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管理者需要思考什么?
赫爾曼對“組織學習”的理解還是較為深入的。他正確地指出,“普通知識管理中很少有負面知識,但通常這方面的知識比正面知識更重要。我將這些從失敗、錯誤還有虧本中獲得的知識稱為‘負面的知識’,而人們從失敗中從比成功中了解到更多規則……”學習,也還是一個實踐問題。著名的科學哲學家庫恩,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系統研究過科學發現的認識論問題,他明確表示,“人們從錯誤中比從無知中,更容易發現真理!边@可以簡單點理解為,“錯誤”就在與真理的“相反的”那一面,而“無知”卻是提供不了認知方向的。另一方面,人的行為決策不全是理性的;人類理性是非?蓱z的,只認知了非常小的一部分真理,“‘失敗’因此成為‘自負’最好的老師”(林永青語)。
3、關注戰略!皼]有人能夠預測最終結果,這個世界充滿著變化,這是東方人的視角!笔堑,在這個原因下,企業需要戰略!皯鹇跃褪浅蚣榷繕,同時應對變化的途徑或方法;戰略是非常具體的制度化知識!保钟狼嗾Z)。在管理學界,談及戰略,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麥克爾·波特的戰略理論。波特的確在競爭戰略方面給出了很好的經濟學分析,但是波特的研究并未涉及“變化”!皶r間”是最有歷史屬性的,而波特的時代,比當今的時代“安靜”得多。
赫爾曼的《思考力》提到了“變化”,但也沒有給出什么建設性的意見。也許,針對“變化”,人類的理性是不可能給出意見的。況且,“當前的商業環境,已經是天文級數的復雜性了!”(比爾·蓋茨語)!皹O端的復雜性”和“極端的速度”已經成為當今時代,最重要的兩大商業環境特征。還有,中國人愛說“以不變應萬變”,從哲學上講,無懈可擊,而從管理應用上看,并沒有任何意義。相反地,馬克思所說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更具實踐意義!端伎剂Α匪鶑娬{的就是不斷深入的、具體的思考。而如何具體?如何分析?這就是“知識能力”的問題了。
談到戰略的要素,赫爾曼經驗性地提到以下這幾條。(赫氏是德國人,但他的研究方式更像美國式的經驗主義,而不是德國的思辨傳統。)
、僦雷约合胍氖鞘裁。這其實說的是價值觀,不再重復。
、谥雷约翰幌胍氖鞘裁。這說的是“專注”。波特也有同感,“戰略的核心,就是選擇出不需要做的部分!睂W⒌脑蛞埠芎唵,企業的時間有限,資源也有限。
、圩鲆恍┬迈r嘗試。戰略總是和創新聯系在一起的。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總在試圖證明戰略存在的合理性。(“看來追求價值觀,的確需要勇氣”。)而大量的經驗數據表明,“戰略既不可重復,也不可模仿!敝挥袆撛炝,才是戰略的原動力。美國人說,“找出別人在做什么,然后和他們做得完全不同!
、軐⑼獠繖C會和內部競爭結合起來。這是赫爾曼認為他對以往管理歷史的一個糾錯。簡單地說,就是外部機會(競爭戰略、客戶滿意度、客戶關系管理等)與內部競爭(經驗、核心競爭力、精準管理、流程再造等)不能分割,也不能片面化。
、輬猿值降。米開朗基羅有句名言,“天才總是有忍耐力的”,我們可以將這句話改為,“戰略總是需要忍耐力的”。上面我們談過“戰略是與眾不同的”,很自然的邏輯結論就是,有價值的東西往往是困難的。
、迲鹇允前_萬象的。我更愿意說戰略是“整體論”的——戰略不是長期和短期的對立,也不是高層和基層的對立,也不是集權和分權的對立?藙诒热S茨在他的名作《戰爭論》中說,“要將戰略一詞放在一個實際的語境下去考查!弊詈,戰略是與具體企業、具體員工的執行力“強相關”的具體戰略,這應當是常識了。 “‘思考’和‘沉思’這兩個概念,似乎并不容易使人聯想到管理者。當然,每位管理者需要不斷思考,但一般而言,人們希望他們迅速完成思考,以便做出決策并貫徹執行。
事實上,高效的管理要求兩者兼備:既能夠周密地思考和看待問題,又能夠果斷地做出決定并付諸實踐!边@段話是管理大師德魯克為赫爾曼·西蒙的這本《思考力》作為的推薦序的開篇語。
思考(Think)對于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IBM公司的創始人在公司的每個角落都樹著個"思考"的標牌;從《思考力》的中文譯名,也可以看到多數人都傾向于認為“思考是一種力量”。但管理者到底要思考些什么?簡單的回答是,什么都要思考。無論是人力資源、競爭優勢、企業文化、客戶服務,還是核心競爭力。企業組織是一個生態系統,“這個大桶的每一塊板”都不能太短。(“木桶理論”的比喻其實并不準確,太機械了。)那么,在這些因素中,有沒有更重要的因素呢?赫爾曼的《思考力》談了企業的很多方面,如知識管理、創新、電子商務、顧客定位、執行力等。而我認為,對“思考”而言,可以“抽象”出三項最需要思考的因素:價值觀、(知識)創新、和戰略。需要強調的是,管理是一門實踐的知識。我所理解的思考就是在實踐中的思考——邊實踐邊思考,以實踐促思考;而“思考是為了行動”。
