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心得體會>讀后感>甲午海戰讀后感

    甲午海戰讀后感

    時間:2023-08-22 09:40:34 芊喜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甲午海戰讀后感(通用13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甲午海戰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甲午海戰讀后感(通用13篇)

      甲午海戰讀后感 1

      “故壘蕭條大樹凋,高衙依舊俯寒潮。英名左鄧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這是《中日甲午戰爭》中的一篇詩文,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英勇抗擊日寇的我北洋水師將士們的錚錚鐵骨。

      書中是這樣記載的: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17日中午,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海面遭遇日本艦隊來犯,12點50分,雙方艦隊接火,拉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此戰我以10艘艦對敵艦12艘。戰斗異常慘烈,定遠和其姐妹艦鎮遠艦在陷入敵艦的重圍之中,仍然堅持戰斗,定遠艦右翼總兵劉步蟾和鎮遠艦左翼總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戰愈勇。3點半時,定遠艦所發出的30厘米半口徑巨彈,命中松島。日本旗艦被擊中起火,完全喪失了指揮和作戰能力。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臨危不懼,對大副陳金揆說:“倭艦專恃吉野,茍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睕Q定除掉敵艦主力吉野艦,于是,陳金揆果斷開足馬力,直沖吉野艦,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將士全部殉難。鄧世昌墜海后,其隨從劉忠持救生圈往救,但鄧世昌以“闔船俱沒,義不獨生,仍復自沉!边@天正是鄧世昌45歲生日,他與200余名官兵壯烈殉國。鄧世昌“大將怒沉舟”的悲壯故事,給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為中華民族歷史譜寫了一曲壯烈的悲歌!經過4小時40分的酷戰,我方5艦沉沒,800余人傷亡;日方六艦受重創六艦受傷,傷亡300余人。

      讀到這里,我的心異常焦慮,有如此英勇的戰士,我們為啥還會慘敗哪?我們再看看當是的清政府吧。

      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上興建起頤和園。致使北洋水師沒有更新裝備,彈藥不足。開戰后清政府最高軍事統師李鴻章,又執行避戰保船的方針。這樣,北洋艦隊深藏威海港內,坐待日寇來攻。后來,日軍從寬松成登陸,占領威海,致使劉公島成為一個孤島。在外援斷絕,內部叛亂的情況下,丁汝昌仍連續擊退倭寇8次進攻,最后,知大勢已去,遂自殺殉國。在當時政府腐敗、國民羸弱、士氣不振的形勢下,丁汝昌一人是無法挽回敗局的,“壯志未酬身先卒,常使英雄淚潢襟”。

      中國近百上前的歷史悲劇,雖已成為過去,但它幾乎是一部中國近代史的縮影,一個可悲可泣的歷史教訓,當引起后人的無限深思!

      看今朝,美國富強,他想打誰就打誰,沒有人敢惹,朝鮮戰爭,阿富汗戰爭,南斯拉夫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都是打著給人家帶來和平的謊言發動的。多少百姓無家可歸,多少妻兒老小慘遭涂炭,有誰給他們做主,有誰給他們撐腰,沒有,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這就是強權,沒有理可講的。

      滄海橫流,驚濤拍岸,似乎還在默默地吟唱著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中日甲午戰爭記錄著清王朝的`腐朽無能和中國人民不可侮的民族氣節!如今,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里,我們要牢牢記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負,就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家領導集團,帶領人民搞好建設,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綜合國力,加強國防,把國家建設的無比強大,上下一心富國強民,這樣才能使我們立于不敗之地,才能使我們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有幸福安康的日子過,這也就是我們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

