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資料大全>說課稿>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時間:2023-11-15 20:15:12 賽賽 說課稿 我要投稿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通用21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通用21篇)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1)地位與作用

      《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節的內容,屬于數與代數的知識。本節課主要介紹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比和比例的意義,掌握了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的基礎上來學習的,為學生接下來學習正比例、反比例以及比例的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比例各部分的名稱,并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參與、體驗意識,發展學生的運算能力及數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讀書熱情,并且喜歡學習數學。

     。3)重點、難點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根據乘法算式寫出正確的比例。

      二、說學情

      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比和比例的意義,具備一定的數感和運算能力。六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正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三、說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中我將采用實踐探究法為主,提問法和講授法為輔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同桌交流和小組合作。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D片導入,引入新課(5分鐘)

      首先投影出示不同長寬比的故事書、科學書,請學生根據書本下方的長寬比數據寫出比例,順勢揭題。

     。ǘ┙涣饔懻,探求新知(20分鐘)

      1、教師講授,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

      多媒體課件出示比例:2.4:1.6=60:40,然后向學生講解: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向。

      2、小組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探究問題“你能發現內項和外項之間的關系嗎?”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進一步幫助學生明確:這就是比例的性質。

      3、同桌交流,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字母表示形式

      思考: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個項即a:b=c:d,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表示成什么?

     。ㄈ╈柟烫嵘,深化知識(7分鐘)

      基礎題:判斷課件顯現的數據中哪組可以組成比例。

      提高題:根據乘法算式:2x4=1x8寫出盡可能多的比例。

     。ㄋ模┱n堂小結,體驗收獲(5分鐘)

      師生互動共同總結,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ㄎ澹┎贾米鳂I,拓展延伸(3分鐘)

      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密切課程內容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我將布置以下兩項作業:

      1、分層作業

      2、實踐作業

      五、說板書設計

      比例的基本性質

      2.4:1.6 = 60 : 40

      外項 內項 內項 外項

      寫成分數形式:2.4/1.6=60/40

      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ad=cd或cd=ad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人教版)第十一冊第48頁。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比的基本性質是在學生學習商不變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比的意義、比和除法的關系、比和分數的關系后接著學習的內容。比的基本性質是一節概念課的教學,它跟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性質實際上是同一道理的。所以本節課主要是處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進入到學習新知識。教材內容滲透著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和互相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學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質,不但能加深對商不變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比的意義、比和分數、比和除法等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而且也為以后學習比的應用,比例知識,正、反比例打好基礎。

      3、教學目標:

     、僦R目標:使學生領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質。

     、谀芰δ繕耍哼\用比的基本性質,讓學生通過嘗試來化簡并探討出不同類型比的多種化簡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矍楦心繕耍焊惺苌钪刑幪幱袛祵W,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積極、自主的學習探究興趣,使每個學生都嘗到成功的喜悅。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比的基本性質。

      難點: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二、說學情

      六年級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展開課堂活動。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也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小孩子的好奇心較強,就一個問題、一道題能夠從多角度去思考,大膽探索。

      三、說教法

      1、激趣設疑法。

      本課一開始我便創設情境,留下懸念,吸引學生,使教學達到“課開始,趣即生”的效果。

      2、從學生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化難為易。

      比的基本性質是在學生已有的比的意義、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等舊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學習比的基本性質前,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商不變性質及分數的基本性質,有利于同化新知,化新為舊。

      3、營造民主環境,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為了達到新課標指出的新教學理念,在探究化簡比的方法時,我組織學生分組展開交流、討論并及時的點拔、啟發,使課堂進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氛圍。

      四、說學法

      1、探究法。

      本堂課我讓學生在思、講、聽、議、看并存的多種學習方式中去探究比的基本性質,鼓勵學生多思、愛講、善聽。在嘗試練、啟發練、板演練中去探究不同類型的比的多種化簡方法。使學生腦、眼、手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游戲操作法。

      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利用學生喜歡做游戲與好勝的心理,本節課插入一個“摘智慧果”的游戲,再次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游戲操作中鞏固新知。

      五、說教學程序

     。ㄒ唬﹦摼臣と 設疑引思

      師:大家知道我們班的男女生各是多少人?男生與女生人數的比是多少?

      當學生說出男生12人,女生24人,男生與女生人數的比是12:24時,教師接著解釋說他們的比也可以說是1:2。

      師:你們想知道老師的說法是否正確嗎?下面老師與你們共同學習驗證好不好?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把學生引入到現實情景中學數學,有利于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和親切感,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理念!

     。ǘ┱砼f知 輕松學新知

      師:出示三個算式:1÷2、 2÷4、 4÷8,提問:這幾個算式之間有什么聯系?為什么?運用了什么規律?(引出商不變性質) 如果把除法改寫成分數,相應地就可以得到三個分數 ,請同學們想一想這三個分數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運用了什么性質?(引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如果再把除法改成比,就可以得到三個比:1:2、2:4、4:8,請同學們猜想一下這三個比之間有什么關系?你是怎樣驗證的?

      1、讓學生分組展開討論、交流。

      2、教師啟發學生從比同除法和分數的關系、比的意義或通過求比值等多角度去驗證。

      3、檢查小組交流結果,盡量讓多位同學發言,其他同學專心聽,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把語言說通順。

      4、根據學生的交流結果板書:1:2=2:4=4:8

      5、師生共同觀察以上式子,著重引導學生觀察比的前項、后項及比值。(先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

      6、同學們通過探索,發現了其中的規律,要求同學對照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總結比的基本性質。

      7、板書課題:比的基本性質。提問:為什么必須零除外?

      8、學生齊讀比的基本性質。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主動去建構新知。促使新舊知識的結合,化新為舊!

     。ㄈ┣捎昧曨} 求異創新

      1、理解“最簡單的整數比”。

      師:利用商不變性質,我們可以進行除法的簡算,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我們可以把分數化成最簡分數,那么應用比的.基本性質,我們可以做什么呢?

     、賹W生自學課本第48頁找答案。

     、趲煟耗阍鯓永斫狻白詈唵蔚恼麛当取边@個概念?

     、蹤z查學生理解程度,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解釋這個概念。

     、軒煟捍蠹蚁胫雷约赫莆盏某潭葐?想表現一下自己嗎?

      【設計意圖:自然過渡,滲透學以致用的數學理念,使學生產生想用的念頭,想表現自己的心理,使教學達到“課進行,趣更濃”的效果,為下面學習營造良好氛圍!

      2、出示例題。

      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14:21 : 1.25:2

     、賹W生自己嘗試練習,教師巡視。

     、谝龑W生從多方面去思考化簡方法。

     、蹖W生上黑板演練,盡量讓有不同解法的學生演練。

     、芗w歸納解題方法。并說明化簡比的最后形式。以便學生把化簡比和求比值進行區分。

     、輲煟和ㄟ^以上的學習,你知道為什么我們班男生與女生的比可以說成1:2嗎?

      【設計意圖:這部分的教學,我善于挖掘蘊涵在教材中豐富的創造性因素,充分利用教材中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思考,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多向性以及創新能力,實現“數學算法多樣化”新理念!

     。ㄋ模z測評價, 總結收獲

      1629

      1、化簡下列各比:

      24:28 :

      2、判斷:

     。1) 0.48:0、6化簡后是24:3;

     。2) : 化簡后是1;

     。3) 1:0、4化簡后是 ;

     。4) 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比值不變。

      【設計意圖:變化習題形式,進一步鞏固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以及區分化簡比與求比值的不同處!

      3、摘智慧果

      以分組的形式,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動手摘下“智慧果”。摘得又快又對的組獲勝。最后展示學習成果。

     。ㄓ糜布堉瞥上卤,把“智慧果”剪成蘋果形,每小組一份。)

      【設計意圖:在這里,通過一個小小的游戲,使學生眼、手、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通過小組競爭的操作活動,又能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把課堂再一次推向高潮,學生的學習興趣再一次得到激發,使教學達到“課雖盡,趣猶存”的效果!

     。ㄎ澹┛ 結

      1、誰能說說學了這節課后有什么收獲?

