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方文獻分類法論析
地方文獻資源是人類文獻資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各地各級公共圖書館中不可或缺的文獻資源,它在當今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環境下,也如同其他信息資源一樣,需要進一步深度開發和加工整理,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環境的要求。因此,用統一標準來處理各地地方文獻信息的問題已經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關于地方文獻分類思想的相關論述,可參見韓樸先生的《地方文獻分類思想研究》一文,文章中,針對地方文獻的基本性質,對編制適合地方文獻特點的專門分類表的思想認識做了詳細的闡述。本文僅就具體的地方文獻分類法及類目設置等問題進行論述與分析,以期與同行進行探討。
1 “地方文獻應有特殊的分類法”
早在1949年,我國圖書館地方文獻專家杜定友先生為適應地方文獻分編工作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地方文獻應有特殊的分類法”的觀點。
眾所周知,文獻分類表是依據文獻內容立類,更具體的說,就是按照文獻內容的學科屬性或知識屬性來進行科學分類的。它是任何一部分類法的主旨或者說是核心。從地方文獻的本質特征出發,它是對某一地區自然、人文諸般現象的描述,因而從其內容看,地方文獻反映的是一種現象。這種現象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不是人類對事物的一種“認識”。
因此,地方文獻中沒有人類對自然、社會的宏觀認識,因為它屬于人類思想意識共性的東西;也不包括大多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技術的基本理論以及基本方法論,因為這些內容是不同地域人們的共識,不具有地域特征;地方文獻中不可能有哲學以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它不具地域特征。地方文獻中記錄的自然、人文環境和各項地方事業,并不等同于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等學科的文獻或學科信息,而是對地方事物的客觀記錄與報導,這就是地方文獻的本質。
因而,利用現在的《中圖法》、《科圖法》來類分地方文獻顯然是不適宜的,《中圖法》要考慮所有存世文獻的內容,它按照學科立類并組織文獻,有其科學性和合理性;而地方文獻則是地域性文獻,文獻的基本性質和基本范疇與超地域性文獻都有所不同。其次,用《中圖法》等分類表類分地方文獻,不能反映其地方特性,為讀者使用地方文獻造成障礙;很顯然,鑒于上述原因,類分地方文獻應采用一部專門的分類法。
2 地方文獻分類表立類的依據
任何一種分類法,都是依據一定的觀點、一定的方式立類,最終以類目表的形式出現。地方文獻分類法也不例外。盡管各地地方文獻的內容存在著差別,但就其性質而言,的確存在著許多規律性的東西。地方基礎信息的內容范圍,至少包括本地方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地方事業三大要素。具體而言,大致包括本地方的自然環境、人文地理、歷史、人物、政治與法律、社會、文化、教育、藝術、經濟、工業、農業、城鄉建設與管理等等。
上述內容構成了地方文獻分類表最基本的內容范疇,進而確定了地方文獻的基本類目。再有,確定地方文獻分類表的基本范疇,也可參考各省、市地方志篇章的分類目錄,它也是形成分類表基本類目的重要參考依據。盡管方志篇目中各項內容的順序有所變化,這只是兼顧了新編方志的編修體例,而并不影響類表基本內容的確定。
從上述兩方面的內容可以看出,地方基礎信息的內容與方志篇目的內容基本相同,即:
自然環境
人文環境———人文地理、地方歷史、地方人物、地方社會生活與現象(宗教、民族、語言、風俗)、地方政治(含地方軍事)與法律
地方事業———地方經濟(含地方財政、金融)、地方工業、地方農業、城鄉建設與管理、商業服務業、旅游業、地方文化事業、地方教育、地方體育、地方醫藥衛生、地方文學事業、地方藝術
3 地方文獻分類表類目辨析
在確定了類表的基本范疇后,需對各類目的內容進行闡述與分析。
