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模式下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幾點思考與對策
轉變觀念構建綜合注重創新
——“3+X”高考模式下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幾點思考與對策
[內容摘要] 高考“3+X”模式及其命題指導思想的轉變,給思想政治課教學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探索“3+X”模式下的思想政治課教學:轉變教學觀念,探索開放性教學模式;夯實學科基礎,構建“綜合”體系;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旨在促進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3+X” 學科內綜合 跨學科綜合 創造性思維能力 綜合素質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未來社會對人才智能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學科之間的滲透、交叉、綜合,以發展人的綜合素質、創造能力。正是基于人才質量的要求以及對人才培養機制特別是對基礎教育的現狀分析,教育部在全國高校招收保送生綜合能力測試有益嘗試基礎上,提出了設立“綜合科目”,實行“3+X”高考的新思路。作為高考改革試點省份之一,我省今年將試行“3+X”模式。毫無疑問,“綜合科目”的設立,既是對中學素質教育的促進與支持,同時也給思想政治課教學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適應“綜合科目”要求,更加有效地組織好本學科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就成為思想政治課教研的一個新課題。為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作了以下嘗試和探索:
一、轉變教學觀念,探索開放性教學模式
改革后的“文科綜合”是在原有政治、歷史學科的基礎上,增考地理科目,并將三學科合為一份綜合試卷。所謂“綜合”是指建立在中學文化科目基礎的綜合能力測試,其命題指導思想是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所學的相關課程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運用這些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即由“以知識立意為主”向“以能力立意為主”轉變①。雖然2000年高考“綜合”是以學科內綜合為主,跨學科綜合試題占一定比重,但從長遠來看,“其比重將隨著普通高中教學深入,逐步加大”②。為此要求我們從長遠出發,切實樹立從“學科能力培養”向“跨學科綜合能力培養”轉變的新觀念,在吸取原有教學模式精華的基礎上,探索符合本校、本學科實際的開放性教學模式。從宏觀上看,理順必修課、選修課、課外活動“三大板塊結構”,以必修課為基礎,選修課、課外活動為補充,著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微觀上看,首先,高起點、高要求地抓好高中各年級的政治課教學,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制定教學雙向細目表,以知識為目、能力為綱,注重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訓練,注重學科內部的綜合,初步達到知識間的融會貫通、靈活應用;其次,開設《新聞聯播》、專題講座、自愿選修課、閱覽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了解更多的相關學科知識以及政治學科與其它學科的滲透點、交叉點、結合點;再次,高一、二年級與學校政教處、團委配合,以學校德育基地為主陣地,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社區服務、青年志愿者及專題性研究等活動,撰寫政治小論文、調查報告等,以豐富學生的社會知識,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心和實踐能力;第四、高三年級的教師在立足本學科教學、抓好學科內部綜合的同時,加強相關學科的通力合作,通過閱讀相關學科大綱、教材、教參,相關學科集體備課、相互聽課,以及重、熱點專題研究等,擴大相關學科知識面,了解相關學科的思維方式, 共同探討相關學科間的綜合聯系,樹立起全局觀念,改變以往各學科“單打一”、“各自為政”的做法。
二、夯實學科基礎,構建“綜合”體系
綜合能力測試 ,著眼于“綜合”:通過學科內的綜合、跨學科的綜合試題,考查學生所學的相關課程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運用這些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2000年高考“首先是學科內綜合,其次才是跨學科綜合”③。這就給我們一個信息,一個啟迪,教學中必須以學科綜合作為基礎和重點,跨學科綜合作為突破口。
首先是學科體系內的綜合。即引導學生把握好各個年級教材中的相關基礎知識及其內在聯系。這種綜合,歷年高考中體現得相當充分,而且所占比例很高,例如98年高考第31.32.33題,99年高考第31題,均涉及到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等知識,是屬于《哲學常識》同一體系內的綜合。據此我們認為:這種綜合是2000年高考“X”的基礎。為此,教學中我們立足于“三基”(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努力提高課堂四十五分鐘教學效率,逐章逐節地梳理各年級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事實,構建各章節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做到“點”、“線”、“面”的有機統一。
