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現代外語教學理念已不再把教材看作是教學的金科玉律,而把它看作是一種教學資源。新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提出:“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以外,還應該積極利用其他課程資源……”可見,在新課程理念下,課本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教材是可變的、發展的和開放的。因此,教師必須摒棄“教教材”的傳統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靈活地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本文旨在探討教師如何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調整,以及怎樣巧用和活用教材!一、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的實際情況,教師可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1.單元之間的調整:單元之間的調整指依據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特點,對各單元的順序進行調整。例如,單元與單元之間有相關的內容(比如:打電話、問路和看病等),如果教學時將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就能幫助學生有效地建構知識體系。再如,教材中某個單元的內容恰巧與學生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某件事情相關,如果在語言知識的銜接方面沒有太大問題,就可以提前教學這個單元。例如,在美國“9·11”事件發生后,一位教師提前教學高三下冊的課文New York。該課主要介紹了有關New York的歷史、地理和建筑等,也描述了著名的World Trade Centre和Twin Tower。該教師以“9·11”事件來激發學生學習New York這一課的興趣,用“9·11”事件的有關圖片和報道加深學生對該事件的了解,同時還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政治、歷史和地理知識簡單分析“9·11”事件對美國的影響。該教師對單元教學順序的重新調整激活了學生認知的興備點,激發了他們對新知識的探求欲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單元內的調整:單元內的調整指教師根據單元內知識的邏輯順序,對教學內容作重新調整,從而更好地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例如,JEFC Book 3 Unit 22 Lesson 85中的第一部分以Kate感冒為開端訴說病情,第二部分是詢問病情;第86課是一篇有關Tom病情的三人對話;第87課的第一部分講Tom的病因,第二部分是Kate與護士的對話,第三部分是句子匹配練習(用以訓練學生的會話反應能力);第88課是一些語法練習。對于這種內容安排顯得零亂的單元,教師可打破單元內部的框架,有目的地在單元內部進行調整(見下表)。
附圖
3.課內調整:課內調整指重新調整和組合某一課中幾個部分的順序,F行教材(人教版)每個單元的第一課通常由幾個部分組成一個松散的整體,而各個部分均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例如:read and learn,read and act,ask and answer,Iearn and practise等。教師在教學中可適當調整這幾個部分的內容,使它們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例如,教師可將SEFC B00k 2 Lesson 45中的各部分內容作如下調整:
、購土曇褜W知識:采用free talk的形式進行,最后引出"What day is it today?",為下一步教學作鋪墊。
、趩柵c答:第一個問題"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week?"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接著操練Part Ⅱ的內容;最后一個問題是"How many months are there in a year?"
、鄢尸F新知識:課堂教學內容過渡自然,然后呈現新句型:"The second month..."
、軐υ挷倬殻阂詥栴}"Which month do you like best?",順利完成兩個步驟之間的過渡;然后教師說"Oh,you like...best.So...is your favourite month."這樣課文Part Ⅲ的教學內容就可自然呈現。
、輪柎鹁毩暎航處熃又f:"October is my favourite month.It's not too hot and not too cold.I went to Beijing for my holiday this summer.It's December now,that's to say,I went there two months ago."這樣課文最后一個部分的要點也自然地呈現給了學生。
二、重新調整和組合教學內容
我市剛開始使用新教材時,許多教師覺得如果按要求實施“一天一課”式的教學,內容多、時間緊,難以完成教學任務。根據語言的“輸入——輸出”規律,我們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將“聽——說——讀——寫”改為“讀——聽——說——寫”的“四課型”教學。聽和讀是信息的輸入,屬于吸收信息;說和寫是信息的輸出,屬于傳遞信息。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輸入先于輸出,輸入大于輸出;讀懂了才容易聽懂;在讀懂、聽懂的基礎上才說得出,才能保證寫的準確性!白x——聽——說——寫”的單元“四課型”試驗在我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其操作程序如下:
第一課時:該課時以讀為主,輔以聽和答疑;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快速閱讀能力,指導學生借助參考書或詞典快速閱讀本單元的全部內容,整體理解大意,開展討論,核對和檢查預習作業,教師指導答疑,實現單元教學整體化。
第二課時:該課時以聽為主,輔以說、讀和寫;目標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語言的輸入量,讓學生在大量聽的過程中,接觸到多種可聽懂、可讀懂的語言輸入。以JEFCBook 3 Lesson 10為例,教師先讓學生不看書聽課文錄音,邊聽邊回答下列問題(聽與說):
1.Do the students like Miss Zhao?
2.Did Class 3 do well in the sports meeting?
