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美術論文>美術教學中“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模式探究

    美術教學中“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模式探究

    時間:2022-08-03 05:57:58 美術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美術教學中“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模式探究

      美術教學中“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模式探究

    美術教學中“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模式探究

      內蒙古呼倫貝爾莫旗臥羅河中心校 鄒艷玲

      【摘要】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造型·表現”是最為重要的學習領域之一,它強調學生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大膽創造、自由表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體驗造型過程中的樂趣,其教學目的在于促使學生形成創新意識、多樣性意識以及自由表達意識,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和審美鑒賞力。文章從闡述“造型·表現”的課程目標與要求入手,對美術教學中“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美術教學;“造型·表現”;課程目標;學習領域

      一、“造型·表現”的課程目標與要求

      新課標指出,小學美術課程要凸顯視覺性、具有實踐性、追求人文性、強調愉悅性。同時,新課標將美術學習活動劃分為創作與欣賞兩大類別,“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屬于創造創作類!霸煨汀け憩F”學習領域是小學美術最為基礎的學習活動,該學習活動強調小學生通過大膽創造、自由表現,能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其課程目標主要包括以下三點:一是觀察與運用。小學生在觀察、認識、理解多種造型元素的基礎上,能夠運用多種美術形式原理開展造型活動,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創新能力;二是實踐與提高。小學生通過發掘、探索、實踐各類美術媒材、造型技巧以及制作方法,逐步提高小學生的藝術感知力和表現力;三是體驗與激發。在美術教學中,積極開展多樣化的美術活動,使學生體驗到造型的樂趣,鼓勵學生敢于創新表現,喚醒學生學習美術的欲望。

      “造型·表現”課程教學強調學生對美術課程及作品的體驗與感受,要求教師運用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重視對表象素材的積累,在此基礎上運用造型語言、表現語言對美術作品進行再創作,降低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難度,培養學生學習美術課程的興趣。在“造型·表現”學習領域,要求學生敢于嘗試使用不同的美術作品創作工具,如膠棒、剪刀、彩紙、畫筆等工具,通過看、畫、做等途徑將自己所見、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充分體驗美術創作過程中的樂趣。教師要在“造型·表現”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創作機會,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審美品位。

      二、美術教學中“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教學模式

      1.運用啟發教學法。在“造型·表現”教學中,如果教師講解演示不得法,只是教授學生畫法或展示幾張范畫給學生看,就會束縛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導致學生作業因模仿而千篇一律。為了有效改善這一教學現狀,教師應當運用啟發教學法,使講解、演示、啟發、引領同步進行,充分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使用不同的造型手法,激發學生自由表現的欲望。如在教學《找媽媽》一課時,學生要學會母雞與小雞不同動態的表現和畫面組成,并學會如何表現小雞和媽媽在一起的快樂情景。教師可先畫出一只小雞的動態,再啟發引導學生畫出不同小雞的動態,而后教師對部分畫面組成進行演示,再啟發、引導學生對另一部分的畫面組成進行添加。最后,教師演示出一幅完整的情景畫面,并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構思出與這幅畫面不同的情景,通過運用啟發教學法,有利于活躍學生思維,使學生體會到美術創造的樂趣。

      2.創設教學情境。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樂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通過自己研究、發現,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藝術感知能力和審美情趣。教師可以根據“造型·表現”課程中的主題布置教室環境,采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調動起學生的情感因素,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并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手法將所看、所想、所感表現出來。例如,在《滾動樂園》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堂導入環節創設教學情境:請幾名學生到講臺前吹泡泡;用彩泥制作成圓形物體;(www.annahuzar.com)選用籃球、乒乓球等體育用品讓學生做運動,等等。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從而體驗圓形物品在生活中給學生帶來的樂趣。而后,教師要讓學生觀察這些現象的共同點,找出圓形物品大小、運動方式等因素與滾動速度之間的關系。最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怎樣才能畫出具有滾動感覺的畫面,并讓學生運用線來表現實際生活中存在的滾動現象。

      3.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造型·表現”的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使學生在體驗與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感受藝術創作的魅力。例如,在《中國民間玩具》的教學中,教師既可從剪紙游戲入手,調動起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從演示剪紙過程入手,邊演示邊介紹這種傳統的民間藝術。隨后,教師還要向學生展示和介紹中國其他傳統民間玩具,如陜西的黏土彩色雞、山東的泥老虎、廣東的紙龍船、浙江的泥猴,等等。由此,通過讓學生觀察這些豐富多彩的傳統民間藝術作品,激發起學生探究傳統民間藝術的興趣。為了增強學生對民間玩具的感性認識,教師可讓學生利用橡皮泥、彩紙、膠水、剪刀、彩筆等工具制作自己喜歡的玩具。有的學生按照剪紙流程剪出了自己喜愛的小貓、小狗、小兔子等動物;有的學生用橡皮泥塑造出了小房子、文具袋、花草樹木等事物;甚至還有些學生捏出了動畫人物、怪獸、外星人等富有想象力的東西。在“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教師要積極開展類似這種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毫無束縛地創作美術作品,激發創作熱情,從而發展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創作力。

      4.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在“造型·表現”的學習領域中,教師僅僅局限于教材上的內容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意識和能力。為了進一步豐富教學資源、充實教學內容,教師應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擴充課堂知識容量,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各種文字、圖片、視頻、聲音等信息的介紹下更為深入地了解藝術作品,從而在創作美術作品時能夠滲透更多的思想和內涵,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自然現象》的教學中,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理解自然現象,學習自然現象的表現手法,為掌握風景構圖與繪畫方法奠定基礎。所以,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和網絡技術,搜集網上與課程相關的信息資源,將其制作成多媒體教學課件,讓學生充分認知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而后,教師再在屏幕上用靜態圖的變化展示“下雨了”的動態情景,激發學生對美術創作的興趣。

      總之,“造型·表現”是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藝術鑒賞和美術創作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造型·表現”學習領域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使學生能夠通過藝術形態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為后續美術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美術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不斷發展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審美品位。

      參考文獻:

      [1]王文寰。美術學科造型表現領域課堂教學淺析[J].教育革新,2012,(2)。

      [2]賈麗。小學美術教學中欣賞與評述對于造型表現的影響[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3,(9)。

      [3]朱小林。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有效性之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7)。

      [4]李靈袁?葱W美術教學中“造型·表現”[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3,(11)。

      [5]葉瑩。直觀性教學在小學美術“造型·表現”領域運用的實踐探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3)。

    【美術教學中“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模式探究】相關文章:

    造型表現美術教案01-25

    “一二三樂學”模式在農村美術教學中的優化探究08-18

    探究學習的理念與模式08-17

    探究性學習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08-17

    試論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探究學習08-17

    互動探究教學模式08-17

    網絡教學環境下協作學習模式的探究08-07

    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08-16

    “探究學習”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08-17

    高中語文教學自主學習模式探究08-20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