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心得體會>讀后感>道德經讀后感

    道德經讀后感

    時間:2022-07-13 16:45:21 讀后感 我要投稿

    道德經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道德經讀后感 ,歡迎閱讀與收藏。

    道德經讀后感

    道德經讀后感 1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字,但字字珠璣。就拿第一句話說吧:“道可道,非常道!边@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能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義嗎?道德經中有這么一個小故事:楚國有一棵大樹叫“朝生”,對他來說,四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在越國有一只神龜叫“暮菌”,對它來說,四千年不過是幾個時辰而已。但人們卻認為彭祖壽命長,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豈不是壽命極短?

      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為“!,那現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可以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說:“你讀完后,要把道德經全忘了才行!边@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該牢牢記住才對呀!正因為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為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說:“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钡拇_,文字只是用來襯托深理的。

      現在,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著,聽不著,聞不著,摸不著。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便是這么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道德經讀后感 2

      “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愿的背道。又到了爺爺所說的的修心養性的時間了。

      我叫張雪晴,是店子中學五年級三班的一名學生,我有一名略顯神道的爺爺。我的`爺爺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這懂都不懂的《道德經》,其實我是不想背的課時爺爺非逼著我背。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說好事是壞事,壞事是好事。但是我覺得這個道理很沒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壞事就是壞事。

      完全相反怎么能劃等號呢?于是我就去問爺爺,爺爺說:“這個世界分陰陽,物極必反,所有的東西都不是絕對固定的,所以壞的有可能變好,虛弱的有可能變強壯!薄膀_人,你這是封建迷信,我以后再也不背這個沒用的經了!”我說道。爺爺笑了笑。

      期中考試的時候,我語文得了滿分,數學還差三分滿分。我高興極了,爺爺也很為我高興。我乘機說“爺爺你帶我去吃肯德基吧!睜敔敶饝。我高興的蹦蹦跳跳,爺爺在后面換鞋子,我邊跑邊跳得出了門。結果一個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沒有多大差別。站了一下發現站不起來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來。爺爺聽到哭聲急忙跑出來把我送進了醫院,經診斷軟組織挫傷需要臥床休息。結果吃肯德基的計劃也泡湯了。

      下午躺在床上無聊得很,就想我怎么這么倒霉。本來多好的計劃、多么美好的一天怎么到了如此地步。突然聽到爺爺的收音機里傳出了那句我開始認為很沒道理的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體會加深了對這話的理解。希望我以后無論悲傷還是高興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轍。

    道德經讀后感 3

      16日——20日,我參加了在杭州萬松書院正誼學堂舉辦的《道德經》妙解公益夏令營,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為師,觀水悟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水的品質。你可能會說:水有什么品質?有什么好學的?現在就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向高處流還是低處?你一定會說:向低處流。是的,我們要學習水的謙虛和謙讓,假如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見一塊大石頭,水有撞上去嗎?沒有。如果撞上去,豈不是以卵擊石嗎?水是繞開了它。你可以去好好體會。

      人體也需要水,人體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沒有水,我們人類能活過一星期嗎?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還會有生命存在嗎?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會枯死。水還可以幫我們清理廁所,清理我們不喜歡的污垢。但水并沒有要求我們給它回報。這種舍已為人,不求回報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我們的水資源。比如:做環保酵素。那怎么做呢?就讓我來告訴你吧。我們用一斤糖,3斤果皮垃圾(要選擇新鮮的),10斤水,比例1:3:10,放入瓶罐內混合在一起,放在陰涼的空氣流通處,要記得每天都要放氣,不然發酵過程中瓶罐內產生的氣體會把瓶罐頂開,發酵3個月后就可以使用了,當然6個月以上最好。你試試吧!可以用來清潔家具,澆花等等。

