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資料大全>說課稿>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4-04-19 08:22:00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的內容。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性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性的規律的數學分支。標準將概率作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統計與概率中的一部分,從第一學段起就安排了有關的學習內容。本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的現象,并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這部分內容可用四個課時來教學。我講的主要是第1課時,例1和例2的內容,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下面我就本節課說一說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2)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生結果。

      2、 過程與方法:

     。1) 創設有趣的活動和游戲,如摸小正方體實驗、涂色活動等,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2) 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于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初步體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 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描述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四、說教學策略:

      1、 說學情 :學生在平時的說話中也會用到可能這個詞,說明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已經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確定發生的了。

      2、設計理念: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于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游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 教具準備:小正方體、盒子、課件。

      五、教學過程 :

      課前活動: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是星期幾呀?那明天一定是星期幾呢?可能是星期六嗎?為什么呢?同學們都盼望周未,因為周未呀!有你們自己自由的空間,那么周未你可能去干什么呢?

      (一) 創設情景,導入課題。

      教師先點明我們要做一個摸小正方體的游戲,讓學生推薦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到講臺上來,但其中只能有一名學生留下來,讓下面的學生都猜,他們誰可能會贏,然后讓學生以剪子、包袱、錘的形式來決定勝負。然后師小結:同學們從剛才活動中,我們可以想到有可能男生贏,也有可能女生贏,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生活當中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引出課題:可能性

      (二) 通過摸小正方體游戲,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感知階段)

      老師和同學進行摸小正體游戲,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讓學生猜為什么另一個同學會總是摸到紅色的小正方體,由于有了疑問,下面的學習就更有了實效性。學生會主動的對所出現的摸小正方體現象進行推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

      (三)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體驗階段)

      通過教學教材105頁的例二,讓學生分組討論,使學生判斷哪個事件是一定發生的,哪個事件是可能發生的,哪個事件是不可能發生的。接著讓學生進行一個即興表演活動,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說一說生活中的事情。進一步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學習身邊的數學。

      (四)應用知識,拓展練習。(升華階段)

      通過對教材108頁練習二十四1、2題和課件上面的練習題的練習,使學生更加深刻的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五)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這節課主要是通過了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親歷過程,學生學習了身邊有價值的數學。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量單位,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過與他們生活比較接近的時間單位時、分、秒。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經驗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了形成較長的時間觀念的基礎。因而教材注意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關知識。

      二、本課教學目標

      1、在觀察年歷卡的活動中,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個月,分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能記住一年中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在年歷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觀察、操作、游戲、計算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學習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三、設計理念

      雖然年月日時間單位是個抽象的概念,但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孩子們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所以在設計課時考慮到這一點,先了解學生已知的內容,自主探究,以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為基本理念。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創新的精神,通過學生的搜集、匯報、展示、交流,教師及時引導學生驗證、推理、提升,在師生互動的動態生成中共同推進學習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設情境導入新課

      1、你知道自己出生的日子嗎?

      2、你還知道哪些特殊的日子?

      3、這里有哪幾個時間單位呢?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比時分秒更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板書課題:年月日

      二、新課探究

      1、你們知道哪些關于年月日的知識?

      2、分析年月日的產生。

      3、引導探索:(1)出示年歷卡,說說通過年歷卡,你已經知道哪些知識?(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年歷卡,分組觀察,討論找出年歷卡中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我們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發現的秘密多?

     。2)小組討論(3)生交流。師:誰來說說你們的發現?

     。4)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逐步完善板書:

      大月(31天)1、3、5、7、8、10、12

      一年有12個月

      小月(30天)4、6、9、11

      特殊月二月平年28天

      閏年29天

      對比xxxx年的日歷看看有什么發現?(二月天數不同,我們把二月是28天的年份叫平年,把二月是29天的月份叫閏年。)關于平年和閏年的有關知識我們下一節課研究。

      數一數:一年中有幾個大月、幾個小月、幾個特殊月?

      4、教學記憶大小月的方法

      師:(1)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記住每個月的天數呢?

      a、歌訣法b、拳頭記憶法。(出示拳頭,師:這是什么?你們有嗎?它能幫我們記住每月的天數,怎樣幫呢?自學課本P48)

     。2)你還有其它的方法嗎?你喜歡哪一種就用哪一種。

     。3)師生共同玩游戲: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二月為什么沒人起立,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5、結合實際進一步認識年月日

     。1)剛才同學們通過研究年歷卡,學到這么多的知識,你們真了不起,F在請你們在20xx年的年歷卡上找到國慶節這一天,你是怎樣找到這一天的?在找出兒童節、教師節、勞動節。你們知道媽媽的生日嗎?找出自己的生日

     。2)請你想一想今年有哪些讓你高興、難忘、或值得慶祝的日子?在今年的年歷卡上圈出來。(學生交流,并說出為什么?)

     。3)同學們已經學會了看年歷卡,而且通過年歷卡知道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F在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想一想,從什么時候到什么時候經過的時間是一年?一月?一日?舉例說明。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總結

      教學反思

      平均數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它也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謝老師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平均數是怎么產生的,使學生認識到它并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一個虛擬的數,使學生理解平均數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本節課有許多亮點。

      一、創設情景、引起興趣

      本節課謝老師通過聯系學生自己身邊的事,在人數不同的情況下參賽比較,“這樣比公不公平”引發學生思維的沖突,讓學生感到數學就發生在自己身邊,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引出求平均數的問題,認知的“不平衡”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教學有了這個過程,學生對平均數的統計意義以及作用才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臨相類似問題時,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去進行比較和分析。

      二、注重思想方法的培養

      謝老師在教學中能通過直面的課件演示讓學生體驗這種方法,并啟發學生發現移動前和移動后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在此,初步小結:什么是平均數?通過例題的深入研究,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數的取值范圍。幫著學生理解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它表示的是一組數據的整體情況,從而使學生對“平均數”的認識逐步清晰。

      三、學會運用平均數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謝老師注意從生活實例入手,通過練習設計,讓學生借助于具體問題、具體數據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性質,豐富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將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24時記時法”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在學生認識普通計時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時間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24時計時法的含義。對于怎樣理解與運用24時計時法,其教學應把握兩點:(1)要利用時間的變化過程,讓學生明白24時計時法是怎樣得來的;(2)能讓學生利用多種方法計算經過的時間。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了解24時記時法,并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了解24時記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由于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記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鞍俾劜蝗缫灰姟。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信息,激發學習欲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序

      設計理念:有位科學家說“喜歡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睌祵W教學活動應該努力成為學生喜歡和好奇的源泉。要實現這一目標,數學教學就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體驗開始,從直觀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問題出發。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出發,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比一比、說一說、議一議的活動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本課教學的設計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組織教學活動,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

      鑒于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五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瞧瞧。(課件出示課本52頁圖)

      2.誰來告訴大家百貨的營業時間?(出示:早上9:00—晚上9:30)

      這兩種計時的方法都能表示出重慶百貨的營業時間。(指早上9:00—晚上9:30)是我們平時習慣的說法,用了“早上、晚上”表示時間的詞,這是普通計時法。

     。ㄖ9:00—21:00)是用什么方法計時的?你們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種計時方法?(請學生說說。)

      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那為什么要采用24時計時法來計時呢?24時計時法又有什么優越性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研究和學習24時計時法。(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利用鐘面來認識24時計時法。

      二、新課

      1.學生動手撥鐘感受一日里鐘表上的時針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時。

     。1)你知道一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什么時候結束的?(引起一天的開始是1:00和夜里12:00兩種答案的爭論)

     。2)出示倒計時的場面:見過這個場面嗎?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一起倒計時,當我們倒數到1的那一瞬間,鐘面上的時針、分針、秒針都指到了幾?這個時刻意味著什么?(舊的一天結束了,新的一天開始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3)現在該知道一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什么時候結束的了吧?深夜12時也叫做0時。0時是白天還是夜晚?

