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規劃
##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規劃
##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規劃(2000--2010年)
##地處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提前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為加強宏觀指導,明確今后若干年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目標,特制訂本規劃。
一、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
近幾年來,我市各地圍繞建立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推動農業上新臺階為目標,積極探索農業發展的新路子,農業產業化經營開始從農業的個別領域向林牧副漁等各業發展,從發達地區向經濟欠發達地區推進;經營規模由小型、分散向集中和區域化發展;經營模式也由單一向多種形式發展。經過幾年實踐.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正在健康、穩步地向前推進。
(一)區域經濟初具規模,主導產業逐步形成
近幾年來我市各地以資源優勢為基礎,引導農民瞄準國內國際市場需求,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使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漸趨集中,主導產業逐步形成。目前我市已經形成了創匯蔬菜、藺草、竹筍、榨菜、禽蛋、水果、茶葉、花卉、生豬、名優海淡水養殖等10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性農產品基地。成為我市農業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業產業結構中種植業與林牧漁業的比例已調整為38.3:53,其中漁牧業比重已分別占到33.9%和15.9。
(二)龍頭企業迅速崛起,一體化經營初見成效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立,農業龍頭企業也應運而生,并且不斷發展壯大,全市已有各種類型、年加工經營值在百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近千家,1998年加工經營產值達50多億元,其中1998年產值超億元的龍頭企業有6家。龍頭企業的興起,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向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方向轉變,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外向拓展勢頭良好、傳統農業改造步伐加快。
隨著##的進一步對外開放,農業主導產業中外向型經濟比重不斷提高。1998年全市農產品及其初加工品的外貿出口額近3億美元,其中十大主導產業的產品及加工品的外貿出口額占60%以上,從事農產品種養加的三資企業達258家。近幾年我市還引進了一大批適合當地種植和養殖的良種,以及先進的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和設備,使水果、蔬菜、畜禽等產業一些多年不變的老品種、老面孔有了突破性改變。
(四)社會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農業產業化經營戰略的實施,促進了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鎮(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基礎,以國家專業經濟技術部門和龍頭企業為依托,以農民自辦服務為補充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全市已有農民購銷員8萬人,年購銷農副產品幾百萬噸,建立各級各類區域性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780多個,聯系勞動農戶26萬多戶,初步形成了與主導產業相配套的系列化服務,為農業的專業化生產。規;洜I創造了條件。
近幾年來、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處于初級階段。目前,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一是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缺乏統籌規劃和系統引導,不少干部思想觀念不適應,產業化意識不強。二是龍頭企業規模小,產業帶動能力不強,不具備深度參與農業資源開發。技術開發和市場開發的能力。三是一體化經營的組織化程度還比較低,產、加、銷脫節現象仍比較突出。多數加工企業與農戶沒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有效運行機制。四是產業化建設科技含量低,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部分農業主導產業技術層次低,高檔次的深加工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不強。
二、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指導思想、目標和布局
(一)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指導思想
