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行政管理論文>哲學理論論文>《剩余價值學說史》中的資本邏輯

    《剩余價值學說史》中的資本邏輯

    時間:2023-02-23 23:45:56 哲學理論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剩余價值學說史》中的資本邏輯

    《剩余價值學說史》中的資本邏輯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前提性批判
      
      作者/戶曉坤
      
      【摘要】通過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揭示出,資本主義現存社會關系是在歷史運動中,通過人們的感性交往活動被創生、并且不斷改變著的。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通過揭示資本主義物質生產、剩余價值的秘密,馬克思進而指出,資本是私有財產運動的感性表現,作為一種社會關系,其生成是歷史的;作為抽象勞動的積累,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斷的自我增殖和擴張。進入21世紀,普遍觀點認為:資本主義已經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即晚期資本主義、消費社會蒞臨了,馬克思的生產決定論不能自圓其說。因此,澄清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物質生產進行批判的要義,對于重新闡釋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是非常必要的。馬克思在《剩余價值學說史》這一要著中,通過對“物質生產”這一經濟學范疇之規定的前提性批判,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的物質生產是被生產性所規定的,其存在的前提是資本作為一種抽象的社會權力統治具體活勞動,勞動力和勞動條件發生分離,而國民經濟學家邏輯的、抽象的表達了現實中真實發生的關系,把具有社會一歷史規定的現實變成了永恒的自然規律。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了,整個資本主義現存關系是如何落人生產強制的“支架”中,資本主義生產強制、需求強制和消費強制又是如何內在勾連的。
      
      【關鍵詞】資本主義物質生產;資本;政治經濟學批判
      
      中圖分類號:BO-O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660(2012)03-0030-07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如果僅僅停留在政治經濟的制度層面,那么馬克思和空想社會主義、和普魯東等人沒有任何區別,那么歷史唯物主義的顛覆力量就不是根本的和徹底的。然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直接觸動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根基。洛維特概括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的兩個向度:“馬克思把對勞動的分析集中在作為現實生存關系的表達的經濟學問題上,同時又批判地把它奠基在黑格爾哲學的普遍的勞動概念中。由此就產生了一種雙重的批判,對古典國民經濟學的批判和對黑格爾的批判!雹亳R克思對黑格爾形而上學的清算和對資本主義現實生存狀況的批判是在同一原則高度上進行的。洛維特認為,在早期思想的原始材料《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已經找到了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同黑格爾哲學的共生基礎和原初關系。在完成這一奠基性工作后,馬克思用了將近四十年的時間來撰寫《資本論》及其手稿,在現代形而上學批判的原則高度上,對資本主義的實證科學——國民經濟學的概念、范疇和觀念,進行了更為細致和徹底的清洗。
      
      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馬克思進行了創立一門新的“實證的歷史科學”的卓越嘗試,“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②馬克思通過對政治經濟學的概念、范疇和觀念的前提性反思和批判,使資本主義各種現存關系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在邏輯必然性的遮蔽下自行暴露出來。馬克思對資本批判的原則高度在于,它不是以一種制度對另一種制度的批判,不是以一種社會規定對另一種社會規定的批判,不是工人階級對資本家階級的批判,而是要超越人之存在的某一特定社會歷史規定性,向著未來真正共產主義生成,即“在被積極揚棄的私有財產的前提下,人如何生產人——他自己和別人;直接體現它的個性的對象如何是他自己為別人的存在,同時使這個別人的存在,而且也是這個別人為他的存在”①。
      
      標榜自由、平等的資本主義文明建立在價值規律的等價交換原則之上,被視為人類社會最好、最自然的永恒存在狀態。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首先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關系之規定性進行了去范疇、去概念的清洗還原,揭示出資本主義現存社會關系不是邏輯先在的,而是在歷史運動中通過人們的感性交往活動被創生、并且不斷改變著的。資本是私有財產運動的感性表現,作為一種社會關系,其生成是歷史的;作為抽象勞動的積累,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斷的自我增殖和擴張。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資本積累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資本主義早期,主要表現為大機器工業生產活動中的產業資本積累,馬克思主要通過分析產業資本來批判整個資本主義社會。有人指認馬克思是生產決定論者,筆者認為,只能說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即處于上升階段的早期資本主義社會所展露出的特點,決定了他必須、也只能通過揭示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秘密,來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秘密,通過研究早期資本主義的經濟學——國民經濟學,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來還原資本主義社會中通過人們感性交往活動所發生的各種真實關系。
      
