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業結構調整中應重視的幾個問題
農業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業結構調整中應重視的幾個問題,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業結構調整中應重視的幾個問題1
由于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是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一個長期動態的發展過程,隨著農業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必須根據需要和可能,因時、因地制宜地進行戰略調整,才能規避市場風險,確保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積極推進遼寧的農業現代化。
一、調整優化結構的關鍵是農民的組織化
遼寧省在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出現了一批具有市場、資源、技術、人力、資金等優勢的產業項目,盡管著力發展建設了一段時間,總的看,其規模、效益仍然有限,還沒有做強做大。主要原因是農民組織化和產業化經營上存在的差距。幾年來,雖然也有一些龍頭企業建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經營典型,但多數產業項目企業與農民還沒有真正建立起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企業收購的初級產品在產品和質量標準方面達不到要求,訂單雙方均出現違約現象。由于種養業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未得到全面普及,農民不知道怎么種才能符合標準,給市場監控和消費者帶來了麻煩,甚至危及農產品的出口貿易;此外,缺少營銷隊伍也是一種不能忽視的制約因素。
要做好農民組織化和農業產業經營工作:一是重點培育全省優勢產業的龍頭企業,在畜牧、水產、蔬菜、花卉、水果、糧食等主要優勢領域,發展一批在全國或東北亞地區有競爭力的大型農副產業加工出口企業,在企業的帶動下形成幾十個產業化經營項目,也可以在沈陽、大連等地定向建設幾個產業群。二是改變以技術交流與合作為主要功能的農民研究會,農民技術協會等的中介組織的作法,引導龍頭企業與協會或研究會建立經濟技術合作組織,也可以聘請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為技術依托單位,使每一個優勢產業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經營。三是全面啟動主要農產品生產規范和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工作,使農產品生產盡早實現規范化和標準化,減少貿易爭端和維護消費者權益。四是轉變政府職能,把工作重點由勸說農民種什么養什么,轉移到組織市場營銷和農副產品貯藏加工轉化增值上。有條件的基層組織和事業單位可以領建農協或龍頭企業等產業經營的組織,為實現農民的組織化做貢獻。本溪縣清河城農科站在推廣工作中,處理好經營與服務關系的同時,帶領農民闖市場,抓住藥材、鮮玉米、果品等產業優勢,搞訂單農業,建立營銷公司,投資建設貯藏加工設施,注冊自己的品牌,已經發展成為以農科站為主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經濟技術合作組織。
二、調整優化結構離不開政府的宏觀指導
在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出現了一些產業趨同現象,所以一調就多。如保護地蔬菜全省種植規模應該根據市場需求量控制發展速度。其投入產出比應保持1:2~3,F在全省已發展到200多萬畝,區域布局不盡科學,經濟效益明顯下降。
實踐表明,如果政府能根據市場供求變化,運用價格、財稅、信貸等經濟杠桿,通過調整產業政策和發布信息等手段,適時進行宏觀調控,引導農民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促進總量平衡,就能避免農產品出現過剩和減輕農民的市場風險。
關于政府宏觀調控的問題,一是要全方位多層次的調整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不能一提調整就是糧經比例。從長遠來看,要想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解決錢從哪里來和人往哪里去兩大問題。解決這么大問題首先發展二、三產業,尤其是以農副產品加工和市場營銷為主體的二、三產業。二、三產業發展了可以帶動一產業的發展,也可以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積累資金和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實際上世界許多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加入WTO以后,遼寧的優勢產業應該是畜牧業、園藝業、水產業和山區特產業。應把畜牧業等能帶來高效益的產業做為重點,尤其遼西、遼東廣大地域,要以種草舍飼發展牧業為重點,既能增加農民收入,又能保護生態環境。種植業結構的調整不單是糧經比例問題,由二元結構向三元結構調整是唯一的戰略選擇。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的畜牧業都是靠高蛋白飼料而不是靠作物秸稈發展起來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本身也有一個結構調整的問題,高產優質高效仍然是調整的重點,遼寧有幾家大型果汁加工企業,加工蘋果汁就需要酸蘋果,酸度值在2.8以上為好,但是遼寧省栽培品種的酸度值大部分在1.2-1.4之間,滿足不了加工的需求,因此發展酸蘋果也是調整的重點。另外發展馬鈴薯生產,為脆餅、方便面等大型食品加工企業提供變性淀粉也是調整任務之一。
二是要堅持區域優勢發展戰略。遼寧大致分為遼河中原區、遼西風沙半干旱區、遼東山地區、遼南海濱丘陵區和城郊類型區。遼河平原區過去是“米袋子”“菜籃子”,在調整中發展高效種植業是優勢,圍繞重點產業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發展外向型農業;遼西風沙半干旱地區由于生態脆弱,發展草業、畜牧業是優勢,由農區牧業向草地牧業過渡;遼東山地區“八山”是資源特點,發展以山區資源為依托的種植業和養殖業是優勢,在維護中部城市群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林功能的基礎上,發展高效益農業;遼南海濱丘陵區發展水果、水產和以出口貿易為主的高效外向型農業是優勢;城郊類型區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是優勢。對區域優勢產業項目,各級政府應下大氣力在投資、產業政策、信息等方面給予支持。
