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數學回歸生活
小學數學是數學教學的基礎,數學源于生活,數學植根于生活。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應加強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從學生熟知、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出發,以生活實踐為依托,將生活經驗數學化,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煥發出數學課堂的活力。數學學科作為工具學科,它的教學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數學知識必須“生活化”。
所謂“生活化”,即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對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從而加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性,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這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都是很有利的。
一、聯系生活找數學,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如何給學生一雙“慧眼”去觀察、讀懂這個世界的數學顯得尤為重要,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中采擷數學實例,在生活中提煉數學知識,為課堂教學服務。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利用課前、課后布置學生去觀察體驗自己身邊的數學。讓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例如:你的體重大約是( )千克。
學校教學大樓大約高( )米。
一個蘋果大約重( )克。
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經驗積累的重要性,體會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習數學身臨其境,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一種親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二、在學習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教材中設計的許多案例都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時就盡量根據實際情況,模擬一些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生活環境,設計一些生活場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讓學生看一個“猴子騎車”的動畫,從中讓他們體會到:騎那種裝有圓形做的輪子比較安全,也不會顛簸的厲害。同時也感知了“同圓或等圓中,圓的半徑相等”。這樣引入新知,使學生感到數學有血有肉,生動有趣,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學好數學利于解決我們身邊的實際問題。因此,易產生學習數學的動力。
三、活用數學知識,優化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方法。
學生在學習知識后,不考慮所學數學知識的作用,不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么,這樣的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適應考試的解題能手。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后,讓他們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我們身邊的某些實際問題,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活學的基礎上學會活用,他們肯定是十分樂意的,這是我們教學所必須達到的目標。也真正達到了讓數學知識貼近生活,用于生活。
例如,在學分數乘法知識后,給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一個“買門票方案”,公園只售兩種門票:個人票每張5元,10人一張的團體票每張30元,購買5張以上團體票者可優惠10/100。我們班有37人去公園游玩,按以上規定買票,你認為怎樣買最合算?如果讓學生分組討論“買門票方案”。這樣的題目學生可能會想出多種方法:
方法 1:按每張5元購買,要花5×37=185元;
方法 2:采用買3張團體票,再買7張個人票,一共要花3×30+ 5×7=125(元)
方法 3:買4張團體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 4:買票時請3位其他游客參與我們來一起買團體票,然后讓他們各自出3元錢,我們只花30×4-3×3=111(元)
方法 5:邀請13位其他游客參與我們來一起買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這樣我們合算,他們13位游客也合算。
可見,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高度重視數學知識的生活化,那么,一定會使數學更貼近生活。同時也會越來越讓人感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會變得有活力,學生才會更有興致地喜歡數學,更加主動地學習數學,鞏固數學甚至發展數學。
生活是數學的大課堂,回歸生活學數學既是讓數學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又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到了富有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但需要注意的是,回歸生活學數學絕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學數學,而應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的作用,并重在數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惟有這樣,才能將《數學課程標準》的有關精神落到實處,更好地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