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心得體會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你想好怎么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心得體會1
轉眼一學期的創新創業訓練營實踐活動就結束了,心中感想萬千。在今天這個社會,大學生擇業面臨很大的挑戰。創業就成了一條很好的出路,創業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鼓勵創業,不僅有利于拓寬勞動者的就業門路,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而且有利于實現勞動者的個人價值,在全社會形成創新、創業的氛圍,推動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大學生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有更多的優勢,但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對創業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對自身的不足也更加了解。在外出參觀時了解了當前社會較熱的創業前景,讓自己對自己創業更加有熱情,但也明白創業不是一蹴而就,我還需要更深的學習來幫助自己成長,也為自己的創業做準備。同時,那些創業實踐家的講座讓我明白創業要面臨許許多多的`困難,我要有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面對一切,并堅持下去。
最后,我相信,我以后不論是創業者還是就業者,這次培訓課都將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我會運用這次培訓課中學到知識知道我的人生航向。
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心得體會2
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中國在20xx年GDP增長速度保持8%都很難了,這和國家的財富有很大關系,但是此外更重要的是,在超過10%的速度拉動下,中國每年創造出來的工作崗位,才能勉強滿足數量龐大的應屆畢業生的需求。低1個百分比,就會造成巨大的失業/待業人數。
20xx年大學生,據估計會有700萬人左右。20xx年工作崗位,保守估計,只有150萬,剩下的就是失業人數了。當然,這個數字是比較悲觀的,因為從20xx年經濟衰退的趨勢來看,前景確實很悲觀。
此外,20xx年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還要考慮到20xx年的失業人數。畢竟20xx年的金融海嘯,已經讓很多人失業了,加上20xx年沒找到工作的大學生,這些人都要同20xx年應屆畢業生去搶奪那數量不多的工作崗位。所以,現在大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大學生畢業就失業的可能性很大。創業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大學生創業就是改變就業觀念,利用現有的知識、才能和技術以自籌資金,技術入股、尋求合作等方式創立新的'就業崗位。大學生創業普遍存在以下優勢:文化水平較高,精力旺盛,對事物有較強的領悟力,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強.接受新鮮事物快,思維普遍活躍,運用IT技術能力強,能夠在互聯網絡上搜尋到許多信息,自信心較足,沒有家庭負擔,其創業很可能獲得家庭或家族的支持。
但大學生創業缺乏關于創業方面的知識,而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困難與問題。
首先,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相對落后,創業投資處于起步階段,融資困難,許多創業計劃難以付諸實踐;
其次,創業文化氛圍不濃,大學生創業技能欠缺。據調查,78%的北京高校在校大學生有創業意愿。其中僅有42%的學生愿意接受創業課程的指導。如此低的創業率和創業成功率,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創業熱情產生了負面影響。專家指出,雖然學生的創業教育一直都在進行,學生創業的氛圍距離我們設想的還有一段距離,最終能落實到行動上的創業并不多。
第三,創業教育意識薄弱,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由于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束縛。學生缺乏獨立生存的能力,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業能力比較弱,大學生對自主創業缺乏熱情,對就業問題表現出“等、靠、要”的依賴情緒。
第四,缺乏相應的師資力量。授課教師大多是學術專家出身,從書本到書本,缺乏創業經歷和實踐能力;沒有形成權威的教材體系,已經開設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的一些高校在選擇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局限性。
第五,大學生普遍缺乏資金。技術、經驗和能力.思想準備不足,創業風險意識不強,缺乏細致充分的調研,缺乏核心技術和優勢力量,市場化經營運作經驗不足,資金貸款困難重重,創業帶有一點盲目性。創業項目技術含量和層次普遍不夠高,“質”與“量”不并重。
因此,要想在我國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必須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提高創業能力。如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創業理論、創業案例進行教學,同時,開展創業實訓,定期舉辦創業計劃大賽等,給大學生多提供模擬演練的機會,高校開展科研競賽、創業交流,定期邀請一些創業成功者舉辦創業現身講座,營造全社會鼓勵創業、支持創業、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其次,要強化政府在高校畢業生創業工作中的責任,建立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資金融通體系,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持。
地方政府應該落實好國家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小額貸款擔保、減免稅費等優惠政策,完善勞動用工制度、人事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制定較為完善的創業幫扶措施,不斷完善勞動社會保障措施,開辟“綠色通道”。要建立大學生創業專項資金,對經專家論證、項目可行、技術含量較高的大學生創業項目降低門檻,予以資金扶持。