三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可持續發展之路,是解決生態危機、資源危機和人類生存危機的根本出路。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首先強調的是發展,確保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可持續發展是發展和可持續性的統一,二者相輔相成。放棄發展,則無持續可言,只顧發展而不考慮可持續性,長遠發展將喪失根基。遼寧人多地少,大中城市多,城鎮人口比重大,所以農業的發展不講高產高效不行,不講持續發展也不行。第一要提倡集約農作,將土地利用率放在首位,高產集約多維(平面、空間、時間)利用每一塊土地;第二要強調高效增收,實行勞力、技術、資金密集的發展戰略;第三要強調持久發展,保護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經濟的規模必須保持在自然資源承載力范圍之內,只能取走自然界的“利息”,而不能消耗“資本”。
四是加大對農產品生產的監管力度,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在結構調整中,全省各地都把優質農產品生產特別是綠色食品生產放在了重要位置,但目前的農產品質量與國家規定的理化及衛生標準尚有相當大的差距,名不符實,出口產品受到了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究其原因還是農藥、化肥、添加劑等違規使用的環境污染造成的。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就是加大政府的監管力度。農產品生產的監管不能只對產品監測,而是要從源頭抓起,執法部門應該對生產、銷售、使用違禁的農藥、化肥、添加劑等違規現象加大執法力度,從嚴查處,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對于已經污染的土壤、灌溉水應禁止生產食用農產品,應改為林木花卉等非食用產品的生產;對造成污染的企業應按有關法規進行處理;農業污染的治理應納入到各級政府環境整治的計劃中,確保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
三、調整優化結構必須依靠科技進步
結構調整的關鍵在于,要適應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農產品生產必須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及時地將農業結構調整提升到優化農產品品質,提高農產品檔次的高層次上來。結構的優化體現在品種上,品種的市場優勢體現在科技含量上。因此,調整結構要堅持科技先行,通過品種改良和新品種開發,農業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普及和高新技術應用,加速農產品品種的更新換代,提高農業技術裝備水平,推進農業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在調整優化結構工作中,一是要提高遼寧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加大基礎、應用基礎和高新技術研究,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貯備。二是加強軟科學研究,提高政府宏觀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水平。有關全省農業、農村、農民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應由政府有關部門立項撥經費,組織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開展調查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宏觀決策研究成果。三是加強農科教三結合,充分發揮科技人員在結構調整中的作用,通過農業園區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科技共建等活動,把先進的組裝配套技術送到農民手中。四是加強國際交流與使用,利用加入WTO的機遇,大量引進國外的優良種苗、種畜等種質資源,引進先進的農副產品加工設備,引進先進的農業機械和農藥肥料等生產資料,促進遼寧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超常規發展。
農業結構調整中應重視的幾個問題2
一是從大環境來說,我國農業受成本和價格的“雙板”擠壓的局面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隨著中國城鎮化速度加快,勞動力成本將繼續上升,務農與務工、務服(服務業)之間的機會成本有擴大趨勢,農業勞動力繼續向二三產業轉移的趨勢更加明顯。然而受補貼政策影響,農戶預期土地升值,土地流轉價格逐年攀升,對于種植大戶形成巨大壓力,阻礙規模經營和結構調整步伐。從大宗農產品價格來看,受國際油價和糧食走勢影響,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家大宗糧食產品價格不會迅速攀升,國內糧食、大豆價格如果繼續保持穩定生產,維持目前產量,需要繼續依賴價格支持、補貼等手段。同時,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多度,土地急需休養生息,這也與我們日益增加的食物需求,特別是對環境影響大的蔬菜種植、畜禽養殖業的需求產生矛盾,并將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而更加突出。結構優化和農業轉方式,迫切需要革命性的手段來破題。