      2、用比的基本性質能解決什么問題?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3

      反比例是在學習了正比例跟正比例的圖像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反比例的意義并學會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因為學習過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理解并不太困難,但是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就是學習難點,因為學生經常會把正比例跟反比例混淆。本節課的學習重難點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一、說教材

      《反比例》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二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小學階段比例初步知識教學中的又一重要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以《新課改標準》為依據,綜合小學數學教材編排意圖。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通過感知生活中的事例,使學生認識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義,能夠初步的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讓學生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滲透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說教法

      我在教學時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把學生由被動聽轉化為主動學,放手讓他們主動去探索出新知識,最大限度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學到探究新知的方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通過直觀圖示,讓學生充分感知、比較、歸納、概括總結出反比例的意義,從而使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采用引探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四、說學法設計

      數學課堂教學中,不是老師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在老師的指引幫助下,讓學生自己獨立自主探究,又能與他人合作地學習。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學法中,在學法中體現教法。本節課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將采用以下基本的學習方法:

      1、努力為學生創設充足的觀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與合作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特征,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2、努力實現扶與放的和諧統一,共同構建有效課堂。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決不包辦代替:學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學生,發揮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優點,讓學生有一個充分體驗成功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有困難的,給予適當引導,拒絕無效探究,提高課堂效率。

      五、說教學流程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分為六步:

      1、復習舊知,引入新知。課開始先出現3道判斷題,2道成正比例,1道不成正比例的題,起到復習舊知,引入新課的作用。

      2、通過“游長城”和“分果汁”兩個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自主發現其中的規律,并逐漸領會反比例的意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為獲取新知奠定基礎。

      3、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兩個表格概括它們的相同點,得出反比例的意義。在學生了解反比例意義后引導學生討論情境中成反比例量的原因,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消化。

      4、在學生掌握了反比例的意義后,讓學生切實去判斷24頁的兩個表,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學以致用。

      練習判斷生活中的例子是否成反比例,加深對知識的掌握。

      5、“有比較才有鑒別”,把相類似的問題放在一起找出區別和聯系,分清異同,通過對比的方法可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增強記憶效果。辯思理解同樣也是概念學習的好方法,在這里學生又可學到一招。

      6、總結全課,深化教學目標。

      在老師的帶領下對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知識或易出錯的地方進行訂正、點撥,再次總結“今天你有些什么收獲?”。最后,鼓勵學生一定要多動腦、勤思考、會應用、善于用轉化的思想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用心思考,提高綜合能力。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比例尺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二單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一章的最后一個內容。比例尺在人們的生活中應用廣泛。這課內容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正反比例和圖形的放縮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比的知識,正比例和乘除法意義的綜合應用。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產生、形成的必要性,感受數學的力量,激發學習數學興趣。為此,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掌握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方法。

      技能目標:通過測量,繪畫,估算、計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和計算能力。

      情感目標: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2、學會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三、說教法、學法

      現代教育家認為:“課堂教學,不應把學生當作“收音機”,只接收信息。而應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氛圍。提供“舞臺”,讓學生親身去體會、去觀察、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這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真諦”。本節課主要采取“引導—————發現———————自主探究”的教學形式。為學生創設“笑笑家平面圖”這一情境,通過教師啟發、引導,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從而掌握比例尺的計算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在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基礎上,教師啟發學生利用乘除法的意義,自主探究,常識解答?偨Y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方法。整節充分體現“學生為主、教師為輔!钡慕虒W理念。讓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習數學的樂趣。

      四、說教學設計

     。ㄒ唬、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一只螞蟻從東山爬到北京只花了1分鐘,你知道為什么嗎?

     。ㄔO計這個問題目的有二,一是激發興趣,活躍課堂。二是認識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為新課做好鋪墊。)

      2、在紙上畫出長100米,寬80米的長方形籃球場。

     。▽W生不能按實際大小畫,只能想辦法縮小,從而引出比例尺,讓學生親身體會“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

     。ǘ┱故灸繕耍

      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掌握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方法。

     。ㄈ、指導自學

      閱讀課本第30頁,并完成練習第(2)題,

      思考: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2、什么是比例尺?它有幾種書寫形式?怎樣求比例尺?

     。ㄋ模、自學檢測

      1、認識比例尺

     。ǔ鍪窘滩牡30頁的情境圖)

      說說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W生在借助“圖形的放縮”中經驗,還有上面的操作練習,已形成對比例尺的初步印象,在此引導學生大膽說出對比例尺含義的理解,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表達方式理解比例尺。教師再集體總結比例尺的含義。)

      2、求比例尺

      讓學生求出剛才所畫圖形的比例尺。

     。ㄗ寣W生經歷比例尺形成的'過程,同時掌握求比例尺所需的條件。)

      3、求實際距離

      出示教材第30頁的第2個問題。

     。1)量一量笑笑臥室的長和寬。

     。2)求笑笑臥室的實際長和寬,以及面積。

     。3)說一說是怎樣求出實際距離。

     。ㄟ@一環節主要是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量一量等活動。找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所需條件后,教師啟發學生結合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利用乘除法的意義,大膽嘗試、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思路。教師再總結:求實際距離是利用乘除法意義,用圖上距離÷比例尺得到的。提示:單位不統一。)

      4、求圖上距離

      出示教材第30頁第4題

      引導:

     。1)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引出應求圖上距離)

     。2)學生自主探究解決策略。(提示:單位不統一)

     。ü膭疃喾N方法解答。主要引導用乘除法意義解答)

     。3)集體交流、總結方法。(擇優方法)

     。4)在平面圖上標出,窗戶的位置。(注重學生動手操作,畫圖能力以及復習方位知識)

     。ㄟ@個環節設想:學生在求圖上距離時,已有解決問題的基礎。這時主要是引導學生找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所需條件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再總結:求圖上距離是利用乘除法意義,用實際距離×比例尺得到的。提示:單位不統一。)

     。ㄎ澹┕餐接懀

      在比例尺是1:100的平面圖上量得笑笑家的長是18厘米,寬是12厘米,請你幫她算出她家的實際面積是多少?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我從三個方面進行說明

     。ㄒ唬┙滩姆治

      教材在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安排了比的意義、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等內容。體會了生活中存在的變量之間的關系。正比例關系是數學中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系,為此,教材密切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計系列情景,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相關聯的量,他們之間的關系有共同之處,從而引發學生的討論與思考,并通過具體的討論,使學生認識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教材從不同的角度(實際生活、圖形)提供了有利于學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義的情景。

     。ǘ⿲W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乘法的時,已經初步接觸了正比例的變化規律,在六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比的意義、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等。學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斷有具體數據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難掌握的是離開具體數據,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

     。ㄈ┱f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結合實例認識正比例。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利用正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正比例關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本著在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學法和教法上談談。

      二、說學法

      本節課的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原則,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會小組合作交流。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情景,讓學生通過具體問題,具體情境認識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教學活動,自主發現正比例的變化規律,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三、說教法

      本節課我運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設疑誘導法、操作發現法和自學討論法。

      四、說教學過程

      我們知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北@樣的指導思想,整個設計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具體設計如下:

     。ㄒ唬⿵土晫

      讓學生舉例說說什么是兩種相關聯的量。這樣設計,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較好地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到新舊知識的結合點。同時也為了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思考,發現內在的規律。

     。ǘ┳灾鹘

      通過具體問題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發現正比例量的特征,并能正確判斷正比例的量是本節課的中心任務,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在教學中安排了三次感知、體驗正比例的活動:

     。1)在比較中繼續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在這一環節,我展示了正方形的邊長與周長,邊長與面積的變化情況圖表,請同學們完成表格,并觀察其變化規律。

      像這樣同時出現正面與反面的例子,是為了讓學生在比較中把握正比例量的本質特征。引入圖像進行比較,是為了讓學生對正比例的特征有更形象地認識,在頭腦中形成更豐富的表象,達到數形結合,從而使學生真正建構正比例的意義。

     。2)從正面初步感受, 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在這一環節中,我出示兩組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讓同學們觀察、比較,并發現其變化規律。

      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模仿前面找規律的方法,自主發現正比例量的特征。

     。3)嘗試歸納正比例的意義。

      最后讓學生在前面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嘗試歸納正比例的意義,從而真正建構正比例的意義。

     。ㄈ┓謱犹岣

      練習的設計力求體現多樣性、層次性和發散性。在這一練習中,正比例的量不止一組,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ㄋ模┬〗Y提升

      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獲。主要是借助板書,讓學生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化過程,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

     。ㄎ澹┩卣寡由

      出示兩道拓展題,讓學生將新知識的學習與鞏固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對于本節課我就先說到這里,由于課堂上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部分環節可能會稍作改動,另外,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具體環節的安排上,可能還存在著不足的地方,懇請各位領導和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6

      一、說教材

      《解比例》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時教學目標分三個圍度:

      1、認知:使學生認識解比例的意義,學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2、能力: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比和比例的意義,進一步認識比例的基本性質。

      3、情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1、認識解比例的`意義。

      2、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課前準備了教學多媒體;采用了嘗試教學法、練習法、講解法和自學輔導法等。

      二、說教學過程

      1)復習引新

      1.做第32頁復習題。出示復習題。讓學生先思考可以怎樣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來確定()里的數;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質,把已知的一個比的前項、后項同時擴大。]讓學生根據思考的方法在括號里填上數。指名口答結果,老師板書括號里的數。

      2.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下面的比例改寫成積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x:4=1:2

      提問;根據積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題里的x嗎?