      通過學習《道德經》,讓我懂得了水的品質,我們離不開水,我們就是水,因為我們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道德經讀后感 4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后44章為《德經》!兜赖陆洝返闹行氖恰暗馈。它繼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并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独献印穼⒁暯欠旁谟钪嬷,與“道”相比,宇宙萬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內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對《老子》的研討還沒有定論,《老子》之于研討者,一如它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約意豐,視角共同,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依然具有宏大的理想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置國際關系、現代企業運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自創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為學、修身、處置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肉體圭臬。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書立方系列口袋書《老子》的前言,也能夠作為《道德經》的讀后感,我想以我個人觀念修正幾點內容:1、我對上文“視角共同”異議,應該說《老子》的思想曾經擺脫了“視角約束”,正所謂盲人摸象、各說異端,現代人很難了解和不能正肯定論《老子》的緣由就在于他們的視角的'局限性所致。2、我對“大而言之”的觀念做點補充,《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釋我們現有的宇宙觀,他以至對星際探究、天外生命、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都有指導和啟示作用。能夠說它沒有時期性,它能夠隨時間無限延長。3,它能夠小到,分子生物學以至更微觀的科學范疇,由于人類還沒發現0。1飛米以下的物質構造是什么樣子。

    道德經讀后感 5

      縱觀幾千年來各家對道德經的了解可謂是百花奇放,從修身到治國,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種種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過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現象學上,我對老子的道的解釋用一句話來概括: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這即是道。

      對道的了解首先不執著于道這個名字,老子起這個道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我能夠打個比如:就我們生活的地球來說,人從現象去看地球它是靜止,所以說是相對的,但是地球又是從白晝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變化,所以說地球又是運動著的,循環不息,而且也是絕對的。有了這個絕對的動之后,地球展示給我們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運動而是展示在我們面前是靜,而這種靜是人客觀所發覺不到的。我能夠用風來比喻,風吹到你的臉上你覺得一絲的涼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又存在著,看似無其實有,由于你不曉得它什么時分吹過來,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觀,而從人的角度上,要到達這種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這種修行是要讓人理解萬物變化開端,老子說過人的.道就如嬰兒的一樣,人從生命降生開端,運動曾經存在了,而這種運動不斷到人死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對一個絕對運動著的生命要做到像風一樣的靜靜的運動著,只要做到靜你才干到達這個道,而我說的這個靜不是絕對的靜,而是運動著的靜,老子的水就是一個最好的比喻,水是運動著的,而這種運動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飾!

      對如今所謂的唯心唯物強加給道是不適宜,由于道曾經包括了一切現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道德經讀后感 6

      在我讀過的書中,《道德經》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書籍。

      《道德經》是道家創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紹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講道論德的著作!兜赖陆洝啡珪譃樯舷缕迩Ф嘌,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所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規律。我覺得,《道德經》的精髓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難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驕傲自滿再無建樹,或者身敗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頭腦,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兜赖陆洝方o我們的`啟示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無言的教導。因循世間萬物的自然生長規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間萬物據為己有;為世間萬物的發展奉獻力量卻不因此居功自傲。

      無為是一種心境和修養。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隨遇而安,那么我們會生活的更輕松更自在,社會也會更加穩定和諧。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反復學習和研究,是一本?闯P碌臅。

    道德經讀后感 7

      地球上萬物的生長發育,自然界草木的榮枯,潮起潮落,晝夜的交替;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人類的演變,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

      什么是“道”?自從學了老子的《道德經》以后,我明白了“道”。原來,“道”就是規律。

      春天小草發芽了,到了冬天就會枯萎,而它卻把種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靜靜地等待來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為地殼的運動而漲落;白天晝夜因為地球的轉動而規律的更替……

      世間萬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規律不停地循環變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規律。在七十八章中有這樣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水看起來是最柔弱的東西。如果你正確的`利用它,它就會給人類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擊它,你還不一定能勝利。人們說的“洪魔’’就是它。

      一點點的雨露匯集成了小溪,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匯集成大海?此迫崛醯乃驗樗闹t遜和自強不息變得強大了。水,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無所不能克。天下沒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經》里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痹诮窈蟮膶W習生活中,我將不斷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

