐵,特別肥碩。以鐵形容馬的顏色,說明鐵已經使用并為人們所熟悉。那時候的鐵是熟鐵,通常叫“塊煉鐵”,是礦石在800~1000℃的條件下,由木炭還原得到的,出爐時是含有大量雜質的固體塊。這種鐵有幾個缺點:一是煉完一爐后,不能從爐里流出,取出鐵塊時,爐膛要受到破壞,不能連續生產,生產效率低,產量小。二是需要反復鍛打,才能制造一些形狀簡單的器物。三是含碳量很低,質地很軟。由于上述缺點,這種鐵不可能普遍應用。從目前出土的鐵器看,至遲在春秋后期,我國已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生鐵是在溫度1150~1300℃的條件下冶煉出來的,出爐時呈液態,可以連續生產,可以澆鑄成型,合碳量高,質地比較硬。這就使冶煉和成型效率以及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都大為提高。所以由塊煉鐵到生鐵,是煉鐵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歐洲直到公元14世紀才煉出了生鐵,比我國晚了1900年。江蘇六合程橋出土的春秋晚期的一件鐵塊,經科學分析,是白口生鐵。這是到現在為止我國出土的最早的生鐵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鐵實物。  

    鐵制工具的推廣,從文字記載看,《國語•齊語》記載:“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鉏(Chu,鋤)!薄懊澜稹敝盖嚆~,“惡金”指鐵,是用來鑄造生產工具的?梢,春秋中期齊國已使用了鐵制農具!蹲髠鳌氛压拍辏ㄇ513)記載:晉國用鐵鑄刑鼎,鼎上鑄有范宣子所作的刑書。鑄鼎的鐵是作為軍賦向民間征收的?梢姰敃r晉國民間鐵已不少。要把刑書鑄在鐵鼎上,不是件簡單的事,即使這部刑書文字不多,總該有一些條文,這個鼎不會太小,所需流動狀態的鑄鐵也不會太少,否則,就不可能鑄成功?梢娭辽俚酱呵锿砥,中原地區鑄鐵冶煉技術已經比較成熟。  

    從出土文物看,江蘇六合程橋春秋晚期吳國墓、湖南常德德山楚國墓、長沙楚墓,還有山西侯馬北西莊遺址等出土的鐵器,都是春秋晚期的遺物。計有鐵塊、鐵條、鐵削、鐵斨(qiang,古代的一種斧子)、鐵鎛(b6,鋤田去草的農具)、鐵鍤、鐵鏵、銅劍等。這些鐵器,有的是用塊煉法煉出的熟鐵鍛造的,有的是用生鐵鑄造的。課本(插圖)上的《春秋鐵器》為湖南長沙出土。根據地下發掘,結合文獻記載,春秋時期鐵農具已在相當范圍內得到使用。當時一些鋼制工具(如銅鋤、銅鏟等)和大量用木石骨蚌等原料所制農具都還在生產領域中起著一定的作用。雖然鐵器的使用在春秋時期還處于初期階段,但它卻標志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鐵器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因素,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發展水利交通,促進社會生產創造了條件。解放以來,北起遼寧,南至廣東,東至山東半島,西到陜西四川,包括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廣大地區的戰國中期遺址,都有鐵器出土,而且種類多,數量大。在河南輝縣戰國魏墓中,出土 58件鐵農具,有犁鏵、钁、鋤、鍤、鐮、斧等,其中兩個“V”形的犁鏵,雖還沒有翻土鏡面的裝置,但已能起破土劃溝的作用。課本上的《戰國時期的鐵制農具》即為輝縣出土的鐵器。鐵農具廣泛使用,排斥木、石農具而取得主導地位。  