      3.引入新課。在上面兩題里,第1題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項。(板書:求比例里的未知項)從第2題可以看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里另外一個未知項.這種求比例里的未知項,就叫做解比例。(板書課題)現在,我們就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

      2)教學新課

      1.教學例2。

      出示例2。提問: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求出未知項x嗎?自己先想一想,有沒有辦法做。再試著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怎樣想的,第一步的根據是什么,并向學生說明解比例的書寫格式。

      2.教學例3。

      出示例題,讓學生用比例形式讀一讀。讓學生解答在自己的練習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過程,老師板書。讓學生說一說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積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數x。

      3.教學“試一試”。提問已知數都是怎樣的數。讓學生自己解答。學生口答是怎樣做的,老師板書。

      4.小結方法。提問:你認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要怎樣解比例?

      3)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學生分兩組,每組兩道題,做在練習本上。

      2.做練習六第8題。讓學生做在課本上,指名口答。

      3.做練習六第l0題。學生分兩組,每組一題,做在練習奉上。要求寫出檢驗過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檢驗過程,老師板書檢驗過程。并說明檢驗時把x代入原來的比例,看兩邊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練習六第11題。學生口答、老師板書,看能寫出多少個比例。

      4)講解思考題

      提問:根據題意,兩個外項正好互為倒數,你想到什么?(積是1)兩個外項的積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個內項嗎?

      5)課堂小結

      這堂課學習的什么內容?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怎樣解比例,

      6)布置作業

      三、說課后反思

      雖然本課教學中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由于自身的語言沒有激情因而課堂氣氛還有點沉沒,以后我會在這個方面努力。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7

      一、說教材和學情分析

      1、在實際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義,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借助數學方法來解決,并可以借助數學語言來表述和交流。學生能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獲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活動經驗和方法。初步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體會數學的作用和價值。

      2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第32頁到33頁。

      它是在學生認識了比的意義和初步理解了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使學生能理解比例的意義,讓學生在認識比例、應用比例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不同領域數學內容的內在聯系,增強用數和圖形描述現實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

      3、教材安排了五個教學活動,一是讓學生通過現實情境體會比

      例的應用。二是四面國旗的大小不同,但因為是按一定比例制作的,它們的長與寬的比值是相等的,由此引入比例的教學。三是依據四面國旗的長與寬可以組成多個比例式,為比例意義的教學提供資源。四是為以后學習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做鋪墊。五是有助于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4.本節課是在比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之前對比的意義和性質有了一定的了解,積累了一些經驗,有一些學生已經知道了比例的意義,并且能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成比例,但是理解并不是很透徹。大部分學生對新知識比較生疏。因此,學習本課時,通過五個活動,讓學生掌握比例的意義,并能根據這一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問題,在問題中發現比例,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更好的區分比和比例,深入理解和運用比例的.知識,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5、學生對比和比例分辨比清,這時可以讓學生反復討論,教師舉例、指導。

      二、學習目標

      根據本單元的訓練意圖,結合以上學生特點,為順利完成本課教學,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統一,我制定了如下學習目標:

     。1) 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根據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 學生自主參與知識探究全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3)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4)用評價來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學會評價他人、評價自己、建立自信。

      三、教學重、難點:

      數學學習活動過程應該是知識建構的過程,要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因此讓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根據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組比是否能組成比例,發展學生的思維,就成為本節課的重難點所在。

      四、說教法學法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可以將一匹馬牽到河邊,但是你決不能按著馬頭讓它飲水。這句話也道出了數學教學的靈魂在于主體探究。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而且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诒竟澱n的特點,我緊緊扣住生活實例采用合作教學法,探究教學法、快樂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結合,并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新知,經歷探索,獲得知識。從而促進學生對新知的內化和建構。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币虼,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融觀察、猜想、驗證、歸納、合作、交流、總結等學習方法為一體,我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五、說教學流程

      結合教學策略,教法和學法,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ㄒ唬、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學習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豐富的學習情境,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根據這一理念,我創設了以下情境:

      教師:同學們,老師外出旅游時拍了一張風景照,現在我把這張照片放大,這是放大前后的兩張照片。

      課件出示例題中的兩幅圖

      教師:請大家先分別寫出每張照片長和寬的比,并把這兩個比化簡或算一算比值,然后看一看你有什么發現?

      【設計意圖】這樣由照片生活實例引入課題,有利于學生體會所學知識的生活價值。以價值觀的角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這樣設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探究新知的欲望。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從而自然地導入新課。

     。ǘ、自主探究

      有效地數學學習內容,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自主探究與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要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這是小學數學新課標中倡導的理念,因此理解比例的意義,讓學生能夠根據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就成為本節課的重難點所在,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步驟。

      1.比較發現。

      先由學生獨立寫出后,匯報。

      師:通過剛才的計算,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樣發現的?

      學生可能回答“求比值,或把它們分別化成最簡比!

      2.明確概念。

      師:這兩個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等號連起來,寫成一種新的式子,如:

      2.4:1.6 = 60:40 2.4/1.6 = 60/40

      然后教師揭示: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書)學生讀一讀,說說自己的理解。

      明確: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

      3.學以致用

      師提問:

     。1)學習比例的意義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斷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

     。2)分別寫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長的比和寬的比,這兩個比也能組成比例嗎?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培養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計算過程中使學生養成驗算的良好習慣。

      3、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體驗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培養靈活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

      【重點難點】

      1、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2、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帶未知數的`比例改寫成方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情景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比例的知識,誰能說一說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么?

      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再匯報。

      師:這節課,我們還要繼續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就是解比例。

      板書課題:解比例。

      【新課講授】

      1、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教材第42頁第1、2行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什么叫做解比例?

      學生獨立思考后,在小組中交流并說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師:想一想,怎樣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項呢?學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質。

      2、教學例2。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例2。

      指名讀題,根據題意,描述兩個相等的比。

      =110或模型高度:實際高度=1∶10。

      讓學生列出比例,指出這個比例的外項、內項,并說明知道哪三項,求哪一項?

      教師板書∶320=1∶10,你能試著計算出來嗎?

      請一名學生板演,其余的學生在練習本上做。

      做完后,師問:怎樣把比例式轉化為方程式?學生回答: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轉化。師接著板書:10x=320×1。

      教師說明:這樣解比例就變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把方程解出來。注意:解方程要寫“解”,那么解比例也要寫“解”。

      師:怎樣解這個方程?

      生:根據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把x看做一個因數,根據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可以求出x。

      小結:從剛才的解比例過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轉化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來求未知項x。

      3、教學例3。

      解比例:

      過程要求:學生獨立練習,求出未知項。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請一位學生上臺板演。

      解:2.4x=1.5×6

      x=

      x=3.75

      提問:還可以用其他的知識解比例嗎?

      學生交流后,可能會說出:根據比例的意義,等號左邊的比值是,要使等號右邊的比值也是,x應等于。

      4、總結解比例的方法。

      教師:剛才我們學習了解比例,大家回憶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轉化成方程后再怎么做?

      學生回憶解比例的過程。

      教師: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

      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轉化成方程。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反比例關系的意義,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能依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成不成反比例關系。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

      用x,y表示長方形相鄰兩邊的邊長,表1是面積24cm2的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的變化關系,表2是周長為24cm的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的變化關系。

      1.根據兩個長方形的邊長變化情況把表格填寫完整。

      2.填完表以后思考:

     。1)說說從數據中發現了什么?

     。2)表1和表2中,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之間的變化規律相同嗎?

      3.小結:長方形的一條邊的長隨著鄰邊長的增長而減少,在變化過程中,面積24cm2的長方形的相鄰兩邊長的積都是24。周長為24cm的長方形相鄰兩邊長的積都不相等,但他們的和相等。

      二、自主探究:

      1.王叔叔要去游長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時間如下表,你從表中發現什么?

