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程與教學改革—談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與教學改革—談學習方式的轉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任務,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本次課程改革重點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的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改變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多樣性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本文就學習方式的概念,為什么要提倡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如何實現這一轉變以及自己在教學中實施新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采用新的學習方式的感受。
一.什么是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learning approach or learning)是當代教育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目前學術界對它的解釋并不完全一樣,大多數學者認為學習方式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時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方面的基本特征。
學習方式較之于學習方法是更上位的東西,兩者類似戰略與戰術的關系;學習方式相對穩定,學習方法相對靈活,學習方式不僅包括相對的學習方法極其關系,而且涉及學習習慣,學習意識、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等心理因素和心靈力量。
二.為什么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提升的過程。這是學習觀的根本變革,學習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精神解放運動。
在這種學習觀的改變過程中,首先我們要意識到學生是獨特的人,是個完整的人。學生并不是單純的抽象的學習者,而是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動中,作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學生,不僅具備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體驗著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學生作為完整的人來對待,就必須反對那種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還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予學生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
第二,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每個人由于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的不同,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他們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側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獨特性是個性的本質特征。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應成為我們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獨特性也意味著差異性,不僅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而且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差異不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發展的前提,應視為一種財富而珍惜開發,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
學生的學習方式一般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傳統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視發現和探究,從而在實踐中導致了對
學生認識過程的極端處理,使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僅僅是直接接受書本知識(死記硬背書本知識即為典型),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它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發展,反而成為學生發展的阻力。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因此成為本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待征。
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換句話說,要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及其對應的教學方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由此可見,轉變學習方式實質上是教育價值觀、人才觀和培養模式的改變。
澳大利亞教育學者比格斯提出了所謂的3P(presage, process and product) 模式描述了課堂學習的前提、過程和產物。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根據他們自己的前概念和動機解讀課堂環境,通過元學習因素驅動他們的學習過程。在3P模型中,學生本身的特點和教學環境的特點發生交互作用,從而產生了以任務為導向的學習方式。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從而造成了不同的學習結果。這一模式說明,即使學生面臨的教學環境都一樣,由于學習過程中的不同學習方式,學習結果也會有所不同。比格斯的這一模式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思想:第一,學生課堂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中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不同學習方式(如深層次、淺層次等);第二,學習方式是決定學習質量的重要一環。在談到什么因素決定學習結果時,比格斯指出,雖然有各種因素影響學習的結果,但主要的因素還是學習的過程;第三,學習具有多種層次的結果,如質化的和量化的結果;第四,影響學習過程中學習方式的有兩個方面,即教學環境和學生本身的因素。
我對自己所教班級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進行過一個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方式影響了學習結果,單純的行為參與方式并不能促進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發展,只有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參與為核心的學習方式,才能促進學生包括高層次思維在內的全面素質的提高。
課例1:主動學習應該從情感的投入開始,讓學生發現自我,找到自我
