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西部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與國際化人才培養
西部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與國際化人才培養作者/馬拴瑩
馬拴瑩
。兾鞴I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咸陽712000)
摘 要:加快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既是西部民族地區跨越趕超的客觀需要,也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需要,更是高職畢業生實現就業的現實需要;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思想觀念嚴重錯位、專業設置不合理及師資素質亟待提高等諸多癥結問題;結合西部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遠景目標,采取以“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以調整專業設置強化國際化人才培養,逐步探索“訂單式”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等步驟措施,走出一條具有西部民族地區特色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之路。
關鍵詞:西部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必要性;癥結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C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4922(2012)05-0184-05
隨著對外開放力度的持續加大、尤其是隨著對外經濟技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熱絡,西部民族地區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對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的數量需求越來越多。結合未來一個時期的人才培養目標,如何強化對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诖,本文擬就西部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存在的癥結問題以及加快人才培養的路徑選擇等諸多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一、西部民族地區開展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按照百度的詞條解釋,所謂國際化人才是指“具有國際化意識和胸懷以及國際一流的知識結構,視野和能力達到國際化水準,在全球化競爭中善于把握機遇和爭取主動的高級人才!蔽鞑棵褡宓貐^涉及云南、貴州、新疆、內蒙古、西藏、廣西等12個省區,其中“省一級的自治地方全部分布在西部;州一級的自治地方占全國30個民族自治地方的27個,為90%;83個縣一級的民族自治地方集中在西部,占全國民族自治縣總數的69.2%;民族自治地方面積占到西部總面積的85. 9%!比珖8 000多萬少數民族人口中,有80%以上分布在西部。截至2008年底,西部民族地區共有各類高職院校291所,約占全國總數的四分之一左右。隨著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西部民族地區經濟一體化、國際化、工業化和現代化趨勢日益明顯,加快培養具有國際戰略眼光的高職人才顯得迫在眉睫。
1.加快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是西部民族地區跨越趕超的客觀需要。隨著西部地區對外交往范圍的逐步擴大,雙邊或多邊之間已經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www.annahuzar.com)在你來我往的人員交流或項目互動中,急需大批具有國際化能力素質的高職技能人才,讓他們起到累積互信、夯實經濟基礎的紐帶或橋梁作用,這是西部民族地區跨越趕超的現實需要。一是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大批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但資源儲量非常豐富。從礦產資源來看,全國39.4%的煤炭、87.5%的原油、50%以上的錳、鉻、鈦等儲量均在西部,青海的鉀鹽、鎂鹽等儲量居全國首位,云南、貴州的磷礦占全國的40%以上。從農業資源來看,西部民族地區耕地面積占全國28%,草原面積占55. 9%,森林面積占36 %,水能儲量占82. 3%,為我國棉花、烤煙、水果、花卉等農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從旅游資源來看,西部民族地區有68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西雙版納、內蒙古大草原、青藏高原以及珠穆朗瑪峰等無數美景。西部地區雖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技能人才極其匱乏。比如,云南“每萬名少數民族人口中僅有專業技術人才90名,比全省平均值少53人……一些民族自治地區,如楚雄、紅河、德宏等地區的專業技術人才數量更加明顯偏低!苯陙,西部民族地區站在區域經濟國際化的戰略高度,搶抓優勢資源轉化升級的政策機遇,逐步優化工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強力推進旅游產業,使西部不但成為我國重要的石油天然氣、重化工、煤炭等生產基地,而且促進了現代農業和旅游觀光業的多元發展。適應一體化經濟跨越趕超的提升需要,西部民族地區既需要大批熟練掌握石化等相關產業技術的高端人才,又需要掌握現代種養殖及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的高級人才,更需要掌握現代旅游管理與服務技能的高精人才。二是圍繞實施“走出去”或“請進來”戰略需要大批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隨著西部民族地區對外交往的日益擴大,出于互利共贏的經濟動機,許多國外高精人才來到這里參與項目開發或經濟建設,中外高端人才的互動交流次數越來越多。如若沒有堅實的外語基礎、扎實的專業功底以及熟練的實戰能力相配合,國外專家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就難以發揮作用,先進的管理理念也很難得到貫徹落實。另外,隨著西部各省區全面實施走出去戰略,諸多資金雄厚、技術一流的大企業開始勇闖國外市場,或者承接相應的經濟合作項目。