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語文論文>拿什么守護你,語文課堂

    拿什么守護你,語文課堂

    時間:2022-08-20 20:40:16 語文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拿什么守護你,語文課堂

      拿什么守護你,語文課堂
      
      黃曉蓮
      
      連日來,教育部前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在其實名微博上每日一呼:“取消小學英語課,增加國學教育,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解放孩子,救救漢語!”
      
      救漢語,興國學,是該排斥英語,還是該自我救贖?其實,英語、漢語都屬于語言類,各自都是一個民族的母語,都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習這兩種語言,無論從規律上還是從方法上都有諸多相通之處;谶@些,學習漢語和英語,不應該把它們置于對立關系,而應該是相得益彰,你我互通。而事實上,學生在英語的學習上是高投入、超付出,而對語文學習的關注則是相對吝嗇的。漢語雖為母語,卻被冷落一隅。難怪諸多有識之士呼吁:救救漢語!
      
      其實,“救救漢語”的呼聲一直就不斷,王社長的每日一呼再度掀起了國人對漢語關注的熱潮。在眾說紛紜中,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更想冷靜地反思:我們怎么就把孩子學母語的陣地逐漸丟失了。
      
      曾有人說:“一個人在語文課上的精神質量很可能會決定他(她)一生的精神走向!边@句話也許言之過重,但是足以引起我們思考:我們的語文課堂給予了學生怎樣的精神質量呢?在常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其現狀是很尷尬的。學生覺得一堂語文課聽與不聽,無傷大雅;一篇必修課文學與不學,并無損失。即便聽了每一堂課,學了每一篇課文,但與考試又有何相干?長此以往,語文課,想說愛你不容易,靜心想想,救漢語,是不是先該救我們的語文課堂,先救救我們學母語的陣地呢?
      
      造成語文課尷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其尷尬主要緣自課堂教學中的“漫”“慢”無邊。
      
      所謂“漫”,首先可以直指課堂教學缺少集中的教學目標,沒有明確的教學內容,不知道“教什么”,甚至把語文課上得“花非花”,課堂幾乎淪為“漫談”。還清晰地記得聽過一堂《黃河頌》的教學,授課者呈現了120多頁PPT。在導入新課環節,就播放了15頁燈片,介紹了黃河的發源口、上游流經地、雪山風光、三江源頭等等。他的導人新課環節也如黃河九曲流轉一般,悠長、緩慢。在進入文本之后,老師要求學牛齊讀一遍課文,然后又宕開一筆,隨著PPT播放的順序,向學生介紹如下材料:①黃河流經的文明發祥地以及出現人類地方的遺跡分布圖;②出現原始農耕的分布圖;③歷史上出現的幾個部落的爭戰圖;④元朝統一時的版圖;清朝與元朝的疆域對比圖;⑤黃河兩岸的文化及風土人情:西夏文明——鸛雀樓——龍門石窟——黃河纖夫——蘭州羊皮筏子——安塞腰鼓……這位老師一路迤邐,直到一節課結束時也沒有觸及文本。
      
      這原本是一堂語文課,但學生看到的是PPT的播放,聽到的是各種背景音樂。教師只是浮光掠影地介紹了地理、歷史、政治等學科的內容。聽過之后,不禁要問:這是一堂語文課?這不是一堂語文課?教者不加選擇地加入地理、歷史、政治等學科的內容,卻忘記了這是語文課,應該重在對文字語言的研讀,立足意象和意境的賞析,沉潛情感和思想的浸潤。這類缺少教學目標、模糊教學內容、丟失語文教學本真的“漫談課”不勝枚舉。若不盤點我們的課堂,試問我們能拿什么守住我們的語文學習陣地?
      
      其次是我們語文課的授課形式,還存在教師強勢地“漫灌”。我們不妨以授課中常備的“介紹作者及其寫作背景”這一個教學環節為例,或許可以窺斑見豹。初學一篇課文,往往都會介紹作者及其作品的寫作背景,這個教學環節似乎是必須的。誠然,通過知人論世、還原時代背景來更深入更全面解讀文本是一道法門,尤其是對于那些離我們現在的時代和生活甚遠,或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寫出的文章,更需要知人、知時、知情、知境才能走進文本。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許多老師引入介紹作者和相關寫作背景的資料貪多求全,不求取舍。以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為例,很多的課堂上會這樣輯錄材料:“舒婷,原名龔佩瑜,中國女詩人,出生于福建龍海市石碼鎮,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主要著作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等。舒婷崛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詩壇,她和同代人北島、顧城、梁小斌等,在中國詩壇上掀起了一股‘朦朧詩’大潮……”試想想,介紹至此,這些資料對學生解讀詩歌有很大幫助嗎?顯然,這些材料留給學生的印象是零散而繁雜的?梢,在選取相關材料時,授課者并沒有依據學習的內容有效取舍。授課老師只注重我做了,沒有思考我做了什么,我為什么要這樣做,導致所教授的內容龐雜而無序,學生陷于被動接受,或者被強行輸灌的處境中,怎能不窒息?怎能不生厭?長此以往,這種“漫灌”式的教學導致學生不會思考了,也不愿思考了,甚至對語文課的真偽都失去了辨別的能力,更別說有興致盎然的探究興趣了。
      
      再次就是教學中的“慢”條斯理,最顯明地體現在教學進度、教學效果、教學密度等方面。一是每堂課的實際教學內容少。一篇講讀課文,建議兩課時教完,但教師花上三四課時教完,也覺得正常。尤其是古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尤為嚴重。二是教學效率低下。因為目標不明確,“教什么”都模糊一片,怎么教也只能隨心所欲,教后怎樣更是不可檢測。這種狀態下的不溫不火又談何效率?三是閱讀量少。很多學生學習語文只限于讀了教材中的幾篇課文,甚至只限于那幾篇講讀課文,連自讀文章都被省略了。事實上,語文素養的提高依賴于學生在大量閱讀中的心得和感悟,潤物無聲的浸潤才是語文素養見長漸深的重要途徑。
      
      基于以上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漫”“慢”現象的剖析,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耕耘好學生學漢語的主陣地才是當務之急。2013年8月17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溫儒敏教授在“人教社初中語文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備課策略”座談會上,做了《談談語文備課常見的幾個問題》的專題講話,不無憂慮地列舉了我們語文教師備課中的五大通病,每一項備課的通病都直接關乎語文課堂教學的弊端。所以,在嘩然一片的“救救漢語”的呼聲中,作為語文教師,與其振臂高呼,不如靜下心來想想我們該怎樣優化我們學習漢語的課堂教學。如果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把“漫”與“慢”的詬病解決了,語文教學的陣地也將固若金湯,漢語學習的園地勢必春色滿園。

    【拿什么守護你,語文課堂】相關文章:

    拿什么回報你作文05-05

    拿什么回報你作文06-08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什么作文05-12

    該拿什么回報你作文(通用27篇)04-20

    你是我的守護星作文04-10

    經典守護語錄11-12

    守護的作文05-31

    守護優秀作文09-17

    守護話題作文11-24

    守護經典語錄11-14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