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整合的實踐研究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當前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的發展無疑將為新的教學理念的實現開辟出美好的前景。在這個過程中,粉筆和黑板的作用要逐漸淡化,代之而起的將是多媒體和網絡;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要被重新定位,單純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局面將被改變;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將不斷提高。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要達到的目標
⒈提高課程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信息技術無論與哪一門課程整合都不是擺花架子,它的直接評價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離開了這一點,任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都是失敗的。因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本身就是先進的教學技術與先進的教學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其先進性必然體現在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的提高上,這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基本的評價目標。
⒉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
我們常說信息技術將要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學習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是需要培養的,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直接目標。
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有以下特點:
⑴ 會利用資源學習;⑵ 會進行自主發現學習;⑶ 會利用網絡通訊工具進行協商交流,進行合作討論式的學習;⑷ 會進行實踐創造的學習。
⒊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什么是“信息素養”?一般認為信息素養應包含以下三個基本點:
⑴信息技術的應用技能;⑵對信息內容的理解與批判能力;⑶運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會的態度和能力。
以上提出的信息素養包含的三個基本點,是信息技術與各科課程整合中應該作到,也能夠作到的。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是信息技術與各科課程整合所追求的綜合目標
⒋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
要實現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教育必須進行深刻的變革,要使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作業協同化,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中,要把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具有終身學習態度和能力作為一個不斷追求的長遠目標。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方式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方式從理論上講,可有以下三種:
⒈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對象
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引入其他學科課程知識,也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學習、拓展、應用或鞏固其他學科知識,這在以應用為主的信息技術課程中是比較容易實現的,F在,許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材都注意到了這一點。例如,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學習漢字輸入可以融入語文課的拼音練習、組詞練習、古詩學習;學習繪圖軟件可融入幾何知識和美術知識;學習搜索引擎檢索可讓學生到網上檢索某學科專題信息練習等。這種整合方式主要落腳點是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
⒉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
這種方式適用于課堂多媒體教學環境。在這種方式中,最常用的模式是“情境??探究”模式。在該模式中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的有機結合,都能起到教學輔助工具的作用。
“情境??探究”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基本上可分為五個環節。
⑴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創設不同類型的學習情境。如:社會、文
化、自然情境;問題情境;虛擬實驗環境等。在學習情境中學生進行觀察、思考、操作,在這里,可利用多媒體課件、網上教學資源創設情境。
⑵教師指導學生觀察事物的特征、相互關系、運動規律等并進行思考、
協商和發表意見。在這里,可利用NetMeeing或BBS等作為發表意見和思想交流的工具。
⑶學生對呈現的情境進行操作實踐,驗證與原來思考的意見是否一
致。在這里,可利用信息技術的播放演示功能,重新展示學習情境。
⑷指導學生進行知識重構,把思考和實踐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在這
里,可利用文字處理工具、電子文稿編輯工具和網頁制作工具等進行知識重構。
