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語文論文>新課標下的開放式語文教學探究

    新課標下的開放式語文教學探究

    時間:2023-03-02 16:42:55 語文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新課標下的開放式語文教學探究

    新課標下的開放式語文教學探究
    鄭州外國語中學 景瑞紅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停留在“雙基”層面,重理解,輕積累;重分析研究,輕語文實踐;追求講深講透,忽視自悟自得。這種封閉式的教學,從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個性發展,正如上海復旦大學附中黃玉峰老師所講:“十二年來,中國孩子天天分析研究如何吃飯,飯里有何營養,可就是沒有真正吃過幾口,因此個個面黃肌瘦。偶有幾個健壯的,也得益于自己課外吃的!彼灾蹖W生終身發展,構建開放式語文教學已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理念,建設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以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即語文課程要有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走向教師,由學科走向學生。讓課程真正成為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和平臺。就當前形勢來看,社會需要的是既具有淵博的學識,又會學習、會工作、會做人、會合作的復合型人才。時代發展給廣大語文教師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作為語文教師必須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要站在大語文教育層面對待語文教學,確立正確教育觀、人才觀。著眼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全面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開發學生的多元職能,按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度目標,精心設計教學程序,以淵博的知識、精湛的教藝、生動的語言、新穎的形式,變講堂為學堂、變主演為導演,變枝解分析為自主探究。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及課程模式,不斷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鑒賞能力、想像能力和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
    二、植根現實生活,擴大語文教學與語文課程的外延
    語文課程的實踐性、人文性、和民族性,決定了語文課程必須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方能成為源頭活水。因為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作為教學的主陣地、主戰場的語文課堂,教室的四壁不應是水泥隔離層,而應是多孔的海綿,透過多種孔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通。為實現這一目標,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方式,極大程度的開放了語文課程,拓展了語文空間,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具體操作如下:
    1、豐富多彩的課前活動。
    按照趣味語文、故事天地、詩詞鑒賞、新聞感悟、聚焦名著、課本劇場、即興演講和生活舞臺八項內容每周一項循環輪回的辦法,學生每周以小組為單位輪流進行,每節語文課前三分鐘由兩位同學組織活動。力求人人有項目,周周有內容,節節有話題。大至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小至花草樹木,凡夫俗子。達到了“功在課余,效在課堂”之效果。此項活動開展以來,語文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知識視野開闊了,課余生活豐富了,學習興趣濃郁了,學習效率大大提高了,語文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2、靈活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
    “書山有路巧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靈活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將廣泛地調動學生的多元智能因素,極大程度地張揚學生的個性,使之得到充分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主要采用以下幾種形式:(1)分組討論,合作探究;(2)質疑接力,思維碰撞;(3)學生講壇,角色嘗試;(4)鏈接生活,換位思考;(5)變形閱讀,多重感悟,主要包括:詩化閱讀、編劇表演、情節改裝、以畫(樂)配文、現場采訪、角色轉化、填補空白、專題積累等形式。學生編排的《皇帝的新裝》、《蠟燭》、《故鄉》、《我的叔叔于勒》、《蠟燭》、《羚羊木雕》、《赫耳莫斯和雕像者》、《智子疑鄰》等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而又難忘的印象;《喂,出來》《月亮上的足跡》《登上地球之巔》三節課的記者招待會和現場采訪,讓學生身臨其境;《桃花源記》、《小石譚記》、《蘇州園林》、《三峽》、《濟南的冬天》的現場導游,讓師生仿佛置身大自然的懷抱,盡情領略祖國山河的壯美。蚊子與獅子的模擬對話、我眼中的天上的街市、二女婿認出窮水手于勒或吃牡蠣的紳士是于勒的情節改裝等,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安塞腰鼓》和《觀潮》的實況轉播、《吆喝》的擬聲表演與廣告改編這可謂妙趣橫生;羅布泊、桃花源和小石潭前景開發,讓人頓生后生可畏之感慨。此外,結合課文進行人生經驗通感教學,讓學生自我體驗、換位思考,或組織專題討論及辯論讓學生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與此同時讓學生積累相關的詩詞名句、對聯、文章、事例、格言、諺語、歇后語、影片、歌詞等擴大知識面。
    3、流動式動感作文教學形式。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幾乎成了一灘死水,學生在老師八股式的作文教學中,思維韁化,寫作程式化。作文語言套化、空話、假話比比皆是,疏忽了作文與做人、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作文創作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為扭轉這一不良局面,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六種形式,即:1、限時作文,捕捉靈感;2、分組評議,當場反饋;3、擇優展示,幸運作文(擇優講評與隨機講評相結合,達到點面結合、因材施教之目的);
    4、師生講評,達成共識(集思廣益、歸納總結、拓寬思路);
    5、游戲作文,妙趣橫生;(讓學生合作作文,一種是以組為單位,針對命題共同商議,確立立意、構思,之后分工創作;另一種是學生自由組合、兩人一組已任命提或命意或命開頭或結尾,另一位同學創作,最后兩人交流看誰構思更巧妙、立意深刻、選材更新穎);
    6、新概念作文(讓學生自主創作,拓寬創作空間)。
