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的思考
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的思考
重慶市巴南區魚洞第四小學校龔勝利
創造性地“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成為學校教育改革和發展本質追求。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應該成為每一所學校實現美好教育的夢想。
一、熔煉呵護兒童心靈的教師團隊,讓師愛成為學生的心靈家園
兒童對學校產生的歸屬感的內因是其“向師性”的產生。而“向師性”產生的核心是教師對孩子的愛。只有熔煉一支兒童心靈“守護神”的教師團隊,才能讓兒童心靈有所歸依,讓師愛成為學生心靈的家園。
。ㄒ唬⿲κ聵I的愛是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
愛教,是教師履行好本職工作的基本條件和保證。教師要履行好工作職責,就必須具有履行職責所需要的教育教學技能!皩W高為師”,現代教育發展趨勢要求教師具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廣博的文化修養、豐富的教育經驗、心理學知識、文化課程開發的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與教學研究能力,同時還應該有有效的教育機制。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才能把知識很好地傳授給學生,才能“傳道、授業、解惑”。教師才能感受職業帶來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并因此更加熱愛本職工作,始終保持對本職工作熱情,也才能勤奮敬業,傾力于崗位。
。ǘ⿲W生的愛是達成育人目標的根本保證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學生是教師人性的本來表達,也是教育的起點。愛學生應該從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開始。尊重學生就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接納學生的參差不一的表現,寬容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錯誤言行。要把每一個學生作為一個平等的個體對待,不凌駕于學生人格之上。否則,一切教育將會低效或無效。
。ㄈ⿲ψ约旱膼凼亲晕胰烁裢晟频膬仍谛枰
愛己,從本質上就是愛自己,對自己的一切負責,自尊、自立、自愛、自強!抖Y記》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位列其首。修身即自我完善,就是愛己。作為教師,如何愛己呢?其一,要“德高為師”。必須具備崇高的職業道德,用行為示范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其二,要“人生幸!。積極追求有自身價值,豐富多彩的幸福生活,既是個人生命的自我完善,也是教師從神化走向人化而達成人性回歸的必然,從而由己及人。
二、建構適合兒童發展的課程體系,讓課堂成為學生的生命學園
建構適合兒童發展的教育,課程是最重要的途徑和載體。只有建構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符合現代課程理念,體現學校自身特點的課程體系,才能讓課堂成為激發每一個學生生命潛能的綠地。因此,需在學校辦學思想、課程設置、課堂教學等方面加以貫徹落實。
。ㄒ唬┰谵k學思想中融入“以生為本”理念
學校辦學思想是學校辦學的靈魂。是學校辦學的價值追求,是教育思想與學校實際有機結合在辦學目標上的具體反映。將“以生為本”的理念融入學校的辦學思想之中,就是要讓學校的一切辦學行為都緊緊圍繞“為學生的生命發展奠基”這一核心,緊緊圍繞以促進兒童全面發展這一要義。例如:巴南區魚洞第四小學小基于“以生為本”提出的“潤澤生命,靜待花開”的辦學理念和“一葉一世界,片片都精彩”辦學口號,就是辦學思想的形象化表達。體現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引領學生主動發展,體現了“以生為本”這一理念的內涵。又如:上海金茂小學為貫徹“把童謠還給童年,把童年還給兒童”的辦學理念,立體建構了“新童謠教育”辦學體系。即以“童味課程、童心課堂、童星社團、童樂教師、童趣學習”整體構建辦學系統。其辦學思想的核心都彰顯了“以生為本”的理念。這樣的思想正逐步為廣大學校所認可和接納。
。ǘ┰谡n程建構中體現“以生為本”理念
學校教育功能發揮、教育目標的實現,課程是主載體。因此,要創建適合學生的教育,需要基于“以生為本”理念構建符合各校實際的課程體系。即是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地方課程系統化、校本課程特色化。例如:巴蜀小學進行的“學科整合小課堂、活動課程中課堂、社會實踐大課堂”整體改革實驗,就是很好的探索。
一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國家課程與學校師資、設施等實際有機結合,實行校本化實施。例如:有的學校根據學科實際,大小課結合將課堂教學時間進行改革。品德課由每節40分鐘調整為30分鐘;美術課由每周2節各40分鐘,調整為60分鐘等;有的學校按學生學習發展程度,實行學校分層走班教學等,都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實踐的有益探索,也很好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
二是地方課程系統化。地方課程按照學生年段特點和學段目標,科學地進行分期課程安排,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接受更容易,能力發展更切合學生實際,更能達到知識內化的目的。例如: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國防教育等地方課程,根據年段、學段實際,分散安排到各個學期,形成課程體系,便于學校實施和學生掌握。
三是校本課程特色化。根據校情,從培養學生的個性愛好和興趣特長出發,從滿足和豐富兒童現實生活需要出發,使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感受學校生活的豐富多彩。
1.根據學校傳統優勢開發校本課程。如:魚洞四小的《快樂籃球》、魚洞二小的《弟子規》德育課程、南區學校的《集郵小百科》、上海華新小學的《快樂英語》《趣味漢字》等校本課程,都是根據學校多年的師資和傳統項目優勢開發而來。既符合兒童的需要,又有師資、設施和氛圍的保障,便于有效的實施。
2.根據適應當前兒童的需要開發自主選修校本活動課程。如:上海金茂小學的《心隨漫動》動漫社、《未來之星》球迷社、《金剛戰士》機器人社等;魚洞四小的《創意社》《青銅坊》等富有文化氣息,又適應學生當前興趣熱點,易于吸引學生參與,把教育寓于活動之中。
3.根據兒童成長規律系統開發校本課程。如:上海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分年段的《新德育課程》。根據學生成長規律開設校本化基礎德育課程的同時,有系統的開設主體性研究性德育課。如:靜安區教院附校的生命教育研究性德育課程,其系列教材有《美麗心靈》《心理劇創作及表演》《成長加油站》《心靈自助》等。
這些校本課程都有共同特點,就是基于校情、生情、師情,立足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適合學生樂于參與的形式和內容,構建校本課程體系。以生為本的課程體系的建構,為創建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ㄈ┰谡n堂教學中踐行“以生為本”理念
只有當“以生為本”的理念被每一個教師有機地踐行于每一個課堂之中時,這樣的課堂才是適應每一個學生發展的課堂。
一是改變師生在課堂中的權力地位。在課堂中師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再是教師高高在上,學生只有俯首聽命。平等的對話與交流,才能讓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挑戰權威、敢于創新,而不只是成為知識的容器。
二是改變課堂中教與學的地位。將課堂以教為主,改為以學為主。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會學習、領悟知識、增長才能。
三是改變課堂效度的關注區位。課堂的有效不是只看學生知識掌握的準確性,應試的正確率,而是更加關注每一個學生情感的體驗、學習的過程、個體成長的狀態。只有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發展的主體,自主發展,主動發展,樂于發展,這樣的課堂才是適應學生發展所需要的課堂。
【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的思考】相關文章:
為解決教育問題提供了科學方法論08-17
善待每一位學生08-17
善待每一位學生08-09
善待每一位學生08-13
以思考為話題的作文08-09
以思考為話題作文09-12
思考為話題作文05-02
關愛每一位學生(師德)08-16
對教育的客觀思考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