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區農業局關于推進農業現代化調研報告
推進農業現代化 加快四大基地建設 ——區推進農業現代化調研報告 根據區政府《關于開展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結構調整調研活動方案》的文件精神,區農業局成立專題調研組,于2005年7月3日至15日對我區“如何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蔬菜、紅棗、畜牧、農副產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F就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情況 區地處盆地東北部,地域面積1327平方公里,由東向西依次為基巖山區(32%)、黃土丘陵區(36%)、沖積平原(32%)三個地貌單元。氣候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是水資源嚴重缺乏型縣區。耕地面積65.61萬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2.49畝。其中水澆地38.71萬畝,占總耕地59%。有6個山區丘陵鄉鎮,4個平川鄉鎮,289個村民委員會,410個自然村,總人口53.73萬人,農業人口26.62萬人,農戶8.16萬戶。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28元。 (一)基地建設初具規模 我區農業遵循區委“提升競爭力,再創新優勢,全力打造現代晉商中心區”的發展戰略目標,圍繞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特色經濟,主抓蔬菜、紅棗、奶牛等特色產業,蔬菜、紅棗、養殖、加工基地已初具規模: 蔬菜產業占據半壁江山。我區蔬菜產業全年播種面積達到34萬畝,其中溫室大棚6萬畝(新建1萬畝),年總產量達到12億公斤,產值達6億元以上。建成了8個萬畝特色蔬菜開發帶,9個5000畝蔬菜連片區,10個千畝溫室大棚規模片。蔬菜生產連續12年奪得全省之冠,“魏榆”牌蔬菜在全國市場獨領風騷,暢銷全國60多個大中城市。榆次已列入全國55家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是我國南方淡季市場的茄果類蔬菜生產基地。 紅棗產業蓄勢待發。全區紅棗面積由2002年的8萬畝,猛增到2004年的30萬畝,面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形成南起烏金山鎮、北到北田鎮的百村百公里紅棗經濟林帶,建成烏金山鎮罕山等5個雙萬畝紅棗生態園,紅棗開發大戶達到150多戶,產量達到1000多萬公斤,產值5000萬元,進入豐產期,僅紅棗一項收入可達到3.5億元以上,年為農民人均增收千元以上。 奶牛養殖異軍突起。以奶牛為代表的畜牧養殖得到了快速的推進。全年肉蛋奶總產量達到4萬噸左右,總產值3.5億元。先后建成了省級良種瘦肉型豬、優質肉禽生產、無公害產品等8大養殖基地,養殖小區120多個,綜合養殖園區8個。奶牛養殖從微到大,規模達到6879頭,正在建設張慶、修文、郭家堡萬頭奶牛養殖基地,今年目標實現8000頭。特別是我國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從國外引進的羊駝養殖落戶榆次后,成為我國特種養殖的一個亮點,填補了我國養殖羊駝的空白。 優勢農產品發展框架初步搭建。在全區選定綠色蔬菜、優質果品、綠色畜禽、傳統雜糧4大主導產業、12種優勢農產品進行了科學的區域布局和規劃,包括種植產品4個(蔬菜、專用玉米、谷子和專用高粱),畜禽產品4個(奶牛、商品瘦肉型豬、肉羊、禽蛋),林產品4個(紅棗、蘋果、梨、核桃)。規劃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效益。共規劃實施蔬菜面積34萬畝,總產量12億公斤,以東陽、張慶、北田、修文、長凝5鄉鎮為中心建成了10.9萬畝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規劃實施紅棗面積30萬畝,其中有11萬畝進入掛果期。奶牛發展勢頭迅猛,存欄達到6879頭。規劃實施優勢玉米種植面積15萬畝,實際完成播種面積30.9萬畝,增幅翻一番以上。蘋果面積達到10.7萬畝,梨達到1.6萬畝。 (二)農產品加工能力明顯增強 豐元棗業、綠源棗業、博瑞乳業、華玉榮香椿、福大綠色食品等一批圍繞棗、菜、乳等主導產業的加工企業迅速崛起。 紅棗產業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帶動產業檔次逐步升級,由單一種植向保鮮、加工、營銷綜合發展,全區各類棗業公司、企業、大戶達到100多戶,年加工、保鮮紅棗100多萬公斤,銷售200多萬公斤,出現了豐元、綠源、貴仁等紅棗加工品牌。加工企業生產能力逐年增強,如豐元公司從當初的年加工能力2萬公斤發展到現在的50萬公斤,產品行銷北京、上海、香港等15個省市,是“山西省AA級信用企業”,產品正在申報山西省馳名商標。綠源公司加工能力從3萬公斤提高到20萬公斤,在榆次及周邊縣市開了數家連鎖店,在北京、天津等地也開了專營店。貴仁紅棗基地利用烤窯加工生產的大紅棗,個頭、口感堪稱全省之最,過年可賣到40—50元/斤,比一般公司的紅棗加工效益還高。 