      自行車大巴車小轎車速度/(千米/時)106080時間/時1221。先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流,再指名學生口答討論的結果。

     。1)需要的時間隨著交通工具的速度的變化而變化。交通工具的速度越慢,需要的時間反而擴大;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需要的時間反而縮小。

     。2)可以看出它們的變化規律是: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時間的積總是一定的。因為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時間的積都是120。提問:這里的120是什么數量?誰能說出這里的數量關系式?想一想,這個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路程一定時,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時間的乘積一定)

      3、總結。

      像這樣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變化時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我們就說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成反比例?

      追問: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么?(乘積是不是一定?)

      4、想一想。

      買蘋果的總錢數一定,蘋果的單價與數量成反比例嗎?你是怎么想的?與同桌說說。

      三、鞏固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煤的總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2)張伯伯騎自行車從家到縣城,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3)生產電視機的`總臺數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和所用的天數。

     。4)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5)鋪地面積一定,方磚邊長與所需塊數。

      2.奇思讀一本書,已讀的頁數與剩下的頁數的情況如下。

      已讀的頁數1234……剩下的頁數797877……

      提問:已讀頁數和剩下頁數能不能成反比例?為什么?

      3.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請把下表填完整

      分的杯數/杯65432……每杯的果汁量/ml100……

     。1)表中有哪兩種量?

     。2)分的杯數是怎樣隨著每杯的果汁量變化的?

     。3)這兩個量成反比例嗎?

      4.請舉一個成反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說說。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的是什么內容?反比例關系的意義是什么?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關鍵是什么?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10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正比例關系的意義,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能依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正比例關系。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量成不成正比例關系的方法,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正比例關系的意義。

      教學難點: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說出下列每組數量之間的關系

     。1)速度 時間 路程

     。2)單價 數量 總價

     。3)工作效率 工作時間 工作總量

      2.引入新課

      上面是已經學過的一些常見數量關系,每組數量中,數量之間是有聯系的,存在著相依關系。當其中有一個量變化時,另一個量也隨著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這節課開始,我們就來研究和認識這種變化規律。今天,先認識正比例關系的意義。(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

      出示例l。讓學生計算,在課本上填表,并思考能發現什么。指名口答,老師板書填表。讓學生觀察表里兩種量變化的數據,思考:

     。1)表里有哪兩種數量,這兩種數量是怎樣變化?

     。2)路程和時間相對應數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這兩種量變化有什么規律?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得出:

     。1)表里的兩種量是所行時間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2)時間擴大,路程也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縮小。

     。3)可以看出它們的變化規律是: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總是一定的。(板書: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一定)因為路程和時間對應數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問:這里比值50是什么數量?(誰能說出它的數量關系式?想一想,這個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書補充成:速度一定時,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學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題。要求學生按剛才學習例1的方法學習例2,然后把你學習中的發現綜合起來告訴大家。學生觀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問:這兩種相關聯量的變化規律是什么?你是怎樣發現的?比值1.6是什么數量,你能用數量關系式表示出來嗎?誰來說說這個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書補充成c單價一定時,總價和枝數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1)綜合例1、例2的共同點。

      提問:請大家比較例l和例2,你發現這兩個例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正比例關系的意義

      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追問:兩種相關聯量成不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

      提問:如果用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那么上面這種數量關系式可以怎樣寫呢?

      可以用y/x =k (一定) 來表示。

      三、鞏固練習

      下列題里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兩種量成不成正比例?為什么?

      一種蘋果,買5千克要10元。照這樣計算,買15千克要30元。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正比例關系的意義是什么?用怎樣的式子表示y和x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鍵看什么?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11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比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首先說明為什么要確定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明確它的意義,并給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結合兩幅地圖比例尺,介紹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又通過一個機器的放大圖紙,讓學生認識把實際距離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后說明為了計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后項為1的比。例1教學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為后面比例尺的計算作鋪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比例尺的含義,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決簡單的求比例尺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研討,實踐操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教學難點:

      能熟練解答比例尺的有關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直尺、地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激發興趣

      師: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同學們,2008年北京奧運會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國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眾多的名勝古跡,感受一下我們祖國的美麗!

      師:今天老師把我們的祖國和首都北京搬進了課堂。(課件出示:數值比例尺為1:100000000的中國地圖和線段比例尺為 的北京地圖)你們知道我們的大中國和北京是如何畫在這么小的地圖上嗎?

      生:把它縮小。

      師:老師可以利用地圖和手中的一把直尺很快地告訴大家任意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你想知道哪兩地之間的距離呢?請出題考考老師。

      生1:我想知道北京到上海之間的實際距離

      生2:我想知道我們合肥到北京的.實際距離

     。◣熡玫貓D量出地圖中北京到上海、合肥到北京的圖上距離,很快回答學生的問題)

      師:同學們可能有這樣的疑問,老師憑借這把直尺是如何知道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的呢?你們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

     。ㄔO計意圖:數學應該來源于生活,我在創設情景時把中國和北京搬進課堂,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調動了學生探究新知的積極性)

      二、揭示課題,提出疑問

      師:其實老師僅靠手中的直尺是量不出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的,還需要用地圖上的比例尺來幫忙。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比例尺。(板書:認識比例尺)

      師:關于比例尺,你想了解什么呢?

      生1:什么叫比例尺?

      生2:怎樣求比例尺?

      生3:比例尺是尺嗎?

      生4:比例尺有幾種形式?

     。ㄔO計意圖:揭示本節課題,讓處于對新知好奇的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帶著問題有目的性地學習)

      三、實驗對比,得出概念

      師:為了解決同學們提出的疑問,我們來做一個實驗。

      師:我這有一條3米長的線段,你能把它畫到自己的練習本上嗎?你準備用圖上幾厘米來表示實際3米?請畫在紙上。

      展示學生的畫圖結果。

      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自己是怎么畫的。

      生1:我用1厘米表示實際3米。

      生2:我用3厘米表示實際3米。

      師:圖上畫的1厘米,3厘米叫“圖上距離”,3米叫“實際距離”。

     。ㄔO計意圖:把3米長的線段畫在本子上,讓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初步感受到比例尺的意義,為后面理解與把握“比例尺”的意義奠定基礎)

      師:為了看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關系,我們可以用比的形式來表示。(由于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不同,要把不同單位化成相同單位)下面請各小組求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

      展示學生求的比。

      師:這些比的前項代表什么?后項又代表什么呢?

      生:前項代表圖上距離,后項代表實際距離。

      師:誰能說說1:300 和 1:100表示什么意思?

      生答

      師:像這樣的比叫做比例尺,課件出示比例尺的定義。

      師:根據比例尺的定義,你能得出求比例尺的方法嗎?(討論)

      生: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或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師:各小組設計的比例尺不一樣,為什么?按哪一個比例尺畫出的線段長,哪個比例尺畫出的線段短?為什么?

      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

      用1:300 或1/300 和 1:100或1/100 等比的形式表示的比例尺叫數值比例尺。它們也可以表示成 和

      課件出示:中國地圖上“比例尺1:100000000”表示的意義是什么?

      師:你們發現1:100 1:300 1:100000000這些比例尺都是把實際距

      離怎么樣?

      生:縮小

      師:老師這兒有一個機器上的小零件,你們覺得它怎么樣?

      生:很小

      師:這么小的零件如何把它畫在圖紙上。

      生:把它放大

      師:很好!課件出示機器零件的放大圖紙。

      師:你知道圖中2:1表示什么嗎?

      生:圖中2厘米表示實際的1厘米。

      師:你們發現這些數值比例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嗎?

      相同點:

      生1:前項表示圖上距離,后項表示實際距離。

      生2:比的前項或后項為1

      不同點:

      生:1:100 1:300 1:100000000是把實際距離縮小,2:1是把實際距離放大

      師:為了計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后項為1的比。

      出示課本第49頁的“做一做”,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ㄔO計意圖: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討論與交流得出比例尺的意義,并學會了怎樣求比例尺,從中體會探索的樂趣)

      四、探討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互化

      呈現北京市地圖讓生找出“比例尺 ”

      師:這種表示方法叫線段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1厘米相當于地面上50千米的實際距離。

      師:如何把這幅地圖的線段比例尺改成數值比例尺?

      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嘗試改寫。師板書例1.

      師:誰能說說改寫時要注意什么?