      進入21世紀,普遍觀點認為:資本主義已經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即晚期資本主義、消費社會蒞臨了,馬克思的生產決定論不能自圓其說。而這種觀點首先就沒有認清馬克思為書寫《資本論》這部洋洋巨著所作的艱苦卓絕之工作的意義,也沒有觸及馬克思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所揭示出的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前提和基礎,更沒有達到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所為我們開啟的那個境遇。就此而言,在消費理論大行其道的今天,澄清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物質生產之要義,對于重新闡釋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過馬克思對物質生產這一經濟學范疇之規定性的存在論基礎批判,揭示出整個資本主義現存關系是如何落人到生產強制的“支架”中,資本主義生產強制、需求強制和消費強制又是如何內在勾連的。
      
      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的物質生產——國民經濟學家所作的范疇規定
      
      國民經濟學是以研究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為要務的,必然把勞動力價值增殖作為分析基礎,因此,馬克思的政治經學批判也起始于剖析資本主義物質生產,揭示剩余價值產生的秘密。尤其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資本主義物質生產表現出強大的、蓬勃向上的創造性擴張趨勢。重農學派把剩余價值起源的研究適時地從流通領域轉移到生產領域,正說明了貨幣的流通并不能夠帶來價值的增加,資本積累是在農業生產領域實現的。
      
      在馬克思看來,由于重農主義在資產階級的視域內分析資本,“把剩余價值的起源的研究,從流通的領域轉移到直接生產的領域,并由此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分析打下基礎”②,才使他們有資格成為近代經濟學的創始人。馬克思同時指出了重農主義者這一重大進步的根本錯誤,即把“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看成是生產的永久的自然形式”③。也就是說,重農主義者沒有把生產要素與社會條件分離,這一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前提放到現實的社會歷史進程中考察,因而把社會的、歷史的看成是自然的、永恒的,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批判正是要深入到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那一維。
      
      在馬克思看來,不同于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下的人類生產勞動,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根本特點,在于剩余價值的產生。國民經濟學家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就在于此,“只有創造剩余價值的勞動是生產的”①,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了更加要害的地方,剩余價值是工人勞動的一個確定的社會存在方式,資本主義物質生產是一個經濟學的范疇規定,而不是創生社會交往關系的感性活動本身。
      
      馬克思在1847年《哲學的貧困》一書中寫道:“經濟學家門向我們解釋了生產怎樣在上述關系下進行,但是沒有說明這些關系是怎樣產生的,也就是說,沒有說明產生這些關系的歷史運動!雹谡珩R克思批判普魯東顛倒了現實關系和經濟范疇,國民經濟學家所說的資本主義物質生產也是被經濟學范疇規定的,而且只有在現實關系存在的時候,這些關系范疇的抽象才是真的,人們總是在一定的、現實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生產,而馬克思指出,這些社會關系也一樣是被生成的,“社會關系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的即謀生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雹垡簿褪钦f,無論如何,必須首先把這些政治經濟學范疇還原為現實的、歷史的感性實踐活動,即生存論意義上的作為人類一切社會存在的歷史活動——原初意義上的物質生活的生產,來追溯現實關系的發生。不能對現實的社會關系進行抽象,并用抽象的經濟學范疇去說明、把握現實關系。
      
      現實個人通過感性交往活動創生了、并改變著自己的生產關系。經濟學家們卻倒置了這一關系,按照資本主義社會關系創造了相應的國民經濟學原理、觀念和范疇,建立了經濟學的邏輯大廈,然后將現實的關系活動置入這一框架、規定之中!斑@些觀念、范疇也同它們所表現的關系一樣,不是永恒的。它們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雹墚斘覀儊硖接戀Y本主義物質生產的時候,我們首先不能如同把英國人的帽子變成觀念的普魯東一樣,去接受抽象化后的經濟范疇,并去追溯神秘觀念自我運動的起源,而應該去掉資本主義物質生產之上的社會規定性,直截了當地揭示出,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運動過程中,資本主義物質生產是在怎樣的前提條件下進行的,剩余價值的產生以及資本積累是如何可能的,不同于其他社會形態生產的根本性質是什么。
      