(另一方面,與此相關,企業最重要的兩件事情,按照德魯克的觀點是:一、創造客戶;二、創新。德魯克的兩個要素中,“創新”在上面的三個最需要思考的因素中,我也將它列在第二位;而德魯克的“創造客戶”,開個玩笑,這是無須思考也必須知道的——沒有客戶,企業根本無法生存。就象不需要和創業者談"執行力"一樣,沒有執行力,企業也根本無法生存。)
1、價值觀第一。我常說一句話,“所有的成功,都是價值觀的成功”。價值觀就是“你想要什么”。馬云也說過類似的一句話,就是“這個世界重要的不是你能做什么,而是你想做什么”。(這不是管理問題,而是“元管理”的問題,也就是哲學問題。)如果從“元管理”的因果關系上說,價值觀往往是企業創始人的價值觀。順便說一下,和價值觀極其類似的另一個關鍵詞是“使命感”——這是一種為了目標和價值觀可以“獻身”的勇氣和決心,不只是“思考力”的問題。成就大事業者,往往既要有“成功的”價值觀,也要有“使命感”。
赫爾曼在書中所討論的價值觀是“滿足股東價值”。這個概念是由AlfredRappaport在1986年提出的。他建議,將追求股東(shareholder)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經營的最高目標。后來的企業實踐,讓人們走得更遠,現在廣泛的共識是,“讓所有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的價值都最大化!彼^“利益相關者”,更廣泛地包括了“股東、經理人、員工、客戶、合作伙伴”等等,在企業價值鏈上的所有相關者!八欣嫦嚓P者價值最大化”,基本上是一個悖論。因為在某個短期、或某個局部,利益相關者之間是需要博弈的,不可能都實現“利益最大化”。這還是一個“實踐”問題,需要平衡。
那么,企業的價值觀如何向每一位員工傳達,并使之成為每個人的價值觀呢?赫爾曼認為,“這是演變,不是革命”。對于經濟生活來說,演變比革命要典型得多。在“革命的空話”后面隱藏著什么呢?前面是時髦用語,后面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案。另一位企業管理方面的思想家Theodore.Levitt也認為,“要獲得成功,主要是靠認準正確的事情,并且每天積累一些不值得慶幸的小進步!边@是很好的管理行為。
2、有知識,才有創新。
我這么寫的目的是想表達一個觀念,“所有的創新都是知識的創新,創新就是創造知識”。(赫爾曼不如我研究的深入,他沒有達到這樣的結論)。無論是技術創新、組織創新、或制度創新,歸根結底就是“知識的創新”。我同著名的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對話時,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中國企業目前的創新能力非常強,我們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思想,中國經濟的成功,無論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使得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初步具備“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了。
既然是書評,那我們“就書論書”地“評論”:赫爾曼在“知識論”相關問題的認識,并不深入。而不理解“什么是知識”,我認為就無法真正理解“什么是創新”。按照著名的知識論研究者博伊索特(《知識資本》)的分類標準,知識包括“技術知識和制度知識”,因此,創新就是無論在產品、制度、服務方式或組織上,企業以一種新的知識在創造。二戰時期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說過,“未來的財富屬于有智慧的人”。未來學家托夫勒,也在區分了“武力、金錢、和知識”三種權力來源之后,明確指示出,知識才是未來最具優勢的王牌。在現代的企業戰爭中,知識能力處于劣勢的一方毫無機會,無論他們投入多少兵力。(順便再糾正一點,赫爾曼只提及“Know-How”是知識;其實知識還有“Know-Why”和“Know-What”。)
【管理者需要思考什么?】相關文章:
證券民事訴訟熱中需要冷思考08-05
對培養適應行業需要的物流人才的思考08-05
生活需要思考作文450字(精選3篇)08-18
為什么要作文的思考(下)08-17
為什么要作文的思考(上)08-17
為什么要作文的思考(中)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