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理工論文>計算機信息技術>試述地方文獻的開發與利用

    試述地方文獻的開發與利用

    時間:2022-08-09 07:09:51 計算機信息技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試述地方文獻的開發與利用


    我國素以文獻名邦著稱,由于疆域遼闊,歷史悠久,各地流傳豐富的地方文獻,歷來被人們所珍視。本文試就地方文獻的簡要范圍,地方文獻的開發和利用提出一些淺見,祈求指正。

    一、地方文獻的范圍

    所謂地方文獻,是指記載某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人物、歷史、山川、氣候、物產和自然資源等方面的圖書、地圖、圖畫及其他印刷品等。但從歷史角度看,早在我國古代奴隸社會,就有刻在甲骨文上的契文,編匯組合收藏成庫。十九世紀末,在河南殷墟發掘出大量的甲骨文庫藏,為我們提供系統的殷商史料,這是以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地方文獻,現在我們還利用這批文獻來研究古代史。又如譜錄之學是史部一個專題,家譜、族譜、年譜都具有地區性的特點,豐富了地方文獻的內容。另從文物方面看,各地發掘的大量出土文物和遺留下來的地面文物,大部印證了文獻性和地方特點。因此,關于地方文獻的確切范圍,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向,有待于“地方文獻學”來加以研究,達成共識。

    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形勢下,開采和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經濟,論證人文地理和歷史,都離不開地方文獻。圖書館應認識它的重要性,通過各種途徑,廣泛收集地方文獻,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二、地方文獻的開發

    地方文獻具有內容廣泛,類型復雜,年代久遠和地點分散的特點,對地方文獻的采訪收集、整理到利用,是一項十分艱巨的系統工程,甚至要花幾代人的努力。

    我館為收集地方文獻,制訂了規劃并確定大致范圍和收集對象,具體如下:

    1.發信征集:諸暨曾為越國故都,天寶物華,人杰地靈,文人學者著作等身,碩果甚豐。為征集地方文獻,展示學術成果,我館首先向在外地工作的諸暨籍人士發信征求著作。這一倡議得到諸暨籍專家、教授、學者的關心支持,他們寄來了一部部著作,表達了對家鄉圖書館的深情。一年多來接受圖書資料220余種計300余件。其中有著名農學家金善寶、魚類學家(原臺灣博物館館長)陳兼善、著名物理學家趙忠堯、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吳江、上海社科院教授周抗等,都把自己的著作寄到圖書館,還寫來了熱情洋溢的信函。

    2. 發文收集:我館向本市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發去征集地方文獻的文函,提出征集的范圍和要求:

    ①凡有關本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歷史、革命斗爭史料、地理、文藝、人物傳記、名物風情、工農業生產建設和科學技術的各類著作。

    ②本地機關、團體、學校、企事業單位編輯出版的著作。

    ③歷代本地人所著述的作品或外埠人著述我市情況的作品。

    ④有關文物資料(非實物)及其他。

    ⑤文獻類型,包括一切出版物、謄印品、手稿,建國前后不限。印刷品每種二件,手稿或副本一件。

    文函發出后,本地一些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紛紛把各種分志、規劃、史料送到圖書館。

    3.在古籍中收集:通過對館藏古籍的整理,把載有地方文獻的圖書進行單列,屬于大部頭叢書的標出卷冊便于查找。如《越絕書》、《吳越春秋》、《越中三不朽》、《楊鐵崖文集》、《竹齋詩集》、《寶綸堂集》。同時,還整理出一批家譜、字畫,如《何氏家譜》就記載了太平天國將領何文慶的年譜。

    4.通過書目收集:《四庫全書總目》、《販書偶記》、《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等書目中記載著各地名家的著作及提要,對我們了解本地古代作家的作品,為收集地方文獻指示了門徑。在《總目》(含存目)中,就有諸暨歷代較有成就的學者姚寬、楊維禎、王冕、翁溥、余縉等人的著作。在《販書偶記》中也逐一查到10多位諸暨籍學者的著作,有禮類、農家類、醫家類、術數類、別集類10余部。從《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中了解到諸暨存世的三部縣志的收藏單位,為我市編篡地方志提供了可貴的資料線索。

