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綜合教育論文>新課程改革的文化哲學探討

    新課程改革的文化哲學探討

    時間:2023-02-27 10:50:18 綜合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新課程改革的文化哲學探討

    新課程改革的文化哲學探討

    靳玉樂 陳妙娥

     。壅菸幕軐W作為一種以人為本的世界觀、方法論和思維方式,給我國新一輪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辟了一個新的課程文化思維空間。新課程改革在以直面現實生活、徹 底的人文精神為特征的廣闊文化哲學視野下,重新思考人、課程與文化的關系,以期建立 新的課程文化精神,實現課程文化模式的轉型。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文化;文化哲學;文化創新

     。圩髡吆喗椋萁駱,西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妙娥,西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基礎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養人,為人的未來 發展打基礎。而人是文化的人,任何人的成長都在 一定的文化中進行,并且必須依靠文化的作用。作 為新的哲學形態的文化哲學,在把文化看成是人 類的特有行為方式的基礎上,揭示了文化與人的 生命存在及其活動的本質聯系。其根本旨趣是以 人為中心,以人與文化的關系為內容,對文化的本 質進行深入的揭示和把握。作為一種哲學,它是 一種以人為本的世界觀、方法論和思維方式。因 此,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文化哲學層 面的探討,不僅僅是對新課程改革表達一種哲學 理性的價值關懷,更是對人、文化與課程三者關系 的深層追問,從而彰顯新課程改革對三者傳統關 系的反思、超越和重構,開拓一個嶄新的課程文化 思維空間。

      一、課程的文化解讀

      在課程發展史中,對課程與文化的關系存在 兩種理解:一是把“學知識”稱為“學文化”,把“課 程”稱為“文化課”。語詞上的混同反映了認識上的 偏差:文化就是知識,課程在邏輯上和實踐中被簡 單地闡釋為知識的一種載體。二是課程完全受制 于現存的“法定文化”的規范和旨意,機械地、盲目 地,甚至麻木地認同、接受、服從以及服務于這樣 的政治化了的社會文化,即課程的文化鎖走現 象。無論課程作為知識的載體,還是成為法定的 “奴隸”,其在形式上始終是在社會文化為它規定 的軌道上運轉。這種依賴性源于課程最原始的功 能,也即課程產生的動力——文化傳承的需要。課 程始終是追隨著社會文化理路膻變的腳步,并在 文化的潮起潮落中被逐步賦予了社會文化工具存 在的角色和品質。對這一命題和邏輯的遵循導致 課程文化主體性的缺失,并成為今日學校教育及 課程發展的重要障礙。而且,課程作為一種工具, 相應地也就消解了人這一主體存在,人成為被動 接受文化的“容器”。歷史上的課程改革停留于內 容、方法與技術上的更新,并沒有從邏輯上消除課 程被定勢了的文化傳承工具地位。

      還原課程的文化主體地位,意味著課程可以 根據自己的品位、理想、追求和關懷旨趣對文化進 行選擇、內化,更重要的是建構自己特有的課程文 化。這種選擇、內化和建構蘊含著主體的需要、目 的及對一定文化價值和意義的理解。因此,課程不 再僅僅是從既有的文化中“拿來”的文化,而是具 有了獨特性、內在性、創生性等屬性的特殊文化?梢哉f,課程來源于現實文化,又超越并重構著現 實文化。課程對現實文化的超越和建構,其內部根 源在于課程對學生完整人生、完整心理世界的全 面關注,F實文化雖是人的文化,但這種文化具有 時代性、地域性、社會性等特征,是務實的、控制 的。課程作為一種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但 它指向對人的內在的深切關懷,更具有開放性、多 樣性和包容性。以哈貝馬斯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 主義文化哲學流派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文化 的內在化。這一概念認為文化誠然是一種外在于 個人的客觀現象,但是人還是要把它不斷地內在 化,即不斷地通過學習使文化為自己所獲得和掌 握。這一觀念肯定了人在文化中的主體地位。因 此,實現課程文化主體地位的還原,出發點應放在 對每一個學生個體的關注上,而非文化在意識形 態上的運用。