      甲午海戰讀后感 2

      日本統治者把他們的國家治理好后,國力漸漸富強起來了,對外侵略的野心也開始膨脹起來,他首先把侵略的矛頭對準朝鮮和中國。

      1894年春,日本軍隊攻入朝鮮,在朝鮮成立傀儡政府,并授權日軍驅逐駐牙山的清軍,日本不宣而戰。在豐島海面上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日本向駐牙山軍隊發起進攻,挑起戰爭。8月1日,中日政府同時宣戰,甲午戰爭開始。整個戰爭持續9個月。首先日本攻占平壤,中國守軍棄城逃跑,同時,日本海軍通過和中國海軍的黃海一戰,奪得了控制權,然后日軍突破鴨綠江防線登陸,隨后攻占了旅順。最后清軍在山東和遼東被日軍殺敗潰散。1895年2月1日,日軍占領威海衛。此后日軍水陸配合,攻擊了北洋艦隊,致遠艦指揮官鄧世昌因寡不敵眾,開船撞沉日軍吉野艦,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2月17日,北洋海軍覆滅,威海衛失陷。4月17日,中日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甲午戰爭以中國失敗結束了。

      當時的中國一直是閉關鎖國,按照以往的.規矩發展農業,自給自足,采取不同外界交易的政策,而這時的外國,科學技術飛速的發展,工業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怪不得英法聯軍的一個上尉說:“中國就像一艘豪華的船,它不能作戰,而且這個船的船長又是個昏庸的人,至使整個大船覆沒!钡谕鈬婈犈c中國交戰時,中國軍隊那自殺式進攻,足以令侵略者震驚,有人竟然說出這樣的話:“如果他們有厲害的武器,真不知道他們會干出什么事來!

      讀了這篇文章后,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話:只有文官不貪財,武將不畏死,天下則太平矣。試想,如果清政府的官員不貪財怕死,守城將士個個能像鄧世昌那樣視死如歸、精忠報國,中國還會戰敗嗎?還會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嗎?如果當時我們的戰艦先進,還會被日軍擊潰嗎?我現在要把對侵略者的憎恨化成一股力量,激勵我更加發奮學習,長大后成為國家的棟梁;也愿我的祖國更強大,永不再受屈辱。

      甲午海戰讀后感 3

      “故壘蕭條大樹凋,高衙依舊俯寒。英名左鄧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這是《中甲午戰爭》中的一篇詩文,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英勇抗擊寇的我北洋師將士們的錚錚鐵骨。

      書中是這樣記載的: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17中午,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海面遭遇本艦隊來犯,12點50分,雙方艦隊接火,拉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此戰我以10艘艦對敵艦12艘。戰斗異常慘烈,定遠和其艦鎮遠艦在陷入敵艦的重圍之中,仍然堅持戰斗,定遠艦右翼總兵劉步蟾和鎮遠艦左翼總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戰愈勇。3點半時,定遠艦所發出的30厘米半徑巨彈,命中松島。本旗艦被擊中起火,完全喪失了指揮和作戰能力。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臨危不懼,對大副陳金揆說:“倭艦專恃吉,茍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睕Q定除掉敵艦主力吉艦,于是,陳金揆果斷開足馬力,直沖吉艦,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將士全部殉難。鄧世昌墜海后,其隨從劉忠持救生圈往救,但鄧世昌以“闔船俱沒,義不獨生,仍復自沉!边@天正是鄧世昌45歲生,他與200余名官兵壯烈殉。鄧世昌“大將怒沉舟”的悲壯故事,給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為中華民族歷史譜寫了一曲壯烈的悲歌!經過4小時40分的酷戰,我方5艦沉沒,800余人傷亡;方六艦受重創六艦受傷,傷亡300余人。

      讀到這里,我的心異常焦慮,有如此英勇的戰士,我們為啥還會慘敗哪?我們再看看當是的清政府吧。

      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興建起頤和園。致使北洋師沒有更新裝備,彈不足。開戰后清政府最高軍事統師李鴻章,又執行避戰保船的方針。這樣,北洋艦隊深威海港內,坐待寇來攻。后來,軍從寬松登陸,占領威海,致使劉公島為一個孤島。在外援斷絕,內部叛的況下,丁汝昌仍連續擊退倭寇8次進攻,最后,知大勢已去,遂自殺殉。在當時政府腐敗、民羸弱、士不振的形勢下,丁汝昌一人是無法挽回敗局的',“壯志未酬先卒,常使英雄淚潢襟”。

      中近百前的歷史悲劇,雖已為過去,但它幾乎是一部中近代史的縮影,一個可悲可泣的歷史教訓,當引起后人的無限深思!

