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理工論文>農學論文>品牌農業和名牌戰略的基礎

    品牌農業和名牌戰略的基礎

    時間:2023-02-22 02:54:53 農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品牌農業和名牌戰略的基礎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新階段的主要標志是:農產品供給在整體上已從長期短缺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買方市場已經形成,人們對農產品已從追求數量轉變為追求質量和特色。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現農業樣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浙江省衢州市通過實施農業標準化,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培育了一批名牌農產品,取得了良好效果。
      衢州市地處浙、閩、贛、皖交界處,錢塘江上游,金(華)衢(州)盆地西部邊緣。區內兼有山區、丘陵和平原,全市有人口240萬耕地145萬畝,木業用地930萬畝。衢州是人農業大市,產品資源豐富,傳統農業有一定優勢,是浙江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生豬和白鵝基地、柑桔基地,茶葉、毛竹、板栗、食用菌生產在全省都有一定的位置。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多種經營蓬勃發展,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得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農產品數量的擴張,“賣難”問題也隨之突出起來。為適應買方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加快農業“兩個轉變”,衢州市委、市政府從實際出發,在總結多處農業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1996年起,實施農業產業化和名牌戰略,并以此為契機,把農業標準化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逐步走上農業標準化之路。到目前為止,全市主導產業的主要農產品初步形成了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先后制定和實施了常山胡柚、衢縣一口紅椪柑、開化龍頂茶、江山獼猴桃、江山白鵝等12個農產品系列標準共59項各類農業標準和規范,作為省級地方標準頒布實施。農業標準化的范圍已經從單一的農產品生產標準拓展、延伸到產前、產中、產后系列標準,內容已經覆蓋農業、林業、畜牧業等各業,涉及種子、種苗、種畜、和養殖、栽培、病蟲害防治、動植教授檢疫、飼料、肥料、農產品分等分級、貯藏、保鮮、包裝等各種農產品生產、加工工藝技術。農業標準化在農業領域中的確立,為名特優農產品的規范化、產業化生產提供了依據和技術支撐,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衢州市農業名牌戰略的實施。到1999年底,全市有291個農產品注冊商標。1998年浙江省首屆農產品展銷會上,衢州市有4個農產品被評為全省名牌,14個農產品獲金獎,13個農產品獲銀獎。1999年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衢州市有常山天子胡柚、衢縣一口紅椪柑、開化龍頂茶、江山白鵝、開化黑木耳、柯城日升牌高級山茶油等16種農產品被認定為全國名牌產品。