      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基本前提——資本作為抽象社會權利、勞動力與勞動條件分離
      
      馬克思在《剩余價值學說史》的開篇就說到:“一切經濟學者,都在這點上范了錯誤:他們不把剩余價值純粹的當作剩余價值來考察,而是在利潤和地租那各種特殊形式上進行考察!雹菰隈R克思看來,地租、利潤等不過是剩余價值的具體的、物化的表現形式,剩余價值是一個純粹的形式。它已經脫離了具體的物質載體,完全是一個社會形式規定。
      
      國民經濟學家對這一點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過程,重農學派“實際是第一個分析資本主義生產,并把資本在其中被生產并在其中進行生產的條件視為生產的永久自然規律來說明的體系”⑥,在重農學派那里,雖然只有一個部門——農業是生產的,農業勞動被視為唯一的生產勞動,剩余價值以地租的一般形式出現,地租被視為唯一的剩余價值。然而馬克思在重農學派看似幼稚笨拙的理論中看到了其閃光的地方,它以不嚴格的形式、甚至是封建主義的假象表述了新資本主義精神。馬克思指出,最本質的問題在于,農業生產之所以是資本主義物質生產,首先在于勞動條件與勞動力的分離,一個工資雇用階層的形成,表現為土地成為一部分人的私有財產,而另一部分人則沒有物質條件來為自己勞動。這樣,在農業部門,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物質生產,資本主義物質生產是以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為前提的。馬克思超越于國民經濟學家的地方就在于,他迫使國民經濟學家在自己的理論中綻露出資本生產邏輯的現實基礎,即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存在前提——勞動力和勞動條件的分離所發生的社會歷史過程,這一基本現實的發生在國民經濟學家那里卻被遮蔽了,被當成理所當然的。因此馬克思說重農學派的功績在于說出了資本被生產的必然條件,卻把這一條件作為一個永恒的自然規律。因此,物質生產向來不是一個純潔無瑕的自然概念,必定有其存在的社會現實條件,而國民經濟學家向來是無視這種社會規定,而直接的把資本主義物質生產作為人的自然存在形式。馬克思首先就資本主義的生產作了概念前的、范疇前的、邏輯前的澄清,揭示出資本主義現存關系所生成的前提和基礎是如何發生的。
      
      剩余價值的最終抽象化表達,馬克思認為是由斯密來完成的。斯密已經發現了等價交換的一般價值規律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巨大矛盾。然而,此時斯密卻無力解決這一理論與現實的鴻溝,最終把剩余價值同資本利潤混同起來,錯誤地把利潤、地租和工資理解為價值的源泉,從而沒有發現作為貨幣的資本、作為抽象勞動積累起來的資本和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條件的資本,與利潤、地租等剩余價值具體表現形式之間的根本差別。馬克思則指出“資本只有在它當作一種強制力,強迫工資雇用勞動提供剩余勞動,或刺激勞動的生產力,以便由此創造剩余價值的限度內,當作一種關系,才是生產價值的!雹亳R克思指出了,資本作為積累起來的死勞動如何能支配活勞動,其根本的前提是勞動力與勞動條件分離,而這一前提產生則是由于資本成為一種支配權力、一種交往關系、一種社會勞動條件,也就是說只有創造剩余價值的活動成為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取代一切社會關系時,才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才能夠使價值不斷增殖,或者說才是生產價值的。如同金銀最初不是作為貨幣存在,資本、土地最初也不是作為價值產生的源泉而存在,只有作為勞動條件的資本成為一種社會權力,并且能夠支配社會關系時,生產才獲得了資本主義性質,資本主義生產才能夠創造出剩余價值。
      
      斯密雖然看到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特點,在于不斷地生產剩余價值,但是,他卻沒有認識到,剩余價值的產生并不是基于生產過程、或具體的勞動活動,而是資本的權力能夠支配一切社會關系!百Y本和土地,不過在它們形成一種要求權,讓它們的所有者有權對勞動者補償他的工資所必需有的勞動時間以上多做的剩余勞動要求一定量的時候,方才對于它們的所有者,是收入的源泉!雹隈R克思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不是單純的人類活動,而是以一定社會關系存在為前提的,只有資本成為一種支配權力,一種人的存在的基本關系時,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才成為一切社會關系的存在基礎或者是一切社會關系的本質。
      