      師生共同小結。課件出示:

     。1)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不同,要把不同單位化成相同單位,50千米改寫成用厘米作單位的量時,50后面應補5個0

     。2)比例尺是一個比,不帶單位名稱

     。3)比的前項為1

      師:怎樣把數值比例尺改寫成線段比例尺呢?

      呈現課本第53頁的第1題。學生獨立做,集體訂正。師強調實際距離的單位要改寫成所要求的單位。

     。ㄔO計意圖:將數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的互化安排在一起教學,便于學生比較,讓學生在嘗試性地改寫、練習中理解并掌握。)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認為自己的表現如何?給自己打打分。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12

      教學目標:

      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學例1

      1.出示例1,提出觀察思考要求:

      從表中你發現了什么?這個表同復習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兩種量是每小時加工的數量和所需的加工時間。

      教師板書:每小時加工數和加工時間

      (2)每小時加工的數量擴大,所需的加工時間反而縮小;每小時加工的數量縮小,所需的加工時間反而擴大。

      教師追問:這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嗎?為什么?

      (3)每兩個相對應的數的乘積都是600.

      2.這個600實際上就是什么?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和零件總數,怎樣用式子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師板書:零件總數

      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零件總數

      3.小結

      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每小時加工數和加工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每小時加工數變化,加工時間也隨著變化,每小時加工數乘以加工時間等于零件總數,這里的零件總數是一定的。

      (二)教學例2

      1.出示例2,根據題意,學生口述填表。

      2.教師提問:

      (1)表中有哪兩種量?是相關聯的量嗎?

      教師板書:每本張數和裝訂本數

      (2)裝訂的本數是怎樣隨著每本的張數變化的?

      (3)表中的兩種量有什么變化規律?

      (三)比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義。

      1.請你比較例1和例2,它們有什么相同點?

      (1)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

      (2)都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

      (3)都是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

      2.教師小結

      像這樣的兩種量,我們就把它們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3.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關系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

      教師板書:xy=k(一定)

      三、課堂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種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斷時,同學們要按照反比例的意義,認真分析,做出正確的判斷。

      2、通過今天的學習,正比例關系和反比例關系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四、課堂練習

      完成教材43頁做一做

      五、課后作業

      練習七6、7、8、9題。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13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主要教學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例1、例2教學認識比的意義。認識比時,主要利用學生對兩個數量之間關系的已有認識,先引導學生分別認識同類量的比(例1)和不同類量的比(例2),并逐步抽象出比的意義。進而引導學生根據比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主動探索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自我完善認知結構。在例1、例2隨后的“試一試”、“練一練”中,教材都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嘗試的機會,嘗試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進一步感受比的意義,并主動探索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

      練習十三中的5個練習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比的意義、比值以及相關知識間的聯系進行了合理操練,且形式多樣,目的明確。

      可以看出教材這樣有序的編排、呈現內容,不僅有利于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合適的聯系,而且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活動,并在活動中全面準確的理解比的意義,構建起對比、除法、分數三者之間完整的認知結構。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的讀寫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

      2、使學生經歷探索比與分數、除法關系的過程,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會把比改寫成分數的形式。

      3、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重點:

      理解比的意義

      難點:

      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掛圖、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談話:今天這節課,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學習“比”的知識。(板書:比)關于比,你想了解一些什么?(學生可能回答:什么是比?學了“比”有什么用?數學上的“比”與生活中的“比”一樣嗎?)

      2、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引發:對,生活中也有“比”,比如一場足球賽的比分是2∶0,它與數學上的“比”一樣嗎?老師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自己來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好嗎?

      設計意圖:

      開門見山式的揭示課題顯的簡潔明確,導入通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相關議論,引導學生產生了解比、認識比的心理需求,為本課的學習對象創設一個良好的研究氛圍。

      二、教學例1

     。ㄒ唬、呈現例1掛圖:媽媽早晨準備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

      1、 利用舊知進行比較:

     。1)圖中提供了2個數量:2杯果汁和3杯牛奶。根據這兩個數量,我們怎樣來對果汁和牛奶的杯數進行比較?(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整理板書:)

      相差關系{牛奶比果汁多1杯 倍數關系{果汁的杯數相當于牛奶的2/3

      果汁比牛奶少1杯 牛奶的杯數相當于果汁的3/2

     。2)小結: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兩個數量相比較,既可以用減法比較兩個數量之間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數來表示兩者之間的倍數關系。今天我們認識的比就是專門對這后一種關系進行的研究。

      2、“比”的教學:

     。1)(指板書:)“果汁的杯數相當于牛奶的2/3”。我們還可以說成“果汁與牛奶杯數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數相當于果汁的3/2”。還可以怎樣說?(出示:牛奶與果汁杯數的比是3比2。)

      3、“比”的讀寫:

     。1)師介紹:2比3怎么寫呢?我們一起來看:2比3記作2∶3(板書:2∶3,先寫2,再在中間寫上兩個小圓點,讀作“比”,注意與語文中的“冒號”不同,最后寫3。一起來寫一寫,讀一讀。)

     。2)指導學生寫:3比2怎么寫呢?誰來寫一寫?

     。3)介紹名稱:剛才我們寫在中間的兩個小圓點(∶)是比號(板書:比號),比號前面的數叫做比的前項,比號后面的數叫做比的后項。(板書:前項 后項)

     。4)誰來說一說:2∶3這個比中,比的前項是幾?比的后項是幾?在3∶2這個比中,2是比的什么?3是比的什么?

      4、比是有序概念

     。1)同學們看一看,剛才的比的`前項是2,這兒的2怎么又是比的后項了呢?

     。2)對!顛倒兩個數量的位置,就會得出另一個比,它的意義也就不同。因此大家在敘述的時候,一定要說清楚是哪個數量與哪個數量在比,不可顛倒順序。

      設計意圖:

      例1的教學首先抓住了兩個環節:首先通過已有知識與經驗使學生認識到用減法可以表示兩個數量的相差關系,用分數或除法可以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而這里認識的比則專門框定于后一種情況,這樣可使教學建立在一個清晰的前提條件下。其次又重點引導學生認識比,使學生體會到比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的又一種數學方法。在介紹比的各部分名稱后,結合兩個比的前后項的“不同”巧妙幫助學生明確比是一個有序的概念,這樣的教學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顯得層次清晰,條理有序。

      三、教學例2

     。ㄒ唬┩ㄟ^剛才的學習,我們對比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呈現例2)

      1、 想一想,我們怎樣求兩人的速度?

      2、 學生計算答案,匯報填表。

      3、明確:因為速度=路程÷時間,速度實際上表示了路程與時間的關系。我們也可以用比來表示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出示:小軍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時間。)

      4、你能用比來表示小偉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嗎?(出示:小偉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是比是900∶20)

     。ǘ、理解比的意義

      1、剛才我們已經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細觀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覺得比與什么有關?兩個數的比表示什么呢?(板書:兩個數的比 兩個數相除)

      2、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再引導:例1中的比表示兩個數的倍數關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時間,不管是例1、例2還是練習中的比都表示兩個數相除。所以兩個數的比到底表示兩個數的什么關系?(板書:一種相除關系)

      設計意圖:

      例2通過教學兩個不同類量的比,使學生進一步完善對比的認識。一方面通過題中的填表,使學生初步體會到速度是路程與時間比較的結果,再通過用比表示這一關系重點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在描述比的意義時重點強調了比與除法的關系,在通過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互說,共同領悟中使學生對比的意義有一個本質的理解。

     。ㄈ、認識“比值”、及與“比”的區別:

      1、在900∶15這個比中,比的前項是幾?后項是幾?比的前項除以后項的商是幾?

      我們把比的前項除以后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算算900∶15這個比的比值是幾?

      2、想一想,900∶20這個比的比值是多少?這兩個比值60、45也就表示什么?

      3、 你能說出例1中的各個比的比值分別是多少嗎?

      4、 討論:同學們覺得比與比值的區別在哪里?