博瑞乳品公司是我區乳業生產的老字號,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生產,但企業規模一直很小,2002年以來,借我區“萬頭奶!惫こ痰臇|風,博瑞乳品公司迅速壯大,年加工鮮奶達到1800余噸,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和QS食品安全認證。為應對乳品加工行業的巨大市場需求,今年我區又新上了晉宏、晉佳等加工項目。山西榆次晉宏乳品廠,投資135萬元引進溫州全套生產線,設計產量1噸/小時,目前處于試生產階段。榆次晉佳食品有限公司擴建工程,預算總投資1020萬元,建筑生產、消毒車間3300平方米,工程投產后,可生產3大系列、18個品種的鮮牛奶、飲料奶系列7560噸,帶動農戶飼養奶牛1000頭,增加就業機會200個,目前工程已進入實質建設階段。 蔬菜產業培育了華玉榮香椿特色蔬菜加工、福大冷凍蔬菜等項目。華玉榮香椿、福大蔬菜2個建設工程均被列入市“雙百”項目,總投資達2868萬元。華玉榮香椿公司擁有全國最大的香椿種植基地,全國最大的無土栽培香椿種植基地也將在今年秋季建成,產品遠銷京、津、滬等大江南北,年產值達到300萬元。今年計劃投資84萬元,新建保鮮庫,續建加工車間,繼續擴大規模,研制新產品。福大冷凍蔬菜公司由于資金問題,進展較緩。 今年我區還引進了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該公司是全國最大的核桃仁出口企業之一,是山西農產品創匯第一大戶。其榆次直屬分廠食品加工項目,總投資400萬元,生產、加工、銷售干果、食用菌、速凍蔬菜等食品。工程建成后,將實現年產值1000萬元。工程達效后,會成為晉中規模較大的干果、干鮮蔬菜出口創匯企業,對推動我區蔬菜、紅棗、核桃產業的上檔升級起到積極作用。 (三)科技園區建設邁開大步 我區重點扶持建設金貝植物園、中華羊駝養殖、金威航天育種項目和12個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科技示范園區,以園區建設帶動發展高效農業。山西金貝植物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是全省最大的苗木生產企業,金貝植物園為公司的苗木組培生產基地,總投資6000萬元,占地1500余畝。該園區以“植物克隆”技術為專利產品,主要從事高檔觀賞型林木及普及型蔬菜、花卉、飼草和經濟型綠化樹苗的培育、推廣,成為集科研、開發、生產、苗木示范、經銷為一體的公園式科技型現代化農業園區,被晉中市列為“雙百項目工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4強之一。中華羊駝養殖是國家農業部“948”科研引進項目,由山西阿帕克有限公司負責實施,主要從事羊駝的引進、試驗、推廣、普及工作。羊駝養殖開發填補了我國空白,促進榆次養殖業向生態型、特色型發展,具有極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航天育種是航天專家和農業遺傳育種專家協作探索的育種新途徑,是21世紀農業發展新領域。金威航天育種基地,占地1000畝,由山西金威航天育種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460余萬元建成,是以專業開發、試驗示范、培育精品為特點的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該基地主要是利用太空環境誘變技術、地面遺傳育種技術,培育各種糧食、蔬菜、花卉、苗木、瓜果種子。符合農業技術轉變的發展方向,對改進我區農產品品質,提高農業種植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具有積極意義,將為我區新技術和農業發展的有機結合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 我區重點建設12個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科技示范園區,其中蔬菜1個,紅棗4個,養殖6個,糧食作物1個。目前,示范園區處于整體推進,全面建設階段。在北田鎮張胡村建成150畝的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紅棗建成烏金山鎮宏大紅棗科技示范園300畝、北田鎮杜堡中昌農業示范園區500畝、北田鎮貴仁紅棗科技示范園100畝、長凝仙棗果品公司基地2000畝。養殖建成陳侃奶牛園區,今年重點擴建二期工程,新建10戶;北胡喬奶牛園區,今年重點是完善園區內的公共設施;演武蛋雞養殖園區,今年重點是雞舍的續建以及配套設施和公共設施的完善;演武瘦肉型豬養殖園區,今年主要推廣瘦肉型豬生產配套技術;長凝眾旺肉羊養殖園區,今年推廣的技術主要是肉羊標準化生產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術;烏金山西沛霖肉羊養殖園區,主要是肉羊標準化生產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術,建設人工授精站。糧食,張慶玉米示范園區種植飼用玉米500畝。 (四)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榆次在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工作中,以工帶農、以工興農,延伸了產業鏈,提高了區域經濟競爭力,建起了全省最好、全國較好的精品工業園區。