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縣茶葉發展對策與建議
××縣是全國烏龍茶的主要生產縣之一,主產的鐵觀音、佛手、水仙均是烏龍茶的極品,產品暢銷國內外,曾為國家出口創匯和繁榮地方經濟作出積極的貢獻。近年來,由于世界經濟不景氣和各色飲料對茶葉市場的沖擊,以及我縣自身對茶葉銷售市場重視不夠,總體售價偏低,經濟效益差,以致許多茶園管理粗放,甚至拋荒,或是改種,出現毀一業建一業傾向,茶葉生產一度處于歷史低潮。但是,我縣茶葉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既有相當的生產規模和堅實的群眾基礎,又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廣大的消費群體支持,只要各界多加重視,共同出謀獻策,加強宣傳引導,增加科技投入,擴大產品開發,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推動我縣茶業的再度興起,重展昔日雄風,提高茶葉生產效益,為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使永春茶業生產持續發展,并且成為我縣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新亮點。 一、 茶葉生產現狀 永春歷屆縣委、縣政府都把茶業作為一項主導產業來抓,十分重視茶葉生產的發展,在充分發揮各種優勢的基礎上,提出不同時期的茶葉生產方針,出臺各種扶持政策措施,積極引導和促進我縣的茶葉生產,取得了矚目的成效。 、迳a規模 目前全縣茶園面積 54898 畝,種植品種 10 多個,以鐵觀音、佛手、水仙為三大當家品種,占總面積的 89.02% ,品種百分之百達到良種化。投產面積 48612 畝,占總面積的 88.55% ,年產毛茶 3262.44 噸,并且擁有茶葉初制加工廠(點) 1500 多家,精制加工廠 42 家,是全國、全省三大烏龍茶主產縣之一。佛手茶的栽培面積、產量更是全國第一。 、婺戤a值與稅收 全縣茶葉總產值 5000 萬元,占農業總收入的 3.45% ;年創稅利 500 多萬元,其中農業特產稅 70 多萬元,產品增值稅 70 多萬元。 、绯隹趧搮R 我縣茶葉遠銷日本及東南亞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 1600 噸,年創匯 2600 多萬元。 、锠巹撁 我縣自水仙茶 1987 年獲商業部部優產品,佛手茶 1989 年獲農業部部優產品, 1994 年獲得福建省名茶稱號之后, 1995 年雙雙獲得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產品,期間共獲全國和省十多項榮譽。佛手和水仙、鐵觀音又分別于 1997 年和 2001 年獲得第二屆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 、槊麅炐缕贩N引進 全縣現有鐵觀音茶園 21908 畝,占總面積的 39.97% ,年產量 1230.76 噸,占總產量的 37.73% ;佛手茶園 14472 畝,占總面積的 26.36% ,年產量 564.96 噸,占總產量的 17.32% ;水仙茶園 12492 畝,占總面積的 22.76% ,年產量 556.42 噸,占總產量的 17.06% 。近年來,又積極引進科旦、白芽奇蘭、丹桂、金觀音、黃觀音、鳳凰單樅、八仙、紫龍袍、青倩翠玉、金星 12 號、杏仁等名優新品種,進行優化、調整茶葉品種結構! 、隉o公害茶葉生產情況 近年來,生產無公害茶葉是發展茶葉生產的主攻方向,因而也得到我縣的重視,于 2000 年在玉斗、湖洋兩鎮建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基地 1500 畝,年產量 115 噸。還在全縣范圍內推廣 1 萬多畝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降低農藥殘留量,年產量 1000 噸左右。 