     。4)咱們一起將時針、分針撥到0時,聽清老師的要求,第一:請在鐘面上撥出你一天的作息時間,并說說什么時候你在做什么;第二:請思考:時針在一天里走幾圈,一天共多少小時?另外:撥鐘時只撥時針,分針不動。(學生撥鐘,師巡視)

     。5)一天里時針走了幾圈?第一圈是從什么時候到什么時候?第二圈呢?誰來撥給大家看看?請你撥給大家看看,說說哪個時刻你在干什么。

     。6)對,一天里時針走了兩圈,一天共是多少小時?那你能在鐘面上把24小時數出來嗎?(請一生上來撥、數。)

      2.課件演示和老師講解一日里鐘表上的時針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時。

     。1)咱們也來數一數。(課件演示一日里時

      針走動的情況,同時師生共同數出一天有24小時。)

     。2)一天一共是24小時,我們把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板書: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3.研究兩圈數的關系,得出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的方法。

     。1)孩子們通過撥鐘知道了一天里,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那仔細觀察,外圈的.數表示什么?它和內圈的數有什么關系?先獨立思考,再四人小組交流交流。

     。2)抽生匯報。(鐘面外圈的數字表示中午12時到夜里的24時,是時針走第二圈時對應的時刻。問:第二圈的數具體表示什么?你能找一個數舉例嗎?(時針從0時起共走了幾小時)

      外圈的數和內圈的數相差12。相差12是什么意思?(外圈比內圈多12)

     。3)在實際生活中,鐘面上只有第一圈的數,咱們又怎樣利用剛才找到的兩圈的關系用24時計時法來表示時刻呢?(出示一個9時的鐘面):這是什么時候?(學生引起爭論:上午9時和晚上9時)師:這個時刻既可以表示上午9時,也可以表示晚上9時。板書(上午9時晚上9時)。

     。4)上午9時和晚上9時用24時計時法怎樣表示?(抽生回答,求證:你們也這樣認為嗎?怎么想的?)(板書答案)

     。ㄕn件演示)上午9時是時針時走第一圈所指的時刻,表示一天過去了9小時,所以用24時計時法表示就直接說9時。(板書:9時)

     。ㄕn件演示):晚上9時是時針走第二圈的時刻,從0時起,時針走過了中午的12時,進入了第二圈后又走了9小時,所以用9加上第一圈走了的12小時就等于21小時,表示一天過去了21小時,所以,用24時計時法表示是21時。

     。6)討論、提煉方法:我們用24時計時法表示了上午9時,晚上9時,還用不用說上午幾時,晚上幾時?(就直接說幾時)。那么怎樣用24時計時法準確表示時針走第一圈的時刻和第二圈的時刻?(學生討論)

      請學生回答。

      師小結: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針走第一圈的時刻時,鐘面上時針指幾就是幾時,表示時針走第二圈的時刻時,鐘面上時針所指的數加上12就是24時計時法的時刻。

     。7)下午5時用24時計時法表示幾時?怎樣算的?(板書)

      師小結: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時,這個時刻從0時起過了幾小時,就直接說幾時。

      4.(1)P53的“做一做”:認識了用24時計時法計時的方法,現在咱們就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請你連一連。

      學生翻書第P53頁,先獨立完成,再講評:15時30分用普通計時法怎么說?怎么知道的?23時呢?

     。2)書P54第1題

      5.教學24時計時法的優越性。

     。1)今天老師還為你們帶來了一個小節目呢:(視頻:大風車),是什么時候播出?對于這個節目的播出時間有兩個小朋友發生了爭論:(課件出示)誰說得對?誰又不對呢?學生判斷。再出示第三個用24時計時法的,這樣說對嗎?他也沒說是上午還是下午?

     。2)師:孩子們想一想,24時計時法的優點在哪一點?(簡潔,不易出錯)所以,生活中好多地方都用24時計時法來計時。(課件出示)24時計時法的簡潔、不易出錯的特點使它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是國際通用的一種計時法。

      6.教學P53、例3(計算經過的時間)

     。1)我們工作室的老師們今天下午2時40分乘列車從北京出發,離開咱們在16時45分正點就能到達三石家莊。(出示兩個鐘面),算一算,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

     。2)要求乘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就是求什么?你打算怎樣解決?(讓學生思考一下)同桌的孩子討論討論。(板書:下午2時40分------19時45分)

     。3)誰來說說你怎樣解決?

     。3)學生回答,師:對,你的方法可以用圖來表示:(出示線段圖)。師在線段圖上說詳細點:出發時刻是14時40分,到達時刻是16時45分,要求乘乘列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就是求14時40分到16時45分中間這一段經過的時間,就用結束時刻減開始時刻。

     。4)你能算出百貨商場全天的營業時間嗎?

      三、鞏固練習

      四、全課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知道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收獲?

     。ㄕn的最后讓學生說說收獲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通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里,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學好這部分內容,能為以后系統的學習小數的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之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屬于小數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對小數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所接觸,但由于小數是十進分數的特殊表現形式,其意義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學生要深刻理解小數的意義,還有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現狀,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找出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契合點,利用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系,重視直觀、引導、注重啟發,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內容認識小數,知道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2、能識別小數,會讀寫小數。

      3、通過對一位和兩位小數的初步認識,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認識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而兩位小數是百分之幾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于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五、說教、學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采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張老師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為主,輔以談話啟發法、嘗試法、引導發現法、生生互動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六、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挖掘學生身邊的數學,體現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教師在設計本課教學時開始讓學生進行數字游戲活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讓學生說一說我們身邊的小數同時教師展示自己收集的小數并作為本課課題的切入點。揭示出本節課的課題。

      2、自主探究 , 認識小數

      小數的含義屬于概念教學,較為抽象、教學例題時,教師結合商品的價格并讓學生說說商品的價格所表示的意義,使學生在觀察、分析中發現規律,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概括出小數的概念,歸納讀寫小數的.方法。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是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含義

      教師緊緊結合教材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習以米、分米、厘米為素材的一位小數、兩位小數的含義和寫法。通過觀察、對比、總結出規律。此處采用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3、探究新知,教學例題

      4、應用新知,解決問題結合身高實例,鞏固小數的認識

      為了使課內的練習起到促進掌握知識,鍛煉能力的雙重效果,教師在組織練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兩點:一是練習的形式多樣,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加深,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5、拓展延伸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幾分之一》。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使學生認識、讀寫幾分之一的數,會比較大小。2、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其中我把“認識、讀寫、比較大小”確定為本課的重點。把“理解含義”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二、關于教法、學法

      教學中,我采用“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方法,力求知識讓學生自己學會。同時利用、圖形等輔助教學。

      下面,我就把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展示給大家。

      三、教學流程

     。ㄒ唬┑谝粋環節:復習導入,計劃2分鐘完成。首先我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秋節吃月餅導入復習。我是這樣導入的:中秋節的時候你們吃月餅了嗎?今天啊,老師也帶來了一些月餅,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們愿意嗎?(出示復習題)①把4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②把2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③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從而引出課題:這半塊月餅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數應該怎樣表示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幾分之一”。(板書、齊讀課題)

      【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切入,既激發了興趣,又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ǘ┑诙䝼環節探究新知,計劃用20分鐘完成。

      1、第一個步驟自主探究。我出示自學指導:①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②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③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④先自己看書自學,想一想,填一填,再和同桌說一說。(時間3分鐘)

      【自學指導的設計,能夠更加明確地引導學生自學!

      學生自學過程中,我要深入其中,了解學情督促自學,為匯報作準備。

      2、第二個步驟匯報交流,①我組織學生逐題匯報,并借助幫助學生理解1/2的含義: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板書)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說理訓練,通過練說、指名說、互說等形式理解的1/2含義。

     、诮又龑W習讀寫。重點強調書寫順序,并介紹各部分名稱及讀寫方法。1/2讀作二分之一(板書)。

     、1/4、1/3的認識方法與1/2基本相同,但要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自主理解1/4、1/3的含義。(我適時板書)

     、芙酉聛碓O計了一個拓展練習:舉出生活中幾分之一的數,說說它的意義!臼箤W生知道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用幾分之一的數來表示,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最后進行小結:像1/2,1/4,1∕3,這樣的數都是分數。(板書)

      3、第三個步驟動手操作。共設計2個操作活動:①第一個活動按要求折出一個長方形的1/5,并涂上顏色。②第二個活動拿出喜歡的圖形,折出幾分之一涂上顏色。

      【這個環節將例1和例2的`活動進行了有機的整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數的含義!