其中,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形成了以河南白象、江蘇恒順老陳醋、紫晨醋爽、成信油脂、古船面粉、綠葉食品、陳世家釀、強大飼料等8家企業為代表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群體,總投資3.7億元,全部達產達效后,預計年產值可達16億元,年利稅突破1.6億元。如白象方便面12萬噸項目投產后,年消耗面粉達8萬噸;古船面粉有國際一流的意大利生產設備,日處理小麥500噸,可生產不同等級20個品種規格的小麥粉,是山西境內最大的小麥粉加工企業,“古船牌”面粉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陳世家釀擁有先進的防沉淀過濾設備,年產5000噸醋,大大提升了我區釀醋生產水平;紫晨醋爽蘋果汁、葡萄汁、紅棗汁加工項目,可帶動紅棗等產業的發展;江蘇恒順醋業和山西成信油脂,通過采取“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多種經營方式,帶動農戶進行專業化、集約化、規;a。 本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也蓬勃發展,方興未艾。民信屠宰有限公司是省政府定點屠宰企業,年屠宰生豬15萬頭以上,收入達到1個億,利潤800萬元,是晉中市“雙百”項目之一,對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我區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有很大作用。今年又投資200萬元,新建冷庫和熟肉制品加工線,開設了三個冷鮮肉經銷點,日銷量在36噸以上,“澤榆”冷鮮肉已得到消費者的普遍認同,打破了“雙匯”對冷鮮肉市場的獨家壟斷局面。雜糧加工實現零的突破——德御公司小米產品已占領太原29家超市,今年又打入了天津23家超市。今年采取“公司+農戶”的形式,投資6萬元,無償為農戶提供晉谷29、晉谷21種子,發展谷子訂單6000畝。上半年銷售額達到200萬元,今年力爭實現500萬元。山西海玉食品有限公司擁有3條自動化餅干生產線,年生產能力1萬余噸,公司在意大利“卡夫拉緹”配方的基礎上研發的“開心食點”系列產品140多個品種,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遠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在去年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會上,簽訂訂單3000余萬元。今年上半年產量達到3500噸,比上年同期增長40%,計劃占地80畝,總投資4000萬元,新上6條流水生產線,投產后加工能力達到3.6萬噸,可轉化糧食2.5萬噸,帶動7萬畝的糧食基地生產。懷仁醋業向集團化、規;较虬l展,在去年懷仁醋業協會的基礎上,今年聯合6家釀醋企業,組建榆次懷仁四眼井釀造集團公司,研發出最先進的滅菌新工藝,建設大型曬醋場,初步與北京的實力投資商楊軍達成引資協議,力爭年新增醋產量2萬噸,形成8萬噸的生產規模。 (五)農業服務體系初步構建 我區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中,從標準化、市場、信息網絡、畜牧防疫和農業執法五個方面構建農業服務網絡: 1、標準化體系建設。截至2004年,全區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面積近達到12萬畝,是全國55家無公害農產品基地之一, 2003、2004年連續兩年被農業部驗收為優秀。今年我區又爭取到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整體推進項目,是全省5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整體推進試點縣之一。在原有基礎上,新認證23萬畝無公害農產品,使全區認證面積達到35萬畝,占到全區食用農產品種植面積的71.8%。綠色食品認證上實現大的突破,目前已有華玉榮香椿、中晶梨棗取得綠色食品認證,豐元棗業目前正在申報綠色食品認證。標準化生產規程得到推廣應用。我區已制定紅棗、蔬菜、水果、畜牧等行業的標準化生產規程!队艽螀^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規程》正在緊張制定中,預計年內制定出全區統一的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規程,進一步規范我區農業標準化生產。 2、市場體系建設。一是各類農產品市場建設。我區目前已有東陽蔬菜批發市場、北田果蔬批發市場、什貼葵花批發市場、郭家堡糧油批發市場等。投資80萬元,占地7500平方米的什貼葵花市場已基本完工,并組建了葵花服務中心。東陽蔬菜批發市場通過改制吸納11名銷售大戶,投資90萬元建設500平米冷庫5座,啟動了無公害檢測設備,進一步使蔬菜市場成為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規模較大的蔬菜銷售市場,上半年批銷量達到4000萬公斤左右。