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探討小學語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
探討小學語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江蘇省溧陽市后六小學彭云
創新,一個新的時代精神。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的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因此,轉變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擺在了當今的首要位置。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發展中的一種新的教學思想。從教學模式的可操作性特點出發,將創造性的培養與現代教學相結合,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及教學目標,我們不妨嘗試以下的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知識是創新的基石:講授——接受式
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這一特殊性決定了學生主要是以接受間接知識為主,學生掌握知識必須是接受性的。但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并不像傳統教學模式所說的那樣是被動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倍爾認為,在有意義學習中學生并不是將現成知識簡單地“登記”,學生必須具備適當的知識,以使學生進行新舊聯系。只要符合這兩個條件,學生在接受式的學習中就會主動地弄清已有的知識,將新知識納入到舊知識體系中去。當學生不能進行新舊聯系時,他就會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新知識進行調整,用適合其個人知識經驗的學習方式重新表達或理解新知識,使舊知識成為接受新知識的基礎。
由于學生掌握知識是一個主動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徹底擯棄傳統教學模式中將新知識原封不動地注入到學生這個“容器”里去,而采之以少而精地講授,使教學具有啟迪學生思考,開動學生“思維機器”效果。
二、從模仿到創新:示范——模仿式
模仿是創新的基礎,重視學生的創新,不是不要模仿,而是要擴大模仿領域,為創造積累豐富的素材,使學生學會從“仿”到“創”,達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教學效果。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以下方法:
。1)認真做好示范。學習技能一開始就要求教師做好示范,提供好的“模型”,使學生的技能與積極的思維活動相聯系。
。2)多為學生創造練習的機會。掌握技能靠練,教師運用教育機智,抓住適當時機多為學生創造練習的機會,如鼓勵自告奮勇者將自己的習作朗讀給大家聽,或每個小組在相互交流基礎上,派出寫得最好的學生上臺朗讀作品,讓其他同學記下好詞好句,選出好的作為模仿的樣本。
學生是教學的“被組織者”,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可運用以下方法:(1)有目的地模仿。有無明確的練習與要求是掌握技能的先決條件。練習是有目的、有組織的活動,簡單的重復并不能促進思維能力的提高,也難以形成練習的內部誘因,有無目的的模仿是能否體現創新的標志,因此學生必須帶著目的進行模仿。(2)掌握練習的方法。學生應在每次練習之后,檢查自己的練習成效,保留優點,克服不足之處,善于吸取他人的長處,補自己的短處,有助于鞏固和提高已獲得的技能,提高練習的質量。
三、導學是創新的中介:指導——自學式
教學方法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但傳統教學僅有“教法”而無“學法”,學生慣于記住教師或書本上的現成的結論而缺乏主動學習的習慣。要克服傳統教學的弊端,必須從學生的“學”上著手進行改革,把以講為主變為以學為主。然而,教學中沒有單單教懂教會的,都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學會的。教師通過致力于“導”,可以使學生達到“自學求得,自求得之”的教學效果。
教師是指導者,在教學中應注重:(1)預習指導。預習能為上課做好準備,使師生雙方都處于主動地位。對預習的指導,首先,要求教師提出預習要求,讓學生明確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其次,及時把握預習情況,對預習好的學生予以鼓勵,對預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2)學法指導。它包括教給閱讀方法、指導思考問題的思路和指導學生記筆記。良好的閱讀:方法有助于深刻地理解課文,鼓勵學生多思考、學生的思維水平、知識水平、學習動機,采取“引而不發”的方法。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學,在教學中應:(1)學會讀書時首先應細心體會、深思熟慮,不能讀書不求甚解。其次要善于讀書,做到泛讀與精讀相結合。再次要積累掌握知識的方法,為創新打造堅實的基礎。(2)積累學習方法。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都形成了這樣的學習方法:課前預習——專心上課——及時復習——獨立練習。由于學生間存在著個別差異,每個學生都有其自己的學習特點。因此,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還必須積累具有個人特點的學習方法。
四、問題是創新的必經之路:提問——討論式
問題是教學的基礎,也是形成師生交往的核心。在教學中教師抓住學生已知與未知問題的內在聯系,從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出發,提出富有思考性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啟迪、引導學生思考,就能使學生形成思考的習慣,敢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促進學生達到培養發散性、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效果。
教師是問題的設計者,在教學過程中應:(1)設計有意義的問題。并非所有問題都值得討論,只有那些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才能成為討論的主題。教師應著眼于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來設計問題。(2)創造性地運用提問技巧。首先應善問,在提問中,可以運用“為什么” “你有什么看法” “你會得出什么樣的結論”等關鍵詞,不要提對討論有暗示性的問題,也不要提含糊不清的問題。(3)從旁指導。提供信息。(4)延遲評價。由于創造力本來依賴于發散性思維與集中性思維的結合,評價是不可廢除的,但至少要推遲在討論之后進行。
學生是討論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應這樣學習:(1)具備討論的心態。(2)積極參與。小組討論時組員發言的頻率越多,收獲也越大。因此,在討論中,需要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和投入。討論時,要充分利用已學的知識,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要迅速而正確地從記憶中檢索出討論所需的知識;要旁征博引,多角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斷開拓自己的思路。學生要圍繞問題發散思維,從而不斷地創新。
【探討小學語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相關文章:
科學實驗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施策略08-24
對小學語文教學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探究08-24
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08-26
英語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08-22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法舉隅08-24
探討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08-25
語文活動課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08-22
關于淺談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策略05-31
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08-22
運用多種思維,培養創新能力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