      所以,對于資本主義物質生產,必須首先明確的是,生產勞動首先不是人的自然生物活動,不能像重農學派那樣把它作為社會生理學的形式來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意義上的生產勞動,是指這種工資雇用勞動,……,只有生產資本的工資雇傭勞動才是生產的!雹凵a資本就意味著,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目的僅僅而且唯一指向的是資本增殖。物質產品、貨幣都是作為資本才被生產出來的,使用價值的生產必須以交換價值的實現為前提,這樣看來,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目的決定了這種生產的性質,也決定了這種生產關系的性質。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對勞動進行了區分,進而就有了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的區分!爸挥心欠N會超過它本身的價值進行價值增殖的勞動力,是生產的!雹芤簿驼f,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不是所有的人類勞動都具有生產的性質,這樣一來,一部分人類勞動被排除在物質生產之外。只有創造新的價值、只有占有相對剩余價值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所以馬克思指出,勞動的物質性不能夠產生剩余價值,而只有勞動借以實現的一定的社會形式、社會關系,才是資本主義物質勞動具有生產性的關鍵。
      
      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根本性質——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的區分
      
      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間這個批判性質的劃分,仍然是整個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基礎!瘪R克思一再強調:“這里,生產勞動是從資本主義生產的觀點來定義的!雹倏梢,馬克思的根本目的是分析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物質生產之規定性,指出不同于人類其他社會制度下物質生產的特殊之處。馬克思謙虛的把這一科學成就的發現歸功于亞當·斯密——他在科學也即國民經濟學意義上考察了工資、雇用勞動。馬克思通過對國民經濟學家的批判向我們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的勞動以及物質生產,是具有資本主義社會之特殊規定性的國民經濟學范疇,其根本性質就在于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的區分。
      
      在亞當·斯密看來,一個制造業工人的勞動是生產性的,而一個侍仆的勞動卻是非生產性的,這是因為,按照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的本質規定性來說,“生產勞動者非常明顯的是指這樣的一種勞動者,他們不只會為資本家再生產他工資內包含的生活資料的全部價值,并且會為他再生產這個價值時‘帶來一個利潤’!雹跒槭裁瓷a性的物質生產勞動能夠帶來一個利潤?這正是亞當·斯密糾纏不清、也無力解決的問題。馬克思則揭示出,“只有生產資本的勞動是生產勞動。但商品或貨幣會變成資本,是因為它們直接和勞動力相交換,并且這種交換只是為了要由一個比它們本身包含的勞動更多的勞動得到補償!雹鄯巧a性勞動“是那種不和資本交換,但直接和收入即工資或利潤交換的勞動!雹芤虼,資產階級經濟學意義上、生產性的物質生產,是直接和資本交換的勞動,并以創造增值的交換價值為目的。雖然資本主義物質生產制造m了實際的、具體的使用價值,但是在資本主義物質生產這一根本性質上,使用價值必須被抽象為可以量化計算的勞動時間,并以交換價值的實現為最終目的。交換價值的直接目的是用于資本積累。使用價值就脫離物質生產活動、脫離了商品這一物質載體,也脫離了人的現實生活。物質生產作為人的最基本的感性實踐活動,被置于生產性的“支架”中,而不再與人的現實生活發生關聯,人與人之間的感性交往關系被抽象化為勞動力與資本之間的交換關系,一切事物都被抽掉具體的內容,變為可以量化、可以計算的關系,也就是所謂的“移平”,一切現實活動都在抽象化的交換關系上展開,社會交往關系的真實基礎被抽掉了。國民經濟學家雖然科學地道出了資本產生的邏輯,但卻是馬克思最終發現了這其中的根本顛倒,資本邏輯的存在論基礎的倒轉,正是由馬克思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來揭示的。
      