實施運作過程中,他們同樣需要有一大批外語精、業務強、素質高的高技能人才,從事研發、創新、設計、品牌、制造、營銷、維修、售后服務等基礎工作,并以專業視角對國際市場的運作機制等進行全面把握。如若沒有相當數量具有國際視野、了解世界文化、具備創新能力的高職人才做后盾支撐,國內企業將很難在國外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三是適應西部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教育質量整體提升的戰略需要。培養國際化的職業教育人才,既是西部民族地區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培養高層次競爭人才的有效途徑,更是民族院校提高辦學質量、提升院校對外競爭力的內在要求。西部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多是由原來的中等專業學校合并升格來的,具有起點低、基礎差、規模小、知名度不高等弱點;趪H化人才培養的長遠考慮,他們結合各自的教育基礎和師資力量,瞄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國際化目標,努力實現專業國際化、課程國際化、教師國際化、學生國際化、教材國際化和教學方法國際化,以此提升民族院校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學業資質水平及國際競爭力,逐步滿足西部經濟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多點位需要,打造具有西部民族地區特色及國際化表征的高職院校集群。
2.加快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是推進西部民族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需要。西部民族地區產業結構長期失衡,第一產業比重普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相對較低,第三產業增加值也不是很高。僅以2007年為例,在西部27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第一產業比重只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余自治州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二產業比重只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余23個自治州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三產業比重只有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迪慶藏族自治州……等8個州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其余19個自治州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碑a業結構的嚴重失衡是造成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緩的原因之一。與不均衡的產業結構相比,人才分布同樣如出一轍,即多數技能人才集中于第一產業,二、三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則人才匱乏,進而影響了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均衡發展。結合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及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西部民族地區堅持用新技術、新工藝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和新興主導產業,逐步淘汰低附加值、高污染的落后產業。通過推進工業化進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逐步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或經濟優勢,以此促進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產業層次的跨越升級和產業競爭力的全面提升。受此拉動或助推,西部“一些重點地區、重點行業或重點崗位,急需大批高素質、高技能、專業化的高職人才,以承擔工業現代化、信息化對技術人才的技能需求!奔涌炫囵B能夠適應西部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的國際化職業教育人才顯得十分必要。
3.加快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是高職畢業生實現就業的現實需要。西部民族地區屬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長期處于“規模較小、速度較慢、質量較差”的低位運行狀態。其中,甘肅民族地區“產業結構層次較低,非公有制經濟規模小,技術含量低,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低……區域經濟結構不合理!笔芨咝_B年擴招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加之民營經濟不發達,西部民族院校畢業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一是高職畢業生能力素質難于適應現有就業崗位需要。按照不成文的升學規律,西部民族院校在校生多是因考不上大學轉而接受高職教育的,他們接受高職教育實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無奈之舉。在校期間,許多大學生不珍惜大好的學習時光,相反把主要精力用在消遣娛樂上,因而專業知識學習不扎實,實戰操作能力不強,動手能力較弱,畢業后因功底不牢很難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據調查,新疆城鎮少數民族家庭“近三年,有67. 72%的大學生沒有就業……就業率為33. 82%,實際就業率可能更低!倍怯萌藛挝贿x人標準更加務實。隨著西部民族地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民營企業逐漸成為吸納高技能人才的主力軍。選人用人過程中,他們不但制定了嚴格的準入門檻,對達不到錄用標準的高職畢業生堅決拒之門外。與此同時,隨著新行業、新崗位的陸續設立,同步需要大批具有一定專業素質的高技能人才,部分高職畢業生因專業不對口,很難在這里大展才華,由此出現“部分畢業生找不到用人單位、部分用人單位又招不到優秀畢業生”的兩難現象。比如,隨著煤炭精深加工業的快速崛起,新疆自治區十分缺乏煤礦開采技術和煤化工方面的高職人才,特別需要與能源化工、高技術化工、重要礦產等方面的技能型高級人才。由于上述高素質人才嚴重短缺,從而降低了煤炭精深加工業的運行質量。加快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就是堅持高起點或高標準,以市場為導向,以需求為本位,以能力素質為根本,全面培養高職畢業生的國際化意識,讓他們具有符合世界潮流的知識結構,一體化的寬闊視野和超強的能力素質,從而能夠在西部未來的就業中贏得主動。從這一點來看,加快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是提升西部民族地區高職畢業生能力素質的重要保障。
