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語文論文>教在學生需要時

    教在學生需要時

    時間:2023-02-26 12:08:43 語文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教在學生需要時

      教在學生需要時
      
      作者/ 沈菊仙
      
      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動力基礎,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需要是積極性的源泉!睂W生學習的需要是一種強大的內驅力,可以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保證學習的高效性。一個時刻把學生的需求放在心上的教師,一定會經!耙魄轶w驗”,從學生學的角度去預設學生學習的方案,變“教案”為“學案”,變“課堂”為“學堂”。
      
      一、激活矛盾,疑中求思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F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激疑不僅能使學生迅速地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成一種自我需要”,從而達到喚醒學生學習需要的目的。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有價值的問題,能敏銳地捕捉到隱藏在文本中的各種矛盾沖突,創設問題情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從而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如蘇教版第四冊課文《狼和鹿》,文本中就隱藏著這樣一對矛盾沖突:狼是鹿的天敵,可為什么課文最后一段卻說狼是鹿群的“功臣”,而鹿倒成了毀滅自己的“禍首”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生滿懷好奇地走進了課文,積極自主地去探究。通過品讀、比較、想象狼被捕殺前后森林、鹿群的變化,體會災難的嚴重,從而感悟到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整個課堂洋溢著思維的火花,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自讀自悟的積極狀態。
      
      二、重組教材,合理切入
      
      每篇課文作者都有一定的表達思路,或總分描述,或內容間有一定的因果聯系。教師在處理教學內容時可以剝繭抽絲,絲絲入扣,也可以另辟蹊徑,新穎獨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有對教材的把握能力,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考慮如何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而后用活教材。有些課文教學時不一定按部就班,有時候得考慮如何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人手,抓住學生最想探究的問題,找準教學“切入點”,對教材進行合理重組,從而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在教學二年級課文《學棋》時,先指導學習第一自然段,在學生感受到秋是位棋藝高超的名師時,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按理說來名師出高徒,結果到底如何呢?”然后并未按順序學習第二自然段,而是馬上引入最后一段的學習,去看看兩個學生學棋的結果:一個成了高徒,而另一個棋藝一直沒有多大長進。此時,學生心中已充滿了好奇,充斥著疑問,不等老師提問,疑自然而生:這是為什么呢?激起了強烈的探究欲望,然后再去追根溯源,學習課文的重點第二自然段。此時的學習已是學生的一種迫切需要,怎會不主動、不積極呢?最后,抓住鮮明的對比,找到原因,指導學生運用“因為……所以……”的句式理解學習態度與學習結果之間內在的因果關系。整堂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興趣高漲,智慧在語言中閃爍。
      
      三、抓住課題,激起期待
      
      課題可謂是文章的眼睛,通過審題,可以從整體上去把握課文。從讀課題開始,就要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去解釋課題,把握作者的話題范圍。對課文要談的話題內容進行預測,對自己的疑問和希望了解的內容形成期待。
      
      比如第四冊課文《晚上的“太陽”》,如果學生能用關于“晚上”和“太陽”的已有經驗去與課題碰撞,就會發現課題所指的不是一般的太陽。要是細心一點,注意到太陽兩字加上了引號,就會更加明白:課文所要談及的是晚上出現的某種與太陽有相似點的事物。(www.annahuzar.com)這時,就會產生一連串的疑問期待文本作出回答:這是怎樣的一種東西,是哪里來的,為什么稱它為“晚上的‘太陽”’。這樣就順利地進入了文本的話題情境,與作者取得了話題的溝通。接著,我便順勢引導:“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通過讀書把一個個問題解決,好嗎?”學生顯然很興奮,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就迫不及待地讀起書來。由于學生是帶著積極的需求去讀書的,所以讀得十分投入。
      
      四、預設未知,分解難點
      
      許多學生對語文學習沒有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教學的內容、步驟等是教師從自己教的角度進行預設,而缺乏對學情的分析,沒有正確把握學生的已知和未知,哪些是學生不教就懂的,哪些是需要教師搭個臺階才懂的,教師必須心中有數。教師應站在服務者的角度,在學生最需要時提供幫助,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為其搭橋鋪路,逐步化難為易,這才真正體現了教的價值。
      
