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突顯意義和缺省闡釋
突顯意義和缺省闡釋唐 韌
摘 要:言語之缺省闡釋被理解為對言語參與者和語境而言的缺省,而非嚴格的基于語言單位的闡釋,是聽者認為說者表達突顯的、常見的和自動的意義;诖丝煽紤]與有關詞匯加工的結果。雖然言語闡釋是累積性的,缺省基(同樣推理基)因語境不同而異,遠非能被實驗檢測,因而宜于采用有關意義賦予的全局觀或命題觀。根據級差突顯假設定義的詞項突顯意義可與缺省語義學所定義的言語突顯意義相匹配,兩個過程的自動性是可匹配的。
關鍵詞:突顯意義 缺省意義 自動加工
一、引言
當前對有關言語意義的語義和語用之爭頗多,言語加工的心理為后格賴斯語用學所關注,與言語闡釋過程相關的新研究問題紛紛出現。言語的語用加工所得為真值條件內容的一部分,或者說真值條件用于言語而非句子意義目的(王曉飛、伍思靜,2012)。關于真值條件與語境及語境信息的關系,可以思考如下問題:第一,豐富句子邏輯形式(構建顯性內容,即被言說者)的過程和產生單獨思想的含意的過程相同嗎?第二,從語境中推理(即格賴斯具體化會話含意)和從一般假設推理(即一般化會話含意)是否有加工方面的差異?第三,應如何定義語用推理?是否包括被編碼的內容之自動和聯想的增添成分?亦或只指有意識的加工?第四,語用加工是局部性的(前命題性的)還是整體性的(后命題性的)?可否用語用缺。╬ragmatic default)來定義邏輯形式的自動充實?第五,是否有語境影響的突顯詞匯意義?第六,突顯詞匯意義和缺省意義這兩個概念可否融合?
對詞匯和命題層次上的如此缺省意義的探討并不少見,例如Levinson(2000)的假定性意義(presumptivemeanings)、Recanati(2004,2007,2010)自動充實/調整、Giora (2003)的級差性突顯性及Jaszczolt(2005,2010)的合成命題缺省意義,乃至動態語義學和優化理論語用學中的缺省充實。缺省意義并不一定是命題的特性,在言語闡釋過程之始早已出現。比如,在例(1)中,只要加工“秘書”,無需等到還原整個命題,聽者便將其意義充實為“女秘書”。
。1)我們在老王的辦公室里坐了下來,他的秘書給我們端了咖啡。
然而,按照Levinson(2000)假定性闡釋理論,這樣的前命題單位,不管是為進行突顯闡釋所基于的一詞或一短語,理論上是不能首先確立的,而是取決于話語的特定情景。比如,在例(2)中,沒有出現類似的推理:
。2)總統的秘書對新政策了然于胸。
因此,更宜于采用整體觀原則考慮這樣的單位,除非有足夠證據提出缺省闡釋,應根據缺省意義只適用于命題這一假設建立言語加工理論。
缺省闡釋包括因人類推理系統( 認知缺。 特性而產生的缺省闡釋和主體被浸淫于某一文化和社會中而產生的缺省闡釋( 社會文化缺。 。缺省是指自動闡釋缺省加工, 缺省闡釋為無意識地毫不費時費力的闡釋,即自動闡釋,缺省可脫離語境亦可依賴語境。缺省可與推理闡釋共存, 聽者或讀者通過它們理解意圖信息即缺省語義學(Default Semantics,以下簡稱DS)中的首要意義(primary meaning),即被合并的命題(merged proposition),在DS中為合并表征(mergerrepresentation)。合成命題是主要內容的單位,缺省意義乃通過合成產生,利用了話語中意義借以表達的各類表征之成分,有首要意義的合成性,交際者以詞項的突顯意義為起點(Giora,2003),進而闡釋較大的單位,自動賦予它們以意義,或通過有意識的推理對其加工,依語境因素而定。簡言之,缺省基于言語加工心理,乃是自動獲得的闡釋,缺省意義是快捷而無需費力的,就情景和說者而言為突顯的,而在詞匯或句法的不受語境影響的層面上則不一定,缺省是闡釋過程的當事人通過使用的詞、短語、句子而自動理解的意義(毛繼光、陳曉燁,2010)。如此定義的缺省概念與Giora(2003)的級差突顯理論中所討論的突顯詞匯意義概念關系密切。合成性為言語(或話語)特性,詞匯中的自動突顯意義符合言語加工缺省語義模式:與有關言語意義的其他信息源之輸出相互作用,自動或通過推理進行闡釋。