    道德經讀后感 8

      《道德經》很薄,只五千余言,傳言為老子騎牛過函谷所著,《道德經》又很厚,它包羅萬象,其中有哲學有政治有自然科學有人文社會,這樣的書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卻很難!兜赖陆洝返恼Z言很美,散整有序,讀起來有種韻律感,深刻地道理蘊于淺顯的事例,極具思辨性,這是《道德經》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過闡述“道”這個至高無上的存在來表明自己的世界觀,哲學的神奇之處,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現代物理,可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边@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觀有兩個基本特點:就自我而言,講究珍惜身體,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言,主張柔弱不爭,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贊譽給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萬物而不爭!

      老子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會藍圖是“小國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整本書最讓我動容的一段,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對他心中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繪,不知道能不能實現,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實現,不知道要如何實現,但就是給出了這么一個夢,這是人對未來的期許,是人對社會本身的關注,很美好。

    道德經讀后感 9

      《道德經》共分81章,其中第一章《道經》,37章,第二章《德經》,44章。它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二)所寫,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魅力的《道德經》,這本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起源、萬物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認識。它博大精深,說話極有正義感,是“萬經之王”。

      “世人皆知美是美,惡已是;大家都知道好的就是好的,但是不好。所以有沒有相互存在,難度和難度相輔相成,長短和高低對比,音和音和諧。就是圣人無為而教無字。一切工作都毫不猶豫,生而無之,不靠之,生而有之。一個人住就不去了!

      本章主要闡述了世間萬物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細長與短少,高貴與低微,先進與落后,都是通過相互對立與比較體現出來的。

      世界上所有的概念和價值觀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觀的'判斷是相對產生的,所以對立關系是可變的。所以對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萬物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正如《塞翁失馬,焉知非!匪,一件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惡美丑,都要泰然處之,不要打擾別人。

      后半部分,根據“道是自然”的原則,對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進行了準確的論述,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反對善惡無為的基本態度,使萬物自然生長發展,師法自然,順應道。

    道德經讀后感 10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經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二者相輔相成,若能合二為一,則能“修道”成功。

      《道德經》“德”的部分,我覺得,并不是僅僅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其實,這也是老子在教給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升華。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即是“德”關于仁義、禮信的論述。

      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會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遠嗎?不修德,又怎么會得“道”呢?讀過《道德經》,我又查閱了資料,發現,《道德經》又有一說法為《德道經》,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這也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暗碌馈背擞械赖碌膬群,更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

      僅是淺略的閱讀兩遍《道德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窺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語堂曾講過的——“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毕M约耗軌驁猿謱W習《道德經》,修德明道。

    道德經讀后感 11

      首先,從身體層面上來講,老子認為我們身體80%的疾病都與心理和情緒有關,也就是心理不健康。這一論述與當代的“抗疫名家”中科院鐘南山院士的觀點非常一致。

      當今社會,我們努力地追逐錢財、名利,在巨大的名利場前,欲望不斷膨脹,無法滿足,心情焦慮,不惜大量消耗自己的身體資源,能量,也就是內耗,破壞了身體陰陽平衡。久而久之,疾病找上門來。

      就拿我們投資界來說,許多享有盛名聲譽的投資大佬追求高收益,高業績,在名利雙收的耀眼光環籠罩下,迷失自我,日夜研究,殫精竭慮,最終累垮身體,英年早逝。令我們唏噓不已,身體沒了,什么都是扯淡,這種舍本求末的做法應當令我們警醒。

      當今社會,快節奏,高能量膳食,低運動,焦慮的不斷攀比心理,無法滿足的欲望,全方位構筑了我們的身體負能量,造成我們的身體重負不堪。錦衣玉食,甚是歡喜,但無節制的生活習慣帶給我們的身體是妥妥的傷害。

      老祖宗幾千年遺傳下來的.我們身體基因,承受不住近幾十年國家大力發展帶給我們突然變化的富足生活,需要我們有節制地規避身體健康風險。

      老子提倡我們降低欲望,放低自己,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以平和的心態,愉悅的心理,知足常樂,豁達樂觀地生活,注重陰陽平衡,善待自己的身體,方能健康幸福長壽。

