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加快北部山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有關建議措施
加快北部山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規劃是龍頭。要在做好山區人口、資源、環境狀況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對各鎮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科學定位,制訂長遠發展規劃。當前,重點是從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四個方面,制定和實施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此為抓手帶動全面發展。一、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山區發展大環境
基礎設施建設是加快山區發展的關鍵。只有基礎設施完善了,才能提高山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和有效承接發達地區的帶動輻射。近年來,我市北部山區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善,特別是所有行政村全部實現“五通”,大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與其他地區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是道路交通主骨架尚未形成,缺乏高等級公路,鎮際主干道由于疏于管護,路況較差,綜合運輸能力低;農村電網改造滯后,不少高、低壓電線變壓設備殘舊,安全隱患較大。為此,建議重點抓好兩方面工作,加快北部山區道路交通和電力基礎設施建設。
(一)加快推進道路交通網建設。加大力度推進高速公路的規劃建設,在北部山區形成“兩橫一縱”的高速公路網;同時,加強對現有公路的擴建改造和養護管理,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協調解決好收費站的撤并搬遷問題;適當提高補助標準,逐步幫助有條件的自然村建設硬底化村道。通過道路交通網的建設與優化,把北部山區納入中心城區及周邊主要城市的“1小時經濟圈”內,為山區承接發達地區幅射,增強市場吸引力,加快發展創造快速便捷的交通條件。
(二)加強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協調省有關部門將我市北部山區農村電網列為廣東電網公司農網改造項目,給予資金、技術支持,改善電網結構,降低電網損耗;建立市、區(縣級市)兩級農村電力建設專項資金,對新型小型變電站、電網擴容等農村電力設施建設改造項目給予補貼或貼息貸款,解決供電能力不足問題,確保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用電需要。
二、進一步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減輕山區發展的人口壓力
我市北部山區七鎮人口總計30.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占92%。近兩年,各鎮堅決貫徹有關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政策,建立鎮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舉辦二、三產業就業技能培訓班,并加強推薦就業服務,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步伐明顯加快。但這項工作仍然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鎮級財力有限,培訓經費缺口較大;二是農村富余勞動力文化程度低,接受培訓的能力較差;轉移就業人員多數從事勞動強度較大、工資待遇較低的工種,由于主、客觀因素,“回流”的情況時有發生,穩定性較差;三是受戶籍、住房、教育、社保等制約,農村富余勞動力進鎮、進城安居嚴重滯后于轉移就業。為進一步促進山區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建議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促進農村人口向鎮區和中心村集聚。在繼續重點扶持良口中心鎮建設的同時,適當擴大對其他六個山區鎮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強鎮域、鎮區的規劃編制和修編,加快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推行在較大范圍內保證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土地置換政策,鼓勵通過土地整理來置換農村宅基地,解決鎮區建設用地不足的問題;農村低保、農村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等政策適當向鎮區、中心村傾斜,引導山區散居農民向鎮區、中心村集聚。
(二)繼續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結合教育強區(市)、教育強鎮建設,加大投入力度,重點推進山區中小學布局調整、等級學校建設和教育信息化建設;繼續加大對貧困學生的扶持力度,貫徹落實免收農村困難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的政策,擴大市扶貧中技班就讀名額,讓更多山區農戶子女受到較好的教育,走出農村,減少新的富余勞動力產生。
(三)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繼續扶持完善鎮級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并將就業服務網絡向行政村延伸;積極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培訓”,提高轉移就業率。在培訓方向上,除繼續加強與一般服務業、工業企業的聯系外,要重點注意結合山區旅游項目的建設,適時組織項目建設區農民開展旅游服務的相關技能培訓,使當地農民能勝任項目開發創造的崗位,實現就地轉移就業。
三、加快發展旅游,促進山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將山區豐富的生態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旅游是主要的載體。近年隨著我市經濟梯度發展戰略的推進,市民生態意識的加強,北部山區旅游開發環境得到改善,招商引資步伐加快,旅游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整體上仍處于初級開發階段,旅游業總收入占當地GDP比例還較低,資源開發、精品建設任重道遠。下一步,建議在堅持政府營造旅游大環境,以企業投入建設和經營為主的原則下,重點推進以下四個旅游區的建設,打造生態、休閑、人文景觀旅游精品,以點帶面,梯次實施,加快山區旅游業發展。