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經濟效益為中心、資源開發為基礎,充分發揮##的區位優勢,依靠高新技術,積極調整優化結構,努力發展主導產業,著力培植龍頭企業,培育中介組織,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形成以種養產業為基礎,以加工產業為龍頭,以流通產業為橋梁,以科技產業為先導的高效產業群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基本目標
1.農業生產結構明顯優化。在保持糧食生產能力的基礎上,調整種植結構。著重抓好資源優勢、產品優勢明顯,發展潛力較大的藺草、創匯蔬菜、竹業、榨菜、禽蛋、水果、茶葉、特種水產、遠洋漁業、淺海灘涂養殖、生豬、花卉等主導產業和產品,大幅度提高農業的產出水平。到2002年,以上12個產業的總產值達到70億元以上;到2010年總產值達到100億元,全面實現大宗農產品的專業化生產、系列化加工、一體化經營。
2、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發達。圍繞主導產業,加快發展農業生產的產前、產后服務部門,以龍頭企業、專業生產合作社和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為骨干,建立比較完
善發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成20個規模大、帶動面廣、產品技術含量高、產值上億元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或農業產業化集團。
3、科學技術含量持續提高。加快技術進步,提高農業裝備水平,發展深度加工,實現農副產品的多次轉化增值,提高農業產業化生產的質量和效益。到2002年,農副產品加工率達到40%以上,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以上,各主導產業的良種推廣率達到90%以上,農業商品率達到85%以上,創造出30個以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到201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以上,農業良種推廣率達到95%以上。
4.外向度進一步加大。積極引進外資和國外先進的品種、技術、設備,努力增加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出口比例,提高農業的外向度。到2002年全市農產品及加工品的外貿出口額達到4億美元以上,到2010年達到8億美元。
(三)重點產業、產品發展目標和布局
糧食在大規模整治土地,建設150萬畝標準農田的基礎上,以24個商品糧鎮(鄉)為重點,依靠科技,發展冬季,優化夏季,穩定秋季,主攻水稻品種的優質化。保持全市170萬噸的糧食生產能力,確保150萬噸(其中稻谷130萬噸)的糧食總產水平。
創匯蔬菜鞏固慈溪、象山、奉化等原有生產基地,逐步在郊縣、鎮海發展新基地,重點擴大設施栽培。高山蔬菜和無公害蔬菜。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加大國外優良品種引進,增加名特優新蔬菜。依托“兩頭在外”,開發脫水、速凍、保鮮、配合、調理和蔬菜汁等加工產品。出口蔬菜總產量要從目前的4萬噸增加到8萬噸。產值達到10億元,出口創匯1億美元。
藺草生產基地以部西等地區為主,在強化宏觀調控的同時。面積穩定在12萬畝左右。重點要加強新品種培育,提高單產,提高品質,加快新加工產品的開發?偖a穩定在6000萬公斤左右,保證外貿收購額穩定在5千萬美元以上。
竹業生產基地以我市西南部余姚、都縣、奉化、寧海山區為主,筍用林和竹筍兩用山面積從33萬畝發展到40萬畝;高產用竹林達到20萬畝。另外在奉化班溪、樓巖、慈溪鳴鶴、余姚三七市。北侖柴橋等地建立20萬畝雷竹、象牙竹、高節竹、水竹等食用菜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積達到100萬畝。竹筍產品加工要在穩定水煮筍產量的基礎上,拓展深加工產品和菜竹筍產品的精細加工,努力提高產品附加值。竹筍總產量達到15萬噸,產值達到2億元,創匯2千萬美元。
榨菜生產基地以余姚、慈溪棉區為主,近幾年要穩定現有面積,建立良種提純復壯基地,發展新優品種。要扶持重點龍頭企業上規模,逐步改變“小、雜、亂”狀況,注重加工產品的系列化開發,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加工檔次。在鞏固國內市場的同時,努力拓展外向,增加出口創匯能力。面積立穩定在13方畝,總產值達2.5億元,出日創匯2千萬美元。
特種水產以慈溪、余姚現有的萬畝連片魚塘及“一江一湖三庫”(姚江、東錢湖、胡陳港、四明湖、大塘港)為主要基地,改善基地設施和養殖條件。在鞏固傳統四大家魚基礎上,調整養殖品種結構,重點發展河鰻、河蟹、青蝦、鳥鱧、刀額新對蝦等名優水產品,擴大稻田養殖。養殖面積從10萬畝增加到15萬畝。努力實現淡水養殖從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
淺海灘涂養殖到2010年,全市淺海、灘涂、圍塘養殖總面積達到50萬畝左右,其中淺海養殖4萬畝,圍塘養殖12萬畝,灘涂養殖34萬畝。淺海養殖中海水網箱養殖以象山港為主,總量發展到5萬箱,品種以市場適銷的大黃魚、黑鯛、鱸魚等為主,積極引進拓展新品;貝類養殖以牡蠣為主;藻類養殖以發展條斑紫菜為主。灘涂養殖以三門灣沿岸的寧海和杭州灣南岸的北部海灘為主,采聯蓄水養殖、低壩高網、平涂養殖形式,大力發展以蟶子、泥蚶、海瓜子、泥螺等貝類和青蟹等名特水產品及其它新品。圍塘養殖以對蝦養殖為主,提倡混養,提高單產,實現高產高效。
外海、遠洋漁業生產基地以一海兩洋(東海漁場、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為主。外海漁業要在穩定漁船總量前提下,有計劃更新舊小漁船,加快研制發展400馬力以上先進的尾滑道鋼質漁輪。遠洋漁業近期以有一定經驗的漁業公司為龍頭,以南北兩釣為基礎,帶動群眾性遠洋漁業發展。遠洋漁輪要從目前的20艘,年產2萬噸,到2010年爭取發展到250艘,產量6萬噸,逐步建立起一支陸上有基地、海上有船隊、銷售有渠道的##遠洋船隊。