    實踐證明這種靈活的作文形式深受學生歡迎,他們在高度亢奮的精神狀態下,往往會迸發出意想不到的靈感,教學效果尤為突出。在作文命題方面,要以話題作文和半命題作文為主,內容上則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生活為半徑,讓學生有才可選、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感可法。與此同時,我們要讓學生結合課文創作(續寫、改寫不一而足),與大作家比高下;聯系現實生活創作,盡力張揚個性。此外,還有一種積累式創作,比如名著、名人、名句連接成文,既調動了學生的文學儲備,由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謂一舉兩得,兩全其美。
    以上幾種形式,有利地培養了學生形象思維、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等思維能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人文教育與熏陶,將語文的外延真正擴展為生活的外延。使語文真正成為學生生活的忠實伴侶,讓語文課成為學生學習知識、感悟人生和陶冶情操的樂園。
    三、加強語文實踐,廣泛開發語文課程資源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不斷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倡導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為了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我主要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1、開展各類實踐活動。
    教學中,著眼學生的終身發展,著眼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充分挖掘學生的多元智能,廣泛開發語文課程資源,充分發揮校本資源優勢,努力構建生動活潑、務實高效的開放式語文教學新模式。開設語文活動中心,下設十個小組,即朗誦組、課件組、表演組、命題組、編輯組、主持組、實踐組、競賽組、辯論組和督察組。各小組分工合作,語文活動走上了自主化、規范化道路,現任班級二四班目前已制作有效課件15件、編演課本劇8部、學生命題集6冊;編輯語文學習園地6期、詩詞名句集、復習資料、優秀作文選、課外閱讀匯編各一冊;組織語文綜合實踐活動8次、學生模擬課堂4節、辯論會3次、游戲作文8次,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十佳小作家、十佳播音員、優秀小教師、小命題專家、優秀演員等拔尖人才也相繼在活動中脫穎而出。30余篇學生作品在市級以上刊物上發表,其中僅李昂同學就有十多篇。徐博雅同學多次主持學校組織的大型活動,深受好評。學生真正成了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真正成了學生生活、學習的樂園。具體形式如下:
    一是語文競賽。通過比賽評優激勵,以活動促閱讀,以活動促發展。如:通過普通話演講比賽評選“十佳播音員”,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審美情趣;通過開辦學生課堂,評選優秀小教師,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和創造欲;通過讀書報告會評選優秀讀者,掀起讀書的熱潮;通過作文競賽評選“十佳小作家”,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通過書法比賽,評選未來書法家,激勵學生苦練內功;通過籌建班級語文題庫活動,評選命題專家,促進學生全方位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二是角色嘗試。通過現場采訪、生活廣角等形式,讓學生走向社會,步入家庭,體驗各種場合中的各類角色,了解社會發展形勢,提高口語表達與交際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三是走進自然。趁節假日,讓學生走進名山大川領略自然美景,陶冶情操,并以此感悟各地風土人情及古今中外文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審美情趣,并將所學的語文知識、文學常識及作家作品巧妙地加以運用,讓學生在生活的大課堂中不斷地充實自己,全面提高文學素養。
    2、廣泛開發課程資源。
    新的課程標準,打破了過去一種教材一統天下的局面,但仍遠遠無法滿足當今信息時代及學生求知的需要,而生活中就有許許多多鮮活的課程資源,有待我們去開發和利用。教學中引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將鄉土文化與中西方文化有機結合,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資源,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如:結合綜合實踐活動內容,讓學生搜集整理的麗詞佳句、名言警句、詩詞對聯、美文名著、交際用語、創新語言、廣告與歌詞、各類講話等內容,并匯集成冊;蛘叩缴钪腥チ私饩哂袧庥舻胤缴拭袼孜幕,如地方方言、文化名人、地方風俗等。這些形式均可促使學生將學習活動化作自覺的實踐行為。這是一種融知識性、實踐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實踐活動。通過這一活動將使課程真正成為塑造靈魂的圖紙、成為生命樂章的音符,成為學生走向成功的階梯。
    四、完善評價體系,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
    評價制度對教育教學發揮著導向功能。評價方法的正確與否,科學與否,將決定著課程改革的成敗與興衰,開放式語文教學的建立更需要科學的評價體系做保證。目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不斷探索并出臺新的評估方案,例如:一考試命題的全新亮相。開卷考試、聽力測試、自主命題等,均是有益的嘗試。二評價方式的靈活多樣。等級評定就打破唯分數論的傳統評價模式。而成長記錄袋和面試的形式,也將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納入評價體系。作為語文教師也應結合學生實際,建立一套靈活多樣、便于操作、有利于全面考查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評價體系,在平時的教學中加以落實。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師生的優劣與好壞,努力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為開放式語文課程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育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它承載著傳遞文化知識和開發人的潛能,擴大人的生命內涵的作用。而開放式語文教學,則讓學生“與語文共舞,與生命歡歌,與生活同樂”,盡而“好讀書、讀好書、讀生活之書”,“做真人,真做人,做大寫之人”。

    【新課標下的開放式語文教學探究】相關文章:

    開放式“自學探究”教學初探08-17

    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反思08-14

    新課標下的生物教學探究與實踐08-15

    語文教學在新課標背景下的新思路08-15

    網絡環境下教學設計的探究08-07

    新課標下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08-18

    新課程理念下的開放式數學教學08-18

    淺談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探究能力的培養08-18

    《語文新課標》教學反思04-18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