榆次串串紅農業綜合市場經過努力,目前進展順利,已經由省計委立項。市場選址在原榆次區苗圃,一期工程占地43畝。張慶鄉演武禽蛋交易市場也在積極醞釀之中。莊子鄉計劃籌建莊子牛羊交易市場和紫坑瓜果交易市場。東陽鎮新上農機銷售市場項目、晉中市農化種籽綜合批發市場項目。 二是指導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隨著我區農業產業化推進中主導產業的健康發展,自發組建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也如雨后春筍般脫穎而出。據農經部門統計,圍繞蔬菜、紅棗、奶牛養殖、醋業等主導產業成立的農民合作組織已達39個,會員3209名。今年年初,在榆次供銷社、120余名農民經紀人及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區農民經紀人協會也正式成立并啟動運行。農資連鎖經營健康發展,通過生產資料公司晉中分公司招聘農資代理員(農資經紀人)96名,規范了農資經紀人隊伍。 三是完善農業綜合服務超市體系。去年普家樂農村連鎖經營服務體系完成了25個連鎖店和100個村級服務站定點工作,農產品營銷市場體系已基本構建。今年我區投資570萬元,建設普家樂超市6000平方米物流配送中心、10個農村連鎖超市、10個村級農資服務站,初步形成輻射全區農村的銷售網絡。目前已有6個連鎖超市、15個鄉村農資便民服務站投入運營。 3、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建設。從現代化農業的要求出發,我們積極推廣“三電合一”的信息服務建設,實施“萬戶農民網上行”工程。截止6月底,全區上網農戶已達到4900余戶,17個鄉鎮、企業和大戶注冊了“一站通”,20名農村信息員向農業部進行了資格申報認證。烏金山鎮海底嶺村、施家洼村和北田鎮張胡村等電視上網示范村建設正在實施中。 4、畜牧防疫體系建設。我區總投資113萬元,整合原有的10個鄉鎮畜牧獸醫站資源,建設5座高標準鄉鎮畜牧獸醫中心站,總建筑面積1506平方米。目前烏金山、修文、北田、長凝四個中心站已竣工。修文獸醫站524平方米,在全省都是一流。在5個畜牧獸醫中心站建立鄉鎮疫情測報點,村級防疫員隊伍健全率達到了100%,形成完整的動物疫情測報網絡。 5、農業執法體系建設。由于我區尚未農業綜合執法隊伍,目前農業執法一般為多部門聯合行動,集中整頓農資市場。如3月10日至4月10日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農資打假下鄉”集中行動月活動。區農業局與質監局稽查隊深入城區農資銷售市場、網點進行檢查,與物價局聯合對農資價格進行專項檢查。區工商局也開展了“紅盾護農”行動。農業綜合執法隊伍正在加緊籌建,盡快建成完善高效的農業綜合執法體系。 (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 做大農業,做“少”農民,將農民從第一產業轉移到二、三產業,增加農民非農收入,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農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我區鄉村勞動力總數129431人,其中18—45歲農村勞動力人數102282人。全區從事農牧業生產實際需要的勞動力人數為60081人,農村富余勞動力人數55664人。農村勞動力已轉移43761 人,還有富余勞動力11903人需要轉移。已轉移的農村勞動力按區域分布劃分,區內轉移的勞動力35999人,占轉移總數的82%;轉移到省內區外的6070人,占轉移總數的14%;轉移到省外的1692人,占轉移總數的4%。從近年我區農民收入的構成來看,工資性收入是增長的主動力。以2004年為例,全區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為人均1064元,比上年增加115.52元,增長29.6%,貢獻率為26.6%。 二、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從總體上看,我區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確邁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榆次農業在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面臨國家中部崛起戰略、山西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建設、晉中最具活力經濟帶和城市群規劃及榆次現代晉商中心區奮斗目標的歷史機遇與挑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處于重要的轉型時期:農業生產目標已從主要追求農產品數量向穩定總量、優化品種質量轉變,但“資源型、原料型、趨同性”的狀況還未根本改變;生產方式已從小農生產向產業化生產轉變,但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生產經營格局還未根本改變;增長方式已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逐步轉變,但農業綜合素質低、總體效益差的狀況還未根本改變;資源開發方式已從掠奪型逐步向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可持續發展轉變,但農業基礎設施脆弱、生態環境仍不容樂觀、人口增長對經濟和環境的壓力繼續增大的狀況還未根本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仍然存在,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滯后的狀況還未根本改變。