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理工論文>計算機信息技術>民族文獻形成特點與開發利用的新思考

    民族文獻形成特點與開發利用的新思考

    時間:2023-02-22 15:59:58 計算機信息技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民族文獻形成特點與開發利用的新思考


    魂麗的民族文獻是祖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在幾千年漫長歷史進程中,各民族在自己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觀和富于神秘色彩的民風、民俗中,以自身獨特文化類型和語言文學、人文景觀創造和形成了極其富有研究開發價值的民族文獻,這些豐富的民族文獻資源是發展經濟、促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條件,因此探討民族文獻的形成特點與開發利用,不僅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而且具有現實的經濟開發意義。

    民族文獻形成特點與開發利用的新思考

    一、民族文獻形成與特點

    民放文獻總的來說:是一個民族在特定區域內形成的歷史、地理、人文、自然、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豐富民族特點的文獻資源的總匯。它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歷史源流、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兼容博采的資源寶庫。從民族文獻形成的特點分析:民族文獻不同程度受著地理環境,民族融合,自然環境以及一個民族在相對的文化單元中所反應出的民族傳統,民族心理,民族意識等方面的制約。一般認為民族文獻是由文獻內容、作者、語言三項構成,凡文獻內容有關民族的;凡文獻作者是少數民族的;凡是運用民族語言文字寫的皆為民族文獻,這樣理解是不全面的,民族文獻除了上述三個方面外,還必須從民族文獻形成特點上,也就是文獻的內涵方面同民族發展、現狀緊密的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

    民族文獻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從地理關系來看,我國大體可以分為黃土高原文化、蒙古高原的半農半牧文化、東南沿海的海洋文化、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高原的半農半牧文化,而我國眾多的少數民族則居住在多種文化之間處于封閉的內陸地帶、邊緣的高原地帶。這些地帶又屬于多種文化交匯疊合,高原文化和封閉的邊緣文化,因而民族文獻形成中具有多種文化交匯,五光十色,奇異多變的多樣屬于封閉性、復雜性的特點,如:云南省西部的滇西橫斷山脈中,每座山峰之上,每個所謂的“壩子”之中,分布著幾個乃至十幾個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部保存著不同類型的文化。真所謂“隔山不同語,隔河不同言”,文化差異十分明顯。由于山巒阻隔,地形復雜,交通不便,這就使多數少數民族處于一個個相對的社會文化單元之中,這種相對獨立的文化單元對民族文獻的形成是一項重要的條件,也可以說地理環境的復雜性、封閉性以及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單元是民族文獻本身的特點所在。

    民族融合與民族文獻形成的關系:在我國民族發展史上可以發現,任何一個民族從來不是單一的,純而又純的,各個民族無論其民族形成的時間遲與早,歷史的長與短,幾乎毫無例外地都要融入其它民族成份,因為其它民族融入對于本身民族文化的形成起到促進作用。一種民族文化形成中如果既能保存自身的文化又能融入來自各種民族和吸收周邊民族文化的成份,猶如生物界的雜交優勢一樣,往往能夠意想不到的煥發出燦爛的光彩,我們知道文化的影響對于各個方面都有一定滲透力,它能夠反映到生活諸多方面,對社會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這種民族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加快了民族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對于民族文獻的形成中的自我封閉狀況上有所突破。

    民族文獻的形成與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神奇美妙,尤其是民族文獻資源幾乎都與這些誘人的自然,人文景觀有著密切聯系,許多神奇的傳說、民間故事、歷史、宗教都與此有關,許多歷史名勝古跡、建筑都在自然景觀中,有的還將歷史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如:納西族的東巴象形文字所記載的內容幾乎包括該民族自然、人文、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它將天文、建筑、植物、風土人情,農業生產、山水有機結合將歷史與自然融為一體,通過象形圖案記述民族社會發展過程,并成為研究該民族發展史的珍貴文獻資料。

