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發展商業銀行代理中間業務淺談
一、發展商業銀行代理中間業務的意義1.發揮潛力,對效益的貢獻
在發達國家,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已成為其經營收入的重要來源,甚至超過了利息收入所占比重。據統計,美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由80年代的30%上升到目前的38.4%,日本銀行由24%上升到39.9%,英國由28.5%上升到41.1%。相比較而言,我國國內商業銀行不過5%-8%,中間業務利潤顯得捉襟見肘。巨大的差距,讓國內銀行業認識到了中間業務是一塊尚待深挖的“金礦”。
當然,由于利益的驅動,也給銀行在金融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方面提供了契機和條件。銀行通過推出更多更好的服務挖掘中間業務市場潛力,從而提升整體經濟效益。就拿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廣泛開展的個人理財這項中間業務來說,在我國有調查表明,80%的客戶表示愿意接受銀行推薦的個人理財建議和方案,70%的客戶表示在接受理財服務后愿意支付一定的手續費。中國工商銀行楊百寧處長說,正是意識到個人理財服務潛存的商機,工行已經在全國160多個城市近700個網點開展了理財咨詢服務,個人理財中心已達400余個,計劃發展到1000個,為此將選配1萬名高素質的個人理財客戶經理,向社會推出個性化、專家型的個人理財服務。
回想當初,銀行在開辦一些免費中間業務的過程中,的確培養了不少客戶資源。發展到現在,不斷增加的成本支出,讓銀行的經營者們普遍感到不堪重負。許多業內人士都認為,這是“銀行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腳”。一方面國內商業銀行在經營觀念上存在偏差,以往對業務發展缺乏準確定位,普遍只重視開拓存貸業務,根本就沒把中間業務作為支柱業務和利潤源去進行培養和發展;另一方面,相當多的商業銀行通過少收費、免費服務甚至墊付資金的方式開展中間業務,以此作為爭奪銀行存款份額的手段,致使銀行在中間業務經營中出現惡性競爭局面,相應地使客戶對銀行收取手續費缺乏認識,慢慢形成了享受中間業務免費服務的觀念。
2.必要性:WTO的承諾、同業競爭、混業的趨勢,提高自身生存和競爭能力
入世五年后,國內主要城市必須全方位地向外國銀行開放;五年至七年內,人民幣資本項目也必須有限度的開放,從而使人民幣最終成為可以自由兌換的硬通貨。
如果國內銀行的不健全狀況得不到根本的改變,金融體系的自由化就會得到推遲。而在外界壓力下被迫開放,會加速資本外逃,導致人民幣貶值;中國將重蹈東南亞和韓國的覆轍。若中國不按照世貿組織所規定的時間表履行其開放義務,外資的流入就會急速下降,直接對經濟增長和就業造成壓力。近年來,中國是新興市場國家獲得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外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加大。因此,改革的挫折會使中國付出極大成本。在全球化如火如茶的情況下,中國的消費者也不甘心永遠做儲蓄者?傊,中國的銀行改革必須和時間賽跑。
綜上所述,政府在加強監管的同時,為銀行松綁,使銀行從單一經營走向混業經營,增強其競爭力。國內銀行應乘兩岸三地統一市場形成的東風,做三地經濟整合的中間人。這個千載難逢的商機為國有銀行全面迎接外國銀行競爭提供了練兵的機會,中國的銀行應走在世貿規定的時間表前,才能保持吸引外資的勢頭(“法國興業銀行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市場報》2002年04月22日第四版)。
二、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理念:效率、發展方向、前瞻性的眼光
專家分析,未來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競爭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企業客戶競爭、業務競爭和人才競爭上,其中又以客戶競爭最為激烈。外資銀行在中國主要從事的是融資、貸款和外匯交易等業務,客戶主要定位于進出口企業和需要資金量比較大的企業。今后幾年,外資銀行的業務增長將主要來自本地客戶,中國銀行業的優質客戶正是它們的重點目標,尤其是像愛立信、西門子、摩托羅拉這樣有外資背景的企業,將被它們首先“鎖定”。
(二)隊伍
“銀行的日子越往后走越不好過了”,成都某銀行一負責人在回味銀行過去的無限風光之余感慨萬千。因為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安無事”地過得有滋有味,“飯”也吃得很均勻。然而,隨著我國加入WTO,在2至5年內逐步放開金融市場,這種“衣食無憂”的好風光可能會一去不復返了。前段時間發生的南京愛立信“倒戈事件”可能狠狠地撞擊了沉湎于安樂窩的國內銀行的腰桿,讓國內銀
行有了那么一點點“痛感”。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進入我國的外資銀行已有400多家,其中200家正開門納客,30多家開始了人民幣的業務試點。銀行業人士認為,雖然外資銀行在我國金融市場目前的市場份額僅占2%,但5年后外資銀行的業務獲得巨大發展,在未來10年到15年時間將占據3%以上的份額。面對外資銀行的劍氣逼人,中資銀行能沉著應戰嗎?