      匯報時組織學生到前面邊演示邊匯報,并貼在黑板上,觀察不同的折法,異中求同。

      4、第四個步驟比較分數的大小。(5分)

      出示例題【引導學生借助實物比較分數大小,并總結規律:分子

      是1的分數,分母越大,分數越小!

      【以上就是探究新知,也是本節課的核心環節。我采用想、說、折、比等活動強化重難點;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說來強化思路,培養思維能力!

     。ㄈ┑谌齻環節:鞏固提高,計劃10分鐘完成。

      我設計了3組練習題

      1、看圖寫分數2、判斷對錯。3、寫分數,比大小。

      【通過各種不同層次的練習,鞏固本節課知識!

      (四)第四個環節:本課總結(2分鐘完成)

      【讓學生談收獲,總結歸納本課的內容!

     。ㄎ澹┑谖鍌環節:課堂作業(5分鐘完成)

      【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1、填一填:1/5讀作( ) 三分之一寫作( )

      2、比大。1/4()1/5 1/6() 1/3

      最后設計了一道思考題【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發展!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6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探究口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理解口算算理。

      3、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數學興趣。

      重點:理解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算理,正確掌握口算方法。

      難點:探索多位數乘一位數口算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預伏鋪墊

      1、口算練習,要求直接說出得數,并說一說你用的是哪句口訣。

      6×4= 9×3= 5×3= 9×7=

      2、口答練習

      1)6個十是多少?10個十是多少?150是幾個十?

      2)8個百是多少?10個百是多少?1200是幾個百?

      二、創設情境,復習表現乘法

      1、課件出示教材第56頁主題圖。

      師:3個小朋友來到了游樂園,你瞧,這么多的游玩項目!有過山車,碰碰車……不過這幅圖中還蘊藏著許多數學信息,你發現了嗎?

      (引導學生找出價格信息:旋轉木馬5元,激流勇進10元,過山車12元,登月火箭15元,碰碰車20元。人數信息:3人)

      2、課件出示問題:玩旋轉木馬每人5元,3人要多少元?

      3、指名列式計算。(口答)

      師:在計算5×3時只要用我們二年級學的乘法口訣就能順利解決,你也能像老師這樣提出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嗎?

      根據學生反饋,貼圖呈現問題:

      問題一:玩激流勇進每人10元,3人要多少錢?

      問題二:玩過山車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錢?

      問題三:玩登月火箭每人15元,3人要多少錢?

      問題四:玩碰碰車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錢?

      三、探究口算方法

      1、探究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1)解讀題意,列出算式。

      師:我們先一起來研究第四個問題:坐碰碰車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錢?誰來列式

      2)指名口答列式。

      師:為什么要用乘法計算?

      (引導學生說出:求3人坐碰碰車一共要多少錢,就是求3個20是幾)

      3)探究20×3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師:這個乘法可不能直接用我們學過的乘法口訣來解決了,你會計算嗎?看誰的方法介紹得清楚,讓人家一看就懂!

      ?學生獨立嘗試計算。

      ?反饋:

      方法一:20+20+20=60

      方法二:2×3=6 20×3=60

      ?投影出示學生作品,請學生自己介紹想法。

      教師小結方法一:這位同學將20×3利用乘法的含義轉化成20+20+20來計算,將不會的知識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真是一個好辦法!

      教師引導交流方法二:和這位同學計算方法一樣的學生舉舉手,你們是怎么想的?這里2×3中,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6又表示什么?

      方法三:(若學生沒有呈現這種方法則教師呈現)

      結合小棒圖與算式,師生交流理解:2表示2捆小棒即2個十,3表示有3個20,6表示有6捆小棒,即6個十。

     、苤干f計算含義。

      (引導學生:20×3,20表示有2個十,2個十乘3就是6個十,6個十就是60)

      教師小結:通過將 20×3看作是2個十乘3得到6個十,從而找到正確的得數,這個方法真不錯,接下來我們就用這個方法來試一試。

      3)溝通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算理。

      ?解決問題一:玩激流勇進生人10元,3人要多少錢?

      師:誰能用我們剛學過的.方法來說說怎么計算10×3?你是怎么想的?

      (引導學生說出10×3就是3個十,3個十就是30)

      ?課件依次出示:

      20×7= 200×7= 20xx×7=

      師:直接說出得數,并說怎么想的?

      ?歸納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師:老師發現有幾個學生算得特別快,看來他已經找到計算這類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的訣竅了,誰愿意把好方法跟大家分享呢?

      (交流討論得出:計算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時可以將一位數與整十、整百、整千數中的第一個數相乘,再看看乘數末尾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相應個數的0)

      2、探究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1)解讀題意,列出算式。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第二個問題:玩過山車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錢?誰來列式?

      2)指名口答列式。

      3)探究12×3的計算方法。

      師:你是怎么來計算12×3的?把你的想法用算式或圖形來告訴我們,看誰的方法介紹得清楚,讓人家一看就懂!

      ?學生獨立嘗試計算。

      ?反饋:

      方法一:12+12+12=36

      方法二:10×3=30 2×3=6 30+6=36

      方法三:12×3=36

      ?投影出示學生作品,請學生自己介紹想法。

      教師小結三種方法

     、芙Y合小棒圖理解算理

     、葜该f計算含義。

      師:在計算12×3時,我們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10×3=30,再算2×3=6,合起來就是36)

      4)嘗試計算,歸納算法。

      課件依次出示算式,學生搶答,歸納算法。

      12×4= 21×4= 23×2=

      (交流討論:計算兩位數乘一位數時,一位數分別與兩位數中的個位和十位相乘,把乘得積寫在相應的數位上。)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課內容包括認識一兩位小數和它的讀、寫法。認識一位小數是小數的初步認識中最基礎的知識,它的學習,不僅為學生準確清晰地理解小數的含義,也為今后系統地學習小數的知識打下初步基礎。同時,小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較廣泛,利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來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二、說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知識點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四則運算,初步認識了分數,這是學習小數的起始階段,是對數的認識的再一次拓展。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了解小數的含義,會讀、寫簡單的小數 。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把十分之幾的分數寫成一位小數,百分之幾寫成兩位小數,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中的變與不變,相互轉化的思想教育。

      四、說教學重難點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兩位小數是百分之幾的分數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元角分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于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五、說設計理念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注重體現了以下幾個思想:

      1、《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嘗試采取多種手段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2、講練結合。在課堂上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

      3、增添趣味,驅動發展。在拋出每一個任務時,都創設適當的情景,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4、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課取材于生活,課堂知識的掌握在課外得到了更好的延伸,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增強了情感交流,為生活創造了快樂,體驗到了運用知識的樂趣。

      六、說教學法

      教法:

      1、生活情景引入,新舊知識的銜接,突出小數與生活、小數與分數的聯系。

      2、充分運用直觀演示,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規律,溝通分數與小數的聯系,形成正確的表象。

      3、為學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間,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

      學法:

      1、通過生活情景和已有生活經驗,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

      2、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發揮其內在的潛力,獨立主動地探究知識,不僅學會知識,而且會學知識。

      3、通過比較、分析、概括出小數的含義,在交流中輕松愉快的學習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創造性學習的境界。

      七、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

      八、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引出小數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一開始我便與學生談話:同學們,你們知道現在是幾月嗎?(三月)對,三月是學雷鋒活動月,你們愿意做小雷鋒嗎?(愿意)有個小朋友聰聰到百和超市買文具,可他看不懂標簽上的價格,大家能不能幫幫他?(能)大家一起幫他讀出這些文具的.價格是多少好嗎?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充滿愛心和自信心走進課堂。然后請學生仔細觀察黑板上的數,跟我們以前學的整數一樣嗎?那這些數有什么共同特點呢?通過小組同學交流發現這些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從而引出小數的概念。(板書課題:小數的初步認識)