二、詞庫和話語中的自動意義
雖有言語的缺省闡釋和這些缺省的自動性,但更宜于從突顯性方面且不考慮語境來闡釋某些詞項。詞庫加工中的非單調推理包含缺。↙ascarides & Copestake,1998)、詞庫中的溯因推理(Pustejovsky,1995)、Giora 的級差突顯假設(Graded Salience Hypothesis,簡稱為GSH)及Allan的概率推理公式。后格賴斯局部觀/全局觀論爭與受計算語言學啟發的詞匯中非單調推理幾無共同之處,粗略對比,可提出兩個假設:第一,詞項產生不受語境影響的被充實的意義,可自動獲取的突顯闡釋亦可為基于詞匯的推理;第二,推理充實或缺。ㄗ詣樱┏鋵嵓瓤僧a生于詞項層面與命題層面,也可產生于這二者之間的一個層面。
對于突顯闡釋之自動獲得問題,據第一個假設,有意識推理被排除,但得將其向假設方向延伸,看看這樣的自動詞匯意義與某些后格賴斯論述中為言語闡釋而假設的自動意義是否有共同之處。據全局觀假設,有必要比較兩個原則:被理解為語境中的自動闡釋的缺省屬于話語的整個命題/句子/事件/話語情景;有自動獲得的突顯詞匯意義,不受語境影響。這二原則分別根據DS的方法和Giora的GSH,按后格賴斯全局觀/局部觀,缺省闡釋是就語境而言的缺省義,而詞匯突顯意義之突顯性是概率性的,更突顯的意義(因常規性、高頻率性、熟悉性或典型性而首先出現在大腦中的被編碼的意義)更易被理解,可被充分激活。根據級差突顯假設,被編碼的意義一但接觸就被理解,而不管語境信息或作者意圖如何(Giora,2003:10)。突顯詞匯意義是自動產生的,無需考慮語境,言語缺省闡釋也是特定語境中自動產生的,這二者自動性過程大不相同,能匹配嗎?
三、缺省意義和突顯意義:走向統一
Giora所論述的突顯性并非語境突顯性,而屬于心理詞匯中的意義貯存,為前語境突顯性。意義之突顯與否與其在記憶中的可及性相關,關涉諸如使用頻率或經驗熟悉度之類的因素(Giora,2003:33)。最早現于大腦中的意義首先影響理解和產出,而不管語境如何,突顯意義易于通達,語境即時影響闡釋,有直接通達之效(Giora,2003:103)。按GSH,這樣的詞匯通達在跨越交際路徑中不受影響,語境和語言效果平行,語境產生最終闡釋但不影響詞匯本身。按Giora的突顯意義觀,詞匯通達和語境加工平行運行,更熟悉、更常用或更常規的意義首先被激活,與其語境關聯性無關,語境能夠發揮作用,乃推理性或自動(缺。╆U釋之故。如果因為引起期待的來自先前句子的推理而使語境依賴的闡釋較早出現,突顯意義的作用可忽略,不影響闡釋,然而它曾經在場,或就要在場,或強或弱,具有級階性。因此,語境加工和詞匯加工的結果平行運行,但速度至關重要:相比于以從微觀到宏觀的方式被通達的不依賴語境的突顯意義,基于語境的推理之結果出現越早,相關意義被激活越早。
GSH假設突顯意義是自動的和不受語境影響的,而DS假設自動可以是語境依賴的,可直接通達,兩種假設有矛盾嗎?
例(3)涉及對專有名詞的指稱落實,需利用百科信息而非詞匯提取。
。3)In Revolutionary Road, Kate and Leonardomade a very dynamic couple.