一堂課快結束時,我讓同學們給自己認為做得好的英語課堂活動小組分發“獎品”。結果,全班九個活動小組只有一個小組(共六人,是班里最差的一個活動小組)沒有能享受到勝利果實。我請這六位同學簡單談談為什么沒有得到獎品。這時,其它小組的同學七嘴八舌地議論紛紛,指出他們的不足,說他們的語言表現能力差,語法結構不對,……。這六位同學很不是滋味,臉一陣陣發紅,并低下了頭。這時我問這六位同學:你們剛才把獎品送給了哪個小組?為什么要送給他們?這六位同學用英語作了回答。于是。我接著說!澳軌蚍e極參與課堂活動,并能認可其它活動小組的優點、長處,而且又能用英語表達出來。算不算是這個組的優點呢?同學們都回答:“Yes!”然后,我又請其它活動小組的同學談談這個組的變化情況,即從不開口-----開口講話-----較流利地用英語表達出來,……。這時,我說:“這個小組的進步這么大,我們是不是應該給他們一些獎品以資鼓勵呢?”,于是馬上就有幾個小組的同學將自己的“戰利品”-----“蘋果、籃球、足球、房子、汽車、電腦……”(在黑板上畫的)送給了這六位同學。此時班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六位同學此時已是熱淚盈眶,激動不已。他們齊聲地說:“We’ll do it better next time.”。從這以后,這個最差小組合作得特別好,一改過去只聽、只記、不發言的學習方式,而是課前分工負責自己準備的內容,網上查閱,翻閱參考書籍,課上活動積極,總是給全班同學展現一些新穎別致的、有趣的觀點,但又能緊扣教材所學內容,語言的運用恰倒好處,學習成績突飛猛進,現在已是班里的 Best group!。
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果我們要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要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目前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影響素質教育在課堂中推進的一個障礙。實際上,一部分學生通過了考試,甚至成績優良.但并沒有完全具備我國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紀公民所需要的素質。研究者尖銳地指出,在可貴的高分下隱含著危機。在一些學生中間,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盛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低下,創新意識不足。他們很少對現實情境提出自己的問題。事實上,在教育過程中出現了一種課程的表面達成現象。這種現象的表現是:學生雖然通過了考試,甚至成績良好,但并沒有形成我們所期望的素質;表面上教學任務完成了,實際上課程要求并不達成。一言以蔽之,從目標到教學再到評價的循環是在淺層次中完成,并未涉及素質教育的深層次目標。這種現象,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學生。顯然,這種情況不利于學生真正的發展。因此,改變學生這種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中一個迫切的任務。
三、如何改變學習方式
我認為,所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指從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實踐都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是學生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同時,我們還要注意,雖然探索性、發現性學習是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 但并不是學校學習方式的全部內涵。如何改變目前一些學校中存在的單一、被動學習方式呢?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實踐中進行研究和創新。
近幾年來,國內外研究人員和教師都進行了一些努力,探索學習的新形式,也確實出現了許多好的學習形式。這些形式的共同特點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權威的講授者。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提問或者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某些情況,提供示范,建議和指導,引導學生們大膽闡述并討論他們的觀點.讓學生說明他們所獲得的結論的有效性,并對結論進行評價。
課例2。 以“火”為主線,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達到活用知識的目的
上課時,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團“火”(教高中英語第一冊下冊第16單元“Fire”),并告訴同學們We’ll talk about fire in this class today. “你們說說自己所知道的有關火的詞匯”(要求以小組形式討論3分鐘)于是,引出了一連串有關火的詞匯,如:“雄火、大火、小火、微火、篝火、焰火、明火、暗火、野火、炮火、發火;火鍋、火腿、火花、火海刀山、火眼金睛、火中取栗,”……等等。同時我請同學們一一板書在黑板上,接著問道:“這么多有關火的詞匯,在生活中哪一種火是你最喜歡的?哪一種火你認為是最不好的?為什么?”有人說喜歡微火,因為它柔中帶鋼;有人說喜歡野火,它來勢兇猛,在摧毀一切的同時,又讓一切重新復蘇,舊貌換新顏;有人說喜歡火眼金睛,能洞察一切;一位同學上臺畫了5幅圖,第一幅圖畫的是一個男孩,瞪著兩眼,頭發豎立,張著大嘴吼到:Get away! ;第二幅圖是在醫院里醫生問這男孩:“What’s wrong with you, my boy?” 男孩回答說:“Maybe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my liver.”;第三幅圖是一群孩子看著這男孩就嚇得四處奔跑,邊跑邊說:“Don’t play with him. He always gets angry with somebody without any reason.”;第四幅圖是這男孩的朋友都遠離他;第五幅圖是這男孩孤獨的坐在石凳上,自言自語的說:“Nobody likes a boy who often easily gets angry with people. I won’t do that any more ! ”最后叫同學們猜他最不喜歡的火是什么?全班大聲地說:“Get angry!”。對火的詞匯進行討論后,我又引導同學們以活動小組形式 Talk about the history and uses of fire.。10分鐘后,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匯報各自的討論情況,有的小組談火的起源和發明;有的小組談火對人類生存的好處;有的小組談火對人類帶來的災難;有的小組談怎樣防火;有的小組談發生火災時怎么做;有的小組談發生森林大火怎么辦;有的小組談家里發生火災時、辦公室里發生火災時、在商店里發生火災時的處理;… 等等,話題豐富有趣,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同學們的思路非常開闊,想象力、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語言的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同學們在寬松的、自由的課堂里自教自學,學到了已往一堂課所不可能學到的知識和不可能完成的如此多的內容。
這樣的課程讓學生暢所欲言,表現自我,學生非常喜歡。同時,我們也因此形成了一個理念,知識用于生活,并在生活中發展,在生活中創造。由此可見,學習方式的改變在學生的學習中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學和主動式的學習方式能夠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
參考書籍: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鐘啟泉、崔允郭、張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課程與教學改革—談學習方式的轉變】相關文章:
新課程與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03-08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幾點思考08-24
地理教學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08-22
新課程理念新的學習方式08-25
談探究語文學習方式08-23
轉變高中生學習方式策略初探08-23
談農村體育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08-24
轉變認識 抓好新課程改革05-28
創新工作思維轉變督查方式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