其次是學科內跨體系的綜合。即引導學生把握好三個年級教材結構體系中相關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從三個不同角度去說明同一個問題。實際上,這種“綜合”在近幾年高考中已有體現,且所占份量逐漸增大,題型也不斷升級;例97年高考第22.23.30.31題的選擇題“一材多用”,98年第34題簡答題“一題多角度”,99年第38題升格為論述題形式。據此我們認為:這種綜合是2000年高考“綜合”的重點。為此,教學中我們在引導學生系統掌握所學知識同時,把著力點放在加強學科知識遷移、注重多角度多層次啟發上,精編習題、模擬訓練,從整體把握所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形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例:
材料一、世界貿易組織是在關貿總協定基礎上成立的戰后第一個國際和世界性的多邊貿易組織。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它有135個成員國,加上30多個積極申請加入的國家和地區,其貿易、投資占全球的97%以上,影響力相當大。
材料二、99年9月江澤民主席在出席第七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時闡述了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問題上的原則立場是:第一, 世貿組織既然是一個國際組織,沒有中國這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參加是不完整的;第二,中國只能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參加;第三,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其權利和義務一定要平衡。
材料三、99年11月15日,中國與美國在北京簽署了關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從而結束了雙方長達13年的馬拉松式的談判,為中國早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鋪平了道路。
(1)從哲學上看,我國為什么要積極加入世貿組織?
(2)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經濟意義是什么?
(3)從政治常識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認識。
我們教師通過對該類問題的多角度、多層面的分析,幫助學生構建立體的知識結構體系,形成學科內的“縱橫交錯”的“立交橋式”的知識網絡。
再次是跨學科的綜合。這是在學科基礎知識及學科綜合的基礎上,跨政、史、地三學科的綜合。我們認為:這種綜合,是“綜合”的難點。之所以是難點,是在于這種試題,只出現在98、99兩年全國或上海的保送生試題中,教師、學生基本上沒有或很少接觸此類型的試題,其特點是:綜合力度大,解題角度指向性不十分明顯,解題突出全面性、整體性。如99年全國保送生試題第8題,“從自然和社會的角度綜合分析我國沿海地區近代以來,尤其是近20年來經濟發展較快的原因”,該題答案具體要涉及到哪些知識,學生把握上有相當大的難度。當然,高考畢竟是大眾化考試方式,“綜合”難度肯定會低于保送生試題。為此,我們三學科教師密切配合,相互溝通,努力探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交叉、整合的途徑;作為政治教師,平時我們多以時政“熱點”為背景,側重政治學科、輻射史地知識編制習題,加強訓練和接觸,提高學生跨學科綜合的能力。例如 :
1999年12月20日零時零分,一個令全球華夏子孫熱血沸騰、世人凝視的時刻;隨著高亢、激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奏響,鮮艷的五星紅旗、蓮花區旗在澳門上空徐徐升起。零時4分20秒,江澤民——這位446年來首次踏足澳門的中國最高現職領導人,莊嚴地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被人為分隔達400多年的澳門從此回到了祖國母親溫暖的懷抱,一個“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澳門從此誕生了。
1、澳門是由—————組成
A、澳門半島 B、路環島 C、凼仔島 D、大濠島
2、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是一面中間繪有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的綠色旗幟。蓮花、大
橋、海水是澳門的
A、地理特點和自然景觀 B、政治特點和自然景觀
C、歷史特點和人文景觀 D、經濟特點和人文景觀
3、下列選肢能正確反映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的是
A、我們的祖先在新石器時代就在澳門地區繁衍生息
B、秦王朝統一中國后,澳門成為南?しh的一部分
C、明代,澳門被我國辟為進行中外貿易的“互市”地點,成為東西方海運貿易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D、15世紀中葉以后,澳門被葡萄牙逐漸占領
4、澳門回歸祖國后,其在我國的法律地位是
A、享有相對獨立主權的行政區域 B、中央人民政府管轄下的地方行政區域
C、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 D、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一部分
5、“一國兩制”方針體現了以下哲理
A、物質和意識的關系 B、客觀和主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
6、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A、 徹底結束殖民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B、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完全統一
C、 再次證明了鄧小平“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強大生命力
D、 充分體現中國由衰落到強盛的歷史
7、辨析題:“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就是澳門的事完全由澳人作主。
本大題是以澳門回歸盛事為背景材料,從地理、歷史、政治、時政角度綜合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1題從地理角度進行考查;第2題從地理、時政角度進行考查;第3題從歷史角度進行考查;第4題從政治常識角度進行考查;第5題從哲學常識角度進行考查;第6題從政治常識、時政角度進行考查;第7題從政治常識角度進行辨析。④