     。ū缺硎緝蓚數相除的一種關系,由前項、比號、后項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項除以后項所得的商,比值是一個數,可以是分數、小數或整數。)

      設計意圖:

      比與比值是互相聯系而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在學生初步認識比值后就對這兩個概念進行比較既有利于學生對兩個概念的的理解和掌握,又為后繼教學區分兩種容易混淆的題型“化簡比”和“求比值”奠定了基礎。

     。ㄋ模、“試一試”

      1、 完成“試一試”:(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師介紹:根據分數和除法的關系,兩個數的比也可以寫成分數形式。例如,2∶3除了寫成這種形式以外,也可以寫成分數形式的比:3/2。(板書:3/2)注意這時應把它看成是一個比,而不是分數,所以先寫比的前項,再寫橫線表示比,最后寫后項,仍應讀作3比2。)

     。ㄎ澹、比、除法和分數的關系

      1、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得到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比的前項、后項、比號、比值分別相當于除法算式或分數中的什么嗎?比的后項可以是0嗎?(根據學生的匯報填表)

      2、比的后項為什么不能是0?

      設計意圖:

      高年級同學已經具有一定的探究解題能力,“試一試”后通過兩個問題的討論,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交流匯報時,也能根據學生的匯報順序來指導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對比的認識更加透徹,認知結構得以進一步完善。

      四、鞏固練習

      1、 完成“練一練”的1、2、3小題。

      2、 判斷題。

     。1)3/4只能讀作四分之三。 ( )

     。2)比的后項不能是零。 ( )

     。3)可可的身高是1米,她爸爸的身高是178厘米,可可和她爸爸身高的比是1∶178。 ( )

      3、 完成練習十三的第3、4題。

      4、 糖水的甜度

     。1)(出示:兩杯糖水,并標出糖與水的質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

      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嗎?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標出糖4克,水100克。)

      你知道這杯糖水和剛才的哪一杯一樣甜?先想一想,再與同桌交流,說說你是怎樣比較的?

     。3)根據第一杯糖和水質量的比是1∶20,你能說出第一杯糖與糖水質量的比嗎?

      5、 知識介紹:

      同學們,其實比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你聽說過著名的“黃金比嗎?”(課件介紹“黃金比”)。

      設計意圖:

      練習的設計層次清楚,形式活潑,溝通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經歷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精美的課件展示“黃金比”令人賞心悅目。這個過程既幫助學生加深了對比的意義的理解,又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數學思考能力。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們有什么收獲嗎?還有什么問題嗎?

      六、布置作業:P72練習十三的1、2、3、5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14

      教學目標:

      1、讓同學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過觀察、操作與交流,體會比例尺實際意義,了解比例尺的含義。

      3、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4、同學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同學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教學難點:

      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激疑誘趣,引入新知

      很多同學都喜歡腦筋急轉彎,現在老師給同學們一道腦筋急轉彎的題目,讓同學們猜猜:坐車從和平縣縣城到廣州市,一共要用4小時,但有只螞蟻從和平縣縣城爬到廣州市卻只用了5秒鐘。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嗎?(螞蟻可能在地圖上爬。)對了。螞蟻爬的是從和平縣縣城到廣州市的圖上距離,而人們坐車所行的是從和平縣縣城到廣州市的實際距離。那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二、動手操作,認識比例尺

      1、操作計算。

     。1)畫線段。

      讓我們先來做個最簡單的游戲——畫線段游戲。我說物品的長度,你用線段畫出它的長,行嗎?

     、傧鹌らL5厘米

     、阢U筆長18厘米

     、勖壮唛L1米

      咦?怎么不畫了?(畫不下。)那怎么辦呀?快想想,有什么好辦法,可以把1米畫到紙上去?(可以把1米縮小若干倍后畫在紙上。)這個辦法不錯。就用這種方法畫吧。

     。ㄖ攸c:體會比例尺的實際意義,因為需要所以產生。)

     。2)學生畫完,集體交流。

      你是用圖上幾厘米的線段來表示實際1米的呢?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這些在圖上畫出的線段的長度,我們叫“圖上距離”,而這1米就叫“實際距離”。你能用比表示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關系嗎?(2厘米:1米、)

      教師指名回答,并板書計算過程。

      2、揭示比例尺的意義

      其實像這樣一幅圖的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就叫這幅圖的比例尺。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比例尺(板書課題及關系式)根據比與分數的關系,我們還可以把它寫成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板書)

      21厘米.5厘米.10厘米/一幅圖的圖上距離 1米/與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同樣是1米的米尺的線段圖,為什么它的`比例尺卻不一樣呢?(縮小的倍數不同)

      三、探討比例尺的計算方法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我們上課前所說的一道腦筋急轉彎的題目嗎?原來坐車是從和平縣縣城到廣州市實際距離約是300千米,而螞蟻行的是5厘米的圖上距離,怪不得只要5秒呢!那么,你能求出這副地圖的比例尺嗎?(學生做前先交流)

      小黑板出示:從和平縣縣城到廣州市實際距離約是300千米,在一副地圖上只畫了5厘米,這幅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大家交流一下,誰能告訴大家首先要做什么事情?(先寫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再把千米化成厘米,也就是說我們在求比例尺的時候,首先要把單位統一起來。)

      學生匯報計算結果。

      四、應用比例尺知識解決問題

      和平縣政府距我校直線距離約200米,可在和平縣城的地圖上只畫了2厘米,這幅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五、介紹線段比例尺

      像前面這些比例尺是用數值來表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關系的比例尺,我們把它們叫做數值比例尺(板書),而像這樣的比例尺,是用線段來表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關系,我們把這樣的比例尺叫線段比例尺(板書)你能把它改成數值比例尺嗎?

      六、拓展延伸:認識精密比例尺

      畫一個物品,如果用1:10 (縮小了)1:1(相同)2:1(放大了)

      畫的圖和實際的圖比較結果怎樣?(設計意圖:讓學生抓住1:1000、1:10、1:1、2:1。進一步認識比例尺有大有小,讓學生打開思路,不拘一格的從多角度來思考比例尺的意義。結合實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

      在實際的生活中有沒有要用到這種放大比例尺的情況呢?你能猜出工程師是如何把直徑5毫米的機器零件畫在圖紙上的嗎?

      七、討論

      1、比例尺與一般的尺相同嗎?化簡后的比例尺帶不帶單位?

      2、求比例尺時,通常要做什么?

      3、化簡后的.比例尺,它的前項和后項一般是什么形式?

      八、鞏固練習

      1、直徑5毫米的機器零件,畫在圖紙上的直徑是10厘米。它的比例尺是多少?

      2、判斷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

      下面是小聰學習了比例尺后寫的一段數學日記

      今天我們學習了比例尺,我知道了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就等于比例尺。老師叫我們找找比例尺的例子。我想:這豈不是小兒科嗎。你瞧,我一口氣就能說出幾個來:圖上長和實際長的比是1:100;圖上長和寬的比是1:5;圖上寬和實際寬的比是1:2分米;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的比是20:1。哈哈,原來比例尺就是這么簡單!

      九、自我反思,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有收獲嗎?有什么收獲呢?我們學會了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關系式、書寫形式、比例尺的種類及轉換、求比例尺的方法等,誰能來說一下?

      同學們的收獲的確很大,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都很出色,謝謝大家!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15

      教學目標:

      1、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能夠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

      2、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圖像特征,能根據圖像解決有關正比例的簡單問題。

      3、通過觀察、實驗、計算等方法,逐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4、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判斷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5、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驗、觀察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6、感受數學的魅力,體會數學知識間的聯系,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掌握正比例的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商店里有兩種包裝的手套,一種是5雙一包的,售價為25元,一種是8雙一包的,售價為32元,哪種手套更便宜?