二、 茶葉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鍫巹摬枞~名牌積極有余,利用名牌產生效益不足,總體茶價偏低 我縣茶業主管部門多,缺乏協調,各行其事,各部門對爭創名牌積極有余,而對利用名牌產生效益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形成我縣茶葉銷售至今仍以出口為主,占總產量的一半以上,由于出口茶葉質量多為中低檔,因此售價不高。更因茶葉出口集中在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受金融風波影響較大,不利提高售價。而近年國內市場名茶售價高、效益好,我們對此卻視而不問,不能及時把握商機,利用現有名牌產品拓展國內的高檔消費市場,以致茶葉名牌多多,有名無效益,茶價上不去,總體價格偏低。 、娌鑸@管理粗放、單產低,生產成本穩中有升,經濟效益不高 由于茶價低,成本較高,利潤微薄,茶農生產積極性不高,以致掠奪經營,茶園管理粗放,只采不管,或是只采不養。全縣正常管理、正常生產的茶園不足一半,而且出現拋荒茶園 2000 多畝、 8000 畝茶園改種或套種其它作物。有的茶園一年只采春、秋兩季,有的茶園只采不養,有的低產園沒有得到及時改造,以致產量不高,全縣平均畝產僅 67.11 公斤,只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于全省平均單產。同時,農藥、肥料、燃料等生產資料價格穩中有升,加上制茶設備陳舊、老化,生產效率下降,致使生產成本穩中有升,茶葉生產效益不高。 、绮枞~粗采濫制,優質茶少,總體質量不高不穩 由于采茶實行計量工資,采工為了自身利益,沒有按采茶標準和要求而粗采濫采,以致茶青質量大大降低,更由于總體茶價低,制茶者為了獲取較高利潤,采取增加日產量或是不按工藝程序進行,偷工減料,難于制出好茶,產品質量不高不穩,形成惡性循環,缺乏市場競爭力。 、璨柁r市場意識不強,缺乏制茶技術與創新 我縣現有茶園中,集體所有茶園 12422 畝,占總面積的 22.63%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有的被分到戶,有的投標承包,至今已沒有一株茶樹是集體管理的,這樣,形成了許多管茶的人缺乏制茶技術,而有制茶技術的人沒茶管,正所謂 懂契沒田做 ,加上許多茶農自身素質不高,缺乏制茶技術的研究與創新,而且農村信息不靈,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難于把握市場脈膊,無法根據市場要求和價格變化進行生產,造成產銷脫節,流通無序,大大降低市場競爭能力。 、椴枞~企業規模小,缺少行業龍頭帶動產業的發展 雖然我縣擁有茶葉初制加工廠(點) 1500 多家,精制加工廠 42 家,目前只有外貿茶廠、北硿茶廠和莉芳茶廠三家企業有一定規模,但設備陳舊、老化,綜合實力不強,而且是純精制加工,產品開發欠缺,科技含量低,優勢不明顯,不能形成行業龍頭,難以帶動整個產業的同步發展。 、戤a品缺乏深度加工,科技含量不高,附加產值低 由于茶葉初制加工目前仍是半手工半機械制作,目前,全縣僅有采茶機 30 多臺,修剪機 10 多臺,機采、機剪面積只占總面積的不到 20% 。茶葉深度加工更是空白,在整個茶葉生產、加工、包裝以及管理上,科技含量都不高,難以提高產品附加值,談不上科技興茶。 三、 今后茶業發展的幾點建議及對策 、迕鞔_一個指導思想 今后我縣茶業的發展,應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手段,以質量為重點,加大資金、技術投入,擴大新產品開發,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滿足市場需求,做好內部結構調整,逐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經營體系,促進我縣茶業的可持續發展。 、孓D變兩個觀念 1. 轉變思想觀念。茶業的發展,不能再以擴大面積和增加產量為標準,而要以提高效益和滿足市場需求來衡量,從重視產量轉向重視質量,從重視生產轉向生產和流通并舉,從重視產值轉向重視效益,做到穩定產量和面積,提高質量和效益,逐步從數量產值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2. 