3.Why was Miss Zhao not pleased?
4.Who was on duty yesterday?
5.Who wasn't at school yesterday?
6.What did class 3 do last Sunday?
7.Where did they have their picnic lunch?
然后讓學生做第12頁的聽力練習(聽一段對話之后填表)(聽與寫):
Name likes likes the best Doesn't like at all
Lucy P.E English Maths
Wei Hua Science Chinese English
Han Meimei maths English science
最后讓學生通過聽、讀活動完成配套閱讀訓練中的有關內容(聽與讀)。
第三課時:該課時以說為主,輔以寫。課堂口語活動可以為缺乏英語學習環境的學生提供模擬交際的情景,大量的課堂口語訓練活動對學生來說既是語言輸入,又是語言輸出。該課時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理解對話和課文的基礎上,以pair work,row work,team work,chain drill,role play等不同形式,口頭操練本單元的對話、功能項目以及主要語法和句型等。例如,教師先讓學生朗讀和背誦對話,并做一些機械性的操練;然后進行模仿對話、句子接龍、復述和表演課文內容等意義性練習;接著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情景對話、討論和想象性結尾等交際性練習;最后完成Workbook中的相關練習內容。
第四課時:以寫為主,輔以適當的聽。教師在該課時中幫助學生梳理所學知識,以便做到及時鞏固。
總之,單元“四課型”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依靠教材但不固守教材,最終達到激活教材,省時、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
三、拓展和補充教學內容
目前,中學英語課堂教學重“精(讀)”輕“泛(讀)”,可理解性語言的輸入量十分有限,嚴重制約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和適當的補充。中學生正處于記憶的黃金年齡段,其大腦對語言吸收的潛力是巨大的,教師應運用遺忘規律來引導學生記憶單詞,同時采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使他們成為高效的學習者。教師還應適時增加相關的閱讀和寫作訓練,或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展開討論等。例如,有位教師在教The Earthquake一課時正值臺灣地震發生不久,她便收集了有關臺灣地震的資料和圖片,讓學生閱讀并討論;另外她還收集了世界各地令人震撼的地震資料讓學生閱讀。真實的語言材料激發了學生極大的閱讀興趣,使其了解了許多歷史事件,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實際上,學生通過閱讀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過程就是在用語言做事,體現了語言的交際教學思想。此外,教師還應設法拓寬教學資源的途徑,比如,廣播電視節目、音像資料、多媒體光盤資料、各種形式的網絡資源以及報刊雜志等。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采用不同的形式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語言及其運用。
四、更新教與學的方式,活化教學內容
教師在教學中應增強英語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更新教與學的方法,讓教材為我所需,為我所用,F行教材中的有些課文內容略顯枯燥乏味。此時,教師不能受制于教材和教參,而應設法使靜態的文字變成活潑的交際活動,使學生在語言運用中學習語言,在刨設的語言環境中運用語言。例如,教學課文Weather report時,如果教師照本宣科,或一味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就沒有真實感受。如果教師要求學生在家里看電視時,把各城市的天氣情況用表格形式記錄下來(見下表),然后讓他們在第二天的英語課上當一次電視播音員,播報中國各大城市的天氣情況,不僅能活化教學內容,同時也可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City Beijing Nanjing Shanghai
weather Sunny Cloudy Rainy
Temperature 14℃ 18℃ 20℃
教師對教學設計的合理性不僅能夠激活教學內容,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創設出更多有意義的活動,使課堂充滿活力,例如,教學"It happened that.../It appeared that.../It seemed that..."這些句型時,學生會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背景,創造性地運用語言說出或寫出以下內容:"Many years ago I went into a restaurant for some food.I enjoyed it very much.But it so happened that I had no money with me,and it appeared that the boss was very angry,it seemed that I was going to be thrown out of the restaurant."學生創造性地對已有知識進行重新構建,體現了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因此,教學設計應留給學生更多的創造空間,通過課堂延伸出來的活動更具有活動性、創造性和使用價值。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進行,教師靈活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顯得越來越重要。正確處理和靈活運用教材已成為教師的一項基本功。教師應對教材中不合適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突破固有的思維定勢,從更深層次上認識教材和合理使用教材。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2 葛文山:“新《標準》新特點新要求”,《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年第5期。
3 Krashen,S.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相關文章:
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08-05
淺談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08-17
談如何創造性地使用初中英語教材08-20
著眼學生的發展,創造性地用活教材08-17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正確使用多媒體技術08-07
談談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如何使用教材08-17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08-07
淺談如何使用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的插圖研究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