    通過以上對民族文獻形成中與地理環境,民族融合,自然景觀的關系上,可以看出民族文獻形成具有以下特點:

    1、各個民族生活環境由于受地形地貌,生態環境的差異,民族文獻中所反映的民族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形態顯得多樣復雜,如:西南少數民族多數生活在山區,形成多個民族交叉,立體分布狀況,北方民族多數大面積分布,民族相對比較集中,由于其生活環境處于獨立的分散的環境,導致了民族的文化差異,這種差異性又形成了民族文獻中各民族的獨樹一幟的文化特點,這種特色通過文字載體保存下來后通常具有古老,淳樸,復雜多樣的特點,這種特點也可稱的上是民族文獻基本形成特點。

    2、由于少數民族文化奇異多樣,搜集,整理的民族文獻資料,可以稱之為是“活的社會發展史”,我國少數民族居住區域,多數生活在星羅棋布,分散的群山峻嶺之中,由于山巒阻隔,地形復雜,交通不便,造成少數民族文化的閉塞性和封閉性,同時也使其民族文獻保存了大量原始的,傳統的文化遺產,這種文獻遺產可以稱之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活標本”。

    3、民族文獻中保存了大量的民族社會文化、意識文化、語言、風格、宗教等方面的資料,這些文獻資料本身具有的特點是其它文獻不能替代的,斯大林曾說過“每一民族不論其大小,都有它自身的本質特點,都有只屬于該民族而為其他民族所沒有的特點,這些特點便是每個民族對世界文化共同寶庫的文獻”。(《斯大林文選》下冊507頁)。由此可看出,民族文獻能夠突出的反映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民族心態、層次、民族歷史、語言等各個方面所具有的特點,這些特色又給人以神秘的感覺,成為人們研究開發的熱點,也為研究開發提供了一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的珍貴資料。

    二、民族文獻的開發與利用

    民族文獻經過搜集、整理尚未開發利用之前,猶于一塊塊尚未出土的美玉不被世人知曉,一旦開發利用起來,它就可以促進人們進行交流,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供人們作廣泛的研究利用,目前黨中央提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號召,各級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館如何把握好機會、把民族文獻開發與利用與經濟建設,現代化建設有機地溶為一體,讓民族文獻資源發揮其具有特色的功能和服務于經濟建設,服務于文化建設,這樣才更能體現出民族文獻資源的真正價值所在。

    民族文獻開發利用關鍵是要從現實出發,在經濟建設主戰場中發揮出民族文獻本身的優勢,從文獻中所記載的各個方面挖掘能夠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潛力,在服務中尋找自己優勢,開發利用時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

    1、利用民族文獻本身的優勢,注重整體性的開發。自改革開發放以來,各地區、各行業越來越迫切地感覺到,對民族文獻開發利用的重要性,因此各民族地區興起、茶文化、酒文化、煙文化、服飾文化、村落文化、集市文化等各種開發課題,并且通過市場經濟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樣的事不勝列舉,從諸多的事例中,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這些開發項目都離不開民族文獻。民族文獻中所記載的文化傳統資料之厚,文化典籍之多、民風民俗之豐,歷史文物之眾是其它文獻所不能比擬的,開發利用時必須注意開發的重要性,要從宏觀著眼充分發揮民族文獻的優勢。

    2、民族文獻開發利用必須密切配合經濟建設,使文獻資源與經濟建設有機配合,互相促進。民族文獻開發利用是推動地方經濟建設和物資交流的一條重要途徑,近年來各民族地區通過民族文獻中記載的民風、風俗、節會、藝術、民間工藝品等資料,根據本地區特點,發揮各自優勢,發展經濟貿易。如有的民族地區通過節會舉辦“文化夜市、物資交流,民族節等活動”,促進經貿發展,通過民俗,民風開發促進游業開發,通過民間美術、民族工藝品開發,豐富了市場經濟,提高了民族地區知名度,充分展示和弘揚民族文化,使民族文獻在經濟建設中大增光彩。