      因古典國學的深奧內涵,經過我近段時間的反復的研讀,消化,浮燥的內心也平靜不少,透過表象看本質,也理解了許多事物的發展規律,核心要義,也能冷靜應對處理當今社會各種眾生相。粗淺分享,與君共勉。

    道德經讀后感 12

      一、大道至簡,真理人人適用。

      老子的智慧,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已成為了世界性的重要思想理論。那么,譯文的準確程度非常重要,過去許多版本的《道德經》,都不能完美體現其完整意義,而且人們發現存在誤判和曲解,這真是誤導了世界,蒙蔽了心靈。如此智慧的經典,人們沒有從內心深處受益,使世界陷入了沒有真理準則的動蕩之中。人們往往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喜好、需求來評說老子,說老子是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心理學家、中醫學家、經濟學家等等。不能與老子智慧同步的人還認為,老子是消極的`、矛盾的、唯唯諾諾、低眉順眼的小老頭,這都是從字面上對老子的妄加猜測,不能與之同頻的人,不能徹知老子內在的偉大。其實,圣人的語言是一體全觀的,真理是沒有漏洞的,真理是處處適用的。如果一定說老子是什么家的話,最確切的應是心之本能學家。因為心是家之根本,其他家是根之枝葉。根之深厚,豈有不成就各種學家之理,世間各類學家,都需心之本能的滋養,才能保證保持一生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否則,各種“學家”最終只是一堆名詞概念而已。所以老子撰寫《道德經》完全是以提升心之本能、提高個人心性為出發點的,解決了個人的問題,就解決了社會的問題,每個人都自律,社會還會有問題嗎?繼而也就解決了世界的問題。當一個人內心平靜之時,是不會與人發生是非糾葛的,不會向外投射,就會呈現一派祥和景象,所以印證了世界就是你,你就是世界。每個人只要做好自己,收起并關閉分別比較指責之心,個人、家庭、社會、世界的矛盾紛爭就會迎刃而解,國際祥和之日就會到來。

    道德經讀后感 13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后都是通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判斷都是比較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系是變動的。因此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彼,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丑,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后半段則根據“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基本態度,讓萬物自然生長發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道德經讀后感 14

      《道德經》是一本關于宇宙人生哲理的書,包含唯物主義,自然無為,天地不仁的哲學思想,被譽為“道學之精髓,哲學之先本”!兜赖陆洝纺軉⒌先松腔,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借鑒。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圍繞著“道”、“德”來詳細闡述各個學科的深刻道理。內容非常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會人生。古時候很多思想的基礎都來自老子的思想,我們現在社會的很多人都喜歡讀《道德經》,這也體現了這本書的極大的魅力!兜赖陆洝分嘘U述了很多思想、理論,其中物極必反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幾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這么透徹,這著實讓我吃驚。物極必反指的是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個都經歷了初期創立、巔峰和沒落,這跟帝王的統治有很大的關系。當帝王窮奢極欲到一定的程度時,人民被欺壓到一定的程度,都紛紛起來反抗,推翻統治。同樣的,當一個人恃才傲物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招來禍患。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過分,一旦過度就會出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人生哲理。

      我們讀《道德經》就是想從先哲那里學習人生的智慧,提高個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讀后感 15

      林語堂曾經這樣說過:“對于《道德經》,很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于我這種凡夫俗子,才在短時間內粗讀了一回讓國內國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經》,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感想,實在是笑話!辈贿^,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遍_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于身,免禍于社會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

      1、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認為《道德經》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

    【道德經讀后感 】相關文章:

    《道德經》讀后感800字 讀《道德經》有感范文10-20

    道德經的心得03-20

    道德經心得08-11

    道德經語錄11-26

    道德經經典的句子02-02

    《道德經》讀后感10-14

    “道德經”讀后感08-17

    道德經經典讀后感02-15

    《道德經》的讀后感02-17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