教師經常性地通過對此類試題的設計和訓練,使各學科在知識背景、教學內容、思維方法、學習能力操作技能等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和相互貫通,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達到跨學科知識“觸類旁通”之意境。
以上三種“綜合”是有機聯系的整體,只要我們抓住“基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適應“3+X”模式的政治課教學肯定會搞得有聲有色。
三、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高考“3+X”模式以其基礎性、能力性、整合性、實踐性的強力沖擊波,全方位介入中學教育,其意義不僅僅在于考試方式本身,而在于對中學素質教育推動和導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⑤,注重創新。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立足創新教育,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此,教學中我們改革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索“主體、創新、發展”的新模式。教學不僅是老師的知識講解,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去探索;課堂上教師經常向學生提供時政新素材、新觀點,激發學生豐富想象,增強解決問題的變通能力;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并鼓勵學生敢于突破陳規,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培養學生的思維獨創性;恰當使用“術語”,規范答題要求,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精密性;強化學科內在聯系的同時,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發散性和聚合性思維能力,使學生掌握更新穎、更準確、更系統的相關學科知識。以“科索沃危機”為例,我們設計了幾組材料,讓學生從歷史、地理、政治學科的不同角度出發,尋找學科相關點,自己設問,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學生從地理學科談巴爾干地區的分布、復雜的地形、重要的地理戰略位置以及變幻莫測的氣候條件;有的學生從歷史學科角度談巴爾干地區的民族分布,
[1] [2] 下一頁
歷史上大國對該地區的爭奪,巴爾干地區人民的反抗斗爭以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等;有的學生從政治常識角度揭示北約東擴的目的,西方大國實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實質以違背主權國家權利及義務,國際法準則和聯合國憲章等,從哲學常識角度體現的辯證法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從經濟常識角度體現的世界經濟一體化等。通過該類問題情境的設計和學生的參與,既展示了社會熱點的綜合性,又體現了思維的三維性,突出了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總之,探索“3+X”模式下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旨在促進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經過半年多的嘗試和探索,我校政治課教學出現了新生機:基本上形成了“主體、創新、發展”的開放性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初步構建了立體的知識結構體系,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明顯增強,形成了“善好奇、會學習、重過程、能探索”⑥的良好思維品質,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資料]
①②③⑤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意見》教學[1999]6號
《省教委領導就“3+X”高考改革答記者問》 浙江教育報 99年8月19日
④ 《綜合能力題析》張家如 中學生時事政治報2000年1月10日
⑥ 《走近綜合考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年3月
[本文榮獲浙江省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優秀論文評比二等獎 2000、10]
上一頁 [1] [2]
【高考模式下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幾點思考與對策】相關文章:
初中思想政治活動課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08-17
高考改革新形勢下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08-24
初探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新模式08-17
思想政治課創新教學方式的思考08-15
轉變模式,提升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08-20
加強高中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的對策建議08-17
關于課程改革下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08-17
中職思想政治課體驗式教學模式探討08-24
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生化的理性思考08-25
關于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