    牛耕  

    原來中原地區使用稱為耒耜的腳踏耕具,耕作的人用手把著耒耜的柄,用腳踏著刃部,把鋒刃刺入土中,向外挑撥,才能把一塊土掘起來。耕地就是把土一塊一塊地挨次掘起來,耕作的人需要掘一塊,退一步。這種后退間歇的耕地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傳說早在商代就用牛駕車,也有人根據甲骨文“犁”字初文的象形,認為商代已有牛耕,但論據不足。到了春秋時期,牛耕已經使用則是毫無疑問的。這樣耕地就變為連續向前,用力少而效果好,這是耕作技術的一次重要改革。春秋戰國時期牛耕開始于東方,商鞅變法后,秦國后來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當時還開始用馬耕田,商鞅為了重視農業,規定:“盜馬者死,盜牛者加!薄尔}鐵論•散不足篇》中說:“古者”,人們用馬代勞,行則拉車,“止則就犁”。漢人說的“古者”,當指戰國和秦。畜力與鐵器的結合,給精耕細作提供了條件。  

    都江堰  

    李冰約于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岷江上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一到成都平原,流速突然減慢,所夾帶的泥沙石子隨即沉積下來,淤塞河道。每年夏秋水勢驟漲,灌縣以下常常泛濫成災。雨季過后,又會出現干旱。為了灌溉農田變水害為水利,李冰總結前人治水經驗,因勢利導,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都江堰市,興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渠首和渠道兩大系統組成。渠首工程包括都江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個主要部分。都江魚嘴是建在岷江中流的分水建筑工程,它把岷江水一分為二,東邊的叫內江,供灌溉渠用水,西邊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都江堰市城附近的岷江南岸,鑿開玉壘山腳,形成一個被隔開的石堆即離堆和一個狹小的進水口就是寶瓶口。內江水通過寶瓶口流入密如蛛網的渠道系統。大小水口都安置“斗門”,需水時打開斗門,水多時可關閉斗門!昂祫t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夏季岷江水漲,都江魚嘴淹沒了,離堆就成為第二道分水處。緊接內金剛堤和離堆之間修筑了飛沙堰,用以調解內江水量,洪水猛漲時,內江水可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確保內江灌溉系統的安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個以灌溉為主兼具防洪、運輸功效的綜合水利工程,既解除了岷江泛濫之災,又便利了航運,灌溉農田300萬畝,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華陽國志•蜀志》)。都江堰地點選擇恰當,工程布置合理,配套嚴密完整,修建就地取材,整個系統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兩千二百多年來一直造福于人民。都江堰總計分支河渠五百二十多條,渠道總長約一千一百多公里,解放前工程失修,灌溉面積縮小至二百余萬畝。解放后大力整治擴建,現在灌溉面積已擴大到八百多萬畝。它不僅是中國水利史上的一顆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土地私有制的出現  

    春秋年間,由于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大量的曠土隙田逐漸得到墾辟。一些奴隸主盡量驅使奴隸從事荒田的開墾,使耕地面積急劇增加,私田大量出現!肮铩笔遣荒苜I賣的,私田卻真正是私有財產!肮铩笔且o“公家”上一定賦稅的,私田在開始時卻不用上稅。與此同時,貴族還企圖在公田上確立自己的私有權。以前公田屬于代表奴隸主國家的周王所有,周王有權處置所謂“天下”的全部土地。他對于各國諸侯、卿、大夫受封土地的干預,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隨著歷史的發展,上述情況開始改變了。還在西周末年,奴隸主貴族就已經在抗拒周王奪取他們的土地和人民。到了春秋時代,一般的奴隸主貴族和一些國家的國君,與周天子爭奪公田的斗爭更加劇烈起來,許多諸侯、卿、大夫,事實上已經把公田逐漸變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就是周天子也不能任意侵犯。公元前580年,晉大夫卻(xi)至公然與周王室爭田,雙方各不相讓,竟然到晉侯那里打官司,最后取得晉侯的支持,王室才收回這塊土地。大小奴隸主貴族,相互間為了一田一邑引起糾紛的事更是屢見不鮮。這說明周天子對土地的最高支配權已經喪失,土地王有的概念已不起作用,土地私有權得到事實上的承認。  