      對于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物質生產的區分是社會規定性的區分,而不是自然、物質規定性的區分,同物質勞動的具體內容、性質沒有關系!斑@些定義并不是由勞動的物質性生出,(即不是由勞動產品的性質生出,也不是由勞動作為具體勞動的性質生出),而是由勞動借以實現的一定的社會形式,即社會生產關系生出!雹萆a勞動者的具體勞動只有作為“生產性”時、只有為他的勞動力的購買者生產出商品并同資本交換時,才具有意義和價值,生產性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的劃分與勞動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具體的使用價值沒有關系;蛘哒f,勞動的物質規定性已經讓位于勞動的社會規定性,勞動的物質屬性和勞動的本質是脫離的,勞動的本質只是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抽象表達。而勞動的物質性質作為感性的實踐活動才是現實的、具體的,真實發生著的。
      
      斯密并未否定兩種勞動都有價值并都應該得到報酬。然而商品是指“已經有勞動體化、物質化、實現在他的產品中。勞動本身,在它的直接存在上,在它的活的存在上,是不能直接當作商品來看待的;只有勞動力可以這樣看,和勞動力的暫時顯現,就是勞動本身!雹偎姑芤曰顒趧拥某橄蠡绞絹砜创べY、雇傭勞動,才能邏輯自恰地說明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然而在這個邏輯之下卻是非常不邏輯的。我們看到,商品是物化勞動,是死勞動,而活勞動則不是商品,但是真正創造價值、使價值增殖的卻是活勞動,資本主義物質生產完成了一個轉化,就是把活勞動物化在產品中,勞動的物質產品作為商品而存在的時候,活勞動就變成了死勞動。從而才有了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勞動的區分,可見,這一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性質的根本區分,是國民經濟學家為了科學地說明資本增殖所做的經濟學的邏輯規定。商品生產的現實基礎是活勞動,是人的現實的感性活動,而不是物化的勞動力。然而,按照經濟學的邏輯,“商品必須被認為是某種和勞動不同的的存在。這樣,商品界就分成了二大類:一方面是勞動力;另一方面是商品本身!雹趧趧釉谏唐芬幎ㄐ陨现荒苁莿趧恿,而不是具體活勞動本身。
      
      馬克思進一步指出:“當我們在商品交換價值的意義上把商品當作勞動的體化物來說時,它本身不過是商品的一個想象的,也就是單純社會的存在方式,和它的物質的現實性無關;它被認為是一定量的社會勞動或貨幣!雹垴R克思揭示出,在經濟學規定上,或者以交換為目的的物質生產條件下,商品具體現實的使用價值退場了,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而只是剩下形式規定。商品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可以表現為過去的、物質化的勞動,或者以一個物品的形式、或者以勞動力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是絕對不會表現為活勞動本身。這樣的死勞動作為資本日復一日的積累起來,它只具有物質的外形,卻看不到活生生的人類勞動,以經濟學的方式來理解商品,理解人類勞動,商品無論如何都不能表現為活勞動,并已經脫離了產生它的現實基礎。必然產生的迷霧就是,一種社會關系表現在一個物品的形式上,最終完成了對于現實關系的抽象。雖然斯密沒有把再生產勞動力本身的勞動看作生產勞動,但事實上,勞動力自身的生產、再生產以及人自身的生產、再生產,也已經落入了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規定性中。
      
      生產性物質勞動的后果——現實生存關系被置入生產強制的“支架”
      
      資本主義文明的總體原則支配著現代人類的生存方式,資本作為抽象死勞動的積累統治著活勞動。資本主義物質生產以價值增值為目的,排除了非生產性勞動,形成了自動淘汰過濾的選擇機制,以價值增殖為目的的生產使資本主義社會獲得了自我運作的內在動力,就像一個和人的生存毫無關聯的自組織系統,越來越脫離人的控制,這就是海德格爾所說的“支架”的作用,它支撐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轉。
      
