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應用題源于生活 更應用于生活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個現象:一個學生拿著現金到商店里買東西,用掉多少錢還剩多少錢,她了如指掌,而把它購物的情景用文字敘述成應用題,讓她去解答,則無從下手。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呢?這就要反思應用題在我們課堂上的教學了。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模式:例題——找出已知條件——說說解題方法——列式計算,而且有些例題還脫離現實生活,加上教師沒有及時地將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從而導致學生根本未想過要把課本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更無從談起應用了。那如何讓應用題發揮其應用的功能呢?我認為最主要的就是做到知識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一).根據課本內容,自編新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我們知道:傳統應用題是為了鞏固數學知識,拉大了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造成這些問題離學生太遠,學生欠缺這方面的生活經驗,甚至有些應用題的情境是人為編造。學生面對這些問題時就會感到枯燥乏味,興趣盎然。因此教師在設計應用題時,不妨選用學生喜歡的充滿樂趣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所以有必要對教材中應用題的選材,作一下改編。在教學中,不妨以例題為基本內容,做些生活化的加工,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例如在學習《小數》時可以作如下改動: 1、引入生活題材。如大潤發商品的標簽、購物的發票(小數加減法)、電費水費發票(小數乘法)、圖書的標價(全套六冊 共112.6元 小數除法)等。為學生提供身邊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
2、結合時事知識。
“雅典奧運會”的舉辦、象棋比賽成績的記錄、臨場勝負的判斷都要用到小數知識。如:(1)(射擊場景)這時第一名的成績是689.8環, 而王義夫的成績是679.7環,那么最后一槍王義夫至少應打出多少環才能獲得金牌?(2)(田徑)中國選手劉翔在男子110欄比賽中以12.91秒的成績獲得金牌,比原奧運會記錄快了0.04秒。原奧運會記錄是多少?(3)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我國射擊運動員杜麗,最后5槍打出52.5環的成績,奪得該項的奧運金牌。她平均每槍打多少環?等。
3、體現人文價值。
如課本中有一道題:白馬鄉一所小學2000年8月份的現金日記帳,要求算出“結存金額”和“本月合計”。改為“壓歲錢使用情況的記錄”為主題,列出“買文具用品、訂小數報”等消費行為,培養學生的理財意識和能力,養成良好的消費觀念和行為,體現數學“人文性”。 (二)根據生活情景,發現問題,激發學生解題興趣。 學習的創造性源于問題的解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適時、合理地創設問題情景,設置適當的懸念,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景中不斷進行探索活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眲撛O問題情景也正好滿足了學生這一需求,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探索,只有主動探索,才會有創新學習。如在教學《統計》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小熊家都來了那些客人?”(放課件)生:“有小貓、小狗和小兔子”.師接著提問:“看完錄像你還想知道些什么?”生:“來了多少只小貓?”“來了多少只小狗?”“來了多少只小兔子?”“誰多誰少?”“一共來了多少個客人?”等等。生日是學生在開心的事 ,創設此生活情境,不但可以激發學生興趣,還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了學生的解題興趣。 (三).根據應用題的特點,主動探究,激發學生應用興趣 在主動探究,歸納總結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所理解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和原有的認知相結合,以利于更好地遷移和運用。對于學生的應用興趣,教師要給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一些生活中的開放性的得這樣的題,學生可能會更感興趣,數學知識也在不知不覺中和生活直接聯系起來,是學生感覺到知識源于生活,更應用于生活。例如:“路程應用題”一直是學生比較頭疼的題,教師就可以這樣設計:給學生準備本地幾個景點或商場的地圖,注明它們之間的路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解決如何計算“打的”費用等。像這樣的應用題,由于問題情景是開放的,條件是開放的,解題策略也是開放的,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感到面臨的問題的確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從而產生了解決問題的心向,主動地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學生富有挑戰性,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和大膽想象,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應用題的應用味。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從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數學,激發他們對應用題的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應用意識。 綜上所述,應用題設計時,問題情境貼近生活,擴大開放性,可以給學生提供既能激發興趣,又能創造思維空間廣闊的學習材料。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數學情感,效果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