按DS,例(3)有一個意圖闡釋/首要意義,既然不能確定言語闡釋過程中“超越句子意義”何時發生,便只涉及一命題整體層面上的意義,此首要意義很可能是(3a):(3a)In Revolutionary Road, Kate Winslett andLeonardo DiCaprio made a very dynamic couple.既可通過推理也可通過社會文化缺省識別指稱對象,采取何者取決于對有關電影的信息是否了解,如了解電影Revolutionary Road,便可激發此指稱落實。
分析GSH和DS所提出的觀點的匹配性。按GSH,可假設作為詞項的專有名引起類似的突顯效果,電影愛好者或電影批評家可能自動還原“Kate”的指稱對象;而不經意的觀眾可能根據記憶還原Kate Winslett在此電影中飾演之事;興趣略欠的觀眾或記憶稍差的觀眾可能認為其僅為一個女演員而已,意義“我的最好朋友Kate”或“我最喜愛的歌手Kate Bush”可能仍然自動引發,但因對語境加工的平行作用而被抑制。由此可見,Giora的級差突顯性與缺省語義學理論的預測完全一致。但以社會文化缺省而論,只有語境關聯的闡釋被自動激發,因語境內嵌,例(3)中“Kate”的指稱可自動落實為Kate Winslett。然而,沖突只是表面的,按GSH,語境應與突顯意義阻礙無關,但其具體情景并沒有在GSH的框架中失效,“Kate”作為詞項并無普通特性和關系所具有的那種突顯意義,與歧義的普通名詞或動詞不同,沒有值得檢測的突顯意義;但若對專有名的突顯闡釋完全合理,它還是可檢測的(Carston,2007)。另一專有名“Leonardo”有文化內涵義,可以檢驗“Leonardo Da Vinci”之義是否在例(3)語境中被激活,理解此專有名稱的意義需用到百科知識。缺省語義學主張方法上的全局觀,GSH的預測和缺省語義學的預測沒有明顯沖突。例(1)中社會文化缺省導致自動充實而成為“女秘書”乃是社會期待考慮使然,這樣反映在全局性的、宏觀的、命題層面上的自動性須涉及對微觀階段的詞匯和語境的平行加工,“Kate and Leonardo”被加工之時,“LeonardoDa Vinci”或 “Kate Bush”被某種程度激活,但仍自動激發一對好萊塢演員這一闡釋。
缺省闡釋是基于突顯性的自動產生的更常用言語闡釋,若一語境中言語的缺省與突顯的詞匯意義不一致,情況如何?語境觀(Carston,2007;Recanati,2007)的新觀點是認可詞匯突顯性的,詞語激發突顯意義,突顯意義又被推翻,對言語的闡釋即顯義內容(被言說者)并非總是自動的,闡釋者可能有意識推理加工。因此,言語首要意義自動產生或通過推理產生。若突顯詞匯意義在言語缺省闡釋中闕如,闡釋的自動性順理成章,若語境考慮蓋過突顯詞匯意義,仍會有缺省性的整體闡釋,即依賴語境和聽者的自動闡釋。
答案在于對合成性的理解。如果以言語意義(語用構建)為模式,來源不同的信息塊相互作用而產生合成性,產生說者意圖表達和聽者還原的首要信息。Recanati(2004:132)首倡如此對合成性原則的語用應用,以及語用合成觀、應對合成性的互動觀和格式塔觀的方法,由此產生的言語加工方法即為真值條件語用學(Recanati,2010)。缺省語義學(DS)(Jaszczolt,2005,2009,2010)發展了語用合成性思想,提出說者所表達、聽者所還原的首要意義來自各種信息源:詞語意義和句子結構(WS)、世界知識(WK)、話語情景(SD)、對社會文化(SC)的定勢看法和假設、人類推理系統(IS)的特性的兩類缺省信息。最強烈的、信息量最大的闡釋受到偏愛,如對有定描述的指稱性和屬性解讀,及對指稱性部分非匹配的前指性而非預設性解讀,這些不同來源的信息相互作用而產生合成性這一合并表征層次。合并表征是說者意圖表達且為聽者所還原的首要信息之形式對等物,即缺省語義學中的首要意義,產生于來自被識別的源頭的信息自由結合。若說者隱性傳達主要內容,首要意義未必受句子的邏輯形式的限定,跨越顯性/隱性之分或被言說者/被隱含者之分;同樣,次要信息(次要意義)可為句子的顯性內容,也可為其隱性內容。語用合成性,即合并表征之合成性,易與級差突顯假設共生,進入合成過程的成分各有自己的信息,其中詞義和句子結構層面尤為重要,詞義提供的成分非在基于句子的命題層面上而在合并表征的層面上進入合成,為言語行為而非句子(句法單位)之故而尋求合成性。