      二、新課程改革的文化哲學理念

      文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它總是隨著社 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我國屬于后發展國家,是在 西方工業文明已經十分發達以至于開始展現自身 的弊端之時才開始現代化進程的。我國傳統農業 文明條件下的自在自發的經驗型文化與工業文明 條件下的自由自覺的理性文化發生了激烈的沖 撞,并走向融合。若說這種融合使得我國從此走上 了現代化進程,那么我們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文 化價值觀念的沖突。面對這些危機和沖突,文化和 課程表現出了自我批判、自我反省、自我超越的迫 切需要。文化哲學作為一種自覺反映和表達人與 文化世界關系的合理性價值追求與理想性歷史形 態的哲學,以其特有的時代性、世界意義、全球視 野和人文關懷直面這一現狀,開始反思梳理若干 的文化現實問題,并指導現實文化實踐。文化哲學 研究的當代主題為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理念,主 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人的個性以及理解、合作與創新意 識,是新課程改革的價值追求。

      新課程改革將追求學習者個性的發展,培養 理解、合作與創新意識視為積極應對信息社會、知 識經濟時代挑戰的主要方面!痘A教育課程改革 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 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 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學習、富有個性 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 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 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 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 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2.要培養全球意識,協調人、自然與文化的 關系,是新課程改革的內在旨趣。

      文化的交往與融合,縮小了各國家、各民族的 文化距離,文化一體化趨勢改變了人類以往的生 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在全球意識的培養 中,有兩個問題不容忽視:一是要重視人與自然的 協調統一。這要求我們告別傳統的“人類中心”意 識,接受自然、回報自然,在與自然的平等對話中 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二是要警惕人對科技 的過分友好。最近20年,環境問題成為全人類關 心的主要問題之一,環境教育也成為世界課程改 革的熱點之一。關愛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可持 續發展”是支配當前世界課程改革的重要價值觀 念和內在的旨趣。這種內在旨趣成為變革現行課 程體系的主要精神力量!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提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 求,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 和人文素質以及環境意識!卑循h境意識提高到總 的培養目標上來強調,說明新課程改革對培養學 生環境意識、全球意識的重視。

      3.回歸生活世界,是新課程改革向教育本質 回歸的必由之路。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 委員會發表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確立了教 育在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教育主體地位的確 立,意味著教育應當尊重并提升人的主體性,培養 具有主體性的人。因此,新課程改革要回歸教育的 本質,必經由生活世界的回歸之路。當前,世界各 國的課程改革呈現出回歸生活世界的趨勢。我國 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從小學 至高中注重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 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 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 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 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4.培育健康的社會運行機制;增加社會的文化含量,是新課程改革的外在訴求。

      培育健康的社會運行機制,并增加社會的文化含量,以營造一個良好的全面發展的人文環境, 是新課程改革的外在訴求;A教育課程改革是 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得到社會各方面的廣泛支持。 這要求促進交流與對話,在我國主要表現為主流 意識形態文化、知識分子的精英文化、市民社會的 大眾文化問的交流和對話,以期滋生出新的為大 眾認可的人文理想,并激勵新的文化創造。此外, 在中國還要立足社會現實,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同時吸取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精 神的精華,催生在一種與中國社會現代化和現代 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文化精神,從而為新課程改 革提供充滿活力的社會空間。

      三、新課程改革的文化創新

      文化哲學以其廣闊的文化視野、直面生活現 實的理論品格以及徹底的人文主義精神,表達并 參與了對新課程改革的深切關注。新課程改革秉 持文化哲學的基本理念,從本質上進行了文化的 創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課程文化精神的重建 和課程文化模式的轉型。其途徑是轉變傳統課程 文化的外在指導和外在教化為內在啟蒙和內在教 化,促進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與市民 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等的交匯和融合,從而 使新課程文化的精神在生活世界的根基上生成, 文化模式在對話中形成。