3.1 地方文獻最基本的文獻形式之一,是各地的地方志。它反映了一個地區在特定時期內自然和社會的全貌,也是地方文獻中最全面的綜合性資料,故將其單獨列類。地方文獻分類表將地方志放在首位,其他分類表一般將其列在史地類下。這里的方志一般為通志,或稱綜合性方志,即全面記述某一地區的行政建置、沿革、疆域、山川、津梁、關隘、名勝、資源、物產、氣候、天文、災異、人物、藝文、文化、教育、民族、風俗等內容的文獻。而記述某一地區某個行業的文獻,即專業志則入有關各類。對于不大成熟的志料、綜述、概論地方各方面情況的文獻也分入此類。此類是依據文獻類型作為分類標準的。
另一類同樣依據文獻類型作為立類依據的是地方文獻的專用工具書,它包括一些專門的字典、詞典(辭典)、年鑒、手冊、指南、百科全書、政書、類書、年表、索引、書目、圖譜、名錄等等。由于使用目的的需要,有必要單獨立類。
3.2 從第二個大類開始,按地方文獻的基本內容分別列類。依次為:自然環境、人文地理、歷史、地方人物、地方社會現象、地方政治、法律、地方經濟、地方工業、地方農業、城鄉建設與管理、商業服務、旅游業、文化、教育、體育、醫藥衛生、文學、藝術。
3.2.1 自然環境:除自然環境綜述外,還包括天文(該地區所能觀察到的天文現象)、測繪、水文、氣象(氣象和物候方面的文獻)、地質、地形地貌、土壤和自然資源(礦產、動植物資源、風能、地熱等)等。
3.2.2 人文地理:包括綜述本地區人文地理概況的著作,以及行政建置沿革、市街坊巷、名勝古跡、山水、游記、游覽指南、雜纂雜考、輿圖等二級類目。
歷史悠久的城鎮地區,街巷稠密,各地關于地名的掌故俯拾皆是,構成了本地特有的文化風貌。無論從地名學還是城市學的角度,都能提出眾多的研究課題。
名勝古跡集中體現了各地歷史文化的發展淵源,具體內容因地而異。大致可包括城垣、宮殿、園林、寺廟、祠堂、陵墓、故居、遺址等。將其各項盡量列出,供選擇使用。
雜纂雜考類與歷史類中的史料匯編相類似。多為筆記體文章,因其細分不易,故單獨列出一類。
輿圖是地理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除行政區劃圖外,還包括地形圖、地質圖、氣象圖、經濟圖、人口圖、交通圖等各專業地圖。
游記、游覽指南是從人文地理的角度出發,對自然山水進行研究,從而進一步研究人文現象。它與自然環境類中的地貌等類目顯然不同。游記是一種文學形式,游覽指南是一種工具書,它們從旅游的角度記錄了特定地區的種種現象和事實。不同時期的游記和旅游指南共同構成了一個文獻系統,對研究某一地區的人文名勝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文獻。
3.2.3 地方歷史:包括了地方的通史、斷代史和各種歷史事件。文物考古是研究歷史手段之一,也列入該類。歷史類的內容基本為純政治史、軍事史的范疇,其余各專業史各入其類。除了正史外,別史、野史也收。
3.2.4 地方人物傳記:是地方文獻的又一重要內容,包括總傳、分傳、圖譜和名錄等二級類目?倐饕罆r代細分,分傳依人物的職業細分。
3.2.5 地方經濟、地方工業、地方農業、城鄉建設與管理、商業服務、旅游業基本屬于大的地方經濟的范疇。它基本概括了國民經濟的全部,財政、金融、商業等。工業和農業基本是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的別出。主要收錄了具有地域特征的生產技藝和科學實驗方面的資料;城鄉建設包括本地區的建設規劃與建設成就、綠化、房屋建設與管理及公用事業、城市服務業、交通、郵電、環境保護與城市防災等,體現了地區的全部建設與管理的內容。
3.2.5.1 地方經濟:為宏觀的經濟內容與范疇。首先為地方經濟的綜述,其次為經濟結構與體制,將地區的各種經濟形式,以及企業類型,如國營經濟、集體經濟、私營經濟等全部列入該類下,有關具體企業也列入該類下。另外,此經濟類還包括國民經濟統計、審計、勞動經濟、工商、物價、財政、金融、稅務、投資、保險等經濟領域的內容。
3.2.5.2 地方工業:地方工業概述中除各地方工業總論外,還將各地方的新興工業園區等內容列入其中。各類工業包括了礦業、能源、動力、冶金、機械、電子、儀表、化學工業、建筑與建材、水利工程、航空航天、輕工業等。這里的航空航天在地方上表現為制造航空航天有關材料的工業企業,而不是航空航天事業。
3.2.5.3 地方農業:包括地方農業綜述,另外,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業部門經濟、農業技術等內容都體現了地方農業的結構。
3.2.5.4 城鄉建設與管理:城鄉建設包括本地區的建設規劃與建設成就、綠化、房屋建設與管理及公用事業、城市服務業、交通、郵電、環境保護與城市防災等,體現了地區的全部建設與管理的內容。
3.2.5.5 商業服務、旅游業:由于旅游經濟在新世紀的飛速發展,和旅游相關的一些行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旅游設施的建設,促進了建筑業的發展,而對旅游商品的需求又促進了制造業和商業的發達。各種游記文學、旅游手冊、指南大量地涌入市場,因此,旅游業與商業密不可分,成為一類。