      看今朝,美富強,他想打誰就打誰,沒有人敢惹,朝鮮戰爭,阿富汗戰爭,南斯拉夫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都是打著給人家帶來和平的謊言發動的。多少百姓無家可歸,多少妻兒老小慘遭涂炭,有誰給他們做主,有誰給他們撐腰,沒有,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強大的祖,這就是強權,沒有理可講的。

      滄海橫流,驚濤岸,似乎還在默默地唱著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中甲午戰爭記錄著清王朝的腐朽無能和中人民不可侮的民族節!如今,在這個弱強食的世界里,我們要牢牢記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負,就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家領導集團,帶領人民搞好建設,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綜合力,加強防,把家建設的無比強大,下一心富強民,這樣才能使我們立于不敗之地,才能使我們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有幸福安康的日子過,這也就是我們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

      甲午海戰讀后感 4

      道理類似的還有現在讓不少國人為之自豪的“抗美援朝”,很多人認為這一次戰爭,打擊了美國的囂張氣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威望,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也為未來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這固然沒錯,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們是砸鍋賣鐵地舉全國之力去打一場國境之外的地區戰爭,還要遮遮掩掩地用“志愿軍”的名義,不敢大方承認這就是人民解放軍。美國卻遠遠沒有竭盡全力,在裝備和道義上占據明顯優勢,挾“聯合國”之名帶上一群湊熱鬧的小國來救場。最后戰爭的結果,誰都沒占著便宜,而為換取這一結果,我們是以戰士的血肉之軀去彌補裝備訓練上的不足。

      說白了,再多“假如”也沒用,甲午戰爭畢竟是已經一百多年前就已輸掉了的戰爭。如今如何“以史為鑒”,如何“面向未來”,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遺憾的是現如今我們的國家似乎已經失去了曾經的朝氣和理想,變得暮氣沉沉、舉步維艱。整個國家似乎都沉浸在“盛世”和“第二”的迷死中,再不敢說真話,再不愿做實事。

      也難怪那么多的“精英”要往外跑,他們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精英,還有待商榷,但是我想至少他們都是明白人。

      在豐島海戰中,還值得一提的就是,有必要為濟遠艦正名。在“傳統”的歷史教材中,濟遠艦一直是背負著“避戰逃跑”的罵名的。但是越來越多的史料發現,在日艦炮火的猛轟下,濟遠艦堅決還擊,艦上官兵臨危不懼、表現突出。在廣乙艦傷重被迫脫離戰場后,濟遠艦孤立難支,伺機脫離戰場。在這過程中,濟遠艦先是掛起白旗,后又加懸日本海軍旗,但并未按照日艦指示停輪。一些水手甚至還用尾炮反擊追擊的吉野艦,逼其逃離,濟遠艦最終得以回到威海衛。

      對于濟遠艦“逃離戰場”的`行為,甚至以“狡詐手段”來“逃離戰場”的行為,有人批評其“避戰逃跑”,但這個時候濟遠艦已經是在戰斗中損毀嚴重,艦上人員死傷慘重,基本上失去了戰斗能力;有人覺得這脫離戰場的手段不夠“光明正大”,那不妨回過頭看看日本的所做作為:先是玩突襲,不宣而戰;在戰爭期間也為了逃避北洋艦隊的攔截而懸掛他國旗幟。特別是日艦還擊沉中國租用用于運兵的英國商船“高升號”,并為泄憤對包括外國船員和清軍士兵在內的落水者掃射屠殺,難道他們就“高尚”了“規矩”了?

      在戰爭之中,“成王敗寇”從來都是鐵律。對于戰場之上的敵人和對手,如果你講道義、講規則,只能證明你比較傻,被揍慘的可能性也更大。

      甲午海戰讀后感 5

      今天下午最后一節課是我最喜歡的——歷史課。我們講的是《甲午中日戰爭》。

      學習這篇課文后,我深有感處,深深感覺到了那時中國政府的無能。不過也有許多令人佩服的英雄,比如鄧世昌,他駕駛的鎮遠艦上有許多大炮,可是都不能用,于是他就率軍去撞日本的船,金國激烈的斗爭后,最后被打敗了。船上的200多位士兵全部犧牲,而鄧世昌卻沒死,他的警犬緊拉住他,幾次救他,但是鄧世昌下頂了決心要亡,于是他把自己的警犬也按下到水中。