      1.課程文化精神的重建。

      第一,強調主體存在的意義。弘揚、培植人的 主體性,理應成為現代教育追求的月標,成為教育 改革的一個主題,同時也應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 個重要突破口。課程作為教育的核心部分,具有教 育的意蘊是應有之理。新課程改革突出強調主體 存在的意義,特別是將個體存在的價值意義放到 了突出的地位,并注重在多樣性、個別性中把握課 程文化建構的意義,被傳統課程文化所忽視的個 體情感、意志、愿望等也得到了突出的強調。新課 程在目標上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 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在課程結構上強調 課程的綜合性、均衡性和選擇性,以體現培養全面 發展的人,并為每個學生具有個性的健康發展創 造條件;在內容上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強 調為終身學習做準備;在課程實施上倡導學生主 動參與、樂于探究和勤于動手;在評價上建立旨在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等等。這些改革無 不體現了強調主體價值和意義這一基本精神。

      第二,糾正完全的科學理性主義,強調人文精 神在人發展中的價值,使科學和人文走向融合? 學和人文只是形式上劃分的不同,兩者存在一個 “二而一”的東西:這就是它們的精神層面?茖W和 人文在理論上不是對立的,在實踐中是相容的,它 們統一于文化中?茖W有著濃厚的人文精神,人文 精神有著科學精神的豐富內涵。因此,在新課程改 革中,既要重視對自然科學知識等客觀知識體系 的掌握,又要重視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的多元性、內 在性和境域性。而且,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統一 于課程的“文化內涵”之中,科學和人文走向融合, 科學人文性成為新課程文化精神的一個重要特 征?茖W人文性課程是科學主義課程和人文主義 課程整合建構的課程,它以科學為基礎,以人自身 的完善和解放為最高目的,強調人的科學素養和 人文修養的辯證統一,致力于科學知識、科學精神 和人文精神的溝通與融合,倡導“科學人道主義”, 力求把“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尊重、理解 和寬容”、“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創造”等當代教 育理念貫穿到基礎教育課程發展的各個方面。

      第三,回歸生活世界,尋求人、自然、社會和諧 統一的課程生態觀。生態主義通過一系列的努力, 著眼于生態系統中關系的考察,初步確立了系統 的整體觀念、民主平等原則、尊重差異的思想及動 態發展的觀點。生態主義給課程帶來了更為廣闊 的思考空間,在生態主義的指導下,課程學者們力 圖構建一種超越現代主義課程思想、推動人類社 會新文化發展的課程價值體系。這種生態主義課 程具有整體性、開放性、豐富性、發展性的特點,是 對新文化的一種積極響應。新文化要求正確處理 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和環境的關系,要求國際間 加強交流、合作,要求將人看成是一個完整的個 體。生態主義課程在響應這種新文化的同時也 創造了一種新的課程文化,為推動新課程改革與 發展提供了新的生長點。它要求對過去課程改革的鐘擺運動進行徹底的批判性反思,對課程的目 標、內容等進行批判性繼承。生態主義課程對課程 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啟示在于:在課程價值取向上 真正確立起系統整體觀念、民主平等原則、尊重差 異的思想以及動態發展的觀點,切實處理好人與 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辯證關系;在 課程目標上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會性和自主性 的和諧健康發展,注重一致性和差異性的統一、理 性和非理性的統一、意識與潛意識的統一以及個 體需要與社會需要的辯證統一,以培養自由和解 放的公民;在課程內容上謀求“科學世界”和“生活 世界”的和諧與統一:在課程實施上注重教學雙方 在平等基礎上的對話與溝通等等。因此,這種生 態主義課程的本質意義在于,學校課程突破學科 疆域的束縛,回歸于我們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 中尋求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上的有機統一。

