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數學新課改中推進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
對數學新課改中推進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作者/胡焱
摘 要:素質教育“使人成為人”,更本質地體現了教育“育人”的目標。數學新課程改革中推進與落實素質教育必須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尊重生命與凸顯知識的關系、固本與創新的關系。
關鍵詞:數學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思考
一、關于教育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以“育人”作為其出發點和落腳點。人的復雜性和社會性決定了教育活動的不確定性和社會實踐性。首先,教育中作為目的和手段的“人”是復雜的、多樣的、能動的、具有創造性的;且教育作為社會實踐活動而言,它不可能像科學實驗那樣,可以設計一個實驗方案,然后按照方案進行操作,所以教育活動具有不確定性。其次,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性決定了教育活動的社會實踐性,故教育活動不能脫離現實社會,成為一方“圣地”;教育活動要順應社會的發展,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培養其需要的“人”;另外,社會也應該為教育創造美好的環境使其健康發展。
二、關于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是把教育過程中的學生培養成現實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創新的人的教育。從上述描述可以看出,“素質教育”既是結果形態,也是思維模式,應該內化為教育者的一種教育情懷,遠離功利和浮躁。素質教育扎根于我們民族的土壤和時代的背景中,以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支撐和論證著素質教育所倡導的價值目標,體現了教育的性質、宗旨與任務,其核心是要解決“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傊,素質教育要使人成為人,需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精神世界、智慧的知識世界和豐滿的生活世界。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引導不成熟的人追求善并獲得善,使靈魂的理性功能充分發揮,這與我們的素質教育思想不謀而合。
三、數學新課程改革中推進素質教育須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活動,其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素質教育不可能有一個可操作的科學范本供大家參考。因此,素質教育在落實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有人甚至認為“素質教育就是增加藝術類非考課程”等,人大代表稱“這是對素質教育的錯誤理解”。數學新課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在推進與落實素質教育時還存在許多問題。要在數學新課程改革中推進素質教育,落實好學科素養,“培養人”,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過程與結果的關系
新課程增加了過程性目標,強調“讓學生經歷一下總比不經歷好!比欢趯嶋H教學中,教師迫于各種壓力,將過程形同虛設,更多地注重結果。這里的“注重結果”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教師在教學中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與;二是教師在教學中更多地關注數學知識——“結果”的靜態呈現,較少關注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未能體現“做數學”中活生生的、火熱的數學思考。這樣勢必給教和學帶來不少麻煩。首先教學中會存在華而不實的現實,比如為討論而討論,為合作而合作,為情境而情境等等;其次,在這樣的思維模式的“潛移默化”下,學生最終“功利化”。這樣既不利于學生對“結果”的理解,也不利于學生經歷“過程”,背離了素質教育“使人成為人”的目標。所以,任何“重結果、輕過程”,抑或“重過程、輕結果”的做法都不可取。魚和熊掌,二者應該兼得。一方面,任何教育活動或課程都應追求一定的結果,數學教育要達成落實學生學科素養的目標,也必須追求“結果”。過程產生結果,而結果同時又催生了新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只知道過程而不注重結果,必然導致學生學習的缺失。另一方面,人類社會正面臨著“知識爆炸”“信息海量”的現狀,學校教育不可能使學生繼承人類已經獲得的所有知識。因此,如果不讓學生參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和掌握其方法,不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價值觀念,必將導致學生在日后的工作學習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甚至被淘汰,對于整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則將導致其未來綜合競爭力的減弱。因此,在數學教育中,要注意過程與結果并重。首先是“結果”以“過程”為基礎,且“結果”催生新的“過程”;其次是“過程”以“結果”為目的,對學生而言,“過程”本來就是一種“結果”。過程與結果之間應當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認識上的自然升華。
2.尊重生命與凸現知識的關系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育人”,知識是“教育”找到的培養人的中介物,教育并非默認有了知識就成了“人”。在教育中尊重生命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種教育情懷;凸現知識是一種手法,兩者合二為一,構筑起了學生完整的精神世界、智慧的知識世界和豐滿的生活世界,實現教育“育人”之目標,就像畫家用傲立風雪的臘梅凸現出寒冬的風韻一樣。在數學教育中尊重生命,這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訴求,而在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是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實踐。
3.固本與創新的關系
“錢學森之問”給廣大教育者敲響了警鐘,讓廣大教育工作者清楚地認識到了傳統教育的諸多弊端: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忽略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并努力在工作中克服改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因此在教育中我們需要培養學生從扎實的基礎產生“質變”,達到“創新”。但是創新也有幾層含義,針對不同的人群含義不一樣,并不是非得發生點對于人類社會來說的“化學變化”才是創新,更新也是屬于創新的范疇。對于中小學生來說,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系統也是一種創新,基于不同時段的創新。張奠宙先生認為:“數學的學科特色,決定了基礎不可或缺,沒有基礎,數學教育寸步難行!薄盎A和創新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它們是辯證統一、相互補充的!惫瘫静拍軇撔,固本是前提,創新是目標;并非“固本”必然“創新”,但沒有“固本”,“創新”就沒有生根發芽的土壤,就像并非每個人都能像大廚烹飪出美味佳肴,但是“巧婦一定難為無米之炊”!另外,“固本”也要以“創新”為目標,不以“創新”為目標的“固本”是多余的“本”。
參考文獻:
。1]程廣文,宋乃慶。論教學智慧[J]。教育研究,2006(09)。
。2]史寧中,柳海民。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與實施路徑[J]。教育研究,2007(08)。
。3]張旺。人類的生命與素質教育[J]。教育研究,2010(08)。
。4]王策三。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再評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提法的討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03)。
。5]孔凡哲,王郢。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看待過程與結果[J]。廣西教育,2005(06)。
。6]楊慧娟,黃艷蘋。中國基礎教育在改革、繼承與自信中前進:數學教育家張奠宙先生心聲及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1(11)。
。ㄗ髡邌挝 重慶三峽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
【對數學新課改中推進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相關文章:
【隨筆】關于教育的幾點思考08-23
對中學體育教學的幾點思考08-25
對班主任工作的幾點思考08-24
關于初中地理教學的幾點思考08-23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幾點思考08-24
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08-24
傳播小學語文快樂閱讀的幾點思考08-24
對高校生物專業實踐教學的幾點思考08-27
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思考08-24
物理教學中的幾點感悟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