      如兒童詩《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詩歌前幾節展現了孩子們夏天的美麗遐想,可當“我”看見一個“小小的荷塘”時又改變了主意,為什么到了最后“我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焕蠋熢趫探虝r就預先把握了學生的未知,設計了合理的鋪墊,先讓學生感受荷葉樣子的可愛,然后進一步啟發:“我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就是因為荷葉樣子可愛嗎?”這時教師并未讓學生馬上作答,而是通過朗讀最后兩句:“小魚來了,在荷葉下嬉戲,雨點來了,在荷葉上唱歌……”抓住末尾的省略號,讓學生展開想象,練習說話。有學生說:“青蛙來了,在荷葉上唱歌!币灿袑W生說:“小露珠來了,在荷葉上打滾!焙⒆觽兊南胂缶始姵。接著,老師再出示一首表達那些好朋友們喜歡荷葉的詩歌,讓學生讀一讀,回過頭來再讓學生回答,他們就不難體會荷葉還能給那么多朋友帶來歡樂,從而理解“我”為什么“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這一難點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把握時機,巧用輔助
      
      語文教學如同烹調美味佳肴,要注意掌握火候,因勢利導,水到渠成。在恰當的時機呈現相應的教學輔助內容,就不會有生硬之感,更便于學生理解接受,教學過程因此而變得流暢。那么依據是什么呢?那就是學生,把握學生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好素材,還得把它用得恰到好處。
      
      比如,一位老師在執教《梅蘭芳學藝》一課,搜集了許多梅蘭芳的劇照圖片,其中包括許多豐富傳神的眼神圖,這些教學資源都用在一開始的導人上,就這樣一閃而過,沒有適時發揮資源的輔助優勢。其實,當學到“梅蘭芳的眼睛會說話了”這一句時,如何讓學生感受梅蘭芳的眼睛“會說話”,如果將搜集來的豐富的眼神圖片放在這個時候出示,讓學生來欣賞品味一番,透過眼神想象一下,猜猜所表達的意思。我想學生自然而然就能真切地體會到怎樣才是“會說話”的眼睛了。只有把握好時機,在學生最需要時運用電教媒體,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六、聯系生活,接通情感
      
      生活是語文的源頭活水,即時開啟每個學生生活中的源頭活水,讓它們汩汩地流淌進我們的語文課堂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定會豐盈而飽滿。
      
      如教學冰心的詩作《雨后》這一課,由于年齡特點,孩子們一般都喜歡在雨后玩水,因此,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生活,喚起學生對快樂生活的回憶。在板書課題后,我問:“夏天,一場暴雨過后,你最喜歡于什么?”學生便暢所欲言,雨后清新的空氣、美麗的景色都是學生喜愛的,而踩水玩水更是他們津津樂道的。在引導學生談了踩水玩水的快樂體驗后,我相機將話鋒一轉:“大家都曾有過玩水的快樂,著名作家冰心奶奶把小朋友踩水玩水的歡快情景寫成了一首詩。今天,我們一起來讀讀這首詩,去雨后的廣場看看,玩玩,好嗎?”由于教師從學生生活人手,將學生帶入其熟悉的生活情境,喚起他們生活與情感的體驗,由此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學生很快融入到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學習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了,學習成了一種快樂的分享。
      
      興趣源自需要,沒有需要就談不上興趣。只有順應學生的學習需要,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內在的興趣,從而使我們的教學更加有效。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車坊實驗小學語文教師。

    【教在學生需要時】相關文章:

    草(第一教時)08-15

    學畫(第二教時)08-15

    《夏天》第二教時08-15

    秋天(第二教時)08-16

    《北京》 (第一教時)08-16

    《春》第一教時08-16

    藍鯨(第一教時 )08-15

    雪 被 子(第2教時)08-15

    蜘蛛織網(第一教時)08-15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