      日本打敗中國后看中了中國當時東南亞最大的兩艘軍艦,有位愛國之仕不想讓日本拿去,于是就把軍艦炸了,而后自殺身亡。

      中國失敗后,日本把中國賠償的錢85%投入軍事,而中國的慈嬉還從軍隊中抽錢為自己準備60大壽。這是多么大的差別啊!簽定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后還有心思過60大壽,而且錢還是從軍需中抽取的。

      中國的`古代是輝煌的,近代是恥辱的,讓我們牢記國辱,爭取為自己的國家做貢獻,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甲午海戰讀后感 6

      據說對“甲午戰爭”的研究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不知是否真的如此。就我的朋友圈子里,就甲午戰爭這段歷史認真讀過一兩本書的貌似基本沒有。從官方而言,也向來不見官方高層有何表態。也許所謂的“顯學”,不過是學術圈子里和少數歷史發燒友的自娛自樂。

      我關注“甲午戰爭”的.這段歷史,記得小時候就有看過一部關于甲午戰爭的電影,“致遠號”軍艦和其管帶鄧世昌是主角。那時候雖然還小,相對于現在而言可以說是處于“什么都不懂”的階段,看完這部電影還是覺得心痛。參加工作之后,書柜上關于清末改革史和甲午戰爭史的書漸漸地多了起來,每每讀到這個時期的歷史,都常常是扼腕嘆息。

      對于中國人來說,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說是最令人揪心的。既有抗爭,又有怯弱;既力求振興,又進退失措;既在思想上進步神速,又在行動上畏畏縮縮。所以回顧這一段時間的歷史,最容易自然而然冒出來的想法就是“假如”……

      之所以會有這么多的“假如”,某種程度上正說明這一時期出現了多少的失誤。本以為這種“業余”的思想只會在咱這種歷史小菜鳥的腦袋里浮現,畢竟咱也知道歷史不能假設,否則就是那些紅極一時的“穿越”式狗屎劇情了。有意思的是在讀《甲午戰爭新講》這本書的時候,發現作者戚其章先生也多次有類似的表述,雖然他是生于1925年的專業研究歷史的老先生。

      比如在“豐島疑云”這一章節中,在總結豐島之役的失利原因時,就提到愛仁、飛鯨等兵船赴援朝鮮牙山時,丁汝昌做好了率艦隊主力定遠等八艘軍艦護航的計劃。李鴻章先是贊同,后又否定,但帥令無法違背。書中評價說李鴻章改變護航計劃的后果十分嚴重,如果執行原定的護航計劃,不僅豐島之役不會失利,反倒會給日艦先鋒造成重創。

      這種論點,初一看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細尋思一番之后,發現貌似也不是這回事。正如包括本書在內很多講述這一歷史的書中所提及的,這一期間日本間諜在中國的活動空前活躍,且很見成效。倘若執行原有的護航計劃,日本間諜不可能不知道,日本海軍在得知這一計劃之后也必然會相應地對作戰計劃進行修訂。也許濟遠等艦未必如此狼狽落魄,高升號也未必會被擊沉,但整個戰局能否因此逆轉,還是說不準的事情。但是必然不會像何廣成在《冤海述聞》中所說的那樣:該時濟遠正與倭三船鏖戰,更得大隊船掩其后,倭船必全沒,不特后至之操江、高升兩船可保無恙,而倭船經此大挫,海疆必不至如今日之蕩搖矣。

      甲午海戰讀后感 7

      你想知道甲午海戰壯烈過程嗎?你想了解北洋海軍成敗歷史嗎?你想了解甲午戰爭的內幕嗎?那就請你翻開《甲午戰爭新講》一書吧!