      衢州市農業標準化實踐和探索,初步顯示了標準化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它給我們以深刻而有益的啟示:
      1、標準化是培育農業名牌產品的重要基礎。農產品由賣方市場走向買方市場后,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臨近和經濟全球化的加快,農產呂不僅面臨國內市場競爭,而且也面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農產品市場競爭,歸根到底是農產品科技含量的競爭,是農產品質量的競爭、品牌的競爭。所以,建立農業標準化,推出農產品品牌,培育農產品名牌,實施農業名牌戰略,對農業和農產品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農業標準化,就是運用“統一、簡化、協調、選優”原則,對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通過制定標準和實施標準,促進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和經驗迅速推廣,確保農產品的質量的安全。沒有標準就沒有質量,沒有質量就沒有農業名牌產品。衢州市經濟特產源遠流長,如衢州椪柑在1400多年前就有種植,但是形成產量成為主導產業,卻是改革開放以來20多年的事。近些年的大規模的農業綜合開發,使傳統產品得到大發展,也引進了一些新品種,但是由于技術不一,標準不同,產品品質差異很大。在農產品短缺時期形成的“只求數量,不講質量”思想的影響下,農產品質量甚至還例退了。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先進、合理、可靠、可操作的農業標準,就為確保農產品質量的穩定和培育優質名牌農產品提供了依據和支撐。農產品的商品化、基地化、規;a農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更加需要農產品統一的標準,更加需要對市場有吸引力的品牌,更加需要能夠成為市場驕子的名牌。農業標準化是農產品進入市場的“通行證”和必備條件,是樹品牌、創名牌的基礎和前提。也可以說,農業標準化是農產品市場的呼喚,是農產品品牌的呼喚,是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的必由之路。
      2、農業標準化是科教興農的嶄新載體?萍急仨氉叱鰰竞驼n堂,科教興農需要橋梁和載體。農業標準化融技術、經濟、管理于一體,把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程序化,為科教興農找到了一種嶄新的載體和堅實的橋梁,成為農村科技推廣和一種新形式,在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依靠簡技振興農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農業標準化的實踐過程中,衢州市因地制宜,開展農業標準化試點示范,并逐步形成以農技服務站為中心,以示范、培訓和“農技110”咨詢服務為主要手段的標準化推廣網絡。全市到目前止,已建立12項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共建標準化示范園區(點)850個,示范戶1.83萬戶,示范面積2.13萬公頃。標準化技術正在成為農業技術培訓的生要內容。衢縣每家每戶都有一套“一品紅椪柑系列標準和栽培模式圖”;常山縣為實施胡柚系列標準,對全縣農戶普遍進行了“常山胡柚模式栽培技術規范”的培訓。1999年3月,市委抽調市、縣、鄉三級3200余名機關干部和農技人員地起深入到全市1137個行政村,指導農民實施柑桔“三疏一改”技術規范!稗r技110”從1998年11月開辦以來,開展農業技術咨詢服務10.6萬人次,廣泛傳播各類農產品標準規范,使農業標準技術深入人心,廣為農民群眾所接受,大提高了農業技術覆蓋率和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加快了農產品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3、農業標準化是發展效益農業的有效途徑。實施農業標準化,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不僅解決了“賣難”問題,實現了商品的使用價值,而且由于提高了品質,適應了市場的需要,也提高了農產品的身價,提高了商品價值,增加了農民收入,達到了商產、優質、商效的目的。近幾年來,衢州市建立的一批標準化示范園區,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發展效益農業做出樣板。如常山縣以“三場一所”為龍頭,建立10個縣級一重點示范基地5000畝,23個鄉鎮骨干基地2萬畝,在園區內從苗木到栽培到商品果保鮮及銷售,都嚴格按《常山胡柚條列地方標準》進行管理。據1999年11月實施測定,10大示范基地平均畝產量達2000公斤,比一般產量高出800公斤;二級果以上優須比例達90%以上,比一般高出245個百分點,其中一級果達85%,比一般提高45-55個百分點,畝增效益549元。茶葉是開化縣的拳頭產品,“開化龍頂”自1985年被評為全國名茶以來,曾先后獲得30多項獎和榮譽,但產量一直不高。近幾年來,該縣從制定和實施開化龍基茶系列標準入手,通過加強革地建設,狠抓產園改造,提高加工技術,實行分級包裝,統一包裝監制,徹底改變了以往名茶基地基礎薄弱,商標管理混亂,產品標準不清,良莠不一,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局面,維護了產品質量和品牌信譽,拓展了市場的空間,有力地促進了名茶產業的快速發展。1998年,該縣產銷名優茶281噸,實現銷售額3000萬元,分別是1995年4.7倍和3.4倍

