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抓住三個要素 把握小說主題
抓住三個要素 把握小說主題作者/夏俊華
小說是從明清以后興盛起來的一種文體,傳統的小說都是憑借塑造人物形象、講述帶情節的故事和描寫自然及社會環境來表達一定的主題并反映社會生活的。這也是常講的小說三要素,即人物、情節和環境。入選高中課本的小說,都是中國文學中的經典作品,所以在進行教學時,要緊緊抓住這三要素進行分析。
一、從人物鑒賞思考中心
小說的人物鑒賞是一個由表及里,從形象到抽象的過程。首先要把握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人物描寫,包括肖像、語言、行為、神態和心理描寫,尤其是個性化語言和典型化動作,都是人物抽象性格的具體表現,心理描寫更是直接表現了人物的內在思想。例如,《祝!分袑ο榱稚┭劬ψ兓拿鑼,就令讀者感受到祥林嫂因命運的變化而引起的內心改變:第一次逃婚來的時候是“順著眼”;第二次死了丈夫和孩子以后是“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再進魯四老爺家干活的時候常!爸敝劬Α;在遭到人們嘲笑之后“總是瞪著眼睛”;捐了門檻后以為自己已經跟常人一樣,卻依然被四嬸阻止她碰祭祖的物品時,她“眼睛凹陷下去”;最后在大年三十“我”見到她時,她“瞪著的眼睛”、“眼珠間或一輪”,只有在詢問“我”人死以后的事情時,“沒有精采的眼睛”才“忽然發光”了。如果能夠引導學生細品這樣的人物描寫,掌握此類分析方法,去理解作家塑造人物的意圖,那么學生從人物鑒賞到讀懂中心就邁出了第一步。
人物的內心活動比外在表現要含蓄得多,所以教給學生剖析人物內心的方法要難一些,但這是引導學生進一步走向文本主題的內在要求。以《邊城》為例,可以設計一系列連續的問題,讓學生逐一展開討論分析:在第一自然段里翠翠感到了“薄薄的凄涼”,為什么?在第二段中,翠翠胡思亂想又是為什么?她為什么還產生了懲罰對自己那么好的爺爺?坐在溪邊,她為什么會忽然哭了,并且是多次沒有來由地哭?翠翠夢的含義是什么?當祖父告訴翠翠實情時,翠翠為什么“不敢生祖父的氣”?翠翠為什么覺得自己月下吹的蘆管不好?爺爺的曲子把翠翠的心都“吹柔軟了”,是什么意思?聽祖父唱完十首歌之后,翠翠為什么說的卻是“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當這些問題有了答案之后,大家也就洞悉了翠翠的心理了。
最后一步,就是將文本中具有代表群體性質的個體人物升華,他們寫在文本中是有名有姓的個體,但是體現的卻是一群人,是這一群人背后的社會意義,這也是研究小說人物的最終意義。當通過這三個步驟一一啟發學生由外而內、由表及里地深入作品人物心靈深處時,他們就學會了如何鑒賞小說人物。其實,這不僅是分析小說中人物的方法,分析現實中人物,又何嘗不是如此?當學生能夠由書本而觸及生活后,他們同樣也能由生活再返回書中,從而提升他們對小說人物的認識深度。
二、從故事情節把握主題
故事情節是撐起人物的“龍骨”,沒有故事情節,人物也就懸在空中,沒有著落。小說的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部分,有的還前有楔子(序幕)后有尾聲(后記)。以消遣為目的讀小說的學生,最常見的就是能夠復述故事情節,這幾乎是很多人看了小說之后的條件反射、自發反應,其實要復述好小說情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掌握情節的四部分,找出小說的線索,強調關鍵詞語和句子的錘煉等等,這樣才能夠八九不離十地將故事復述完整,否則,很多學生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有趣的情節上,而忽略了重要的情節。顯然,高中語文的小說教學,對小說情節的學習不能只停留于這樣的要求,除了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外,也要注重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表達能力的培養主要以提煉情節和概括故事為主,要求學生首先找出主要人物,梳理清楚情節的四個部分,然后用固定字數的短語(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甚至更多)概括每一部分的內容,最后用一兩句話歸納整篇(部)小說所寫的內容。如《項鏈》講述的是馬蒂爾德與一條項鏈的故事,復述的時候要講得很豐滿,但是概括的時候,就應該要很骨感,最后概括成線索——“項鏈”,情節: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發現真相。
很多學生在初期復述與概括的時候,常常會出現“兩頭不到岸”的情況,就是既不符合復述的豐滿要求,也不符合概括的骨感要求,因此在教學中尤其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兩者區別標準的識別。前者可要求學生將文字轉化成形象的現實,再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二次轉化,使之成為與文本含義一樣的表述;后者可先要求學生用一兩句話進行歸納,然后再削減可以去掉的詞語,將句子盡量“榨成”短語。
三、從環境描寫推敲作用
環境描寫從來就不是小說的主角,如果說人物是小說的“主人”的話,環境描寫充其量只能算是其中的丫鬟或侍從,所以在教學中,對環境描寫的掌握,簡單地給它分類后,著重從它的各種輔助作用來分析。小說的環境有兩種,即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以社會環境為例,顧名思義是描寫人類社會的環境,因此它與小說人物必然密切相關,基本直接服務于人物,或交代故事背景,或渲染故事氣氛,或烘托人物特點,或推動情節發展,有時還會越過人物,直指中心。學生如果掌握了社會環境描寫的這幾種作用,那么在分析文本或練習考試時,就能夠很容易地將文字表述題,轉化成為選擇題,在做相對簡單的選擇題時,重心應落在其表達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上。完整性指的是分析其作用時,應注意可能同時并存的幾種作用,準確性則是指如何精準地將幾種作用綜合在幾句話中。環境雖然是小說三要素中距離中心主題最遠的一個要素,但是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后,對它的分析也并不需要轉很多的彎。
很早以前就有人認為,高中小說教學應以賞析為主,多關注小說的視野、結構,關注讀者的整體感受,不應該將一篇完整的小說砍成為幾條幾塊作冷靜分析,否則就像肢解美人一般。這種論調直到現在仍然有人不斷提起,但是,筆者以為,這要看是對什么學生而言,對有一定小說鑒賞能力的學生來說,可以嘗試引導他們如此閱讀小說,但是,對于上高中之前大多數都一直將小說作為消遣讀物的學生來說,直接采用賞析的方式,未免會讓他們覺得有被要求三步上一層樓的感覺,本來通俗易懂的小說瞬間變得高深莫測。要讓學生感受文本中的氣韻與神思,這沒錯,可是如果沒有養成本文中這些落到實處的分析和欣賞能力,學生又憑什么能夠跳過具象的分析,直達抽象的高度呢?所以,高中小說的閱讀教學,還是應該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五烈鎮中學(224217)
【抓住三個要素 把握小說主題】相關文章:
把握有效課堂的關鍵要素08-07
英語 抓住常態教學,把握課堂實效05-24
把握寫字教學中的幾個心理要素08-17
把握六要素是寫好中考作文的關鍵07-20
主宰人生的三個要素!08-17
培養創新能力的三個要素08-17
把握教材、明確意識;抓住環節,重視練習08-07
把握教材、明確意識;抓住環節,重視練習08-09
把握教材 明確意識 抓住環節 重視練習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