      學生獨立完成后,老師提問:你們是怎么比較的?(求出手套的單價再進行比較)根據哪個數量關系式進行計算的?(單價=總價÷數量)如果單價不變,商品的總價和數量的變化有什么規律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正比例。老師板書課題。

      二、新授

      1、教學例1,學習正比例的意義。

     、懦鍪纠1表格,讓學生觀察表中的數據,思考表中有哪兩種量?總價是怎樣隨著數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表中有數量和總價兩種量,數量增加,總價增加;數量減少,總價減少。數量擴大到原來的幾倍,總價也擴大到原來的幾倍;數量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幾,總價也隨著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幾。)

     、普J識相關聯的量。

      像這樣,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這兩種量叫做“相關聯的量”。

      2、計算表中的數據,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庞嬎阆鄳目們r與數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規律。

      0.5/1=1.0/2=1.5/3=2.0/4=2.5/5=3.0/6=3.5/7=4.0/8,比值相等。

     、普f一說,每一組數據的比值表示什么?(圓珠筆的單價)

     、亲寣W生用公式把圓珠筆的總價、數量、單價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總價/數量=單價(一定)

     、让鞔_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關系的意義。

      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成正比例關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正比例關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y/x=k(一定)(老師板書)

      3、列舉并討論成正比例的量。

     、派钪羞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讓學生說一說。(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長方形的寬一定,面積和長成正比例)

     、菩〗Y:成正比例的量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哪個條件是關鍵?(兩種量是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它們的比值不變,這是關鍵。)

      4、認識正比例圖像。

     、耪n件出示例1表格及正比例圖像,讓學生觀察統計表和圖像,你發現了什么?(每一個數量和相對應的總價組成的一組數在圖像上都體現為一個點,這些點連起來是一條直線;正比例圖像是一條直線。)

     、瓢褦祵Γ10,5.0)和(12,6.0)所在的點描出來,再和上面的圖像連起來并延長,你還能發現什么?讓學生操作后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兩個點與上面的圖像仍能連成一條直線。無論怎樣延長,得到的都是直線。)

     、菑恼壤龍D像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由一個量直接找到對應的另一個量;可以直觀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變化情況)

     、壤谜壤龍D像解決問題。

      買7只圓珠筆總價是多少元?20元能買多少只圓珠筆?(3.5元;40只)

      小明買的圓珠筆的數量是小麗的2倍,他花的錢是小麗的幾倍?(在單價一定的情況下,數量和總價成正比例關系,小明買的圓珠筆的數量是小麗的2倍,他花的錢也應是小麗的2倍。)

      三、鞏固應用

      1、P46 做一做,引導學生獨立完成并匯報交流。

      2、P49 2、師生共同完成。

      3、P49 4、學生獨立完成后,匯報并集體訂正。

      四、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16

      教學目的:

      1、使同學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通過合作交流、嘗試練習,提高同學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的能力。

      3、培養同學的知識遷移的能力,增強同學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使同學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教學難點:

      引導同學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復習鋪墊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知識,誰能說一說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么?

      2、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為什么?

      6:3和8:4 : 和 :

      3、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學習解比例。(板書課題)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們知道比例共有四項,假如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

      2、教學例2。

     。1)把未知項設為X。解:設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據比例的意義列出比例:X:320=1:10

     。3)讓同學指出這個比例的外項、內項,并說明知道哪三項,求哪一項。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它變成什么形式?3x=815。

      這變成了什么?(方程。)

      教師說明:這樣解比例就變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數X的值。因為解方程要寫“解:”,所以解比例也應寫“解:”。

     。4)同學說,教師板書解比例的過程。

      教師:從剛才解比例的過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來求未知數x。

      3、教學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

      提問:“這個比例與例 2有什么不同?”(這個比例是分數形式。)

      這種分數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變成方程來求解嗎?

      同學回答后,教師說明在寫方程時,含有未知數的積通常寫在等號的左邊,然后板書:1.5X=2.56

      讓同學在課本上填出求解過程。解答后,讓他們說一說是怎樣解的。

      4、總結解比例的過程。

      剛才我們學習了解比例,大家回憶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變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據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5、P35“做一做”。同學獨立解答,訂正時,讓同學說說是怎么做的。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P37第7題。

      四、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據是什么?解比例的書寫格式應注意什么?

      五、課堂練習,輔助消化

      P37~38第8~11題。

      六、課外補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題。

      2.4:8=12:24,假如將第二項減少1,要使比例成立,則第四項減少多少?

      3、把兩個比值都是 的比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兩個內項都是15,請分別求出這個比例的兩個外項,并寫出比例。

      4、一個比例的四個項都是大于0的整數,它的兩個比的比值都是 ,且第一項比第二項少3,第三項是第一項的3倍。請寫出這個比例。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17

      教學重點:

      比例尺的意義。

      教學難點:

      將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比例的知識,比例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請同學們看一看我們教室有多大,它的長和寬大約是多少米。(長大約8米,寬大約6米。)如果我們要繪制教室的平面圖,若是按實際尺寸來繪制,需要多大的圖紙?可能嗎?如果要畫中國地圖呢?于是,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聰明的辦法:在繪制地圖和其他平面圖的時候,把實際距離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再畫在圖紙上,有時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體(如機器零件等)的實際距離擴大一定的倍數,再畫在圖紙上。不管是哪種情況,都需要確定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這就是比例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一種應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二、教學比例尺的意義。

      1.什么是比例尺(自學書上內容,學生交流匯報)

      出示圖例1

      在繪制地圖和其它平面圖的`時候,需要把實際距離按一定的比縮。ɑ驍U大),再畫在圖紙上。這時,就要確定圖上距離和相對應的實際距離的比。一幅圖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2.介紹數值比例尺

      讓學生看圖。

      “我們經常在地圖上看到的比例尺有這兩種:1:100000000是數值比例尺,有時也可以寫成:1/100000000,表示圖上距離1厘米相當于實際距離100000000厘米。

      3.介紹線段比例尺

      還有一種是線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圖),表示地圖上1厘米的距離相當于地面上50km的實際距離!

      4.介紹放大比例尺

      出示圖例2

      “在生產中,有時由于機器零件比較小,需要把實際距離擴大一定的倍數以后,再畫在圖紙上。下面就是一個彈簧零件的制作圖紙!

      學生看圖,“你知道比例‘2:1’表示什么意思嗎?這也是一個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是2:1

      比較這個比例尺與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點,什么不同點。

      相同點:都表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

      不同點:一種是圖上距離小于實際距離,另一種是圖上距離大于實際距離。

      5.總結

      比例尺書寫特征。

     。1)觀察:比例尺1:100000000

      比例尺1/5000000

      比例尺2:1

     。2)看一看,比例尺書寫形式有什么特征。

      為了計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后項是1的比。

      6.比例尺的化簡和轉化

      “我們再看一下北京地圖上的這個線段比例尺,這里圖上距離:實際距離=1厘米:50千米,你會把這個線段比例尺轉化成數值比例尺嗎?”

      說明:這兩個數量的單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們化成相同單位,再化簡。

      “是把厘米化作米,還是把米化作厘米?為什么?”(因為把米化作

      “50千米等于多少厘米?”學生回答后,教師把50千米改寫成5000000厘米。

      “現在單位統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樣化簡?”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1:5000000

      教師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圖給學生看,讓學生說出它們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師指出

     、俦壤吲c一般的尺不同,這是一個比,不應帶計量單位。

     、谇蟊壤邥r,前、后項的長度單位一定要化成同級單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項的米化成

     、蹫榱擞嬎愫啽,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項化簡成“1”,如果寫成分數形式,分子也應化簡成“1”。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

      過程要求

     。1)學生獨立完成。(要求寫出數值比例尺)

     。2)同學之間互相交流。

     。3)匯報交流結果。

      2、完成課文練習八第1~3題。讓學生完成第48頁的“做一做”。教師可提醒學生注意把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化成同級單位。集體訂正時,要注意檢查學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項是不是“1”。

      四、課堂小結

      本課要點:

      1、比例尺的意義;

      2、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互化;

      3、注意單位名稱的改寫,如把千米和厘米的換算就是擴大或縮小100000倍的關系。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1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

      3.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實際應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ㄒ唬┨羁

      已知六年級1班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3∶2.

      1.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 )

      2.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 ),女生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是( )。

      3.男生人數占全班人數的( ),男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

      4.全班人數是男生人數的( ),全班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是( )。

      5.女生人數占全班人數的( ),女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

      6.全班人數是女生人數的( ),全班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 )。

     。ǘ┛诖饝妙}

      六年級(1)班和二年級(1)班共同承擔了面積為100平方米的衛生區保潔任務,平均每個班的保潔區是多少平方米?

      1.學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師提問

      這是一道分配問題,分誰?(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級學生和二年級學生承擔同樣多的衛生區保潔任務,合理嗎?

      這樣分還是平均分嗎?

      3.談話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問題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們想知道還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嗎?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分配問題.(板書:分配)

      二、講授新課

     。ㄒ唬┌褟土曨}2增加條件如果按3∶2分配,兩個班的保潔區各是多少平方米?