    ;1999年產銷350噸,實現銷售額3600萬元,分別比1998年增長24.6%和20%,名茶銷售額占茶葉總銷售額的70%以上,共葉生產走上了集約化生產路子!伴_化龍頂”享譽,國內外市場,產品供不應求,從而達到了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茶業效益的目的,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的積極性。
      4、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動力。農業標準化既是農業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也促進和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產業化經營是集產供銷、貿工農于一體的機制,是實現生產和市場有機銜接,適應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全需要,社會化生產程度比較高的產業發展形式。生產、加工、銷售等農業產業化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標準化的迫切要求,也都適用標準化管理的手段。標準化生產是從工業開始的,農業標準化借鑒了工業生產的經驗,所以產后農業即農產品的加工、銷售更加需要運用標準化手段進行管理。產業化經營的廠家由于了解市場需求,所以比一般的農戶更加了解標準化生產的重要性。農業標準化把生產優質農產品作為目標,生產市場適銷對路的優質農產品,是農業產業化自身的迫切要求。同時,標準化的實施,又給農業產業化經營帶來了更加廣闊的前景。只有在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實現標準化生產,才能使農業產業化經營整體走上標準化的路子。農產品只有生產、加工、銷售的每一個環節上實現標準化,消費者才能真正承認它是優質產品。一流的產品,要一流的加工,一流的包裝。所以,農業標準化必將推動農業產業化,成為農業產業化的動力。衢州市所轄的江山市近幾年制定江山綠牡丹、江山獼猴桃、江山白鵝、江山白菇、江山仙霞特早板栗等系例標準,然后將標準化生產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相輔相成,形成“一桃”(獼猴桃)“二白”(白鵝、白菇)以及養蜂業生產等幾條產業鏈,提高農產品質量,發展了加工產品,開拓了市場,提高了效益。
      5、農業標準化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成功指南。農業標準化的實施和名牌戰略的效應,使農民群眾更加懂得依靠科技進步,加快技術成果轉變,實行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是市場的需要。農村家庭聯產承名責任制的推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產品快速實現了量的擴張。但是隨著買方市場的出現,幾年來農村普遍出現了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如何走出困境,使農民實現增產增收?這就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教育、引導、鼓勵農民群眾適應市場、把握市場、進入市場、占領市場。農業標準化的基礎是市場,標準來自于市場,服務于生產,服務于農民,它遵循市場的發展規律和市場的內在要求,農民群眾掌握標準,按標準生產,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從而也增強了農民的市場觀念、市場意識。農業標準化指出了農產品發展的方向,引導農民走向市場,受到了農民群眾歡迎。衢州市年產柑桔60萬噸,由于全國水果供過于求,因此必須在提高柑桔品質上下功夫。實施農業標準化之后,農民從市場需求出發,主要品種椪柑、胡柚的內在品質、外觀以及儲運、保鮮、分級包裝都有很大的改進,優質果品率、市場和名度、市場占有率都有提高。衢縣年出欄生豬62萬頭,制定“三元豬”系列標準之后,農民群眾利用生豬產低潮優化母豬品種,“三元豬”發展加快,目前已占生豬出欄總數據的95%。農民群眾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逐步學會了游泳。


      在農業標準化的實踐和探索中,筆者認為有幾個問題必須很好研究。
      一是要抓住重點,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從實際出發,抓住當地主導產業、主導產品,選準重點逐個制定系列標準。要認真總結農產品生產技術和經驗,適應科學技術發展和當地農民的生產水平,及時修訂、完善和提高標準水平。要逐步將農業標準延伸到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形成完整的技術標準體系。
      二是要以點帶面,努力抓好農業標準化的實施和推廣。制定標準是農業標準化的開始,關鍵是抓好標準的實施推廣。要重視發揮示范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抓好示范培訓,建立咨詢服務,落實推廣措施,使農業技術標準一直貫徹到農戶和企業,使標準落到實處,真正發揮作用。
      三是要明確職責,切實加強部門協調配合。領導重視是搞好農業標準化的根本保證。各級政府要把農業標準化作為創農業名牌、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效益的農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放到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位置。農業標準化工作涉及到多個部門,必須明確部門職責,加強農口、技術監督、工商等部門的協調。各責任部門要齊心協力,密切配合,抓好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抓好質量檢測、商標管理等工作。

    【品牌農業和名牌戰略的基礎】相關文章:

    品牌農業為*農民增收08-13

    海爾名牌戰略解析08-06

    海爾名牌戰略解析08-06

    海爾名牌戰略解析08-06

    名牌戰略實施情況匯報08-12

    高一政治—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08-17

    取消農業稅的合法性基礎08-16

    論農業產業化的理論基礎08-08

    歐盟的農業和稅收政策08-07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