級差突顯性理論亦可作為缺省語義學的詞義句子結構之詞匯次成分理論。詞匯通達可以是自動的,不受語境影響;但是,首要意義有時是自動獲得的,并非總是缺省意義,詞匯通達和言語闡釋可并行不悖。比如,例(3)中指稱自動落實為Kate Winslett 和 Leonardo DiCaprio,但指稱物Kate Bush和Leonardo Da Vinci 依然可自動出現,這與分級突顯一致。又如,最先在腦子里的意義與語境偏愛的不那么突顯的意義一道被激活便會出現雙關語,雙關語利用同義詞或同音詞,若在突顯方面無明顯差異,便會產生幽默歧義效果,比如例(4)和例(5):
。4)Tom worked as a lumberjack(伐木工人)butwas axed(被斧頭砍了/被裁掉了)。
。5)At school, Lenin was obsessed by his marks/Marx. (Tolley,2004)
詞匯突顯性為特定說者之特定心理詞匯中的意義,在某人腦中最先出現者并不一定在另一人腦中最先出現(Giora,2003:37);同樣,缺省闡釋是特定說者和特定聽者而言的缺省義,缺省義是臨時意圖性之結果,是交際中為聽者自動還原、為說者在此語境中意圖表達的首要意義的闡釋(Haugh,2008)。突顯意義和缺省言語闡釋可共存,都可被理解為自動意義和說者意義,不同之處在于對語境的依賴度:自動意義自動產生于詞義和句子結構中,與缺省語義中識別的其他意義源之產出相互作用,產生切合話語目的的言語闡釋,詞匯階段是自動的;而首要意義合成可以是自動的,源自社會和文化或人類推理系統的缺省意義,也可是根據話語情景及相關的互動過程有意識推理的。
四、累積性加工
某些闡釋為語境所激發, 而另一些闡釋自然產生(Grice,1975;Horn,2004)。語用隱含的思想基于被說出的句子的命題,一般化會話合意的概念基礎是思想的命題形式,言語闡釋過程中言語加工是累積性的,逐漸向前推進,任何階段都可能有對詞義的某種操控,而不只是后命題性的(聽者或讀者將意義賦予次命題片段)。除非確切知道此累積加工如何進行,將累積成分用作任何語用理論中的單位依據不足,融合加工假設亦難成立,分段話語表征理論(Segmented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Asher & Lascarides,2003) 的修辭結構聚焦于將句子粘合成一起的邏輯,而非對成分的加工;優化理論語用學(Blutner & Zeevat,2004) 提出了建構于格賴斯準則和Levinson(2000)的新格賴斯闡釋基礎上的限定,著眼于管控由此產生的命題之出現的規律;Recanati(2004)提出了真值條件語用學中的句子意義之次信念充實,也聚焦于由此產生的命題,缺省語義學 (Jaszczolt, 2005, 2009,2010) 的首要意義亦如此,它們為說者意圖表達、聽者還原的主要意義,可為顯性也可為隱性;同樣,Geurts(2009)選擇全局觀,還不能根據對加工的實驗研究就認可會激發語用充實的固定局部單位,因而,這樣的語用意義是后命題性的,而不管最終加工心理如何。
缺省闡釋兼具局部性和整體性特點。例(6)~(8)可被局部充實,例(6)只是偶而全局性的,例(9)~(12)宜于等到句末再闡釋,否則會出現不必要的的取消。符號“→d”表示缺省闡釋,插在相關項目之后。