     。ǘ┙處熖釂

      1.分誰?(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兩個班的保潔區各是多少平方米?)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19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比例尺的應用》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第一課時。

      2、教材地位和作用

      這節課是在學生學完“比例尺的意義”后安排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有關地圖、工程圖紙的計算的基礎。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廣泛應用,學好它也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

      3、教材編寫思路、結構特點

      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2出示了北京地鐵的線路圖,讓求實際距離。教材中只呈現了列方程式的一種方法,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合適解法。例3是綜合運用比例尺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己制定合適的比例尺求出圖上距離。由于這部分內容在上學期已經學過,所以教學時沒有按照教材中的結構進行,而是做了適當調整。

      4、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根據給定的比例尺,靈活運用知識解決求實際距離的簡單問題

      數學思考:根據比例尺的知識,在解決求實際距離的問題時有自己的見解和方法

      問題解決:結合具體情境,能按給定的比例尺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感受比例尺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獲得自主解決問題的積極體驗

      5、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應用比例尺的知識,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求實際距離

      二、說學情

      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并不陌生,但由于隔的時間較長,大部分學生已經對這部分知識淡忘了,因此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對原有知識進行回顧梳理的基礎上并綜合運用比例尺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的知識困難在于能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三、說教學流程

      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來源于生活,學生活中的數學,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重新編排,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展開。為此我安排了如下環節“

      1、復習準備

      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觀察圖中的比例尺。并通過三個問題“什么是比例尺?怎樣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喚醒學生的'記憶,再通過問“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到比例尺?”讓學生明白比例尺的應用價值,從而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單元知識,師生一起梳理建構單元知識樹,對此部分的知識點有個系統的理解]

      2、聯系生活學新知

      此環節安排了兩個活動,一個是求圖上距離,另一個是求實際距離的問題。

     。1)求圖上距離的問題,以畫學校操場平面圖的情況為背景。讓學生自主制定比例尺后先獨立完成,然后組內交流,最后分組進行展示

      學具的準備:大小不同的紙張

      [設計意圖:設計此題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使學生明確要求圖上距離,就必須知道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掌握求圖上距離的方法。第二個是要讓學生明白要根據紙張的大小,確定合適的比例尺。同時也可滲透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轉化方法]

     。2)求實際距離

      大屏幕出示:陡子峪到六道河鎮的線路圖。要求出此路段的實際距離,需要知道什么?然后依次出示圖上距離和比例尺,然后讓學生動手計算。師巡視讓有不同做法的學生到黑板上展示。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也讓學生明確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鼓勵算法的多樣化]

      3、達標測評

      主要有判斷和課后的“做一做”

      【設計意圖:通過這些題鞏固學生對比例尺的應用知識加深,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對知識得到了升華。]

      4、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談收獲和感想。然后教師總結,結束此課。

     。墼O計意圖:師生談話式總結本節課,真實的反饋了學生掌握比例尺這部分知識的情況,懂得了學習比例尺的重大作用,達到了學習的境界;同時學生如果有想問的問題,這時候也可以提出來,體現了一種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20

      一、說教材

      《反比例》是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反比例》第一課時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在認識了相關聯的量和正比例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要求緊密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設計系列情景,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大量相關聯的量,它們之間的關系有著共同之處。從而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并通過對具體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認識成反比例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利用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應以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和態度四個方面來闡述,使學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因此,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小學數學教材編排意圖,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豐富的實例,認識反比例。

      2、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反比例關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4、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和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目標:

      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的愉悅,進一步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同時在教學中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研究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

      三、說教法、學法

      記得有一個外國科學家敘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逼鋵,這正是我們《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總體要求。因此,我在教學時就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改變傳統的填壓式教學模式,采用大量的情景把學生由被動聽轉化為主動學,放手讓他們主動去探索新知識,最大限度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學到探究新知的方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通過大量的生活情境,直觀圖示,讓學生充分感知,比較,歸納,概括總結出反比例的意義,從而使學生的抽象思維過渡到形象思維,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新知識。并提高了利用已有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是一個展示知識生成和應用的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程序如下:

      1、復習舊知

      復習這一環節往往是新舊知識的銜接,利用復習正比例的意義,加深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為學習反比例做好鋪墊。

      2、提問引入

      “同學們。當你們帶著一頂數目的錢去超市購物,怎么樣才能買到同一物品的數量比較多呢?”學生回答:買的東西越便宜,數量就越多。這一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單價與數量之間的關系,為后面學習反比例打下基礎。

      3、事例解讀,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通過具體問題認識成反比例量,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這是本節課的重難點之一。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采用了生活中常見的情景事例:

     。1)換零錢;

     。2)上班與上學;

     。3)分果汁這三個常見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量變關系。在這里我沒有直接引出反比例的意義,而是通過讓學生對這幾組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和以前所學的正比例意義進行對比,讓學生在對比中自學,自悟總結出反比例的意義。從而加深了對反比例意義的理解,也讓學生對正比例,反比例的異同有了明確的認識。將比較抽象的知識很形象的展示在學生的面前,易于學生的`接受。最后得出反比例關系式為:xy=k(一定)。

      4、合作探究,初步滲透成反比例量的函數圖像

      教材中提供了加法和是12的直線及乘法表中積是12 的曲線,在比較探討中,讓學生初步感知兩個變化關系不相同,乘法表中積是12的曲線,直觀,動態地體現了“成反比”的過程,但是讓學生必須明確加法表中的和是12的直線幷不表示兩個加數成正比例,最后可以指明兩個加數之間的關系不成比例。

      5、實踐應用

      能有效地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難點之一,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首要目標。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大量的與生活有密切關系的實際問題,由易到難,突出了階梯性,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目的是培養他們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6、總結評價

      “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既能梳理所學的知識,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其后,課件出示本節要點,再次點明本節的知識要點,讓學生對本節知識加以牢固。

      五、說教學反思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服務與生活,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從實際引入,采用了大量的生活情境,為同學創造了探索知識的條件,將學生參與到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去,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新知識;在與舊知識的對比中掌握了新知識;在階梯式的練習中,鞏固了新知識。這是本節課的亮點所在。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著有待改進的地方,如課堂容量比較大,課堂評價應該多樣化,要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予以克服。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 21

      一、說教材分析

      《正反比例的應用》本課選自青島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四信息窗,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以及正反比例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今后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知識的重要基礎。通過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研究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判斷問題中數量之間的比例關系。

      2. 會用比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 培養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感受數學的價值。

      重點:會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

      難點:正確判斷數量間的比例關系并列出比例式。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很多數量關系和比的知識,基礎掌握還可以,而且具備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但是語言表達不夠規范。

      三、說教法

      采取"引導-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

      激勵評價法:"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我在學生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發現有獨特見解的,都給予激勵的評價,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四、學法

      [ 新課程不但倡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而且著力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在這節課中,學生的學習方法主要有:

      合作交流法:在獲得新知的過程中,學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開展小組合作,在小組中分工明確,提高了學習效率,使學生的智力得到最佳的開發,樹立的主人翁的意識。

      反思法:方法注重反思,學生才能學得牢。在課將結束,學生對自己的獲得的知識和學習方法進行反思,總結經驗,取長補短。

      四、說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

      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

     。2)總價一定,每件物品的價格和所買的數量。

     。3)小朋友的年齡與身高。

     。4)正方體每一個面的面積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5)被減數一定,減數和差。

      談話引入:我們今天運用正反比例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意圖:簡單的復習為本節課學習做了鋪墊,提高了教學效率。

      2.出示學習目標,能用解比例的方法正確解答比較簡單的應用題。

      意圖:帶著目標去學習,讓學生把握學習方向,而且可以讓學生做好自我檢測,課后有目的的復習鞏固。

      3.出示信息窗的情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意圖:培養學生提取信息能力以及提出問題能力。

      4.讓學生先獨立解答,然后小組交流解題方法,找同學到前面板演解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做好引導,問題中出現的數量存在什么樣的關系,指導用解比例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意圖:通過這個過程可以強化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5.在經過思考掌握方法之后,直接引導學生用解比例的方法解決第二個紅點問題,找代表匯報解題方法與過程。

      意圖:培養分析、判斷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6.總結方法。讓學生自己總結用比例相關知識解決應用題的方法。

      意圖: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7.達標檢測。

      意圖:學生從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如果不及時鞏固、復習,與實踐沒有結合起來,就會稍縱即逝,因此設計合理的有效地練習是必須的。

      8.課堂小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有什么易錯點?

      意圖:這個環節給了學生充分參與課堂的機會,可以培養學習總結概括能力,也會讓學生自我評價學習效果。也利于學生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比的基本性質說課稿】相關文章:

    分數的基本性質說課稿01-17

    《分數的基本性質》說課稿01-17

    《比例意義和基本性質》說課稿08-24

    分數的基本性質說課稿范文集錦七篇04-17

    比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01-11

    《比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03-12

    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11-15

    《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08-23

    分數的基本性質的教學反思06-03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