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創設情境,讓課堂閃爍創造的火花
21世紀呼喚創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發展其創造能力,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中,教師應變革舊的教學方法、建立新的教學策略,努力為學生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
一. 質疑情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倍鴤鹘y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性。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造個性受到壓抑和扼制。因此我認為:學生是教學的主人,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例如:教學“小數的性質”時,我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誰能在2、20、200后填上適當的單位,并用等號將它們連接起來?學生感到很新奇,紛紛議論。有的說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說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此時教師提出能否用同一單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來,于是學生得出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對于這幾個數之間是否相等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小數性質。這樣創設情境,形成懸念,培養學生對知識探究的能力和習慣。遇事好問、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為目的,僅停留在獲取初步探索的結果上。要培養學生對已明白的事物繼續探究的習慣,永不滿足,這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品質。好奇是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它往往可以促使學生作進一步深入細致的觀察、思考和探索,繼而提出探究性問題。如推導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時候,有一位同學提出圓面積不一定要用面積公式來計算。我笑著問:“那么你說呢?”學生自豪地回答:“圓剪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是圓周長的一半,寬是圓直徑的一半,因此我認為:圓的面積s=1/4cd。學生在課堂上不斷生疑,敢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見解,哪怕是一點點的不同,也值得贊揚,畢竟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
二.創設交流情境,變“個體學習”為“集體合作”。
實踐證明,小學生具有愛與人交往,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境,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了更為開放的舞臺。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有利于其思維的活躍。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討論、爭論、辯論,有利于創造思維的發展,有利于改變“喂養”式教學格局。因此,在教學中應創設多種形式、多種目標的交流情境,以發展學生創造個性。
1.一題多解時,交流學習。
一題多解是培養學生橫向發散思維的一種方式,是訓練學生拓寬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要途徑。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最易出現一題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學間的相互啟發,思維由集中而發散,由發散而集中。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散式思維與創造力有直接關系,它可以使學生思維靈活,思路開闊;而集中式思維則具有普遍性、穩定性、持久性的遷移效果,是學生掌握規律性知識的重要思維方式。因此,在這一交替的過程中,學生思維的嚴密性與靈活性都有所發展,能夠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通過分析、比較、優選,同學們發現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個人的思維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發展。
2.突破難點時,動手合作。
在教學中,尤其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若能組織學生集體合作,則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同學間相互彌補、借鑒,相互啟發、撥動,形成立體、交互的思維網絡,往往會產生1+1>2的效果;而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動手動腦,更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薄笆趾湍X在一塊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痹诮虒W中我提倡讓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操作、實踐,找出規律,提煉方法。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預先讓每個學生準備兩個大小全等的梯形,課堂上啟發學生自己根據學過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動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學生動手拼擺,很快發現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并發現拼成的平行四邊行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于是推導出了公式: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當我提出是否還有別的方法?有的學生便講出自己的方法,即用一個梯形沿中位線剪開,拼成一個平形四邊形可以推導出計算公式,我給予了肯定。學生通過一起思考,一起試著剪拼圖形,一起討論。在想、做、說的過程中,相互啟發、相互融合,結果學生們拼出了多種圖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積公式,更重要的是發展了思維。的確,每個人交換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換的是一種思想,那就會產生新的、更有豐富內容的思想。
三.創設想象情境,變“單一思維”為“多項拓展”。
傳統的教育比較注重學生求同思維的培養,而忽視其求異品質的塑造。研究表明: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學生的想象力越豐富,對知識的理解就越有創見。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挖掘發展想象力的因素,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想象與創造性思維有密切聯系,它是人類創造活動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并為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供機會。如學習比的知識以后,根據班級里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3:4,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3/4,女生人數是全班人數的4/7,女生人數比男生人數多1/3......通過想象,進一步溝通比和分數的聯系。通過想象,訓練了學生突破空間進行思維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更具跳躍性。
當然,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僅停留在創設這些教學活動情境上是不夠的。從教學中,我體會到:教師首先要有創造精神,應將課堂教學的學習內容、呈現方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然后創設情境,提供必要的學習材料,留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主動探究,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個性,注意抓住一切時機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使課堂上處處閃爍創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