(一)溫泉養生谷旅游區。該項目由土地開發中心投資12.8億元進行前期開發,較好地解決了山區旅游資源開發的資金“瓶頸”問題。下一步要在進一步完善規劃的基礎上,注意解決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以人為本,妥善做好農民搬遷安置工作。重點是搞好1300畝安置區及其餐飲、購物等商業功能的開發建設。同時對安置區周邊一定區域進行規劃控制,為今后引進其他景區開發建設的農戶搬遷預留空間。二是加強部門協作,共同推進旅游區建設。林業部門根據規劃要求,分期分批對區內山林進行林相改造,營造優美的森林景觀;水利部門優先考慮區內流溪河段的堤岸建設;交通部門做好105國道的改道方案論證、規劃以及街東高速公路出入口的規劃建設工作。三是加強與周邊景區的聯動,形成“眾星拱月”的旅游網絡。以旅游區為中心直徑30公里范圍內,集中分布自然景區,人文景點,以及有機蔬菜基地、萬畝中草藥種植基地(規劃中)等生態農業園區,旅游門類比較齊全,可參照韶關等地的做法,對于觀光景點逐步實現統一門票制,策劃精品旅游線路,促進各景區(點)的聯動發展。
(二)**風景名勝區。該風景名勝區引進民間資本建設4家五星級度假酒店和“溫泉城”的做法,有效解決了政府投入不足的問題,可以為我市山區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建設探索一條新路子。下一步重點是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推進區內基礎設施和區內山峰、奇石、瀑布、水庫、客家民居、清代古街、百年水車等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整合;開拓思路,創新體制,探索建立科學、有效、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景區(點)運營機制,加強旅游管理,提高經營效益;通過舉辦“國際登山旅游節”等活動,加強宣傳推廣,提高景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文化旅游區。何仙姑家廟及相關道教文化是我市難得的人文旅游資源。該旅游區開發建設的重點是在穩步推進何仙姑家廟的擴建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八仙文化、道教文化的內涵,提高其文化品味;以家廟為核心,整合區內古藤、塔樓、報德祠等旅游資源以及冬瓜基地、千畝魚塘等生態農業資源,發揮規模效應;加強與周邊地區的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畬族村等的互聯互動,形成增城北部山區三鎮“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族風情”三位一體的中高檔旅游區域。
(四)森林公園。森林公園是主要旅游資源,目前尚處于初步開發階段。下一步,重點是按照建設生態旅游區的思路,盡快啟動總體規劃,以森林生態環境為主體,突出自然野趣和森林保健等功能;借鑒風景名勝區的經驗,通過招商引資加快開發建設步伐。
四、加強基地化、企業化、特色化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北部山區七鎮共有農田約21萬畝,約占全市耕地面積的十分之一,既是我市基本農田保護的重點區域,又是我市近郊蔬菜、畜牧轉移的重要承接地。目前,北部山區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產品有遲菜心、冬瓜、粉葛、絲苗米、涼粉草等。近年雖有農業龍頭企業進入山區建設生產基地,但山區農業經營方式仍以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為主,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產業化水平較低。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加快山區農業的發展。
(一)大力推進農田標準化改造。北部山區已進行農田標準化改造的有49400畝,僅占農田總面積的23%?紤]到目前山區剩余未改造的多為百畝連片農田,可適當放寬優先建設的標準到300畝以上,以進一步加強山區標準化農田改造。
(二)加強特色農業基地建設,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與優化。重點扶持娃娃魚、白欖,涼粉草,頭菜,遲菜心、冬瓜,反季節蔬菜、荔枝,三華李、青梅、楊梅、枇杷和反季節蔬菜、中草藥等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建設,推進一鎮一品、一村一品。同時,結合農業標準化工作,全面開展山區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適當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
(三)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到山區發展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業和觀光休閑農業,提高農業生產規;、集約化水平。農業龍頭企業進山區發展,可采取先穩步推進山區耕地使用權合理、有序流轉,形成適度規模后,再由政府扶持龍頭企業進行農田標準化改造及其它基礎設施建設的模式,以避免農田標準化改造后因農戶惜租或過度抬高地租,導致龍頭企業無法進行規模生產的現象。同時,制定更加優惠的貼息貸款、稅收、財政扶持政策,吸引農業龍頭企業進入山區發展。
(四)加大科技興農力度。進一步完善山區農業科技服務網絡,加強農業科技培訓;以龍頭企業、專業協會為主要依托,開展冬瓜、荔枝、三華李、青梅等山區特色農產品新品種、貯藏、加工技術的研究和推廣。
【加快北部山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建議措施】相關文章:
關于加快我市山區綠化的調查與建議08-17
關于加快我市山區綠化的調查與建議08-12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加快經濟社會協調發展08-12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08-15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08-12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08-12
加快山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