1.外憂:“大好河山”面臨“蠶食”
外資銀行進入國內銀行業的“跑道”,意味著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面對面地“過招”了。那么,面對外資銀行的步步緊逼,中資銀行如何應戰,從而保護“大好河山”不致“水土流失”呢?金融遭遇戰才剛剛開始,“愛立信熊貓事件”也不過是中外資銀行“短兵相接”的一個信號。西南財經大學博土生導師李教授認為,目前,外資銀行進入我國還有一些限制,而且跨國銀行本身也面臨更多競爭對手,多家外資銀行瓜分市場“蛋糕”是“多贏”還是“多虧”現在還難下定義。因為競爭本身是互動的,跨國銀行在早期或某一個“時間段”發展中間業務可能是咄咄逼人,但國內銀行憑借“土生土長”這一先天優勢作出一些應對,更新在金融市場中的“打法”,守住既得的“勝利果實”也并非難事,國內銀行的“水土”不會“流失”。需要直面的是,中資銀行在銀行服務及金融產品方面與外資銀行相比還有一定距離。中資銀行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必須不斷創新,做好服務。
四川省銀行行業協會相關人士說,中外資銀行的競爭焦點在于“搶客”這方面,“愛立信熊貓事件”就充分揭示出外資銀行的矛頭直指高端客戶,中國銀行業60%的收入來自10%的客戶,而國際銀行業中80%的收入來自20%的客戶,中資銀行10%的優質客戶資源將成為外資銀行相互爭奪的焦點。戰火燒到門前,國內銀行業奮起自衛,這從一些銀行積極“備戰”動作中窺見一斑。尤其是在加強管理、提高技術、推廣產品方面,已有不少銀行“動”了起來。最明顯的是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日前宣布降低信用卡申請門檻。中國建設銀行總行的資金清算災難備份系統也正式投入運行。而央行已批準工商和中信兩家銀行受理因私購匯業務,加上中國銀行,人們可以選擇的購匯渠道已增加為3家,其他幾家商業銀行也準備擴充自己的外幣業務。種種跡象表明,面對外資銀行的兵臨城下,中資銀行已經開始行動了。
2.內患:如何讓“水土”不遭“流失”
業內人士分析說,中外資銀行的競爭將分為“兩條戰線”作戰的方式,首先是在金融業務上的競爭,如目前華夏銀行成都分行開業之初就“撈”了3個億的存款。其次是人才的競爭,據記者了解,浦東發展銀行成都分行和華夏銀行成都分行在籌備期間,人事框架已基本搭建完好,在招聘廣告打出后,吸引了數千名應聘者前往應聘。其提出的應聘人員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要求,一些重要崗位、部門骨干不可避免地流走了,而某國有銀行一重要部門的人員幾乎被“一鍋端”。成都一銀行人士提到這點時認為,對老銀行而言,流失的不僅僅是人才,流失的還有一些能夠為銀行帶來收益的大客戶。
記者通過采訪發現,國內銀行業在緊張“備戰”外資銀行的同時,也在采取“御敵于門外”和“安內政策”,即做到優質客戶不“另投他處”和人才不外流?梢赃@樣說,國內銀行目前像是在兩條戰線上作戰,處于腹背受敵的境地。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的銀行號稱錢老虎,總是抱著一種“莫奈我何”的姿態,“愛立信熊貓事件”無疑給國內銀行的這個姿態作出回應的表示。前不久,國內一家媒體以“誰動了中資銀行的奶酪”為題透析了在中外資銀行的短兵相接中,中資銀行丟失市場份額的時代已開始。據一次統計表明,2000年,國際結算業務、外匯貸款占中國銀行界總的市場份額分別是33%和22%,但在外資銀行集中的上海,這兩個比例分別高達60%和69%。目前外資銀行代理的出口結算業務已占到內地市場份額的40%以上。所以銀行業人土認為,在“狼來了”之時,中資銀行要冷靜,沉著應戰才是致勝之道。更為重要的是在競爭中,中資銀行不但要看緊錢袋子(優質客戶資源),還要看住人才這塊陣地。
四川銀行行業協會負責人說,競爭還是人才的競爭,與外資銀行相比,中資銀行能夠給人才提供一種歸宿感、成就感,更主要的是給人才創造一個發揮才能的空間,做到以事業吸引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同時,在外資銀行兵臨城下之時,防止簡單的悲觀和抱怨情緒在中資銀行基層員工中的擴散。因為隨著金融業對外開放,中資銀行職員的驕傲,如今可能蕩然無存。尤其是伴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伴隨銀行裁員和效益下滑,取而代之的是職員內部另一個極端的悲觀情緒和對經營體制的簡單抱怨,銀行在
穩定軍心方面應該做出一些“技術性”處理,因為有必要看到,銀行“人才”還是短期內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競爭的一個相對優勢所在。
(三)合作聯盟
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使得銀行一直作為金融業的老大,而今老大的位置已經遠不如從前了,這樣的日子將逐漸成為歷史。
“必須依靠制度創新,打破銀行業與證券業分業經營的界限!苯洕鷮W家蕭灼基如是說。
探索銀證合作的過程,必將面臨來自立法、監管以及銀行、券商、保險公司等自身的很多的挑戰,也面臨著設置必要的防火墻,以隔絕證券市場可能的風險向銀行業轉化的挑戰。但不管如何,改革方向是不可逆轉的。