    5.上門訪求:在民間還存有部分古籍,有的主動送上門來,我們就說明理由估價收藏,有的根據線索主動上門采訪獲得。如《諸暨乾隆縣志》距今已有200多年,屬罕見之物,我館無藏,在一個偏僻山區的一戶農民家中發現,只化了幾十元錢征得。此外,我們還乘出差之際,順便到古舊書店轉轉,也同樣獲得一些地方文獻。

    6.復制收集:為了擴大收藏范圍,我們圖書館、縣志辦分別向省市圖書館進行復制來豐富地方文獻。如向南京、北京、上海、杭州、紹興等圖書館購復制品《越絕書》、《吳越春秋》、《浙江通志稿》等多種資料。

    三、地方文獻的利用

    收藏地方文獻的目的在于利用,在利用中體會到文獻的重要性,且在利用中又逐步補充和完善地方文獻,現僅舉兩例說明:

    1.在人文歷史方面,有關西施故里的歸屬問題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西施的出生地苧蘿山,據傳有二說,一說在諸暨,一說在蕭山,而該兩地都有一座苧蘿山,從文字記載看,最早見于漢朝的《越絕書》和《吳越春秋》由于在正文里,蕭山認為沒有表明苧蘿山在諸暨還是蕭山。從而到了南朝,對西施故里問題出現了分歧,產生了爭議。到唐、宋、元、明代爭議時起時伏。到清代尤為激烈,以經學家、文學家毛奇齡為代表,認為“吾為施斷屬蕭,不屬暨”,從而相持不下。直到民國,見《浙江通志稿》,曾為這樁爭議打了圓場,認為“多屬附會,不必深究”?墒窃诟母镩_放的八十年代,這股狼煙又燒了起來,而且越燒越旺,甚至不惜輿論工具進行爭奪,散見各級報端,刊載不絕。在諸暨方面通過收集把有關西施的文獻匯編成冊,其中有圖錄37種,文獻22篇,遺址46處,詩詞107首,風物10例,文征12篇和各種傳略文章70余篇,還出示名人題辭10多幅。編成地方文獻專著《苧蘿西施志》。在蕭山方面,也一朝一代地收錄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列出件件文物古跡加以佐證。值得一提的是,蕭山縣志已于1987年出版,諸暨縣志也在1993年問世,不難看出從該兩地的縣志中都埋下了伏筆,在今后有關西施的學術爭論可能還會持繼下去。盡管如此,終究促進了諸暨和蕭山的文化、文物、旅游事業的發展,雙方都為絕代美人西施故里建設投入巨額資金,加快了景點的建設和維修,慕名而來的觀光游客絡繹不斷。此外,從大量文獻資料看,從爭論的文章水平看,學術爭鳴氣氛加強了,對西施的學術研討工作有了新的進展。

    2.從《經野規略》到治水工程

    《經野規略》是一部水利專著,成書于明萬歷年間,作者為當年諸暨知縣劉光復。浦陽江歷來是我省防洪治理的重要河道,它上承浦義東嵊之水,經諸暨全境會蕭富入錢塘江,一遇大水泛濫成災,素有“小黃河”之稱。劉光復就任期間,一面治水,一面做了大量的實地調查,寫就《經野規略》一書,它從行政職責到備賑置倉,從引渠導流到高廣提埂定下了永制,對后世影響極大。

    當今諸暨市委市府領導,根據浦陽江堤岸防洪能力,與確保浙贛鐵路和城關抗御50年一遇的防洪要求相差甚遠。認真吸取淮河,太湖洪災的嚴重教訓,緊緊抓住大搞水利的有利時機,加快浦陽江防洪治理建設步伐。從歷史到現狀做了大量的調查分析,經水電部、省、市專家論證,提出實行清障和拓浚河道,新建控制閘等措施。這與《經野規略》所述相吻合。目前這一方案已經全面展開,為造福子孫萬代,解除心腹之患,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出處〕 圖書館研究與工作 1996(4)



    【試述地方文獻的開發與利用】相關文章:

    淺談地方資源中寫作素材的開發利用08-15

    科學課教學論文:淺議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08-19

    校本課程開發的文獻綜述08-18

    新能源的開發利用08-17

    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08-17

    淺淡語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08-17

    淺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05-31

    語文課程開發與利用08-17

    地理教案-新能源的開發利用08-17

    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一)08-17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