轉變服務觀念。從政府辦產業轉向社會力量辦產業,政府引導和全社會力量推動相結合。政府要繼續制定優惠政策,不斷拓寬服務領域,把服務重點從產前、產中服務轉到產后信息服務,引導茶農走進市場,架起產銷之間的橋梁,并注重扶持重點企業或大戶,以龍頭帶動產業的共同發展,推進茶業產業化進程。 、缱ズ萌齻環節 1. 抓好生產環節。 第一,茶業生產的發展,必須以科技為先,走科技興茶之路。政府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編制《永春佛手茶標準綜合體》、《無公害茶葉生產技術規范》、《茶葉安全衛生知識》以及茶葉生產技術等推廣手冊分發到每一茶戶。同時,加大科技宣傳和培訓力度,采取縣辦培訓到鄉(鎮)村農技人員和專業大戶,鄉(鎮)辦培訓到每一茶葉生產加工戶的措施,進行科技宣傳和培訓,推廣無公害茶葉生產技術、中低產茶園改造技術、茶葉優質高效栽培技術、茶葉平衡施肥技術、機械化修剪與采茶技術等先進實用技術,提高茶農自身素質,促進茶業標準化生產,做到科學種茶,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促進茶葉優質高產高效持續發展。 第二,穩定面積,加大中低產茶園改造力度,鞏固和提高現有茶園單位面積產量,走豐產優質高效之路。 第三,確實抓好茶葉降低農藥殘留工作,在確保茶葉衛生質量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生產規模,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第四,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抓好區域布局,根據氣候、土壤等環境條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資源建設商品茶基地。內半縣的一都、橫口、下洋、坑仔口、玉斗、錦斗、蘇坑等鄉鎮及外半縣海拔 500 米以上的高山區,氣溫相對較低,適于鐵觀音種植和加工,在穩定佛手、水仙前提下,可相對集中發展高價高效的鐵觀音系列品種,積極引進金觀音、黃觀音等;外半縣的蓬壺、達埔、石鼓、五里街、吾峰、桃城、東平、東關、湖洋等鄉鎮,海拔 500 米以下的中低山區,氣溫相對較高,發展鐵觀音較為不利,應著重在鞏固提高現有佛手、水仙品種的基礎上,引進和發展高香型名優早新品種,如:科旦、白芽奇蘭、丹桂等,以改良、調整、優化品種結構,為名茶新品開發打好基礎。 2. 抓好加工環節。 第一,在今后3~5年內,縣、鄉(鎮)政府要通過聘請專家舉辦講座和引進茶葉制作加工能人,加強制茶技術培訓,舉辦制茶技術大賽,改進和提高茶農的制茶技藝,重視鮮葉采摘質量,嚴格工藝流程要求,增加優質精品茶的生產和提高茶葉總體質量。 第二,積極引用先進適用的茶葉加工機械設備,如空調 做青 設備和包揉機、采茶機、修剪機等,提高茶葉生產的機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照{ 做青 設備可以改變 看天做青 ,擺脫不良氣候的制約,提高夏暑茶產量和質量,包揉機等機械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茶葉品質。 第三,嚴格執行茶葉質量標準,禁止混等混級和摻雜摻假,真正做到優茶優價,確保名牌產品質量,以名牌促進銷路,以銷路促進生產,走入良性循環軌道。 第四,加強茶葉加工企業環境凈化,防止和避免二道污染,確保茶葉衛生質量。 第五,深化茶類和加工產品的開發,如引進臺資企業生產的臺灣烏龍茶,或是綠茶和花茶,以及速溶烏龍茶、人參茶、健胃茶、茶酒、茶水雪碧等各種茶飲料、茶食品和茶保健品,使茶葉產品不斷趨向多元化,優化產品結構,滿足不同消費需要,多渠道拓展市場。特別是佛手、水仙茶葉內鋅和黃酮類含量較高,鋅是人體必須且較缺乏的微量元素,黃酮類物質又是一種有效的防癌、抗癌物,很適于開發保健茶類,應加強研究、開發和利用,走出永春自己的特色之路。 3. 抓好流通環節。 一是加強依法行政,規范行業管理,集中統一對外,同時,試行市場指導價,避免內部壓等壓價,做到保質保量保價,自身提高價值。 二是充分利用華僑多、分布廣的優勢,加強宣傳,擴大世界影響,鞏固和增加出口貿易量。 