      這本書書詳細介紹了甲午海戰的前因后果及其壯烈的過程,甲午海戰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豐島海戰,第二階段黃海大東溝海戰,第三階段成歡陸戰及威海保衛戰。這本書真實地講述了甲午海戰的殘酷,以警示后人,不要忘了甲午。

      讀了這本書,我心里有感而發,甲午海戰它以事實向人們證明了清政府海防的脆弱,從而也昭示后人要搞好國防,不要忘了甲午。甲午戰爭,為中國近代海軍史抹上悲哀的.一筆。當我讀到“全力以赴,撞沉吉野”時,這是鄧世昌最后吼出的命令,我的內心深深地震撼了。致遠艦為撞沉敵隊旗艦,不惜犧牲自己,這真是一次壯舉,雖然他們沒能完成壯舉,但是致遠艦上的中華男兒們都是英雄。甲午海戰它毀歿了中國最早的海軍,但是在這次海戰中,中國誕生了一批鐵骨錚錚的男兒!

      這本書是一本好書,讀后相信所有的中國人心潮都會沸騰,朋友們,不要忘了甲午!

      甲午海戰讀后感 8

      在中華民族悠久而偉大的歷史進程中,有許多令人驕傲的事情,也有一些讓人悲憤的事件。1894年發生在威海衛、劉公島一帶的中日甲午海戰就是一段令中華子孫痛心疾首的恥辱歷史。今年夏天,我的姑姑去威海出差,參觀了甲午海戰陳列館,并買了《甲午海戰》這本書送給我。在閱讀中,我感到北洋水師眾多愛國將領全身心地投入到保衛祖國海疆的戰斗中,他們置生死于度外,拼死奮戰,卻遭到清政府的阻攔與刁難,致使清軍喪失戰爭主動權,讓日軍步步緊逼,最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作為一名華夏子孫,當我想到這段歷史,心中充滿了惋惜與悲憤。歷史見證,清政府的無能是這場海戰慘敗的'重要原因,但清軍將士誓死保衛我疆土的獻身精神是不能忘記的。在黃海大戰中,管帶鄧世昌帶領致遠艦官兵拼死一搏,最后發出命令:“全力以赴,撞沉吉野艦”全船將士全部遇難。在保衛劉公島戰斗中,雖受黃海大戰重創的北洋海軍臨威不俱,抵擋住了日軍七次猛烈進攻,在戰時,日軍大將曾送去勸降書,提督丁汝昌看罷怒道:“目下我師雖難,予決不棄報國大義,今惟一死以盡職也!辈⑴c敵人更加猛烈對抗,直至2月12日水師彈盡糧絕。這些錚錚鐵骨的中華男兒,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將永存。115年過去了,“知恥后勇”激勵著中華兒女奮發向上,有多少圣哲賢士披肝瀝膽,奮力開拓,有多少英雄豪杰英勇捐軀。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們要把愛國主義情懷傳承下去,刻苦學習文化知識,培養優良品德,將來為祖國貢獻力量。

      甲午海戰讀后感 9

      為了讓我更加了解歷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九月一日這一天,爸爸帶我到工人文化宮看了一場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甲午風云》,看后我感觸很深,通過這部影片讓我意識到強大的重要性。ㄩ_門見山,亮出自己鮮明觀點,引出下文。)

      回顧歷史,1894年7月25日日本艦隊襲擊了中國艦船,引發了中日甲午戰爭。由于當時的滿清政府不夠強大,慈禧太后目光短淺,貪圖享受,為了修建頤和園,竟然挪用了海軍軍費,致使北洋水師沒有及時添加任何戰艦,而原有的艦只也已漸漸老化行動緩慢?扇毡緟s舉全國之力買到當時最先進的'戰艦“吉野”號,致使在中日黃海大戰中,北洋水師在強大的戰艦面前徹底失去了防御能力,結果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戰爭以慘敗而告終,還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背景,過渡。)

      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真正強大起來才能保衛我們的國家。由此可見,一個國家不強大只能被欺負;同樣一個人如果不強大在社會就不會有立足之地;一個學生不好好學習使自己強大起來,就不會擁有美好的未來。(排比論證,值得借鑒。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強大呢?(再次提出什么是“強大”,將話題深入議論!這里要另起一段,為的是更好的突出主題。