。6)她的有些(→d 非全部)演講是激動人心的。
。7)湯匙(→d 喝湯用的匙)臟了。
。8)咖啡是溫熱的(→d 非燙的)。
。9)小王喜歡(→d 閱讀)書。
。10)你這是自掘墳墓。(→d 害自己)
。11)大家 (→d 被邀請的) 都來參加晚會了。
。12)溫度降至零度以下,(→d 因而) 鐵軌收縮了。
按Levinson 的局部闡釋范式,對意義的假設隨著詞語逐次顯現而累積形成 (Levinson,2000:5),例如:
。13)面包刀(→d 用來切面包的刀)
。14)菜刀(→d 用于切菜的刀)
。15)鋼刀(→d 鋼制的刀)
。16)一位秘書(→d 一位女秘書)
。17)一條道路(→d 一條表面堅硬的路)
。18)我不喜歡大蒜。(→d 我討厭大蒜。)
例(9)~(14) 乃混合體,例(13)~(15)是簡單的詞語合成體,但例(16)是否達到一社會標準殊難確定,更不用說語言缺省了,例(17)是對詞語內容的說明,例(18)更宜于作為一個全局性命題性闡釋而非局部否定激發的案例。局部觀若適用于所有例子便可成為諸如some之類的級差性語詞的一般性原則,例(19)激發的主要意思表達于例(20)或例(21)中而非例(22)中。
。19)有些人說你自以為是。
。20)你的行為舉止該改改了。
。21)你談話中應避免大吹大擂。
。22)有些但非所有的人說你已自以為是。
同樣,如果“secretary”激發“a female one”這一闡釋,那么在闡述理解加工時得考慮經常性的取消,此為語境及“secretary”的各種意義(包括國務卿、一個組織的書記等)使然;“保姆”可能激發經常被取消的缺省義“女保姆”,甚至可更經常被取消的缺省義“年輕、貌美、可愛”,或 “年老、消瘦、丑陋”,取決于影響聽者/讀者的背景信念的情景。激發缺省意義的單位(缺省基)取決于語境。
五、缺省之語境觀
Geurts (2009)反對局部觀,反對規定嚴格的缺省基,他認為,根據局部觀,例(23)和例(24)違背Levinson的局部觀,行不通。
。23)It isn’t likely that the match will becancelled: it’s certain. (Geurts, 2009: 59)但有向下的蘊含性語境,分別包含否定和條件結構,若依局部觀論述,例(23)闡釋為(23a):
。23a)It isn’t likely but not certain that thematch will be cancelled: it’s certain.
局部觀要行得通所需條件是: 融合焦點, 強調“likely”和“sometimes”來達到對比效果?烧J為強調是局部現象,但缺省基因語境不同而異的論點要便當得多。Geurts(2009:59)認為,局部觀和缺省觀并不相互結合,但關系密切;他對Levinson 的嚴格的基于語言單位的局部觀不以為然,認為缺省觀難成氣候。然而,按更靈活的局部觀之概念,缺省基(default base)并非固定的詞匯或句法單位,因語境和情境不同而異,缺省基的長度和特性仍無定論。缺省推理反映突顯性、常識和可能性,說者使用“some”意圖傳達“not all”,這是就此語境而言的缺省闡釋,也是最常見的闡釋,聽者不會誤判他們各自的背景信息及恰當傳達意圖表達的意義。通過缺省推理,闡釋毫不費力,具有自動性,進而有缺省性,缺省闡釋須包含語境突顯性、語境中相當高的可預測性、統計頻率及自動性。
缺省是對語境而非對詞語或句法成分而言的缺省,自動充實和推理充實并非截然分明,而是為語境驅動的,闡釋是語境依賴性的,根據話語的特定情景(誰在闡釋,在什么語境中闡釋),可自動發生亦可通過推理而產生。在例(24)中,所屬關系結構可有不同解釋,可能激發推理而非自動充實;例(25)要么自動激發闡釋“為喬姆斯基所寫”,要么推理性激發之,取決于聽者的背景信息。
。24)John’s book is good.