    封建生產關系和新興地主階級的產生  

    伴隨著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的崩潰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現,階級關系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封建依附關系開始產生和發展起來。一部分奴隸和平民自己墾荒種地,獲得了小塊土地的私有權,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貴族奴隸主的控制和束縛,成為自耕農。還有一部分貴族,由于種種原因轉化而為自耕農,例如晉國的范氏和中行氏,被趙氏戰敗后流亡齊國,其子孫就“耕于齊”。又如楚國大夫伍奢次子伍子骨,在其父被殺后出奔到吳,一度“耕于鄙”。這種自耕農,隨著奴隸制的瓦解,數量不斷增加。至于新興地主階級的產生,有的是由奴隸主貴族分化而來;有的則是獲得土地賞賜的軍功地主;還有一些是從平民上升而成。他們在奴隸大量逃亡,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面臨崩潰的時代,看到“公田”上茂草叢生,遮沒道路,莊稼爛在田里無人收割,堆在場頭的沒有碾打完畢。這種“公田不治”的景象,使他們感到奴隸制剝削已無利可圖,便改變剝削方式,把土地劃分為小塊,招徠逃亡奴隸和破產平民耕種,從中收取地租。從此,封建地主與農民兩個新興的階級便孕育成長起來。這種依附農民,身份與奴隸不同,他們占有少量的生產資料,有條件獲取一部分收獲物歸自己所用。奴隸身份的改變,提高了他們對勞動的興趣!秴问洗呵铩分赋觯骸肮鲃t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薄肮鳌敝概`在國有土地上的集體耕作,由于缺乏生產積極性,隱藏力氣,進展緩慢;“分地”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由于勞動積極性提高,使出了力氣,所以進展迅速。這是當時社會生產發展的決定因素。  

    商鞅  

    商鞅(約前390-前338)是衛國國君疏遠的宗族,姓公孫名鞅,也叫衛鞅,后在秦因功封為商君,所以歷史上稱為商鞅。商鞅早年是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被萃醭聊。公叔痤又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被萃踉S諾而去。公叔痤召商鞅說:惠王問誰可為相,我推薦你,未被采納。我先君后臣,已建議既不重用,當殺之,勿為別國所用,F在你應迅速逃走。商鞅說:“惠王既不按您的意見重用我,又怎能按您的意見殺掉我呢?”商鞅并未逃走。公叔痤死后,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求賢,才來到秦國。  

    公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胺ü艧o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禮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睆亩鲝垺爱敃r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課本上“商鞅舌戰圖”插圖,是當時這次大辯論的寫照。  

    商鞅從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規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商鞅第一次變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楊寬《戰國史》185頁有這樣一段說明:“《史記•秦本紀》說:秦孝公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為左庶長!瘬,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便之’,提升衛鞅為左庶長。但是《史記•商君列傳》說: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據此則下令變法,應在秦孝公六年衛鞅任左庶長之后。兩說相較,當以后說為是!稇饑•秦策》一說:‘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俄n非子•和氏篇》又說: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國以富強,八年而薨,商君車裂于秦!跸戎t《集解》認為‘八’上脫‘十’字,是對的。從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以后,到二十四年孝公去世,首尾19年,以整年來計,正是18年!睋,商鞅第一次變法應在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40年,衛鞅設計生擒魏將公子昂,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過去奪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說:“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鄙眺币虼舜蠊,受封于商(今陜西商縣東南商洛鎮)15個邑,號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關下,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舉兵抵抗,結果失敗,被車裂而死。  

    商鞅兩次變法的主要內容  

    公元前356年第一次變法,主要有下列三點:  

    1.頒布法律,制定連坐法,輕罪用重刑。將李悝《法經》頒布實行,增加了連坐法。就是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互相告發,同罪連坐,告發“奸人”的與斬敵同賞,不告發的腰斬。一家藏“奸”,什、伍同罪連坐?蜕崾樟魺o官府憑證的旅客住宿,主人與“奸人”同罪。  

