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
淺談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貴州省甕安縣玉華中學 王維權
【摘 要】情境創設是改善教與學的方式, 是初中數學課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 了解“問題情境”的含義和原則,明了創設“情境”教學的途徑;主要以巧設“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以“問題情境”故事化,提高問題情境的趣味性,以“問題情境”生活化,增加學生的感性經驗,以“問題情境”活動化,確保個體的有效參與為途徑。本文通過對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情景的深入分析,總結出幾條創建問題情景的原則,給出了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途徑和問題情境的創設方法。
【關鍵詞】問題情境 創設原則 創設途經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課程理念正在逐漸更新著教師的教學觀。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課中有境”。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應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或生動的學習環境,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探索與創新潛能。我們知道許多數學家書本中的知識是抽象的,而這些抽象的知識往往源于現實生產和生活實際,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愉悅的氛圍之中,創設貼近學生的生活課堂情境,力求使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已成為當前課改的必然趨勢。
“數學情境問題”不僅包含與數學知識有關的信息,還包括那些與問題聯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聯系的橋梁。新教材特別重視情境問題的創設,把它作為掌握數學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學生通過情境問題去發現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形成個體認識,再通過自己的發現解決新的情境問題,是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專題進入數學學習世界。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愉快的問題情境呢?
一、了解“問題情境”的含義和原則
1.“問題情境”的含義。實踐證明: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引起學生的思維。數學學習中合適的問題情境應該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聯系,學生有條件、有可能去思索和探究;二是要有新的要求,使學生不能簡單地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數學教學論文 www.annahuzar.com)我們這里所說的的“問題”, 除包括“問題解決”中的“問題”之外,還包括數學概念、數學規律以及學生頭腦中出現的各種疑難問題等。 因而問題情境應包括以下兩層含義:第一,一種能促使學生主動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解決或發現規律的氣氛, 并伴隨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 如表現為對知識的渴求、對問題的驚奇、對成功的喜悅等;第二,它是數學概念、規律賴以產生的現實背景,數學概念、規律是前人知識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因此講授概念、規律之前, 應先呈現相關的背景材料,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使數學概念、規律自然產生出來。
2.問題情境的創設原則。(1)啟發激勵性原則:在教學中實行啟發誘導原則,遵循啟發激勵性原則,主要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善于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狀況,用通俗形象、生動具體的事例,提出富有啟發性的數學問題,對學生形成一種智力活動的刺激;從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問題、獲取知識。(2)直觀性原則:在教學中貫徹直觀性原則,遵循直觀性原則,主要是根據人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書本知識。在數學教學中正確、合理地選擇和應用直觀性,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并理解數學結論、掌握數學方法。(3)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遵循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將其應用于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從學生學習的過程來說,學生帶著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學習,既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可接受性的限度,使理論學習更加深刻,適宜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可以從以下途徑來創設情境。
二、創設“情境”教學的途徑和方法
1.以“問題情境”故事化的方法,提高問題情境的趣味性。數學故事、數學典故有時反應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時反應了知識點的本質,用這樣的故事來創設問題的情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的審美能力。例如:在講解坐標系(平面)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先講解數學家歐拉發明坐標系的過程,躺在床上靜靜的思考如何確定事物的位置,這時發現一只蒼蠅粘在了蜘蛛網上,蜘蛛迅速的爬過去把它捉住。歐拉恍然大悟;“!可以像蜘蛛一樣用網格來確定事物的位置啊!币胝},怎樣用網絡來表示位置,這時學生的興致已經調動起來了,然后進行分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己主動探究坐標系的知識,教師也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從而課堂上出現了“師生互動、互教互學、共同促進”的課堂氛圍。
2.以“問題情境”生活化的方法,增加學生的感性經驗。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逐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在進行“不共線三點確定一個圓”的教學時,先發給每個學生一個殘缺的圓形硬紙片。并且告訴學生:“你們拿到的是一臺機器上殘缺的皮帶輪,現在比一比誰能最快地復制一個同樣大小的皮帶輪使機器盡快恢復運轉?”,同學們立刻忙活起來:有的用量角器,圓規比比劃劃;有的幾個人一起拼湊……同學們完全進入問題情境之中,課堂氣氛異;钴S。于是,整堂課的教學就圍繞一個問題的解決而展開,教學效果空前良好,也培養了學生創造的意識。
3.以“問題情境”活動化的方法,確保個體的有效參與。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經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單純的依賴教師的講解而獲得。教學中,把問題情境化,就是讓學生親自投入到“問題情境”中去活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例如,教學初中《幾何》第一冊緒言課時,由于是新開設的科目,學生在小學有所涉及粗淺的幾何圖形和簡單的幾何知識,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心理特點(此時有一種表現欲),相信和尊重他們,讓他們充分地表現自己,讓他們大膽的說,不拘形式的把所學過的幾何圖形統統畫出來,不管畫得怎樣都給予肯定的評價,然后抽出其中的圖形如“長方形”,引導他們觀察這個圖形,思考邊與邊、角與角、對角線與對角線有什么關系?為什么?你怎樣知道自己所畫的就是一個長方形,?讓學生充分討論,從而引導他們認識到小學所學的知識還很膚淺,每個圖形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知識還不知道,需要更進一步的學習,給學生“懸念”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幾何》的熱情。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深深地體會到,通過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 使學生在具體、生動、形象的問題情境以及其濃厚的生活氣息之中感受到數學的巨大魅力,變被動學習為積極主動探索。這樣將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為將來開拓性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淺談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05-31
淺談品德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創設08-24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芻議08-24
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探究09-05
語文教學中的情境創設08-20
淺談高中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08-20
淺談高中化學中的情境教學08-18
小學作文教學中“模擬情境”創設的策略研究08-21
注重情境創設回歸數學本位08-19
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方法初探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