      2、認識小數點

      通過師生交談:我們以前學習的分數中間有一條線叫什么?(分數線)那么小數中間的小圓點叫小數點讓學生經歷知識遷移的思考過程,認識了小數點。

      3、教學讀法

      我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和知識廣度。聰明的學生可能一下子就能讀出小數,有的學生家長教過或聽到過小數怎樣讀,所以我讓學生大膽試一試,然后經過學生小組討論總結出小數的讀法。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認識以米為單位小數的實際含義

      小數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即便是兒童,也經常會接觸到一些小數,尤其是超市里隨處可見的價格。因此,我充分利用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充分相信兒童的能力,讓他們通過小組討論,自己總結出以元為單位小數的實際含義。

      2、認識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這一部分內容既是全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利用課件演示日常家居中搜集到到的一組有關小數的信息,告訴學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數表示以外,還可以用小數表示為0.1米。然后由學生自己得出3分米用小數表示的方法,進而延伸到5分米以及0.8米表示幾分之幾米的方法,學生通過自己探索深切感知一位小數與十分之幾的關系。然后利用知識遷移探索出兩位小數與百分之幾的關系,并了解到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又通過學生自己的測量活動、匯報身高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為進一步強化所學知識,幫助學生感知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我把練習安排成小動物的跳遠比賽成績,促使學生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練習,在練習中鞏固,從而鞏固了對小數含義的認識。我又以猜謎語的形式展開第二個練習,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到更多關于小數的知識。

      (四)回顧總結 ,完善新知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如果滿分為10分,你給自己打多少分?用我們今天學的小數給自己打一個合適的分數。

      師:今天,大家學到了這么多知識,還發現了許多生活中的數學,老師真為你們高興。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學習中留心觀察,勤于思考,就能發現更多數學的奧妙!

      又一次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首尾呼應,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情感。

      九、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我力求做到形象直觀,重點突出,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最終達到概括、鞏固、提高的教學目的。

      小數的初步認識

      米=0.1米

      米=0.01米

      總之,本節課教學活動我力求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給學生一把在知識的海洋中行舟的槳,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并體驗成功的喜悅。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題目是《統計》,我打算從以下幾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先來說說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標準實驗課程第(三)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教材為了便于學生掌握,為學生的學習新知作了精心的設計。內容的選擇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如統計喜歡的動物卡片、統計學生喜歡看的比賽,喜歡的玩具等等。本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學會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今后進一步學習(統計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作好鋪墊。

      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進一步吐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難點是(讓學生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解決重難點的關鍵,我認為是(選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內容,并且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課程標準的理念出發,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1.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2、在學生填寫統計表,畫條形統計圖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具和學具上需要準備的

     。ǘ嗝襟w課件,動物圖片,練習紙等)。

      二、說說教法學法。

      "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是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著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學法上是這樣設想的:

      首先說說教法的設想:本課時的學習是在學生一年級原有的基礎之上來學習的,因此在教學時我將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數學建模和學習經驗,選擇和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在學習過程中盡量增加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法去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從而感受統計的意義,形成統計的觀念。

      再來說說學法的設想:《標準》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學生學習新知的主要方法。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互相討論、分析、研究,留給他們足夠的動手實踐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體驗統計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全情參與中不知不覺中學會新知,發展能力。

      三、說說教學程序的設計。

      《標準》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課堂生活化,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在設計教學流程時努力做到"讓學生在生動的情景中學習"、"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培養良好的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特地設計了一下的教學環節:

      1、情景激趣,揭示課題。

      課的開始,我創設了班級"迎新大聯歡"的情景,讓學生戴上動物頭飾進行活動,準備了虎、狗、兔、烏龜動物圖片貼于黑板之上,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頭飾,在題卡上打"√".教師提問,老師該如何準備這些頭飾,你們有什么好的辦法?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統計。這樣設計,特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方面為新課的探究準備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學生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養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學生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整理數據,填入統計表中,然后匯報數據記錄情況,教師提問,你們是用什么方法進行統計的,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學生各種統計的方法,可能會有正字法,"畫△"等方法,這樣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并且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2)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每格表示1個單位,最多數量為10)中表示出每種頭飾的數量,在答題紙卡上完成。教師提供的統計圖只有10個格子,比如小兔有16個時,學生們肯定會有不少意見,認為在這個條形統計圖上無法再繼續,這是老師抓住機會,問"小兔有16個,畫16個格子不夠了怎么辦",小組內進行第一次的討論,交流,動腦筋、想辦法,教師巡回指導,及時了解學生的討論情況,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反饋交流。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邊一欄中繼續畫等,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多媒體上出示。③當有學生想到把1格分成兩小格,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的媒體展示,問問學生怎么一分為二就夠了,1格表示幾個,多請兩個學生講講為什么一格表示兩個單位之后,小兔的數量16能科學的表示。

      對于以上反饋的三種方法,學生先獨立觀察比較并思考,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再進行第二次的小組交流,然后統一看法:當數據較大時,用"一格表示2個單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學習中還可以用"表示一格3個、5個……甚至更大的單位。

     。ㄋ季S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問題才有思考。這一環節的設計,我從學生的困惑和問題出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統計活動中去,讓學生根據收集的數據自己提出問題,并尋求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在一次一次的討論、交流、傾聽中深刻理解了統計意義和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上,學生把每種動物頭飾的數量表示出來。在獨立完成的基礎上,教師提問:如16個頭飾為什么只涂8格?4個頭飾在剛才的統計圖上涂了4格,現在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這樣看似簡單而不經意的提問,其實能對學生理解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和含義有很大的幫助。

      接著請學生看著統計圖,說說從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采用同桌一問一答的形式分析這個統計圖。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創設"開聯歡會老師去買冷飲"的情景,出示所買的各種冷飲的統計表,數據分別是:10、6、11、17,以及兩個條形統計圖(分別是每格表示1單位,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讓學生進行選擇,統一意見,選第二種統計圖比較合理。

     。2)接下去是學生嘗試這完成這個統計圖,有困難的進行小組的第三次討論:11該涂幾格,怎么涂?給學生充分的展示思維的時間,然后進行交流反饋,教師根據反饋在多媒體上進行講解和示范,帶給學生科學正確的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師問:看了這個統計圖,假如你是冷飲店的老板,你會怎樣進貨?說說理由。

      象這樣問題的提出,一方面學生對這個現實存在的問題很感興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另一方面,學生能真真切切的體會到統計知識的是實用性,()比老師空洞的說教強得多!并且《課標》要求本節課的教學,教師應注意在統計活動中,引導學生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樂于與同伴交流,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以及分析、比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環節的設計,都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交流。

      3、鞏固深化,課外延伸。

     。1)教師創設"聯歡會演節目"的情景,出示一個不完整的條形統計圖(下面沒有內容),請學生觀察說說缺了什么?然后給出提示,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將統計圖補充完整。這使學生將統計圖的有關知識與分析統計圖反方法的有機結合。

     。2)設計了一個"課后小調查".小組合作調查班級同學最愛看的圖書種類,制成統計表,并根據調查結果對學校圖書室提出建議。

      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質量的一種反饋以及課堂的延伸。

      4、總結全課,談談該受。

      這一環節,請學生回憶一下自己剛才學習時的表現,你有什么收獲?

      談談你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感受或本組同學在這節課中的表現。

      這樣,通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與看法,學會評價自己,評價他人。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始終堅持"將課堂還給學生",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和創造者。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高度的系統性、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針對這一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本課時的目標分別為:

      1、通過實物、多媒體的運用,使學生理解“周長”的概念、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應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刻苦鉆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貫穿全局、帶動全局的核心內容,它是由各部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周長的概念以及周長的計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到今后學習的各種圖形的周長計算。我給這個課時的教學重點定為兩個——理解周長的概念與周長的.計算方法。這兩個教學重點我是這樣來突出的:

      1、理解周長的概念

      這個重點我是分三步來進行:

      第一步: 導入

      上堂課我們已經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節課我們要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誰能說說“周”是什么意思?“長”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理解認識周長這個概念

      出示一些圖形讓學生說出哪部分是這些圖形的周長?