3.2.6 地方社會生活與現象、地方政治、法律、文化、教育、體育、醫藥衛生、文學、藝術基本上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
3.2.6.1 社會生活與現象:內容龐雜,包括有社會學的有關文獻,還包括語言(方言)、民俗、宗教、民族作為社會現象納入該類。
3.2.6.2 地方政治、法律: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各級黨、政、工、團的工作,民主黨派,政治生活的內容。法律反映了某一地區的司法行政工作的全部內容。
3.2.6.3 文化:包括了事業綜述、各種文化行業、文化機構,以及文化活動的范圍,還有科學研究事業與機構。
3.2.6.4 教育:屬于大的文化范疇之內,包括各種教育機構和各級各類教育等。
3.2.6.5 體育:包括體育事業及各種專門的體育項目、運動會、群眾體育活動等的具體類目,因此均單獨列類。
3.2.6.6 醫藥衛生:醫藥類中除反映地方病的文獻外,主要是反映不同歷史時期內地方醫藥衛生事業的水平。
3.2.6.7 文學:地方文學事業的總體概述、地域文學現象、文學作品集及評論研究。
3.2.6.8 藝術:匯集了獨特的地方藝術形式與手工藝方面的文獻。
4 其他特殊載體形式的地方文獻的分類處理
報刊、照片、金石拓片、縮微制品、視聽資料等屬地方文獻中特殊的文獻類型。有的因為載體特殊,有的因為內容特殊。針對這些特殊形式的地方文獻,采用針對書本式文獻而編制的分類表,對它們顯然是不太適合。就各地區而言,應根據各地的形象資料的內容特征,參照《地方文獻分類表》,同時參照新聞、文博、檔案機構對形象資料的分類,文物機構對金石拓片的分類,影視部門對縮微、視聽資料的分類,編制《地方文獻照片資料分類表》、《地方文獻金石拓片分類表》、《地方文獻縮微資料分類表》、《地方文獻視聽資料分類表》。
面對報刊中大量的地方文獻信息,地方文獻工作者一般是針對報刊中的相關內容,做成題錄式索引,或建成報刊全文型數據庫的形式。其內容范圍與圖書文獻基本一致,只是沒有方志、輿圖、地方文獻專用工具書等依文獻類型類分的類目。其余各類均可在原基礎上,針對報刊文獻的內容特點將《地方文獻分類表》中各類目進行細化和修改,進而形成《地方文獻報刊信息分類表》。
5 從地方文獻的本質出發,對類表需要特別加以說明的問題
5.1 由于《地方文獻分類表》是以客觀存在的地方事物作為地方文獻分類的依據,因此,它與《中圖法》按事物的學科屬性分類所產生的基本大類有所不同。
《中圖法》中大類下設置“××學”,然后才是具體各類目,而《地方文獻分類表》在各大類下設置的是“××事業綜述”,然后是具體各類目,這是《地方文獻分類表》與《中圖法》最明顯,也是最本質的不同。
5.2 在《地方文獻分類表》中,各級類目的注釋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分類標引過程中,對文獻的類分產生二義性的問題。
分類表中的類目注釋,主要是對該類目的概念與所收內容進行解釋;除此之外,類目注釋還對兩個概念與內容相近的類目進行分別解釋,以上兩種注釋,都是為了在分類標引時,比較準確地賦予類號。
5.3 需站在全國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的角度來看待統一地方文獻分類標準的問題。
只有建立起全國性的地方文獻理論與實踐研究組織,對地方文獻的概念、收集范圍,達成共識,進而規范地方文獻工作的內容和方式,才會為地方文獻事業的發展打下一個較好基礎。每一個省級公共圖書館對其下屬館都具有縱向的業務輔導關系,可以利用這種關系,進而建立或形成協調性的組織或機制,統一認識、統一行動,從而使整個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駛入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更有利地促進今后事業的發展。
〔出處〕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2增刊
【地方文獻分類法論析】相關文章:
論地方文獻08-09
文獻 地方文獻 地方文獻學論考08-09
論地方文獻書目08-09
論地方文獻與地方經濟08-09
地方文獻信息論08-09
論地方文獻與樣本安全08-09
論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建設08-09
地方文獻學論要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