二、西部民族地區開展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諸問題探析
受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影響,西部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具有“傳統產業人才多,創新型、專業型尤其是新技術人才少,實用性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者嚴重缺乏”等表征,具有國際化眼光的職業教育人才鳳毛麟角。經分析,西部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思想觀念嚴重錯位。隨著大學生分配制度、用工制度的全面改革,尤其是隨著大學生就業理念的深刻變化,西部民族地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積極心態關注職業教育,這為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即便如此,西部地區各族群眾對職業教育仍抱有偏見,并在思想觀念上存在嚴重錯位。部分學生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他們傾其所有讓孩子讀好書,以便日后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相反他們對子女接受職業教育嗤之以鼻,認為是低層次或不正規的,學不學沒啥用,即便畢業后也不會找到好工作;部分高中生同樣把考取名牌大學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認為只有考上好大學才“不枉十年寒窗苦”,相反他們從未考慮接受高職教育,感覺去那類院校學習低人一等。只有在高考成績較差、理想大學考不上的情況下,才去高職院校接受技能教育。與學生或家長相比,部分高職院校教師覺得到這里教書臉上無光,認為高職教育是為高考落榜生提供的“次高等教育”,若有機會必去其他正規高校任教。部分地方政府對職業教育“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政策落實不到位……沒有很好的發揮對職業技術教育的統籌管理職能!眰別地方領導甚至認為,高職教育是地方政府的累贅、財政的包袱。由于西部民族地區對職業教育存在上述偏頗認識,這對加快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產生負面影響。
2.專業設置不合理。民族高職院校多是通過對本地人才市場的動態分析和前瞻預測自主設置專業的,推進實踐過程中,各高職院校暴露出的問題不少。寧夏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存在“專業規模小、布點多、專業結構不合理、專業設置前瞻性不足、與支柱產業適應性較弱”等問題,從而嚴重影響了本地區高職教育的整體質量。一是專業設置趨同。由于西部各省區經濟結構相近,各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體現出明顯的同構屬性,給人產生大而全、小而同的相似感,相反不能體現各自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最終因專業的同質性太強,使得高職畢業生就業之爭異常激烈。二是存在嚴重的等、靠、要思想。受經濟的計劃性影響,西部民族院校在專業設置上不是考慮用人單位對高技能人才的動態需求,而是習慣于政府下指令,或者寄望于用行政手段來解決招生就業等問題,存在較大的“等、靠、要”思想,致使專業設置長期固定不變,難于與市場需求實現同頻共振。三是爭辦熱門專業。對于市場需求旺盛的專業,既要秉持以市場為導向的準入原則,也要根據本院校的辦學宗旨、人才培養目標等進行科學謀劃,不能盲目跟進,或者只顧眼前利益,設立諸多“短平快”的熱門專業。目前,西部民族院校專業設置恰恰具有“功利主義嚴重、隨意性較大、低水平重復建設”等缺點。由于專業設置不科學,不但與西部民族地區快速發展的用人需求出現錯位,而且對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起到負面作用。
3。師資素質亟待提高。加快西部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必須建設一支具有國際眼光、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從西部民族院校師資現有狀況來看,“普通型師資較多,專業型師資較少;具有傳統型知識的師資較多,具備新型知識的師資較少!辈糠纸處煷嬖凇皩W歷偏低,觀念落后、創新意識和研究能力不強、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落后、知識面窄”等缺點。一是知識結構單一。部分教師知識面狹窄,知識點陳舊,科研能力較低,科研水平較差,對本學科國內外研究動向知之甚少。比如,在廣西自治區36所高職院校中,每年能夠發表具有“較高質量學術論文的教師占全體教師的30%左右!倍菐熧Y學歷不高。受歷史、地域等諸多因素影響,西部民族院校師資學歷不是很高,以低學歷為主,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的高學歷教師數量不是很多。經對廣西36所高職高專院校統計,具有“中高學歷、高職稱人數占全部教師的8%左右……”這與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加強高等職業(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要求差距較大。三是年齡結構不合理。部分民族院校師資年齡結構不成比例,呈現老教師多、青年教師多。中年教師少的結構特點,沒有形成老中青相結合、以老帶新、梯次合理的師資隊伍,從而對師資隊伍的整體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四是“雙師型”教師缺乏。所謂“雙師型”教師是指“教師與工程師或技師在知識、能力和態度等方面的有機融合!弊鳛閺秃闲徒處煹囊环N表現形式,他們集知識、素質、經驗和技能于一身,并體現于日常教育過程之中。依照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師資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具有“雙師型”資格的師資數量應不低于任課教師總數的80%左右,西部民族院校很難達到這一規劃目標。五是實戰能力較弱。由于民族院校任課教師多是從其它學校合并來的,因而“基礎課教師偏多,專業課教師偏少;理論型、教學型教師多,技能型、實踐型教師少;單一型教師多,復合型教師少!鄙鲜鼋處煻嗌瞄L知識灌輸,相反缺乏相應的企業經歷或實戰訓練,難于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創新應用,進而實戰能力不強,動手操作能力較弱,創新能力不足,從而嚴重影響了西部民族院校的教學質量。