銀行資金進股市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在我國,實際問題也并非銀行資金不能進入股市,而是銀行資金缺乏控制地流入和無條件地流出。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沒有有效對接,也沒有較為周全的計劃引導資金進入和退出。究其實,造成股市巨大波動的根本原因就是進入股市的銀行資金名不正,言不順!爱斘覀儑栏窠广y行違規資金進入股市時,必須開通銀行資金合法、合理、合規進入股市的渠道!痹絹碓蕉嗟慕洕鷮W家、銀行界人土、相關官員對此達成共識:必須拓寬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的對接渠道。當前,制約我國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建立有效對接渠道的是管理層一直堅持的嚴格的分業經營制度。在金融業混業經營已成為國際金融市場大勢所趨背景下,進行有效的制度創新已經提上日程。
而事實也表明,管理層正在做相應的探索。
(四)金融信息化
在傳統的意義上,市場競爭的格局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但是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企業的大小已經不是決定因素,制勝的關鍵在于“快魚吃慢魚”。在信息時代,金融企業要想成為“快魚”,必須加強客戶關系管理、金融產品創新和加強內部信息化建設,而這三項都與信息技術分不開。如此說來,從金融企業自身角度來看,加速金融信息化勢在必行。
在現代信息技術方面,國外金融企業使用的是計算機通信技術、應用系統軟件開發、信息系統數據采集和處理等,這些比我們國內的金融企業更先進;而在信貸資產質量管理、為客戶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務和現代化支付結算工具等方面,比我們更有優勢;在加強金融行業監管、防范金融風險等方面,比我們更有經驗。一般來說,國外金融企業使用更多、更全面、更成熟的現代化工具,包括在風險評估與管理中采用先進的數學模型,輔助金融管理的計算機應用等,都比我們的先進、成熟、規范。而現在,我國已經加入WTO,國內的金融企業與國外的金融企業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裝備落后的國內金融企業面臨的挑戰與壓力是不言而喻的。
這些年來,國內的金融企業在物理網點的建設上可謂不遺余力。金融企業曾經把服務網點的多少作為競爭的一個重要基礎,但是一旦外資銀行使用網絡技術,而且和國內的網絡結成戰略伙伴,建立共享的客戶型戰略聯盟,那么我國目前現有的遍布全國的幾十萬個物理網點的優勢,就會大打折扣,而且我們長期建立起來的這種物理網點服務渠道很有可能成為包袱。當初,美資金融企業進入日本的時候,就曾通過與日本的郵政系統聯盟,利用日本郵政已經具有的網絡,迅速地占領了日本的金融市場;而后來美資進入香港,就和香港的房地產商和保險經紀商合作,克服了物理網點的不足,迅速擴展了自己的業務。
挑戰固然迫在眉睫,但機遇也在身邊。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給金融企業造成巨大威脅的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發展、創新機會。招商銀行過去只不過是一個地方性質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其地位與國內的“四大銀行”根本無法相提并論。但招商銀行通過發展網上銀行業務,使得招行獲得了其他商業銀行無法比擬的核心競爭力,在同業中的地位也隨之上升。
同時,信息化為傳統金融企業新的經營和服務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以網絡為基礎,金融企業可以為客戶提供全功能、個性化的服務模式。如通過信息化,傳統的銀行將由原來的儲蓄、信貸等基本業務轉向儲蓄、信貸、投資、咨詢、中間業務等多方面發展的業務。信息化使得金融企業能夠為客戶提供“3A”服務,即在任何時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為客戶提供全天候的金融服務。
【發展商業銀行代理中間業務淺談】相關文章:
淺談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利率風險08-05
淺談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利率風險08-05
淺談EFT系統的應用及發展08-06
淺談ERP及其在我國的發展08-05
淺談地方道路建設與發展08-12
淺談世界法律發展的趨勢08-09
發展國有商業銀行國際業務的思考08-15
淺談射頻識別技術在中國的發展08-06
淺談發展性學生評價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