主要表現在: 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布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區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一定程度上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增加農產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視;對一些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華玉榮香椿特色蔬菜、仙棗1、2、3號特優紅棗、“軟黃金”羊駝等優質、珍稀、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優勢農產品品種多達12個,點多面廣,形不成優勢拳頭產品;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 二是農業基礎設施和物質技術條件總體水平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比較滯后,特別是信息和技術服務還不能滿足廣大農民調整結構的需要。我區自從2000年以來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土地綜合開發等農田基本建設,農田基礎條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土地綜合生產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目前仍有50%以上的農田屬中低產田,這部分農田仍處于“靠天吃飯”的現狀,特別是山區丘陵旱垣地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更弱,基本上處于“雨養農業”的狀況。另外,我區雖已形成以農業中心等5個中心牽頭,鄉鎮農技站等服務站為載體,科技示范戶為觸點的農業服務體系,但在服務過程中仍于產中指導為主,對產前的市場預測和產后的流通指導較少,無法提供給農民超前市場信息,農戶難于圍繞市場需求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信息網絡普及率低下,70%以上的村莊還看不上有線電視節目,電腦、機頂盒等普及率更低,戶占有率不到6%。 三是農村市場發育不全,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滯后,農產品流通渠道仍不順暢。我區雖著力建設了一批農村集貿市場,但這些市場布局分散,規模較小,設施簡陋,功能落后,多數無信息服務網絡,大部分農產品仍在露天下交易;缺乏貯藏、冷凍、周轉條件,交易完全處于自然成交。據調查,我區70%左右的農產品無固定的交易場所,均為地頭銷售、占道經營或市場外零星交易,已無法適應當前大市場、大流通的需要,致使農產品轉化成商品率較低。由于市場體系建設不適應當前結構調整需要,對農民起不到引導的作用。 四是農民科技素質較低,農業科技推廣力度不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據調查,全區農民勞動力按文化程度劃分,大專以上的占0.8%;高中中專占17%;初中占64.2%;小學文盲占18%。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82.2%,對新科技、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礙了農業科技推廣的進程;農技部門行政人員多,農技人員,尤其農技專家少,農業科技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的0.16%,同時現有的農業科技人員中,大部分屬于產中服務型人才,缺乏綜合性、多學科方面的知識,難于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技服務機構設備簡陋,服務手段落后,特別是鄉鎮農科部門的辦公條件和服務手段更為簡陋和落后,難于適應新時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五是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亟須提高,品牌尚未確立。2002年以來,我區著力實施“無公害行動計劃”,但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業主認識不到位,仍以增加農產品產量為重點,忽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同時,由于群眾消費觀念尚未改變、消費水平低度徘徊,優質優價難于體現,致使農產品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農產品質量標準監測體系和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滯后。