      然后再出示長方形、正方形的實物讓學生說說周長。如書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籃球場的平面等。

      第三步:總結歸納

      小學生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通過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在感性上認識了周長,這時要將感性上升為理性認識,通過討論、總結、概括什么叫周長?最后得出圍在每個圖形邊長的和,叫做這些圖形的周長。這個教學過程是學生全面、自然的、主動的學習的一個過程,而不是老師把知識強加給學生的過程,教師只起到了點拔的作用。

      2、周長的計算這個重點分兩步進行

     。1)創設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題,誰能計算這個長方形的周長?請你想幾種方法來計算周長?討論估計有三種情況:①用繩子量②用長方形滾動③各條邊相加。這是一次訓練學生創新思維的練習。在沒有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學生的思維狀態下,通過學生自己思考得出的方法,無疑都是一種好辦法。我們可以發現各種方法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用繩子量不方便,存在誤差;用長方形滾動小實物可以,大實物、畫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圖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過量各條邊的長度,把各條邊相加。但是量幾條邊呢?通過討論,學生認為只要量長和寬就行。聯系以前的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學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學中也使舊知識得到了很好的遷移。然后要求學生列出求這個長方形周長的算式,并要求說出你這樣做的依據。

      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大至會有以下幾種做法:

     、4+3+4+3也就是“長+寬+長+寬”其實這就是用繩子量和長方形滾動得出的方法。

     、4×2+3×2 也就是“長×2+寬×2”這是利用長方形對邊相等的性質來做的。

     、郏4+3)×2也就是“(長+寬)×2”長和寬折起來,長方形周長就是長邊與寬邊和的2倍。

      2、討論總結、歸納方法

      再次討論,說說哪一種方法好?為什么?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的方法是“(長+寬)×2”。

      三、課堂練習設計

     。ㄒ唬┑谝粚哟危夯揪毩

      1、周長概念掌握的練習在新授前,安排一組圖形說說周長。

      2、圓周長計算的基本練習。

      書中的全部練習題都做為基本練習題,分三個小層次進行。

      先是進行直接計算的模仿練習,安排了練習中的第1、2小題。

      然后是動手測量后計算的題目。安排了練習中的3、4小 題。動手操作能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能起到幫助理解,尋找規律之橋梁作用。通過動手量課本封面的長和寬計算周長與用線圍課本一周量出長度,這兩個結果進行比較,使學生知道,由于我們在用線圍時會形成誤差,所以結果會有些不同,其實周長應該是相等的。

      最后設計的兩道應用題。小學數學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要重視與學生生活相聯系,要結合基礎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將學到的數學知識和方法,用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根據大綱要求這個練習層次我安排的是練習中的5、6兩道應用題。

     。ǘ┳兪骄毩

      這個練習層次我設計的練習是已知一個長方形周長是10分米,長和寬是多少分米?

      這是一道一題多解的題目。教師可采用可移動的線框進行演示,學生通過討論得出,周長不變時,長與寬是同時要發生變化的。

      練習的設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既掌握了周長的計算方法,又使學生學掌握了周長與長、寬的關系。

     。ㄈ┑谌糠郑喊l展練習

      用長5厘米,寬4厘米的兩個長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周長是多少?

      可以發現這是一道發散思維與創新能力訓練的題目,這道題的設計是為了能讓學生更靈活地運用知識,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分析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特別為優等生而設計的一道一題多解的題目。共有兩種不同的拼法。

     。5+8)×2=26(厘米) (10+4)×2=28(厘米)

      四、創新能力的培養

      本堂課從三個方面來進行滲透、培養。

      1、怎樣測得長方形周長時,通過學生討論自己得出用不同的方法:用繩子、用長方形滾動、用邊長相加。這里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

      2、長方形周長計算時,三種計算方法:長+寬+長+寬;長×2+寬×2;(長+寬)×2哪一種好?學生先進行嘗試練習,通過自己去嘗試練習后找出答案。

      3、變式練習中一題多解的練習,通過練習,學會用不同的思維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青島版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第2~5頁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千克和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質量概念,這既是本單元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教材一開始先讓學生掂同樣大小的木塊和鐵塊,通過肌肉來感覺輕重的含義。再讓學生看用牛皮筋系著的字典、文具盒、泡沫塑料,由于重量的`不同,牛皮筋伸長的情況也就不同,這樣就能使抽象的“重量”變得直觀形象。接著教材介紹了日常生活里常見的一些秤,使學生加深用秤可以稱出物體有多重的印象。

      教材還進一步聯系實際生活,用一系列的操作讓學生認識1千克,幫助學生建立1千克重的觀念。

      二、說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輕重的含義;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觀念。

      2、能力目標: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觀察、想像、交流、實驗等能力。

      3、情感目標:了解、體驗身邊的數學,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三、說教學過程:

     。ㄒ唬└兄嘏c輕,認識物體輕重的含義。

      1、出示大小一樣的木塊與鐵塊,放在手心里掂一掂:你發現了什么?

      2、演示:把一塊泡沫塑料、一個文具盒、一本字典,用橡皮筋掛起來,你又發現了什么?

      師:從上面可以看出,每一個物體都有輕重。有時候物體一樣大,但卻有輕有重,有時候物體雖然大,但卻比較輕。為了表示出物體有多重,我們先要認識重量單位,這節課先學習“千克”。千克是國際上通用的重量單位,簡寫成“Kg”。

     。ㄒ唬⿲嶒灢僮,感知1千克。

      1、介紹常用的一些秤。[+小學教學設計網_=}

      2、指導操作,認識1千克。

     。1)秤一秤:臺上的這袋大米是不是重1千克?

     。2)掂一掂:把這袋大米托在手里,掂一掂它有多重,邊掂邊告訴自己:“這是1千克重”。

     。3)估一估:1千克黃豆有多少,從盆里把黃豆裝到塑料袋里,估計有1千克了就停下來。

      稱一稱,與1千克相比怎樣?輕了怎么辦?重了怎么辦?調整稱出1千克黃豆。

     。4)猜一猜:臺上這樣大小的桔子(蘋果或熟雞蛋)1千克大約有多少個?小組合作稱一稱,看結果怎樣?

      數一數后交流:分別有幾個?都是稱出1千克的桔子,為什么個數會不同?

      師:8個這樣的桔子、18個這樣的雞蛋都大約重1千克,1千克又叫1公斤。還有哪些物體大約重1千克呢?課后請小朋友到商店去了解一下,記錄下來,明天交流。

      3、指導學生分組操作,了解幾千克、幾十千克物體的重量。

      師:我們通過稱一稱、掂一掂,知道了1千克的物體到底有多重了。如果把其中兩樣合起來有多重?把其中三樣合起來呢?

     。1)輪流用手掂一掂2千克、3千克的物體有多重。邊掂邊告訴自己:“這是2千克,這是3千克”。

     。2)以組為單位稱出每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互相抱一抱,感受幾十千克有多重。

      三、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了解了哪些知識?