⑸ 指導學生進行自測評價,了解學習效果。在這里,可利用數據庫建
立形成性練習題庫和利用反應信息分析系統和方法進行自我評價。
⒊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
這種方式是利用信息技術作為課程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的獲取工具;作為情境探究和發現學習的工具;作為協商學習和交流討論的通訊工具;作為知識構建和創作實踐的工具;作為自我評測和學習反饋的工具?傊,是學生自己主動選擇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去完成學習的各個環節,達到學習的目標。
根據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應用環境和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資源利用??主題探究??合作學習”模式、“小組合作??遠程協商”模式、“專題探索??網站開發”模式等。下面分別討論這三種教學模式所要求的信息環境和教學過程。
⑴“資源利用??主題探究??合作學習”模式
教學過程一般可分為八個教學環節:
① 教師指導下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了解可供學習的主題。這第一步可利用網絡的檢索功能,檢索資料作為社會調查的一種方式。
②根據課程需要,選擇和確定學習主題,并制定主題學習計劃(包括確定目標、小組分工和計劃進度)。這一環節可利用計算機文字處理工具,寫出主題學習計劃。
③組織合作學習小組,設計合作學習方式,(包括角色扮演、競爭、辯論、設計、問題解決和評價等)。在這一環節,合作學習小組各成員要交換電子郵件地址。
④教師提供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源目錄、網址和資料收集方法及途徑(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網絡資源等的搜集)。這一環節,學生在網絡環境中,通過瀏覽器瀏覽相關網頁和資源。
⑤指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去偽存真,選優除劣的分析。對大量數據可用計算機編程進行去偽存真的處理。
⑥根據需要組織有關協作學習活動(如競爭、辯論、設計、問題解決或角色扮演等)。學生借助NetMeeting、Internet、E-mail、Chat、BBS等網絡通訊工具,實現相互之間的交流,參加各種類型的對話、協商、討論活動。
⑦要求學生以所找到的資料為基礎,做一個與主題相關的研究報告(形式可以是文本、電子文稿、網頁等),并向全體同學展示。學生可利用漢字輸入和編輯排版工具;利用“幾何畫板”、“畫圖”、“作曲”工具;利用電子文稿制作或網頁開發等信息集成工具創作作品。
⑧教師組織學生通過評價作品,形成觀點意見,達到意義建構的目的。
根據評價的意見,修改并正式發布完成的作品。
⑵ “小組合作??遠程協商”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需要在因特網環境下進行,是校際間的合作學習;
形式為:不同地區的多所學校,各自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圍繞同一主題,建立小組網頁,互相瀏覽,交流意見,進行評比。教學過程如下:
①不同國度、地區或城市,各自選擇幾所學校作為地區成員實驗學校,并利用因特網進行協商,確定一個共同的學習主題。
②在各地區實驗學校內,各自組成若干個合作學習小組,根據學習主題,學習小組各成員進行分工,并彼此交換電子郵件地址和網上通訊代碼。
③不同地區的實驗學校,圍繞主題,通過因特網,搜索并下載與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料。
④不同地區的實驗學校,圍繞主題,各自利用所得資料,進行素材加工,利用網頁制作工具制作小組網頁。
⑤各合作學習小組定期瀏覽其他合作學校的網頁,并利用NetMeeting、Internet、E?mail、BBS等網絡通訊工具,實現相互之間的交流,進行討論,對其他學校的網頁發表意見,相互交流。
⑥經過一段時間后,組織學生利用文字處理工具、電子文稿編輯工具和網頁制作工具對綜合課程知識的掌握和學習能力進行自我評價和學習總結。
⑶ “專題探索??網站開發”模式
該模式要求在因特網上進行網站開發的環境。主要目的是對某一專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學習,并要求學生構建“專題學習網站”,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模式的課程教學過程如下:
①組織學生利用搜索引擎、權威網站、專題網站、專業網站和資源庫等,對某一專題進行廣泛深入地研究。
②利用網站、各類型的電子出版物廣泛收集與專題學習內容相關的文本、圖形、圖象動態資料等相關資料并加以整理。
③將收集到的素材進行分類管理,并根據深入研究的結果,按照一定的結構進行知識結構化重組。利用信息加工工具進行素材加工,利用網站制作工具制作專題學習網站。
④利用信息發布技術把所建立的專題學習網站向全;蛏鐣l布。
⑤利用專題學習網站進行課堂教學或自主討論學習,學習者可利用已發布的網站中的信息交流平臺充分發表意見和進行提問質疑。
⑥對本專題有興趣的師生可利用FTP等網頁上傳工具把新成果加入專題網站中,使專題網站得到擴充和完善。
【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整合的實踐研究】相關文章:
信息技術數學課程整合研究09-05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論文02-17
數字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整合的實踐研究08-25
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的意義03-23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論文(通用7篇)08-04
數學技術、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08-18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策略研究研究方案08-19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下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課題結題報告:08-18
淺談中學數學課程教材與信息技術整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