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體育論文>論運動負荷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設計策略

    論運動負荷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設計策略

    時間:2022-08-01 12:42:33 體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論運動負荷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設計策略

      論運動負荷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設計策略

    論運動負荷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設計策略

      朱菊良

     。ńK省蘇州市吳江區廟港實驗小學)

      摘 要:體育課程是以一門以鍛煉學生身體、提高學生體能、增進學生健康等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要讓學生直接參與活動,要使學生承擔一定的運動負荷,科學地合理安排課程。運動負荷對增強學生體質,掌握和提高運動技術、技能,提高運動成績,防止傷害事故,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學體育;課堂教學;運動負荷

      一、運動負荷的定義

      體育課運動負荷是指學生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從事身體練習時承受的運動量與運動強度的總稱,是身體練習對機體刺激程度的反應。運動負荷包括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兩個方面,運動量主要包括練習次數、練習間歇時間、練習距離、練習重量和練習速度與發式等。運動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練習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機體所受刺激程度。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是構成運動負荷的兩個方面,它們對立統一、此消彼長,又缺一不可。

      二、合理運動負荷的要求

      1.層次性

      所謂運動負荷的層次性,是指在課堂教學中,運動負荷的變化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過程的客觀規律逐步加大與減弱,使學生有一個適應過程。在安排上一般應由小到大,小中大強度的運動負荷合理交替,在課的開始部分要充分將學生各個關節以及各個機能系統的預熱放在首要位置,針對主教材有目的地進行準備活動,課的主要部分負荷的強度與練習量也要做到周密安排,到課的結束部分,應逐漸降低,使學生機體恢復到相對平靜的狀態。

      2.實效性

      所謂實效性,就是要讓學生體能有所發展,體質有所提高。所以,在運動負荷的安排設計上,我們要根據學生年齡、性別、身體機能、基礎水平、體質強弱以及天氣環境等綜合考慮,使運動負荷科學合理,如天氣較冷時,不宜開展強度大的競賽項目,天氣熱時,教學應注重強度,減少練習次數。

      三、影響運動負荷的因素

      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與運動技能是課程目標之一,體能是指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身體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它包括與健康有關的運動知識和與運動技能有關的體能要素,與健康要素有關的體能要素包括:心肺功能、力量、靈敏、協調等。也就是說只有把這些相關的體能要素都提高了,才能說明學生的體質得到了增強,但是要提高這些機能要素,就必須在有"一定"負荷的運動中才能實現,缺少了適宜的運動負荷,練習的效果將失去意義。對于影響運動負荷的因素主要包括練習密度與練習強度兩個方面,見下表: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影響運動負荷大小的因素由諸多方面構成,教師不僅要在課前認真備課,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而且還應懂得觀察和分析課中學生運動負荷的變化情況,及時采用合理的措施進行調控,如改變練習的速度、器材的重量、組織教法等。

      四、合理設計運動負荷的策略

      1.備學生

      學生是我們一切教學活動的中心,設計運動負荷首先必須將學生的年齡、性別、身體素質、健康狀況、運動能力等進行綜合統籌,以全體學生的平均能力水平為基準設計運動負荷,有效運動負荷的前提是適宜運動負荷,而是否適宜又因人而異,在課堂實際教學中,對在體育上有特長的學生,可適當增加運動負荷,而對于體質較差的學生,我們應當降低要求,以防止一刀切的情況出現。

      2.備教材

      不同教學內容對于運動量與運動強度有著不同的要求,練習密度與強度只有符合運動項目的特點,才會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針對運動強度小的項目,我們不應該只增加練習次數,還應該在教材搭配上進行彌補,以確保學生在一節課中得到充分的身體鍛煉。如,教授武術基本手型或者步型課時,可以與球類、田徑等運動負荷較大的項目進行搭配。而對于運動強度大的項目,如400米耐久跑教學中,我們應選擇體操或者律動等負荷小的內容進行搭配。

      3.備場地器材

      合理的場地器材設計與開發對保證學生得到適宜的運動負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針對當前農村小學中體育設施不足的現狀,教師能否將現有的場地器材進行充分的統籌開發與應用,使學生得到足夠的活動空間與活動時間是關鍵。如,利用易拉罐解決壘球不足的投擲教學,以跳繩解決跳高架不足的跳高練習等。各個環節中,應盡量減少隊伍調動的時間,讓練習場地的使用率達到最優化。

      4.備教學方法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指導評價或者動作講解示范應力求簡單明了,突出重點和把握難點,切忌東講西講、無目標的講解。對于技術要領,教師應配合圖示,運用簡單易懂的要領口訣或者兒歌的形式來指出,要體現體育教學"精講多練"的基本原則,對于問題,可以采取邊講邊練或者個別指導的方式進行,以此來增加學生參與練習的時間,而不至于將時間花在過多的講解與隊伍調動上。

      5.備調控策略

      運動負荷的大小是教師根據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的原理與要求,對運動負荷的大小、過程等做的安排,在體育教學中,運動負荷的生成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準確地進行發現與調控。

      對于學生在練習中機體承受的運動負荷大小是否合理,教師在課前也應該有所準備,以便在課堂中能及時調整運動負荷,避免傷害事故的出現,常用的反饋方法有觀察法、詢問法、測量法等。

     。1)觀察法

      觀察法是教師常用的一種判斷與評價學生運動負荷的方法,主要是從學生完成練習的質量、準確性、協調性和控制能力,學生的呼吸、出汗、臉色以及練習時的積極性等方面來判斷和分析運動負荷是否合理,如下表所示:

     。2)詢問法

      教師在課中應該積極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并與其他評價方法結合進行分析,如,在學生練習后詢問"累不累,酸不酸"等,通過學生的回答來判斷學生承受運動負荷的情況。

     。3)測量法

      在體育課堂教學實踐中,心率測量是我們較為常用的測量方法,根據我國有關學者的研究,小學生的最佳平均心率是在130~140次/分,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因課型、教材內容、組織形式等不同,得出課的平均心率會有差異,如一節課出現兩個新授教材,就會導致平均心率偏低,所以,我們在評價運動負荷時,還應依照具體情況而定。

      五、結論與建議

      適宜的運動負荷是提高學生體質、增強學生體能的必然途徑,學生體質的增強、技術的掌握,都是在一定運動量與強度的學練過程中實現的,缺少了運動負荷的體育課失去了體育教學最"本質"的精髓,提高學生體質更是無從談起。

      科學合理的運動負荷不僅是學生鍛煉身體、掌握運動技能以及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基本需求,更是落實"健康第一"的必要措施。

      因此,體育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嚴格按照教學計劃和教學要求,科學合理地設計運動負荷,讓學生體質得到切實的提高。

      參考文獻:

      季瀏,汪曉贊。小學體育新課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

    【論運動負荷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設計策略】相關文章:

    論幼兒體育課運動負荷與心理負荷的調節策略08-07

    [幼兒體育論文]論幼兒體育課運動負荷與心理負荷的調節策略08-17

    ·論閱讀教學中的學習策略08-17

    中學體育課的練習密度與運動負荷08-07

    課堂教學中的“疑—問—議—論”08-07

    論體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08-07

    淺析小學課堂教學中實現學生立場的策略08-04

    讀寫結合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策略08-08

    論體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08-07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策略08-12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