      四、運用知識,完成練習。

      1、書本第5頁的第3、4題。

      2、同桌先互相討論,再填空。(略)

      3、趣味題:狗大叔開了一家米店,店里沒有秤,只有一個大桶和一個小桶,大桶裝滿米,米重5千克,小桶裝滿米,米重3千克。小豬要買1千克的大米,能不能買到?為什么?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這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秒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習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可以加深對時間單位實際大小的認識,培養時間觀念。教材先通過例1及“做一做”第1題,教學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由于學生還未學習兩位數的乘除法計算,所以只出現數目較小的,能夠用加法計算的把較大單位變換成較小單位的換算。例1中求2時等于多少分,由1時=60分,就可以推導出2時等于多少分了。例2編排的是學生早晨上學的情境,圖上提供下列信息:7:30離家,7:45到校,要求算出: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在具體的計算方法上,教材提供了多種思路,有從鐘面數格的,也有列算式的,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

      (2)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3)培養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創新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認知規律,今后學習和生活中,會經常遇到時間單位的換算和求經過時間的應用,內容較為重要,所以我確定了本節教學的重點,能正確進行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和計算兩個時刻之間經過的時間。由于這幾個相鄰時間單位的進率是60,與以前學習的十進不同,以前的學習經驗對本課有負遷移作用,同時學生沒有學習兩位數的乘除法,也給本課教學加深了難度,因此教學難點也是時分秒間的換算和計算經過時間。

      二、說教法

      這節課我主要用嘗試法、直觀演示法、觀察法、圖示法等教學方面有機結合。本節課可以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引導他們進行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嘗試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要求學生進行嘗試計算經過的時間,把學生推到主動的地位。圖示法直觀而形象,學生學習起來既感興趣,又能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本課在學生疑難處,可采用圖示法。如求經過時間,對于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讓他們親自動手撥一撥鐘表。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能力。本課教學的學法培養方面主要做到二點, 1.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主體具有主動探索的意愿時,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活動。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驗證、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會獨立探索知識的方法,掌握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和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發現新知識、新經驗,充分發揮作用,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人們在進行口頭表達的時候必須同時進行緊張的思維活動,因此,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對培養思維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本課放手讓學生能夠學會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歸納、總結學習方法,并在自己獲取中的成果中享受成果、消化成果、滲透成果,學會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交流匯報中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課件出示聰聰學習時的情景)

      師:學習了時分秒的知識后,聰聰比以前更加珍惜時間了。

      1、 學習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

      師:這是聰聰數學日記中的一段話:“學習了時間的知識,我發現時間真的很寶貴,我決心改掉做作業磨蹭的壞習慣。原來周末完成家庭作業需要2小時,現在完成同樣多的作業,用了110分!甭斅斢羞M步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預設:根據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不難發現聰聰有進步,學生都是看她完成同樣多的家庭作業所需的時間是否少了。怎樣判斷他所需的時間了呢?此時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并板書。

      可以先把2小時與110分化成相同的單位,也就是先進行時間單位間的換算。板書:時間單位間的'換算,再進行比較。①1時=60分,2時=60分+60分=120分>110分;②1時=60分,110分等于1小時多50分,還不到2小時。從中都可以看出聰聰現在做家庭作業的速度快了。

      【創設“學習了時分秒的知識,聰聰比以前更加珍惜時間”這一情境,目的在于讓學生珍惜時間。同時以“聰聰有進步嗎”這一問題將學生的關注引向比較兩個時間量上來,進而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并提倡算法多樣化!

      師:剛才同學們應用時分之間的進率進行了時間單位間的換算,請同學們快速獨立完成下面的練習。

      (1)62頁做一做第1題。3時=()分 4分=()秒

      (2)63頁第2 題。

      在學生獨立完成后,組織學生交流,請他們說說是怎樣想的。

      2、 學習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師:為了科學、合理的安排一天的學習、生活,聰聰還特意制訂了自己的作息時間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課件出示聰聰的作息時間表)

      上午

      6:30——6:45 起床、洗漱

      6:45——7:00 晨讀

      7:00——7:20 吃早飯

      7:20——7:35 去學校

      上午7:40——下午3:45在校學習、吃午飯、午休

      下午

      3:45——4:00 回家

      4:00——4:30 自由活動

      4:30——5:30 做家庭作業

      5:30——6:00 吃晚飯

      6:00——8:00 課外活動

      8:00——8:10 洗漱、睡覺

      師:聰聰每天早上起床、洗漱要用多少時間?你是怎樣知道的?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以聰聰的作息時間表為素材,放手讓學生嘗試計算聰聰每天早上起床和洗漱需要多少時間,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計算經過時間是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預設:在具體計算時,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算法,學生可能會借助鐘表推算,也可能直接計算。無論學生想到了哪一種方法,都讓學生說一說思考過程,再鼓勵大家想一想還有沒有不同的方法。對于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還可以讓他們親自動手撥一撥鐘表.

      如第一題是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也可以直接計算:45-30=15分

      師:看看聰聰的作息時間表,你能解決下面的問題嗎?

      (1) 從聰聰的作息時間表中任選一件事,算一算他完成這件事需要多長時間?

      (2) 你是在何時做這件事的?你用了多少時間?比較一下,你有什么想法?

      【本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聰聰每天做的事是三年級學生所熟悉的,他們有自己的親身經歷,所以在學生獨立思考后積極組織學生交流,在關注學生是否能夠準確計算經過時間的同時,了解他們各自的時間安排,并適時引導學生合理安排時間!

      二、鞏固內化,應用新知

      師:在聰聰的生活中常常需要進行時間的計算(板書;時間的計算),例如;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等,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如此,讓我們一同看看。

      1、第62頁做一做第2題。

      (1)請學生說說:圖中講了一件什么事?從圖中可以獲得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2)學生獨立解決提出的數學問題。若學生沒提出書上所說的問題,老師提出來,請學生幫忙解答。

      (3)組織學生交流。

      2、64頁第5題

      請學生獨立從圖中獲取信息并解決所提出的數學問題。

      組織學生交流。如果部分學生有困難,可以讓他們借助鐘面模型加以直觀演示。

      3、66頁第9題

      請每個學生 填寫自己每天的作息時間。

      在小組里進行交流,比一比誰的時間安排得比較合理。

      【從模擬的情景回歸現實生活,使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三、總結全課,課外延伸

      1、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是從8:20開始,現在時8:56,這節課我們已經上了多長時間?

      這這三十多分鐘時間里,你學會了些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設計“這節課我們已經上了多長時間”這樣一個問題,緊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同時鼓勵學生思考、反思自己還存在的疑問,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提出的疑問可采取同伴交流當堂解決,也可課后查找資料!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87-88頁例3,并且完成做一做和練習二十二1-2題。

      2.教材分析:這個例題是含有兩個已知條件兩步應用題。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一步應用題的基礎上,又在四冊和本冊教材中學習了三個已知條件兩步應用題,之后進行教學的新知識。兩步應用題是本冊重點內容之一,同時它在應用題教學中又占有重要地位。在兩步應用題中,連續問是基礎,三個已知條件是過渡,兩個已知條件是重點。例3是學生首次接觸的兩個已知條件兩步應用題。它應當是重點中的重點,為此給學生造成顯明、深刻的第一印象是十分必要的,科學、合理地設計好本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3.教學目的:根據大綱精神和教材意圖確立如下三個教學目的。

      (1)通過多(少)幾求和,幾倍求和(差)應用題的解答,使學生初步認識有兩個已知條件兩步應用題的結構,初步學會這類應用題的解答方法,進一步加深對兩步應用題的理解。

      (2)通過條件變換,知識遷移,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推理能力和求同思維、求異思維能力。

      (3)通過本節知識學習,向學生滲透事物間是有"聯系的"、是可"變化的"、"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教學重點應當是;有兩個已知條件兩步應用題的解題方法。兩個已知條件,其中一個條件在解題中用兩次學生很少接觸是教學難點。教學關鍵是正確分析數量關系找準中間問題。

      二、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節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水平,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1.運用遷移規律、比較的方法進行啟發誘導式教學。

      2.運用線段圖、討論、總結等方式和解題思路分析,激發主體參與意識,調動主體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深化學法訓練。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教材編者是按照:復習-例題-想一想-做一做-練習題為一個完整的知識系列或是教學過程安排的。其中每一環節均有其自身的側重點。復習的目的`在于遷移引新,例題的目的在于探究解題思路,想一想的目的在于擴展知識,舉一反三,做一做的目的在于內化知識、強化能力、訓練思維。因此教學過程設計五個環節。

      (一)復習舊知,抓遷移。

      用復習題引入新課。這一復習題是本節知識的生長基礎,要有意識地把復習題向例題導入。為此分四個層次完成復習題。

      1.出示復習題:"飼養小組養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共養兔多少只?"并出示符合題意的兔子彩圖,目的在于引起學生興趣、注意力和理解題意。

      2.獨立解答本題(指名板演),同時教師畫出復習題的線段圖。這個線段圖主要為新授作伏筆,同時也從不同角度理解題意。

      3.共同訂正復習題。

      4.變條件、抓遷移。如果把"16只白兔"改為"養白兔比黑兔多6只"應當怎樣算?因為復習題學生都順利完成,而經此變化學生便會達到"欲罷不能"的程度,會極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就此激情入境導入新課。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兩個已知條件兩步應用題"。并簡單提出學習要求。(略)

      (二)探究新知抓思路。

      這一環節是落實教學要求的中心環節,通過啟發誘導、分析比較、推理判斷和線段圖的直觀理解,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及探究例題的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

      1.出示例3:"飼養小組養10只黑兔,養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養多少只兔?"