      “海德格爾用支架一詞稱呼諸強制的共同強制。支架是集中,是所有安排方式的共同性,這些安排方式將人塞入尺度之中,當前人就是在這個尺度中生一存!雹苜Y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性質決定了這種生產的本質必然是強制的,生產強制本質上是進步強制,同時“又與一種對不斷更新的需求強制聯系在一起。對不斷更新的需求的強制具有這樣一種性質,一切強制性地方生方新著的東西,同樣也直接地已經變老變舊,并被‘有一個更加新的東西’擠掉并如此繼續下去”①。從生產強制到需求強制,從生產社會到消費社會,我們看到,以資本為原則的社會存在方式,其發展日益離開現實生活的堅實土地,而屈從于進步的、增殖的、強制的邏輯。凡是不符合這一強制邏輯的,都被打上不合理性、不合法制的印記,拋出社會生活之外。
      
      馬克思揭示了資本的秘密,揭示了資本權力支配下的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秘密,即使在被稱作消費社會的今天,生產性仍然規定著當代人類之生存。當今之生產、當今之消費,乃至當今之思想,都與資本生產性的“支架”內在地勾連在一起。人和物就被安置和擺放在這一結構之中,“這個時代的人,把自己理解為一切現實的生產者并照之行動的人”。②物質生活之生產作為人存在的前提和基礎,是人的現實的感性交往活動,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感性活動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社會關系,卻被抽象化為一切人的社會形式,規定、支配人的現實活動。
      
      在批判國民經濟學家時,馬克思就已經揭示出資本主義物質生產之規定性。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消費也同樣具有生產性的規定,個人對使用價值的耗費這一現實生活中的消費活動也被置人資本增殖的框架,只有能夠生產交換價值并帶來資本增殖的,才是可能存在的,只有生產規定性下的消費才是符合資本主義進步精神的。晚期資本主義呈現出消費社會的特質,如果追溯根本,所謂的消費,實質上也是一種消費強制,如同生產強制,消費品作為交換價值的物質載體,是資本實現價值增殖的所采取的當代形式。
      
      生產之規定性不但塑造了資本主義的物質生產活動、消費活動,最后也塑造了這個時代的人。人們把自己置入現代生產性意識形態的“支架”中,作為生產者之規定性而存在的現代人,首先把自己理解為一切現實的生產者,并照之行動,生產者的存在成了人的天命。人們不會棄絕這種強制的規定性,因為人們不會棄絕進步。落入現代意識形態中的人,就是按照生產性、勞動原理來生存的人,他如此這般地理解自己,也如此這般地理解別人,這是對人的強制的存在論規定。然而,用海德格爾的話來說,當今之狀況“卻讓‘強制’概念本身在其存在論性質方面得不到規定”。③也就是說,在“強制”的規定性下,強制、或者“支架”本身卻沒有被去弊和得以澄清。而這又是非常緊要的,因為這正是現代人生存之基本條件和背景,如果這一存在前提沒有得到澄明,那么我們只能在現代生產性的意識形態之下,而無法認清自身之生存狀況,那么存在之于人,人之于人,都通過生產性才被規定,生產性正是現代資本主義文化精神原則下之大寫的主體性。
      
      然而在資本主義經歷了兩百年的發展后,在21世紀的當今,生產之規定性同樣被海德格爾等哲學家道說出來。我們還能說馬克思過時了么?我們只能說,由于寓于現代意識形態之中,使我們對馬克思思想的當代性視而不見,只以生產性的意識形態去理解馬克思,使馬克思的思想局限于近代哲學的視域。而早在資本主義發展之初,馬克思就已揭示并指出了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根本性質,這一點卻被遮蔽了。我們把馬克思理解為生產決定論者、勞動價值論者,然而馬克思真正要道出的,卻是現代生產性的意識形態、以及人的生產規定性產生的基礎和前提是如何生成的,即“自然的”如何成為了“社會的”;人的感性實踐活動如何具有了資本主義物質生產之規定性;資本作為抽象死勞動的積累,又是如何支配具體的活勞動。
      
      

    【《剩余價值學說史》中的資本邏輯】相關文章:

    資本雇傭勞動的邏輯問題08-07

    法律適用中的邏輯與經驗08-12

    《燈下漫筆》中的邏輯思路08-16

    繼承權公證中的邏輯證明08-05

    小學數學教學中邏輯規律的引入08-07

    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研究的學術史回顧與反思08-17

    企業中的虛擬資本及其管理創新08-16

    法律適用中的邏輯與經驗/呂來明08-05

    Peirce*邏輯代數中的幾個符號及其它08-05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