生豬在鞏固、完善現有77個規模豬場和近4000個專業大戶基礎上,重點建設好鄞縣、余姚、江北和北侖的瘦肉型豬基地,并在近郊新建或改建5-6條工藝先進、設備完善的萬頭生豬生產線,推動生豬生產向集約化、效益型、瘦肉型轉變。到2010年萬頭豬場達到40個;爻鰴谌庳i從目前的86萬頭提高到152萬頭。占全社會生豬出欄總數比例從67.6%提高到80。
禽蛋重點建設余姚、象山、江北三個肉鵝基地,達到年養白鵝400萬羽;在現有存性較多的地區寧海、奉化、鎮海、慈溪、江北等地繼續發展蛋鴨基地。達到常年存欄600萬羽;在余姚、鄞縣建立數個年出欄200萬羽的肉鴨生產基地;在余姚、慈溪、鄞縣建設5-6個百萬羽以上的肉雞生產基地;在余姚、慈溪、象山等地鞏固和發展蛋鴨基地。與此同時,積極開發適銷對路的禽產品,到2010年,家禽飼養量達4000萬只,年提供商品蛋10萬噸。積極扶持畜品加工企業,逐步建立和完善從種雞、孵化、飼料供應到商品雞飼養、屠宰、深加工的一條龍生產體系。
草食動物在寧海、余姚、象山、鄞縣的山區半山區發展牛、羊、兔業生產;在北侖、鄞縣、奉化、寧海等地建立千頭以上的奶牛生產基地;在沿海平原和海島灘涂、部分山區推廣波爾羊等良種山羊,雜交改良、種草圈牧、生態養羊,逐步形成規模,建立基地。在發展長毛兔同時,建立2-3個年出欄20萬只的肉兔生產基地。到2010年,全市奶牛發展到6500頭,年提供鮮奶3.1萬噸;羊存欄20萬只。
水果在擴大象山港、三門灣岸陸柑桔、奉化江兩岸水蜜桃,姚江流域楊梅和慈溪、余姚等地的梨、葡萄基地同時,調整優化品種結構,逐步改造老果園,提高質量和加工經營水平。全市新發展臍橙、特早熟溫州蜜柑、優質雜柑、早熟梨。水蜜桃和葡萄等優新水果5萬畝,高接換種和改造低產園5萬畝,使全市水果總面積達到50萬畝?偖a量達到40萬噸。水果及其加工品外貿收購值達到3.5億元,創匯450萬美。
茶葉生產基地以四明山、天臺山為主的高山茶區。象山港沿岸的港灣茶區,柴橋郭巨地區的平丘茶區為主。大力調整品種結構,發展無性系早生茶園,改造低產茶園、發展名優茶基地。茶園面積從現在的18.3萬畝發展到20萬畝,茶葉總產2萬噸,其中名優茶300O噸,實現總產值3億元。出口量達到1萬噸。創匯2千萬美元。干果根據山區資源條件及市場需求情況,全市新發展板栗、銀杏及香榧等干果基地5萬畝,在我市西部山區形成10萬畝干果商品基地,年產干果1萬噸。
花卉發揮我市現有花木資源優勢。合理布局,在花木基礎較好防奉化、北侖、余姚、江北等地建立花木和苗木基地,鞏固擴大“北侖杜鵑”、“奉化五針松”、“四明山紅楓”三大花種,建設江(口)一溪(口)花卉產業帶。全市花木生產面積達到6萬畝,花卉年銷售額6億元。
三、加快農業產業經營發展的對策措施
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戰略,是促進農村改革與發展緊密結合的系統工程。因此,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要著力抓好以下具個方面:
(一)發揮資源優勢,培植主導產業,建立協調發展的農業產業結構體系
一要穩定糧食基礎,為推進農業產業化提供前提和保證。加快標準農田建設,到2002年全市爭取有45萬畝耕地建成標準農田,到2010年全市標準農田達到150萬畝。同時要科學合理地調整耕地結構,逐步建立耕地的糧經飼肥復合彈性種植結構和養殖混合結構。糧食生產經營走品種優質化。用途多樣化、生產規;、經營產業化的路子。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從目前448畝調整到400萬畝,糧食總產量保持30億斤,其中稻谷產量26斤,在促進糧食品種結構和耕地經營結構優化的同時為國家提供宏觀調控所必需的根源。
二要鞏固改造提高現有傳統特色產業,著力構筑區域特色農業新格局。我市的藺草、竹筍、茶葉、水果、榨菜、創匯蔬菜海水養殖和禽蛋、花卉等產業、產品。要通過依靠科技進步,增加投入,健全服務等措施,致力深度開發,努力實現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從小型分散向規范化基地化發展,從粗放型生產向集約化方向發民促使這些產業、產品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知名度,增強產品競爭能力,進一步擴大市場覆蓋面。
三要著眼發展新興特色產業。對那些資源優勢突出,經濟優勢明顯,生產優勢穩定,雖然目前規模較小,但市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廣的產業、產品,如長毛兔特種動物養殖、余姚的茭白、慈溪的絲瓜絡、鰻魚等,要組織重點開發,逐步拓展成為新的區域性主導產業。
四要積極實施名牌戰略,優化農業產業鏈。在發展主導產業、扶持龍頭企業的過程中要積極實施名牌戰略。一方面要用繞傳統名優農產品創名牌,通過提純復壯,嫁接改造等措施來改良品質,促其上檔次。上水平;另一方面要圍繞“引洋、養野、串季、返古”特色農業,新開發一批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名牌產品。要提高商標意識,重視農產品特別是名牌產品的商標注冊和宣傳。制訂完善各主要農產品的生產標準和技術規程,逐步實行統一品牌策略,真正做到!皹湟粋品牌,舞一個龍頭,帶一個產業”,爭取通過幾年努力,在每個主導產業中都有幾個在國內國際叫得響的名牌產品。
(二)抓好龍頭企業,構筑農產品加工作系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是要有一批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各級政府要繼續把加強農業龍頭企業建設作為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來抓。要圍繞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培育和扶持一批起點高、規模大、覆蓋面廣、競爭力強的大中型農業龍頭企業。到2002年全市培育形成10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利稅超千萬元,經濟技術水平和生產規模達到省內或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30家能帶動本地區主導產業發展,在國內外市場有一定競爭力,年銷售收入超5千萬元、利稅超300萬元的骨干農業龍頭企業。到2010年全市形成20家銷售收入超億元,利稅千萬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集團)。真正確立農業龍頭企業在全市農村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對現有各類龍頭企業要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著重做好四個引導:
一是引導現有龍頭企業向外延擴大,把龍頭搞大。對現有的具備一定規模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采取城鄉聯姻、內外嫁接、合作聯營、技術改造等措施,建成一批技術起點高、牽動力強、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或農業產業化企人集團,也可圍繞本地優勢產業。進行招商引資、引進技術、引進設備,新上一批高層次的農產品加工企業。
二是引導小型分散的加工企業聚攏成龍。目前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是小規模、低檔次。因此興辦農業龍頭企業要注意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防止盲目發展,遍地開發,不搞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復。如目前藺草、水煮笑和榨菜的加工能力已超過市場需求量或基地生產能力,不宜再新上加工企業,進口加工機械,而應該引導現有加工企業通過聯合兼并、技術改造等辦法,提高產品質量,促進企業上規模、上檔次,走集團化經營道路。
三是引導有實力的工商貿企業進入農業產業化行列。大型企業介入農業項目開發,可憑借他們自己在市場、技術和資金上的優勢,不論在產業開發的組織化程度上,還是在產品的生產規模和技術含量上,都有一個較高的起點,對推進農業產業化,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具有積極意義。我市在這方面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要積極鼓勵這種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新型經濟組織的發展,把興辦農業企業作為二次創業的重點。
四是引導農業龍頭企業積極實施農業的名牌戰略。名優產品的有無和多寡是衡量龍頭企業,主導產業興衰成敗的標志。因此在扶持龍頭企業的過程中也要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優化農業產業鏈。農產品加工企業要通過技改擴能、更新設備、深度加工。創出一批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名牌產品,以帶動產業的發展。
(三)依托區位優勢,重點發展外向型農業
##地處東窗沿海,具有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獨特優勢。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要充分依托地位優勢和農業生產的特點,把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農業作為突破口來抓。在穩定發展蔬菜。茶葉、水產品、藺草、食品罐頭等傳統出口創匯產業同時積極拓展新的創匯產業或項目。要引導農業外向型企業拓寬商路,調整和擴大農產品出口渠道,開拓新的國外市場。要采取優惠政策,有重點地扶持現有出口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上規模,并逐步爭取賦予自營進出口權,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要放開外商投資農業的領域,大力引進國外及港臺地區的資金開發農業資源。改造傳統產業,建立創匯農業基地和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特別要鼓勵發展“兩頭在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業龍頭企業,以加快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努力開拓農產品的國際市場。要認真落實各級政府制訂出臺的扶持外向型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有關職能部門要切實改進服務態度,簡化辦理程序,提高辦事效率,樹立政府機關的良好形象,達到“以外引外,的目的。
要重視農業對外合作和科技交流,積極引進國外農產品名優品種、先進技術、農產品精新加工技術和先進的設備,鼓勵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與國外著名的科研機構。種苗公司、企業建立友好協作關系,開展學術、信息交流,盡快改變我市生產、加工、貯藏、保鮮、包裝等技術落后狀況,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精深加工比例,建立有較強競爭力的農產品出口產業。
(四)搞好服務,健全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各涉農部門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結合自身職能,發揮信息、人才、技術、資金、物資、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多方面的服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主要是健全和完善五大服務體系:一是增息服務體系、市里建立聯系各縣(市)區、有關鎮(鄉)的農村經濟信息網絡,為廣大農戶、龍頭企業、基層政府及時提供農產品市場信息和科技信息;二是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依托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民專業協會,形成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普及網絡;三是良種繁育體系,通過農業科研和種子(種畜)部門以及原良種場的引進、選育、繁種和推廣,擴大農、林、牧、漁各業優良品種的覆蓋面;四是物資服務體系,實行農業生產資料加工、購銷、運輸和送貨服務一條龍;五是運銷服務體系,以各類流通企業、經銷公司、供銷合作社、專業購銷合作社為主體,扶持發展農民購銷隊伍,形成家產品流通、運銷服務網絡。要鼓勵各種專業協會和專業產銷合作社的發展,特別是要注重以產業區域為基礎組織的產銷一體化組織的發展,協調生產、組織交流、開展服務,使之作為農民的真正代表進入市場。