      2.指名讀題,并找出已知條件與所求問題。

      3.比較例3與復習題相同點與不同點。意在理解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

      4.討論:

      (1)參照黑板復習題的線段圖想一想例3的線段圖與它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地方?

      (2)誰能把復習題的線段圖改成例3的線段圖?讓學生參與畫圖活動,培養畫圖能力,并實現圖形的遷移。

      5.學生改圖,教師適當幫扶。以上幾步旨在理解題意和理解數量關系,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意識,形成能力。

      6.借助線段圖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抓解題思路。

      (1)教師指圖說題意。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題意。教師要指出圖中四條線段,五種數量及其包含的與所求有關的兩層數量關系。

      (2)分析數量關系、抓解題思路。①要求一共養兔多少只,根據題意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為什么?②根據已知條件能直接算出共養兔多少只嗎?為什么?③根據什么條件可算出白兔的只數?以上幾步是按分析法訓練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題思路。下面兩步用綜合法進行解題。④想一想應先求什么?為什么?怎樣求?學生口述算式:10+6=16。⑤所求問題是否求出?為什么?應怎樣求?學生口述算式:10+16=26。

      7.學生看書消化例3,并完成例3中的填空,提出不懂地方。

      8.讓學生用分析、綜合法口述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同時師生共同把黑板例3補充完整。

      9.小結例3。

      (1)共同總結解題方法:①先求中間問題②再求所求問題③根據數量關系求出中間問題是解題關鍵。(2)抓難點。例3"10"用了兩次每次意義一樣嗎?為什么?

      (3)強化審題。比較復習題與例3都有兩個已知條件為什么有的一步計算,有的兩步計算?

      (三)聯系比較抓擴展。

      完成"想一想中的兩個問題。主要聯系例3變換條件,進行比較,使靜態知識變成動態知識,使單一知識點變成知識鏈。從而合理擴展知識,實現舉一反三。通過例3完成了四個方面知識教學,"想一想"擴展兩方面內容,因此分兩層進行教學。

      (1)看書中第一題該怎樣想?怎樣做?①學生試著改題。②出示改好的題。③對比例3找出聯系和區別。④學生說思路和方法。⑤獨立完成并共同訂正。

      (2)出示第二個問題,問該怎樣解答?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偏重中下生。指名回答:每步算什么?為什么這樣算?師生共同回顧上兩題,聯系例3回答:1.變化的地方是什么?2.沒變化的地方是什么?

      (四)練習鞏固、抓內化。

      這一環節是內化知識、訓練思維、培養能力、掌握解題思路、形成技能的重要環節,是實踐的環節。

      (1)求同思維內化知識。完成"做一做"兩題。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如何確定用一步還是用兩步運算。二題是鞏固幾倍求和。

      (2)變式思維拓寬知識。完成練習二十二前兩題。一題是逆向思維拓寬知識。二題是幾倍求差,是本課、擴展的第四方面知識?杀日"想一想"解答。有余力的學生可嘗試改變本節做過的問題。

      (五)全課總結、抓規律。

      課堂過程實質上是按照認識--實踐--再認識的過程進行的。全課總結是再認識的過程,是認識的升華和飛躍,時間雖短卻起到畫龍點晴、概括規律的作用。

      本課總結:

      1.總結解題思路。2.總結解題方法。3.總結例3所擴展的知識鏈,培養發散思維意識。這樣把規律性東西條理化,總結出來,使學生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教材從材料的選擇到呈現方式,都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知道秒的意義,探索分與秒的進率關系,體驗1分、1秒的長短,初步建立1秒、1分的時間觀念。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發揮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力,在探索交流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難點: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教具準備:

      課件、鐘面、口算卡片、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目標,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引導觀察、學具操作、組織討論探索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發展過程,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說學法

      “教法為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的縮影”,在學法的指導上,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議一議、做一做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感知秒,體驗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中共同發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說教學過程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這節課我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回想春節聯歡晚會倒計時情景,從學生熟悉的春晚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出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秒,揭示課題:秒的認識。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1、認識1秒

      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鐘面,想想你還知道哪些有關秒的知識呢?四人一小組交流自己的認識。

      這一小節,我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時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反饋等學習活動,探索出:秒針是鐘面上最細最長的一根針、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就是一秒。(板書: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

      2、認識幾秒

      出示課件,提問:秒針從數字幾走到數字幾經過了多少秒?為什么?這樣反復多次地練習,讓學生說出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學生是一小格一小格地數,有的是一大格一大格地數,體現方法的多樣化的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方法進行優化。

      3、探究分與秒的關系

      讓學生認真觀察鐘面,想一想:秒針在鐘面上走一圈是多少秒?秒針走了一圈后分針有什么變化?從分針與秒針的走動,你發現了什么?

      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全班匯報。得出結論:1分=60秒。(板書:1分=60秒)

      分與秒的關系是本課的重點,所以在這一小節我采用個體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匯報總結的方式來解決。因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索,給予學生充分信任。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有利于培養他們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4、實驗活動,體驗時間

     、袤w驗1秒

      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聽“嘀嗒”聲感受一秒的時間,再讓學生用一個動作來表示一秒的時間?赡苡械1秒鐘會拍一下手,有的會翻一下手腕,有的會眨一下眼睛,就讓學生用自己想的動作跟著“嘀嗒”聲做一做,充分地體驗時間單位“秒”。

     、隗w驗1分鐘

      讓學生拿出口算卡片在1分鐘里進行口算練習,體驗1分鐘的長短。在這個環節的設計我是這樣考慮的:口算是我們數學課堂一項基本的'訓練,把它作為1分鐘的體驗內容,可以讓我們活動的數學成分更濃,讓學生對1分鐘有更充分的體驗和感受。

      5、知道1秒的價值,懂得珍惜時間

      播放課件,通過介紹我國體育健將劉翔110米欄奪冠的成績和一些現代化工具在1秒鐘里創造價值的一些數據,讓學生感受到1秒雖短,但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價值。借此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和愛國主義教育。

      6、時間名言欣賞

      通過欣賞時間名言,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對學生進行了一些情感的熏陶。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填寫合適的時間單位。

      每天大約睡( )小時 大約需要20( ) 大約需要25( )

      2、練一練。

      (1)1時=( )分 1分=( )秒

      (2)秒針走一圈是( )秒,走半圈是( )秒。

      (3)鐘面上有( )大格,有( )小格,又細又長的針叫( )針。

      通過層次性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并靈活運用,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自我評價,享受收獲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呢?