三、加快西部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 - 2020)》強調:“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眹@構建具有現代表征的職業教育體系,結合西部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遠景目標,特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以“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加快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師資素質當起關鍵性作用,架構以“雙師型”為核心的師資隊伍無疑具有指標意義。一是面向國內外招聘“雙師型”人才。根據西部民族地區“雙師型”隊伍建設實際,應面向國內外知名高校,廣招具有“雙師型”資格的優秀人才,讓他們充實到師資隊伍中來,并在職稱評定、子女安置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讓他們能夠安心從事教學或科研工作,為國際化人才培養筑牢知識、能力和素質基礎。二是面向知名企業引進兼職人才。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人用人原則,有重點地從大企業或跨同公司引進一批“雙師型”人才,發揮他們專業知識扎實、實戰技能嫻熟、操作經驗豐富的優勢,以兼職教師身份為在校大學生講授實戰技能課程,使國際化人才培養真正落到實處。三是強化校內“雙師型”人才的培養。針對校內師資素質實際,可分期分批地把他們選送到國內著名高校進行知識培訓,尤其是鼓勵年輕教師在職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同時,走“工學結合”的校企合作之路,把院校教師選派到相關企業進行實戰經驗培訓,讓他們熟悉企業的生產環節和管理流程,不斷豐富自身的實戰閱歷,把知識學習和實戰演練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國際化人才培養奠定堅實的師資基礎。
2.以調整專業設置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適應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內在需求,必須根據各民族院校實際設置相關專業,以滿足國內外人才市場對高技能人才的點位需求。一是圍繞中外合作辦學模式設置專業:西部民族院?刹扇≈型夂献鬓k學模式,針對國內外市場對高級人才的即期需求,及時設立與之相符的高職專業,有針對性地培養一大批市場急需的國際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以滿足國內外企業對特定高職畢業生的數量需求。二是設置前瞻性專業。應組織對國內外人才市場熟悉的專家學者,對不同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發達省市的產業發展方向或潛在人才需求進行深入研究,從中確定一些前瞻性的專業,做到國外經濟提升到什么程度,就把涉外技能人才培養到什么程度,哪個發達省市需要高技能人才,就把畢業生輸送到哪里。三是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在專業設置上,一定要堅持與時俱進的設置原則,根據國內外人才市場需求,結合院,F有的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同步設立相關專業,并細化學習課程。對那些已經不適于繼續招生的專業,要及時予以裁撤。實踐中,只有做到專業設置的前瞻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統一,才能確保國際化人才培養與國內外市場需求順利對接。
3.探索“訂單式”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近些年來,西部民族院校與國內大企業或用人單位合作,積極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適應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應依托中外合作辦學載體平臺,以高職畢業生境外就業為導向,及時培養一批國外人才市場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一是校企之間簽訂人才培養協議。由中外合作辦學的外方出面,與國外跨國公司或相關用人單位簽訂用人或人才培養協議,也可依托西部民族地區的勞務輸出中介機構與國外用人單位簽訂人才培養協議,使國際化人才培養能夠有所遵循。二是校企之間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西部民族院校與外方用人單位或跨國公司聯手確定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對課程設置、內容設定、授課方式以及考核考評等共同研究,以便對在校生的能力素質進行針對性培養和實訓,真正實現“量身定做”的人才培養目標,使他們畢業后能夠順利到境外指定企業工作。三是建立境外學生實習基地。為提高國際化人才的境外適應能力,西部民族院?膳c跨國公司聯手,有重點地設立境外實習實訓基地,全面培養民族大學生的交際能力、適應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并在跨國工作環境中接受實訓鍛煉,使國際化職業技能人才真正跨出國門、走向世界。
【西部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與國際化人才培養】相關文章:
建設西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人才隊伍的思考08-15
建設西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人才隊伍的思考08-16
西部的楊樹08-17
證券金融論文:國際化08-05
云南民族地區柑桔資源調查08-27
民族地區中專英語教學方法探索——民族地區中專英語多元教學08-18
從美國西部開發看我國西部發展08-07
工行國際化人才培訓體會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