(五)培育市場,形成多層次、網絡化的農產品流通體系
培育、完善市場體系,是推動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重要環節。應采取國家、集體、農戶相結合,多渠道、多形式地建設市場。一是辦好已有的專業批零市場,引導其上規模、上檔次,向多功能發展,擴大其吸附力和輻射力;二是圍繞區域性的大宗農產品,發展特色專業批發市場;三是政府牽頭,鼓勵部門興辦一些規模、檔次高的大型綜合批發市場;四是要著力培養擴大農村購銷隊伍,把那些市場經濟意識強、信息靈、眼界寬、思路廣的農民組織起來,使他們成為率領農民進入市場的主力軍,聯手開拓市場。逐步在全市農村形成以區域性中心批發市場為龍頭,專業批發市場為骨干,農民購銷隊伍為補充,集貿型初級市場為基礎的多層次、網絡化的農產品流通體系。
(六)政府扶持,制定和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保障體系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需要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扶持。政府要通過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培育中介組織政策、資金扶持政策。保護農民合法權教政策等,營造出一個便于農戶與市場連接的良好的發展環境。
鼓勵發展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包括大型工商企業在內的社會上各種營主體進入農業領域,在農業開發和農副產品加工項目的立項審批方面給予優先權,并在建設資金和配套條件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同時要注意規范這些主體與農戶的關系,防止坑農、害農的現象出現。
要多渠道籌集資金,除鼓勵農戶增加對產業化建設的投入外,各級農業發展基金、農業基本建設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扶貧資金、農業專項貸款等都應圍繞推進農業產業化統籌安排;要改變支農資金撒“胡椒粉”的傳統做法,重點支持以產業化經營為導向的農業項目;市委、市政府近年出臺的各項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措施要切實貫徹落實。對于從事農副產品加工。經營及生產的農業龍頭企業,在稅費、貸款、用地、出口上給予適當照顧和傾斜!胺段南壬卑鏅嗨
要穩定,完善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建立規范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鼓勵農戶和企業加強.對各類生產基地的保護,切實維護農民和企業的利益。
(七)培育機制,逐步建立優勢互補、利益共導的新機制
農業產業化經營涉及到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觸及生產者與經營者之間以及城鄉之間、條塊之間的利益關系。建立產業化經營的運行機制重點是利益分配機制和運轉約束機制。
要大力推廣和完善合同制。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通過簽訂合同或簽約形式,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龍頭企業要把扶持農民生產作為實現自身利益的前提,通過對生產者提供良種、物資、技術、資金等服務,以及建立風險基金返還利潤等措施,使龍頭企業和農戶或其他服務組織的關系逐步由松散型向緊密型轉變。
要以股份制來代化生產要素配置,增強企業活力。要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吸收農民的資金、土地、勞力、技術、設施等生產要素入股,通過產權紐帶聯結企業和農戶利益,使農民與龍頭企業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共同體。
各類農業企業及行業協會,要在政府的指導下,制定嚴格的行為準則和規章制度,相互支持,交流信息。按照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原則,規范行業之間的競爭,及時對農產品生產、收購、出口等有關方面進行協調,共同爭取市場。
【##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規劃】相關文章:
產業化經營:農業理念的全面創新08-08
產業化經營:農業理念的全面創新08-08
市農業產業化工作匯報08-12
市農業產業化建設現狀與對策08-12
農業產業化經營新突破的實踐(產業化經驗)08-17
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目標08-08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多種模式選擇08-08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路徑選擇08-08
關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研究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