第三,建立創業教育的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實戰場所。走校企聯合的模式,高?稍谄髽I創立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學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創辦一些實體,為學生提供創業實戰演習場所,提供工商、稅收、信貸、項目評估審批等一門式服務,提供信息咨詢、資產評估、財務顧問、產權交易等各類中介服務。同時,配備由創業成功企業家組成的創業導師,使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享受到免費的陪伴式輔導。所有服務措施都為了學生的創業活動與企業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使學生的創業成果盡快產業化。
第四,大力加強創業教育師資培訓和創業咨詢師隊伍建設。
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心得體會3
去年年底開始,創業熱在大陸開始迅速升溫,大學生作為國家期待的創業主體,其受到的關注與關照尤其明顯,這種情況,也就將擔任創業教育的教師推到了尷尬的境地。
從這個大背景來分析,國內對創業的重視,絕非僅僅為解決大學生就業的權宜之計,而是有較深層次的原因。1947年,哈佛大學商學院梅斯教授以MBA學員為對象開設創業課程,但其后二三十年中,以大企業為主流的經濟,使得創業教育發展慘淡。1979年,大衛伯奇的研究《工作產生過程》,以翔實的數據否定了大型企業是經濟支柱和創造新就業機會主體的論斷,揭示創業對創造新工作機會、推動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引發了政府和高等教育界對創業重要性的大討論,隨后,美國高校創業教育獲得了快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之后,科技創新和創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兩翼,科技創業教育的興起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早就了美國新經濟的“奇跡”。
近期,我國提出經濟新常態的概念,在資源有限、經濟總體容量基本保持不變的背景下,激發個體尋找機會,重新整合資源,也成為了政府的選擇。然而,我國的情況與美國科技創業教育還存在一些差異。在科技發展方面有差異,在文化背景方面也存在差異,但在創業基礎教育方面差異更大。在美國,商業意識的.教育起于高中甚至更早,而我國的學生,在商業意識方面的教育趨近于零。也就是說,對我國普通高校的大學生而言,進行科技創業教育固然重要,但進行基本的商業意識的啟迪,尤為重要。
國內外創業教育的現狀與趨勢是什么?創業,是否是一門學問?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是什么?我們是否有資格進行創業教育?這種資格如何獲?大學中創業教育的內容與社會上的創業教育內容與形式有何異同?如何衡量我們創業教育的成果?這些都是我想從臺灣兩位專家那里請教的問題。
首先,我了解到,創業升溫,不是我國獨有的一種現象。從歐美國家到亞洲的韓國、新加坡,均在近幾年推出了一系列促進創業的政策,而臺灣地區,政府部門中有13個部會推出了48個促進創業的計劃。在美國,MIT的創業教育《打造企業的黃金24法則》、斯坦福的精益創業是兩大流派,百森商學院的創業課程很有特色,新生代創業模式畫布非常實用。臺灣交通大學的創業生態系統ecosystem提供了一個完整的創業教育模型,十多年的創業孵化器以及完整的孵化體系令人羨慕,開展的諸多創業活動令人神往。完整的課程體系、強有力的校內支持使得交通大學有很強的潛力。
其次,對于創業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創業有很多定義,但個人感覺,創業,是一個人或者團隊,將人的行為或社會活動轉變為具有價值的經濟活動,并能從中持續獲利的初始過程。到目前為止,個人感覺創業還很難稱之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主要原因是,雖然研究對象日漸清晰,但研究方法還難以明確,雖然總結出了很多規律,但難以通過實驗去驗證。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創業不能研究,不能發展,只是還需要積累。目前,文獻法、案例法、觀察法都可以揭示很多創業規律。與創業相關的學科有很多,但基本是: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學。因為其相關學科很多,所以大學在選擇課程時,需要有針對性。主要原則有:第一,因為受到學時數量的限制,社會中能提供更專業課程的不必細講,例如,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等等。第二,課程的目標,不應是學生馬上去創立企業,而應該是根據所學內容對自己進行評估。第三,就教學形式而言,應該是傳授內容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偏重于體驗。第四,應該將授課對象設定為普通高校,而非重點高校的大學生,以培養他們的意識,而不是依靠高科技創業。
第三,創業教育應達到怎樣的效果呢?對于講授主體而言,在校教師與創業者相結合或許更為理想,筆者最近曾就效果問題詢問過投資機構人士。用比喻來講,他們希望接受過創業教育的同學,能夠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創業地圖,也就是說,對創業這件事情有個全局性的概念。還能意識到自己在地圖中所處的位置,要到達的位置,并對行動時所需要的資源,應該具備的心態有所了解或掌握。而這些資源,或者一些具體的技能,如產品設計,營銷,財務,法務等,未必要作為課程的重點,因為各個投資機構基本都有專家級的培訓。
最后,對于創業教育成果的衡量問題。交通大學創業孵化園的歷史很悠久,開展了很多活動,但其中在校生參與的非常積極,但在校生創業的成果好像還沒有成規模的出現。創業教育好像開始于20xx年,正如老師所講,課程的效果是培養學生對創業的興趣,對成果不宜過于強求。這也是我國目前相關部門及高校應警醒的方面,應該認識到,對于創業知識的普及很重要,但對創業及自身有所了解后,未必要選擇創業。因此,不能僅將創業成功率作為衡量標準。
【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心得體會03-21
創新創業培訓心得體會02-09
大學生創新創業心得體會02-23
創新創業培訓心得體會 7篇03-10
創新創業培訓心得體會8篇02-14
創新創業培訓心得體會6篇02-10
大學生創新創業講座心得體會11-09
大學生創新創業心得體會15篇02-23
創新創業心得體會02-18
創業創新講座心得體會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