我區的“魏榆”、“串串紅”等品牌一真沒有做起來,可以說還是“默默無聞”的狀態。 六是涉農龍頭企業數量不多,規模不大,市場開拓能力和帶動能力弱。我區在釀造、飼料加工等方面有一些加工亮點,也有如白象方便面、恒順醋等全國知名品牌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但都與我區的蔬菜、紅棗、畜牧養殖三大特色產業的發展聯系不緊,帶動示范能力不強。我區雖扶持建設了一批如豐元、博瑞、福大、華玉榮、綠野、德御等與蔬菜、紅棗、畜牧養殖特色產業聯系緊密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但這些企業多數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由于規模較小,資金短缺,設備簡陋,生產技術落后,市場開拓能力較弱,無法有效拉動農業產業的發展。 七是農業投融資體制不暢,結構調整的資金不足。農業結構調整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引進優良品種、發展名優特新產品、農產品加工業和開拓農產品市場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特別是一些種養加大戶資金短缺的問題比較突出。我區2005年支農資金預算比上年增長42.9%以上,絕對額增長90萬元,但即使這樣,總額也僅有300萬元,農民人均投入不足11元。北田鎮張胡村是我區溫室蔬菜標準化示范園區,今年通過農機補貼計劃發展自動卷簾機,農戶一下就報了50多戶,但只能補助13戶。北田、莊子等鄉鎮群眾發展沼氣的熱情非常高,只要政府扶一把,至少能新上20多個沼氣村,但資金就是解決不了。榆社縣今年拿出400萬元用于 “兩貼一補”,其中100萬元貼息用于扶持肉牛養殖,100萬元貼息貸款扶持農業龍頭企業,200萬元補貼特色種植、養殖業。左權、靈石、榆社、太谷、平遙都制定了對優勢農產品開發的補貼辦法。左權縣對飼養規模在80頭以上的養牛戶,每頭補助購?800元,對新建一個日光溫室補助3000元。太谷縣出臺了每建一座日光溫室尤其是L1028型大拱棚,縣政府幫助解決5000元小額貸款并補貼200元,另外鄉政府、村委對溫室、拱棚建設每畝補貼1000─3000元。與兄弟縣市相比,我區農業還停留在“口頭農業”上,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這與我區是經濟大區、經濟強區的地位很不相稱。 八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水平低。我區農村勞動力轉移雖已達4萬多人,但多屬于季節性務工,農民工在城鎮務工“留不住”,技術少、工種差、工資低,就業、醫療、養老、勞保、子女入學等配套機制尚未健全,城鄉差別仍然很大。我區耕地相對分散,農村剩余勞動力不能充分轉移,使得農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成為阻礙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問題之一。 三、今后農業現代化的對策和措施 (一)進一步認識農業現代化的深刻內涵 我們認為,對農業現代化建設有必要進行客觀的分析,獲得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第一,提出我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要求非常及時和必要。為了實現“提升競爭力、再創新優勢,打造現代現代晉商中心區”的戰略目標,應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世界經濟一體化帶來的世界市場和發達國家農業的壓力,農業不能拖后腿,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必須加快。第二、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農業發展過程,對農業現代化的內涵理解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我們認為農業
區農業局關于推進農業現代化調研報告一文由www.annahuzar.com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區農業局推進農業現代化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在“科教興區”調研課題推進會上的講話08-12
區人大調研報告08-24
×區社區教育調研報告08-12
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08-24
區環保局調研報告08-12
關于××區教育現狀的調研報告08-12
市推進扶貧開發工作調研報告08-24
區學前教育現狀調研報告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