    2.獎勵軍功,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規定斬敵甲士首級一顆賞爵一級,田一頃,宅九畝,服勞役的“庶子”一人。爵位越高,相應的政治、經濟特權越大。宗室、貴戚凡是沒有軍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屬籍,不能享受貴族特權。  

    3.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拏”(意思是盡力從事男耕女織的生產事業,生產糧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從事工商業和因不事生產而貧困破產的人,連同妻子、兒女沒入官府為奴隸)。  

    公元前350年第二次變法,主要有下列兩點:  

    1.“開阡陌封疆”。破除過去每一畝田的小田界一阡陌和每一頃田的大田界一封疆,把原來的“百步為畝”,開拓為240步為一畝,重新設置“阡陌”和“封疆”。國家承認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私有權,在法律上公開允許土地買賣。  

    2.普遍推行縣制。在未設縣的地方,把許多鄉、邑,聚合并成縣,共新建31縣。設縣令、縣丞,由國君任免。  

    圖畫說明  

    戰國時期的鐵制農具  

    這是根據1950~1955年在河南省輝縣和山西長治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鐵農具繪制的。圖畫下面排列的農具從左至右為鋤、斧、鏟、犁鏵,上面排列的帶柄農具是下面四種農具裝上木柄的復原圖。鐵器的推廣,便利砍伐樹木、興修水利、開墾荒地和深耕細作,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戰國時期牛耕圖  

    這幅圖也叫深耕細作示意圖,選自《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說》。戰國時期由于鐵犁、牛耕的推廣使用,為深耕細作創造了條件。當時的深耕就是要耕到有底墑(種莊稼以前土壤中已有的水分)的地方,這樣才能做到既可消滅雜草,又能防治害蟲,從而達到連年豐收的目的。戰國時期牛耕圖,反映這時期的農業耕作技術已向精細化的方向發展。  

    李冰石像  

    李冰石像出土于四川都江堰市都江堰河床面以下 4.5米深的卵石層中。這是一座大型石雕像,身高2.9米,肩寬0.96米,用灰白色砂巖琢成。重約四噸,保存完好。石像頭戴高冠,身穿長衣,腰間束帶,兩手袖在胸前,雙腳前部露出衣外。石像面部肌肉豐滿,微帶笑容,神態自然。整個石像造型粗壯穩重,雕刻樸實,線條簡潔有力。在石像的兩袖和衣襟上,有淺刻隸書題記三行,題記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衣襟中間),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掾(在左袖上)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珍水萬世焉(右袖上)!罢洹蓖ā版偂,“珍水”釋作“鎮水”。題記表明,這是東漢后期公元168年都水掾尹龍長陳壹所造的“三神石人” 中的一個,是過去蜀守李冰的石像,為的是用以鎮水,測量水位。它的發現,為研究漢代農業的發展和水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件重要實物資料。  

    牛尊  

    1923年于山西省渾源縣李峪村戰國墓出土。尊高33.7厘米,全長58.7厘米,牛鼻穿有鼻環。從牛尊來看,春秋后期晉國的牛已裝有鼻環!肚f子•秋水篇》說:“落馬首,穿牛鼻!闭f明牛不好駕馭,才發明了穿牛鼻的技術!秴问洗呵•重已篇》記載:“疾引牛尾,尾絕力顫,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豎子引其棬(quan,木環),而牛恣所以之,順也!边@段記載和裝有鼻環的戰國牛尊的出土,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牽牛鼻子以役使耕作的方法了。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相關文章:

    第9課 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08-17

    世紀營銷大變革?08-06

    第3課 氏族公社時代的居民08-17

    第3課 氏族公社時代的居民208-17

    歷史教案-第3課 氏族公社時代的居民08-17

    21世紀營銷大變革08-06

    21世紀營銷大變革08-06

    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的教案08-17

    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08-17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