    3、民族文獻開發利用要根據各地需求進行專題性開發。民族文獻中蘊藏著大量有價值的資料,開發利用時應根據開發的項目進行系統性有目的挖掘。如:需要對某一民族地區節會項目開發的,就必須對民族文獻中有關節會源流,發展狀況、特點及其開發的價值、必要等方面進行系統提供。從節會類型上分析:民族節會可分為:具有歷史文化特點的“長城仿古節”、“北京國子監節”、“絲綢之路節”。具有名人故鄉文風的“李白文化節”、“女兒節”,具有民俗文化的“火把節”、“恐龍節”。具有廟會特點的“豐都鬼城廟會”、“三月街民族節”等民族節會。上述各類型民族節會表明,民族文獻開發利用為各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資料,也促進了各地民族文獻的發掘和整理,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4、民族文獻開發利用充分體現出民族地區圖書館在經濟建設主故場的作用,在經濟建設主戰場中,發揮民族地區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優勢,配合市場經濟編制二次、三次文獻,所謂優勢,也就是要從大量民族文獻資料中系統地編制出與市場經濟有關的民俗人文自然、民族工藝、美食等方面有開發價值的二次、三次文獻為各民族地區發展第三產業服務,如利用民俗民風資料,編制有關民族節會文獻促進經濟發展,利用傳統活動、利用民族服飾有關資料促進開發民族企業,利用民族古跡文獻、自然地理資料開發旅游業等等。

    三、民族文獻開發利用的啟示

    民族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及其根本,也就是如何充分發揮民族文獻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也就是民族地區圖書館如何適應新形勢發展問題,通過民族文獻的開發利用,體現出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引起社會的關注,能提高社會的知名度,從開發利用中我們從下列方面得到幾點啟示:

    1、從民族文獻開發為經濟建設所起的作用方面,對民族文獻有了新的認識。目前許多民族地區圖書館普遍存在著“重藏輕用”思想,往往把民族文獻搜集,整理與開發利用分割開來,當經濟建設需要大量的民族文化需要開發利用時,才清醒地認識到民族文獻資源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也才真正體現出其價值,才發現各個民族在漫長的社會進程中積淀著豐富多彩的有現實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民族文獻資源,需要我們圖書館人去開發利用使之轉化為生產力。

    2、民族文獻資源對經濟發展和文化戰略的關系至關重要。近年來有一句很時髦的提法:“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直接決定和影響著文化搭臺,如何進行完善的、深層次、高品位的系統開發民族文獻資源,它賦予我們圖書館人一個新的使命,在經濟建設中對祖國文化寶庫中的遺產必須加以系統的、全面的開發利用,必須處理好藏與用的關系,為經濟建設提供可靠的詳實的資料,為發展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3、民族文獻資源開發利用促使民族文化在不斷地繼續發展。民族文獻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促進新的民族文化與傳統的民族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滲透并在不斷地更新發展,又產生了新的文化、新的民族文化作為綜合性文化與文化的連續性,文化的繼承性是辯證統一的,它的產生和發展又促進著民族地區圖書館對這些民族文獻進行全面。完善的搜集、整理、開發利用工作的連續。

    總之,一切民族文獻是民族文化的源頭和活水,每一個圖書館工作者應當充分發現其潛力,并在開發利用中做到不斷挖掘,不斷搜集,既不要斷其源流,也必須不斷吸收其營養,建立民族地區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獻藏書體系,這將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

    〔出處〕 地方文獻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1998



    【民族文獻形成特點與開發利用的新思考】相關文章:

    少數民族歷史文獻開發利用的思考08-09

    民族文獻工作的思考08-09

    開發利用地方文獻資源的思考08-09

    論我國西部民族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08-09

    鎮江市圖書館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與思考08-09

    略談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08-09

    地方文獻綜合開發利用的設想08-09

    開發利用地方文獻為新修志工作服務08-09

    劍川石窟檔案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08-09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