      讓學生自己歸納所學內容,既能使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又能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享受成功的喜悅,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知識網絡,培養概括能力。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我用精煉的語言對教學內容進行概括,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簡潔明了。

      板書:

      秒的認識

      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

      1分=60秒

      在這整一節課,我盡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實踐體驗,鼓勵他們去討論、去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數學的世界里快樂地翱翔!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乘法”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算理和計算法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又是“兩位數乘兩位數口算乘法和乘法估算”的繼續學習。教材在編排時注意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從而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算理和計算方法。為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的算理打基礎,也為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和混合運算的學習作準備。因此,本課時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全冊的一個重點,對今后進一步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還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根據他們的認知規律,我們不僅要設計色彩鮮明的課件和情境進行教學,而且還要使他們感受到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是一種需要。

      三、學習目標的確立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學與教師指導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得多少個“十”,乘得的數的末位要和因數的十位對齊。

      3、通過師生共同探究學習,使學生體會到用豎式計算比口算更方便,從而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學習重、難點: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正確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

      難點: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算理。

      四、說學法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地應用。同時還指出,在學習過程中要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觀察,對比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通過估算和計算,讓學生更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合作及應用數學意識。因此在本節課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只有將計算教學置于現實問題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問題融于一體,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討學習計算方法,才能讓學生切實的體會到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并且感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同時也設計了自主探索、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計算方法,探索新的計算方法,給學生創設了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空間,逐步的`加深對算理和法則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輕松地獲得新知識。

      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了他們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并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

      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說于口。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并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五、教學流程預設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于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盡可能把實踐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學習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3分鐘)

      筆算并說出計算過程。

      41×717×5

      這是上冊我們學習的一位數乘多位數,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板書:筆算乘法)通過今天的學習希望大家能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并正確計算。

      二、以標導學解讀探究(15分鐘)

      1、自學例1。

      自學提示:

     。1)自學例1后說一說圖中展示的內容是什么?怎么列式?

     。2)觀察乘法豎式:

     、傧扔谜l乘誰,怎么乘?說出計算順序。

     、谠儆谜l乘誰,怎么乘?說出計算順序,怎么照位?

      2、自學反饋:指名讓學生說老師邊板書。

     。玻

      ×12

      ————————

     。矗福撸撸玻础粒

     。玻 __24×10

     。撸撸撸撸撸撸撸

     。玻福

      24×12中的12可以分成幾部分?怎樣求出這兩部分的得數?

      得出這樣便于口算的道理,也為幫助學生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埋下了伏筆。與此同時也允許學生把12用他們認為更便于計算的方法進行計算。另一種是直接用豎式計算。豎式的擺法學生肯定沒問題,對于第一步如何計算也難不倒學生,關鍵是第二步、第三步,通過學生自己探索算法,讓學生弄清第二步、第三步為什么這樣寫?根據學生的匯報,強調書寫格式并板書,用個位上的2去乘24,乘得的積是表示48個一,積的末尾要和個位對齊;用十位上的1去乘24,乘得的積表示24個十,乘得積的末尾要和十位對齊(個位上的0省略不寫);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ㄟ@樣利用遷移原理,使學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對算理和算法的認識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突破了教學難點。)

      3、教師點撥:

      筆算乘法時:(1)從個位乘起,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上的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上的數,得數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個位對齊;

     。2)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上的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上的數,得數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十位對齊;

     。3)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5分鐘)

      1、完成63頁的做一做。

      同桌互相檢查。

      口答:

      A、計算23×13時,先算()個23,再算()個23,最后算()

      B、計算41×21時,先算()×(),再算()×(),最后算()

      2、拓展練習

      書柜桌子椅子

      44元43元12元

     。1)買12個書柜要多少錢?(2)買21張桌子要多少錢?

     。3)買14把椅子要多少錢?

      四、梳理知識總結反思(1分鐘)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誰能說一說計算過程。

      五、課堂檢測(7分鐘)

      1、筆算下列各題。

      2、判斷正誤。(對的畫“√”,錯的畫“×”并改正過來)

      34232242

      x12x21x21x21

      ————————————————

      68432242

      34624484

      ———— ———— ———— ————

      102663482882

      3、長途電話的收費標準為每分鐘1元2角,爸爸打長途電話共用了14分鐘,應付多少錢?

      思考題:(6分鐘)

      1、明明在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題時,把第二個因數22個位的2看做5結果比第一個因數多出11,這兩位數的乘積應是多少?

      2、海龜出生后體重平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后它的體重將增加到4080克,你知道它剛出生時有多少克嗎?

      六、教學建議

      1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盡量讓學生自己總結。

      2、重視對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的嚴密性、邏輯性的引導。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5

      教學重點和難點: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于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教學目標:從生活中了解小數,明確要用小數表示的必要性,經歷觀察、測量、猜想等學習活動,感受、體驗小數產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說出小數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小數的讀、寫方法,并正確能讀寫小數;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理解、抽象小數的意義。通過觀察、測量,讓學生充分感受、體驗小數產生于生活,從而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在合作與交流中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了解小數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廣泛運用,體驗數學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和樂趣。

      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創設情景,請學生說一說搜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數,讓學生自由說一說。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隨機板書:

     、僖粡堊雷拥.高度是0.7米;

     、诮淌掖皯舻膶捠0.85米;

     、垡环菽暇┏繄髢r格是0.50元

     、苊慷入姷膬r格是0.52元。

     、菀豢冒说闹亓渴0.625千克。

     、迠W運冠軍劉翔的身高是1.89米,體重是74.11千克。

      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這些地方需要用小數來表示?讓學生知道在生活中用小數來表示的必要性。

      讓學生在讀一讀這些小數,在讀的過程之中,如果有錯誤,教師當即指導。

      3、問:這些都是小數,你知道關于小數的哪些知識呢?

      關于小數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們就進一步研究小數的意義。(揭示課題)

      這樣的設計,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欲望的火花,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新授部分

      1、0.7米表示什么意義?誰來說說(借助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師帶領學生完整說:剛才我們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1分米,就是1/10米,還可以寫成0.1米。誰也來就像這樣完整說一說。

      師:這就是0.7米的意義。

      師:對照板書中的分數和小數,你能發現什么?

      學生思考后再交流,十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反之,一位小數也可以用十分之幾表示。

      問:十分之五等于多少?0.8等于多少?

      2、像我們過去三年級所認識的0.1米、0.2米以及0.7米都是表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分數,那么1米還可以平均分成多少份呢?

      每份長1厘米,就是1/100米,還可以寫成0.01米.

      問:誰愿意再來說說0.01米的意義。學生完整地說出:

      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長1厘米,就是1/100米,還可以寫成0.01米。

      想一想0.85米表示什么?

      重點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

      3、觀察:對照板書,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

      得到:百分之幾可以寫成兩位小數,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

      師:能舉些例子嗎?

      師:現在我們如果將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多長?用分數、小數如何表示?

      你又能發現什么呢?(得到:千分之幾可以寫成三位小數)請再舉例。

      師:如果將1米平均分成10000份呢?能再舉例嗎?

      接著學習下面的幾個小數:0.50元、0.52元、0.625千克

      把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結合起來,使學生體驗教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歸納抽象:剛才我們分的是1米、1元、1千克、一個圖形等,都可以用整數“1”來表示,我們把整數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還可以寫成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

      在本節課的導入部分讓學生課前收集身邊的小數,課的開始即讓學生展示匯報生活中常見的小數,一方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在收集小數的過程中,會自然地思考這些小數的意義,激活了已有的初步認識小數的經驗。之后,教師再展示生活中的一組關于小數的材料,用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題材,明確地提出了本節課的研究內容——探究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小數的意義。并讓學生試著說明這些小數的意義,有助于教師探明教學的起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直觀認識小數意義的基礎上,認識抽象的小數意義。學生對小數意義的認識需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可以進行適度的重組和補充。

      原教材只是借助于1米、1元這兩個計量單位,講解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這種認知表象感覺單一,不利于學生對“整體1”的完整認識,在設計時,增加了通過分“1千克、一個圖形”得到小數的這一環節,在分1元時,讓學生理解0.5元、0.52元所表示的意義;在分1千克時,讓學生理解0.625千克所表示的意義;在分1個圖形時,分別理解0.7、0.23、0.009所表示的意義,從而使得內容更加的飽滿,也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開放。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1-09

    小學數學說課稿08-09

    小學數學說課稿08-13

    小學數學獲獎說課稿08-13

    小學數學說課稿精選08-13

    小學數學面試說課稿08-13

    小學數學說課稿11-22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08-12

    小學數學說課稿模版08-13

    小學數學說課稿模式08-16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