      我覺得每個人首先應該有一個遠大的夢想,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其次,我們還要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因為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再次,我們還應該擁有一個強大的頭腦,因為只有裝滿知識與智慧的頭腦才能在奮斗之后取得成功。最后,我們還要擁有強大的自律性,通過嚴格的自律產生強大的自我約束能力。我相信經過老師的教誨,父母的督促,同學的幫助,我們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定會實現自我價值。ǖ览碚撟C,升華主題!小學生作文邏輯嚴密,值得借鑒。

      “驚濤駭浪之后,方顯英雄本色!”(引用論證,畫龍點睛。┟總人都要有“吞吐天地之志,包藏宇宙萬物之心”,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強大起來走向成功。ǜ姓偈浇Y尾,升華主題,很好。

      甲午海戰讀后感 10

      中華之恥,銘心十尺,中華之辱,今生不忘。昔中華之恥辱,每每見之,心顫而血沸,每每聞之,悲痛不能自已!我無法忘卻,那些舍棄靈魂來賣國求榮的恥辱;我無法原諒,那些因蠅頭小利而置國之上下于危難之中的卑劣罪人。

      俯視歷史長河,是謂不忘本心者何許,是謂盡忠職守者何許,是謂憂國之憂,是謂一心為國者,何幾許!唯有屈指幾人,唯有愿盡一生行走幾人罷了。

      素白一身,白如皎月,如染墨三分,墨跡侵蝕,終是污濁一生。

      今之中華,猶如白袍點墨,個個“大人物”層出不窮,點點雪白之中,墨痕筆筆,最高理想似乎那么遙而不可及。若要治中華乃至世界之通病,要的是領導人的雷厲風行,要的是由上至下的秋風掃落葉之勢,要的'是每個人心中對正義與美好的殷切;治中華,要的更是中華兒女無畏強權的堅決!

      一個人的一生,是謀生更是謀心,歷練的是一顆堅定的心,歷練的是一個人能否在順境或是逆境之中不斷地反思,不斷地糾正自己的缺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求事事皆完美,只要能向著最初的方向行走就夠了。

      北國之上,冰霧一片彌漫,慘淡白雪遍野,著白衫一袍,雙手背負,無畏風雪飄零,一步、一步地走在漫天雪野之上,沒有一絲人跡,更無一絲生機,有的只是一個人獨自前行的落寞以及默默前行的堅定……

      甲午海戰讀后感 11

      “軍事名家的甲午殤思”系列文章,讀后令人感慨萬千。一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大國,竟被一個領土小、資源乏、人口少的島國、小國百般欺辱,真是中華民族史上最慘痛恥辱的一頁!跋盗小闭撌隽钊诵欧。國家窮則弱,又是一盤散沙,國無凝聚力,人心無理想,清廷腐敗是根源。如今,回顧甲午120年的歷史,向國人敲響警鐘,不忘血淚史。激發人們奮起向前的拼搏精神,讓人無比欣慰。

      反觀現在,我們眼前川流不息的,是把“掙很多很多的錢”當作理想的孩子們;是卑躬屈膝、恭迎拍馬的官員;是留在國外永不還鄉的“人才”;是英雄流血又流淚;是“真小人”成為明星,大丈夫成為笑柄;是“仁義道德”成為“迂腐”的代言詞;是人們都患上了“社交強迫癥”,擁有一大堆“朋友”,卻遺忘了“知己”的含義;我們聽不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也看不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正氣;有種叫做“人格魅力”的東西,正在離我們遠去。 有種叫做“民族精神”的正氣,逐漸抽離我們的軀體。

      甲午戰爭讓我們從歷史中得以反思,反思歷史,也是在反思自己。我們雖沒有“兼濟天下”的能力,卻是能做到“獨善其身”。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失敗也是我們所需銘記的,它與成功對我們一樣有價值。想到,如今中國四周的形勢,中日與中菲以及中越等在領海問題

      上的`爭端,我們更需要銘記百年前這場慘痛的失敗,知恥而近乎勇。當年,丟掉領土或許可以說是國勢衰微,國家落后。而現在,絕對不容許當年甲午喪權辱國的重現。沒有一寸領土,一里領海領空是浪費的,都是值得誓死捍衛和珍惜的。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改革如逆水行舟,再硬的骨頭也得啃,再深的險灘也得蹚。只有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精神,以更大的魄力和超常的膽識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才能開辟一片新的天地,寫下實現中國夢、國壽夢的歷史新篇章。