      第四,力求在一元與多元文化中保持必要的 張力。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少數民族文化的 活躍和女權運動的發展,現代社會日益呈現多元 化趨勢。如何解決文化一元和多元的矛盾成為新 的焦點問題?茖W哲學家庫恩關于“在對立的兩極 保持必要的張力”的思想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 較好的思維范例。文化在一元與多元的兩極對立 中保持必要的張力,為我們卓有成效地進行課程 文化的選擇提供了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由此, 我們可以得出課程在文化選擇中應持有的一些基 本立場:課程設置仍以主流文化為主,但多元文化 的觀點應滲透到學校全部的顯性與隱性文化中: 課程內容應反映所有文化的貢獻,教師能客觀地 看待文化關系的問題及有爭議的重大事件等 等。我國目前面臨的多元文化價值沖突主要為 現代市場經濟文化與傳統農業文化、和區域特點 想匹配的主導性文化與非主導性文化、東方文化 與西方文化三個方面的沖突。新課程在改革中提 出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 求;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因 地制宜地設置符合當地需要的課程;推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以保障和促進課程對不同地區、學校和學生的需求;在實行國家基本要求指導下的教材多樣化政策等等?傊,新課程改革力圖解決課程文化一元與多元的兩難問題。

      2.課程文化模式的轉型。

      近代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建立新的文化模 式,實現傳統農業文明條件下自在自發的經驗型 文化模式向工業文明條件的自由自覺的理性文化 模式的轉型。學校教育和課程亦為如此。然而,以 往對文化模式轉型的探求卻是沒有站在中國歷史 和現實基礎上的照搬。清末民初照搬日本教育模 式,后又硬搬美英教學模式,新中國成立以后,在 一段時間內完全以前蘇聯的教育理論和實踐來裁 判我國的教育。這些照搬致使我國傳統主導性文 化模式開始失效,但新的有個性的中國文化模式 卻沒有建立起來。

      我們仍能從現有的學校教育和課程文化模式 中體察到前蘇聯凱洛夫的那套模式。新課程改革 力圖打破這種單一、僵化、封閉的文化模式,營建 一種合作、對話與探究的課程文化,實現課程文化 模式的轉型,建立一種新的課程文化模式,這一新 模式的特點和價值取向就是合作、對話和探究。

      所謂合作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開發性。每一 個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促進其發展需要 多人合作才能實現。同時,每個兒童都有差異,他 們的發展取決于有差異的課程,沒有合作就不能 提供有差異的課程。新課程強調一種共建共享的 課程文化,專家、教師、學生及共家長、社會人士都 是合作共同體的一分子。所謂對話文化,就是強調 課程的民主性。課程本身就是一種對話,是所有與 課程利益有關的人員或部門之間的對話。新課程 在制定國家課程標準時就非常強調對話與協調, 盡可能創造各種機會讓各界人士共同參與對話。 所謂探究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科學性。就課程的 歷史而言,什么樣的課程才是適合兒童的課程,這 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需要多代人前赴后繼、不懈地 探究;就一門課程來說,從課程目標的確定、內容 的選擇與組織、實施到評價,也需要不斷的探究才 能做出課程的決策;就課程實施的一個環節來說, 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教師的這種專 業生活方式決定了教師必須面對教育情景中的不 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需要教師去解決、探究。因此可以說,教學即探究,教師即研究者。新課程倡 導探究文化,強調應在不同層面進行課程創新。這種新的課

    [1] [2] 下一頁


    程文化模式,需要各界人士參與課程 的發展、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形成。

     。ㄕ裕骸督逃芯俊,2003.3)

    上一頁  [1] [2] 


    【新課程改革的文化哲學探討】相關文章:

    《俄羅斯社會與文化》課程改革探討08-19

    財政國庫改革實踐與探討08-12

    科學哲學的興起、發展與價值探討08-18

    新課程與教學改革08-17

    新課程改革與學校發展08-13

    新課程與教學改革08-13

    新課程改革教學反思04-18

    關于新課程改革的心得05-02

    關于物理實驗考試改革的探討08-17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