三是鼓勵和引導茶農走向市場,鼓勵一批內聯、外引的茶葉購銷企業或大戶創建各自的品牌,并支持他們到各地設立專賣店和銷售窗口,以品牌開拓市場,占領市場,形成點面結合的銷售網絡,提高市場占有份額。 四是在降低農殘,擴大生產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確保茶葉品質和茶葉衛生質量,在鞏固現有外銷渠道的基礎上,集中力量,重點轉向拓展國內精品市場,并且積極開拓歐美的茶葉銷售市場。 五是結合我縣發展旅游業的優勢,積極探索和開辟茶文化旅游。在牛姆林生態旅游區內建設茶樹觀光品種園,即可觀賞,又可品嘗,又能擴大宣傳影響。 、杪鋵嵥捻棿胧 1. 加強宣傳和領導,增加投入。 一是政府要有意識地組織茶葉主產鄉鎮和企業或大戶,集中力量加大名牌產品的宣傳力度,擴大影響,營造名牌產品良好的產銷環境,鼓勵和扶持企業或大戶到全國各主要消費市場建立銷售窗口。二是今后縣、鄉(鎮)及各部門的贈送禮品一律用永春佛手或永春水仙茶葉。三是在市、縣電視臺進行廣告。四是必要時可到主要消費城市舉辦新聞發布會和茶王賽,促進高檔茶消費。五是縣、鄉(鎮)和有關部門要按照市場經濟和農業產業化的要求,轉變觀念,制定優惠政策或措施,切實加強對發展茶業的領導作用,加大發展效益茶業的投資,建立政府投入為啟動、農民和農村組織投入為主體、其他投入為補充的投資新機制。 2. 扶持專業大戶,壯大龍頭企業,以龍頭帶動行業發展。 茶業要新發展,政府要重視引導內部結構調整,扶持專業大戶和企業,有規模地開發茶葉基地,創辦營銷市場,建立 公司+基地+農戶 的生產經營方式,推進茶業產業化進程,從而培植、壯大龍頭企業,降低市場風險系數,提高市場競爭力,以龍頭帶動產、購、銷的全面發展。 3. 健全和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實施 科技興茶 戰略。 一是利用電腦網絡及時發布和收集茶葉產銷信息,為茶業發展服務。 二是健全縣茶葉管理站和茶葉同業公會,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并從財政預算撥出一定經費,以農業機械化、農業標準化、名優工程、高產高效等科研項目為載體,開展各種技術培訓,積極進行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試驗和推廣,并及時傳遞給茶農,為茶業發展提供技術保證,提高科技轉化率。 三是加強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垂直聯系和科研院校、兄弟省縣的橫向聯系,及時了解和掌握技術、銷售動態,保持行業領先,從而立于不敗之地。 四是重視參加各級重大的各種茶事活動,以提高知名度。 4. 加速名茶引進,深化產品開發,多渠道、全方位拓展銷售市場。 增加茶類和花色品種,可以滿足不同消費,多渠道、全方位開拓銷售市場,有利于降低市場風險系數。因此,必須加強上下左右的聯系,積極引進新品種,開發新名茶,同時開展共同研究茶葉深度加工技術,開發保健茶、茶飲料和茶食品,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茶葉科技含金量,提高茶葉生產效益。××縣茶葉發展對策與建議一文由www.annahuzar.com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縣茶葉發展對策與建議】相關文章:
縣茶葉發展對策與建議08-15
××縣發展無公害茶葉的發展思路與對策08-12
發展無公害茶葉的發展思路與對策08-15
##縣農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08-12
巴中茶葉產業調查及發展建議08-12
縣老齡工作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08-24
***縣脫水蔬菜產業發展的思考與對策08-12
***縣脫水蔬菜產業發展的思考與對策08-15
縣豆瓣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思考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