      甲午海戰讀后感 12

      眾所周知,甲午海戰是一場頗具重要性的海戰,它展現了蒸汽戰艦的威力,并決定了中國的歷史。清朝為什么會被日本打敗呢?下面便會為您一一講解。

      甲午海戰是大清帝國的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進行的大規模海戰。雙方戰艦大約各三十多艘,實力不相上下,可為什么堂堂從英國采購的先進軍艦,會被日艦打的落花流水?原來,不是戰艦的問題,而是人員的問題。讀過歷史書的人都知道,清朝后期十分腐敗,貪官一抓一大把,結果把北洋水師給搗壞了。聽說日本要來進攻,官員們便向英國訂購了數艘戰艦,但是呢,問題出在了炮彈上,當時中國造不出好炮彈,只好去國外買,負責買炮彈的是個貪官,結果他買回來的.炮彈是落后的、質量差的炮彈。

      還有,原本戰時實力相當,但由于北洋水師缺少訓練經費,所以戰場上陣型不完整。最讓人可恨的是,“濟遠”號艦長方伯謙畏戰而逃。不僅一彈未發,竟然還在逃跑時撞上了另一艘己方戰艦。

      就在鄧世昌落水時,他的愛犬極力下水營救,但它相當于把自己也安置在了水中。多么感人啊,這樣我感到更狠這些貪官了,一只狗都如此的愛主人,難道這些貪官就沒有一絲愛國意識嗎?到最后遭殃的還是自己。失敗的罪魁禍首還是這些貪官和腐敗的朝廷。我們萬萬不能像他們一樣不愛國,一定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甲午海戰讀后感 13

      在中華民族悠久而偉大的歷史進程中,有許多令人驕傲的事情,也有一些讓人悲憤的事件。1894年發生在威海衛、劉公島一帶的甲午海戰就是一段令中華子孫痛心疾首的恥辱歷史。

      “故壘蕭條大樹凋,高衙依舊俯寒潮。英名左鄧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英勇抗擊日寇的我北洋水師將士們的`錚錚鐵骨。在光緒二十年,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海面遭遇日本艦隊來犯,雙方艦隊接火,拉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此戰我以10艘艦對敵艦12艘。戰斗異常慘烈,定遠和其姐妹艦鎮遠艦在陷入敵艦的重圍之中,仍然堅持戰斗,定遠艦右翼總兵劉步蟾和鎮遠艦左翼總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戰愈勇,命中松島,日本旗艦被擊中起火,完全喪失了指揮和作戰能力。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臨危不懼,決定除掉敵艦主力吉野艦,陳金揆果斷開足馬力,直沖吉野艦,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將士全部殉難。鄧世昌“大將怒沉舟”的悲壯故事,給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清政府的無能是這場海戰慘敗的重要原因,但清軍將士誓死保衛我疆土的獻身精神是不能忘記的。在戰時,日軍大將曾送去勸降書,提督丁汝昌看罷怒道:“目下我師雖難,予決不棄報國大義,今惟一死以盡職也!辈⑴c敵人更加猛烈對抗,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將永存。

      滄海橫流,驚濤拍岸,似乎還在默默地吟唱著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甲午海戰記錄著清王朝的腐朽無能和中國人民不可侮的民族氣節!如今,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里,我們要牢牢記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負,就要有一個強的國家,把國家建設的無比強大,上下一心富國強民,這樣才能使我們立于不敗之地,才能使我們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有幸福安康的日子過,這也就是我們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

    【甲午海戰讀后感】相關文章:

    《甲午大海戰》觀后感(精選14篇)07-20

    甲午大海戰電影觀后感2000字06-07

    《藍海戰略》讀后感09-01

    初二《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07-12

    甲午戰爭讀后感(精選15篇)08-16

    《甲午戰爭》讀后感范文(通用8篇)03-23

    甲午風云觀后感09-01

    《甲午風云》觀后感1500字11-02

    讀后感讀后感01-03

    《馬小跳讀后感》讀后感09-12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