二是當前調整目標與現實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當前我國提出的“兩保、三穩、兩協調”(即?诩Z、保谷物;穩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給水平;做到蔬菜生產與需求的協調,飼草生產與畜牧養殖的協調)的農業結構調整目標,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大方向沒有問題。但如果從供需平衡和農戶就業與增收來看,恐怕沒有觸及到實質。我們目前的政策考量,是基于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制定的,例如去年玉米庫存壓力巨大,財政無法承受,中央能聽到中儲糧這樣大企業的信息反饋。但現實情況是除了水稻、小麥等政府穩定托市的品種外,很多農作物生產和銷售都遇到“種什么賠什么”的難題。今年農業部調研組也反映,山西調整結構種谷子,結果谷子價格下跌,東北部分地區調結構種西瓜,結果西瓜價格下跌;等等。這些表面看起來聯系不充分的現象卻反映了一個深刻的問題,我國農產品已經進入一個“總量過剩、局部失衡”的時代。早在2002年,我國人均蔬菜占有已經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當前,除了牛羊肉、奶等少數品種外,我國主要農產品人均占有、人均消費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人均浪費估計居于世界首位。長期看,我國農產品(除油料等作物外)總量供大于求的局面將會持續,這對結構調整帶來非常嚴峻的調戰。健康的、有利于持續發展的農業結構,絕不僅僅是基于糧食安全層面的,應該是利于資源節約、效益最優的。
三是從引導結構調整的手段來看,大都依靠財政補貼和價格補貼,調整途徑單一。從新一輪結構調整實施過程來看,以玉米為例,主要是依靠下調、取消玉米臨儲收購政策,降低農戶種植玉米預期效益達到的。取消玉米臨儲收購政策,雖然對結構調整、去庫存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對種植大戶的打擊在短時期內也是十分巨大的,他們購買了玉米種植的裝備,掌握了全套技術,突然轉型造成的損失,只能自己負擔。這種不連貫、突發性政策變化是不利于新型農戶培育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從發達地區來看,調整種植結構主要依靠增加與品種掛鉤補貼,例如蘇州、上海對糧食、蔬菜的扶持政策,是在國家補貼的基礎上,每畝增加400-500多元的補貼,這樣的定向補貼僅在發達地區才有財政實力支撐,且屬于黃箱補貼范疇,容易引起世貿組織協議糾紛,不具有推廣性和持續性。所有這些政策,均是與市場需求和經營主體種植需求的“反向”調整,隨著市場需求和經營主體的對被調作物需求持續增加,調整結構需要付出的財政補貼將平行增加,當財政無力支撐時,可能會出現恢復到調整前的結果。
四是從財政支持結構調整來看,也存在項目分散問題,導致投入不少,效率低的問題。各地財政、國土、發改、水利等機構,均在本輪結構調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執行過程中,通過項目傾斜來達到預期目的,存在銜接不順暢,缺乏統一規劃,造成浪費嚴重,效率低。
對待以上問題,我們認為需要至少采取、但不限于以下的應對措施:
一是充分把握國際競爭優劣勢,認識到結構調整問題的復雜性和長期性,要研究制定結構調整的長效機制和中長期規劃,避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國際市場小麥、大豆等作物價格低于國內市場的局面短期不會變,并且差距有擴大的趨勢。如果差距進一步擴大,雖可以加大財政補貼增加產能,但補貼囿于世貿組織法律框架,不能無限制增加,所以必須考慮通過規;、機械化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優勢。
二是從供給側、需求側兩方面來考慮農業結構調整。我國農業不僅僅在供給側存在失衡,在需求側的失衡更加明顯。對于一般城鎮居民來講,我國人均食品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浪費水平居世界前列,食品的獲取成本低于世界發達國家;但對于貧困地區人口來講,食品價格對他們生計構成挑戰。這需要通過“結構化”的供需方案來解決,這也是發達國家通用手段。例如美國盡管美國的小麥、玉米價格低,仍然有貧困人口無法支付食物需求。2014年美國農業法案預算,仍有75%的預算安排在“補充營養支持”,主要針對困難居民和學生等群體的食物補貼,并加大了用于環境治理支出。因此,結構調整,不應該是單純的供給側調整,應該是供求雙向調整。只有我們的農產品回歸到理性價格,才能使大多數農戶在經營中受益,才能穩定農業就業人口,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是改革結構調整的體制機制。目前,造成結構調整難以推進的主要原因,除了市場問題,就是政府支持手段問題。目前,全國農民、種植戶都認為國家會繼續加大對農業補貼,對政策扶持預期很高。而執行的結構調整,也是使用補貼手段——有的加大對種植戶補貼,有的是價格補貼。但必須看到,我國實行的有關補貼,特別是與品種掛鉤的補貼,扭曲了市場價格,無一例外會增加土地成本和綜合成本的上升,補貼越多,地租上漲越快。今年東北地區玉米臨儲政策取消后,地租也隨著下降。所以,承包戶留給種植戶的是固定的利潤,補貼越多,地租越高,所有的風險由種植戶承擔,對培育新型農民非常不利。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越來越多的農業補貼和政策是針對人的,而非產業的,事實證明這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通過增加對農村低收入人口的補貼,增加他們的就業,逐漸使土地承包戶擺脫對地租的依賴,種植經營戶真正成為市場的主人,會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競爭力,結構調整問題迎刃而解。
四是切實理順政府職能。發達國家農業部門的最主要責任是促進農民就業,而我國是提高產量。這就造成了我們國家目前農產品產量不斷提高,品種不斷豐富,但農民仍舊沒有穩定的就業,處于社會的邊緣化地位。他們的不安全感加劇了對土地的依賴,不利于土地流轉,給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建議為了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民就業,恢復農業生態,給土地休養生息的時間,我們將農業部門單純“抓生產”的職能,轉變為“服務人”的職能,依靠市場力量促進結構調整,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農業結構調整中應重視的幾個問題】相關文章:
農業結構調整中的問題和對策08-12
歷史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08-07
慣性”教學中應注意講清的幾個問題08-17
“慣性”教學中應注意講清的幾個問題08-17
農業結構調整的成效08-16
淺議當前體育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08-17
漢語拼音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08-08
淺談語文教學設計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08-20
體育教學中應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