+> the one he read, wrote, borrowed… (Levinson,2000: 37)
。25)Chomsky’s book is about grammar.
所屬性結構的類別中一些差異與其突顯性和具體性有關,可根據基于結構或基于情景的缺省檢測之。
六、結語
言語的缺省闡釋乃為對話語參與者和語境而言的缺省,而非嚴格的基于語言單位的闡釋,為聽者認定說者表達的突顯的、常用的、自動的意義。此視角可與有關詞匯加工的發現結合起來,雖然話語闡釋是累積性的,但更宜于采用有關意義賦予的全局觀或命題觀,原因是,缺省基(同樣推理基)因語境不同而異,“全局觀”乃是權宜性的方法,在通過實驗說明缺省基和推理基的長度和性質之前是必要的。根據GSH定義的詞項突顯意義可與DS所定義的言語突顯意義相匹配,兩個過程的自動性是可匹配的,合成性屬于來自DS所識別的不同源頭的信息之合并層次,缺省的自動性屬于合并表征的層次,而突顯詞匯意義的自動性屬于缺省之詞句源頭層次。
參考文獻:
[1]Asher,N.and A.Lascarides.Logics of Convers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Blutner,R.and H.Zeevat.Editors’introduction:Pragmaticsin Optimality Theory[A].In:R.Blutner and H.Zeevat(eds)。Optimality Theory and Pragmatics[C].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4.
[3]Carston,R.How many pragmatic systems are there?[A].In:M.J.Frápolli(ed.)。Saying,Meaning and Referring:Essays on Fran?ois Recanati’s Philosophy of Language[C].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7.
[4]Geurts,B.Scalar implicature and local pragmatics[J].Mind and Language,2009,(24)。
[5]Giora,R.On Our Mind:Salience,Context, and FigurativeLanguag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6]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A].In:P.Cole and J.L.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Vol.3[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7]Haugh,M.The place of intention in the interactionalachievement of implicature[A].In:I.Kecskes and J.Mey(eds)。Intention,Common Ground and the EgocentricSpeaker-Hearer[C].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8.
[8]Horn,L.R.Implicature[A].In:L.R.Horn and G.Ward(eds)。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C].Oxford:Blackwell,2004.
[9]Jaszczolt,K.M.Default Semantics:Foundations of aCompositional Theory of Acts of Communica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0]Jaszczolt,K.M.Cancelability and the primary/secondarymeaning distinction[J].Interlanguage Pragmatics,2009,(6)。
[11]Jaszczolt,K.M.Default Semantics[A].In:B.Heine andH.Narrog(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LinguisticAnalysi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12]Lascarides,A.and A.Copestake.Pragmatics and wordmeaning[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8,(34)。
[13]Levinson,S.C.Presumptive Meanings:The Theory of Generalized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M].Cambridge, Mass.:MITPress,2000.
[14]Recanati,F.Literal Mean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4.
[15]Recanati,F.Reply to Carston 2007[A].In:M.J.Frápolli(ed.)。Saying,Meaning and Referring:Essays on Fran?oisRecanati’s Philosophy of Language[C].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7.
[16]Recanati,F.Truth-Conditional 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17]Tolley,R.The Pragmatics of Pun Processing:A Relevanceth e o r e t i c A c c o u n t [ M ] . C a m b r i d g e : U n i v e r s i t y o fCambridge, 2004.
[18]毛繼光, 陳曉燁。話語交際中的語義缺省——《缺省語義學》介評[J].中國外語, 2010, (3)。
[19]王曉飛,伍思靜!墩嬷禇l件語用學》述評[J].現代外語,2012,(1)。
。ㄌ祈g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
【突顯意義和缺省闡釋】相關文章:
闡釋造型藝術的形式和構成08-25
《小數產生和意義》說課稿12-27
數學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教案11-11
《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反思02-16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教學反思03-26
計算機專業教學要突顯專業特色08-25
《比例意義和基本性質》說課稿08-24
數學教案:分數的意義和性質02-04
父親節活動目的和意義08-30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