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綜合教育論文>走向世界一流大學-五大名牌大學校長訪談(組圖)

    走向世界一流大學-五大名牌大學校長訪談(組圖)

    時間:2023-02-27 10:21:31 綜合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走向世界一流大學-五大名牌大學校長訪談(組圖)

       北京大學校長 許智宏     清華大學校長 王大中     浙江大學校長 潘云鶴     復旦大學校長 王生洪     南京大學校長 蔣樹聲     “985工程”:中國高校的“國家隊”    “985工程”,指教育部實施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主要內容是重點支持部分高校創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1999年,“985工程”正式啟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首先獲得國家大力度的支持。隨后,教育部和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陜西省、中國科學院、安徽省、國防科工委、黑龍江省重點共建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    據介紹,國家重點建設的這9所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精銳部隊。在全國高校中,它們的數量僅占1%,而重點實驗室卻占近50%,年科研經費約占1/3,在校碩士生占20%,博士生占30%!985工程”的實施,使9所高校在學科建設、隊伍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向著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什么是“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    “一流大學應該堅持正確的辦學思想,注重形成優秀的辦學傳統,形成鮮明的辦學風格,發展優勢學科,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為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作出貢獻。一流大學應該站在國際學術的最前沿,緊密結合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依托多學科的交叉優勢,努力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特別要抓好科技的源頭創新,并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一流大學應該成為繼承傳播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場所和交流借鑒世界進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為新知識、新思想、新理論的重要搖籃,努力創造和傳播新知識、新理論、新思想,不斷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一流大學應該成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斷為祖國為人民培養出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2001年4月29日,江澤民同志在清華大學建校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北京大學——打破傳統學科壁壘    “世界一流大學不但是高水平的教學中心,而且是高水平、有影響的研究中心!比珖舜蟠、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認為,中國大學要進入世界一流,必須在科學研究上狠下功夫,爭取有更大突破。    有數據顯示,我國高校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0%以上的面上項目和一半左右的重點項目,完成了國家“863計劃”30%以上的項目。高校已成為我國科研,特別是基礎研究的一支生力軍。    但是,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我國高校的科研規模和研究水平確實存在不小的差距。許智宏提出,應該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學科齊全、人才密集、信息靈敏,而且具有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的特色,盡快提升知識創新能力,成為高水平科學研究中心。    “兼容并包”是北大的傳統,也反映了現代科學技術不斷交叉、融合的客觀要求。許智宏舉例說,王選院士、楊芙清院士和不久前去世的石青云院士三位國內信息科技領域的著名專家,均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學系,就是學科相通的有力佐證。    許智宏認為,目前,許多學科之間已經沒有截然分明的界限,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內部各分支領域以及相互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人口、環境、生態、能源、空間等重大問題有賴于各種專業和社會力量的協同努力。他不無遺憾地指出:我們過去對于學科分化的負面影響認識不足,產生了一些人為設置的界限,加上目前在職稱評審、獎勵制度中存在的種種弊端,也阻礙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和融合。    如何建立和發展新學科、改造傳統老學科、建立起有利于發揮師生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學科管理機制,是北京大學正在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經過兩校合并、實施“985工程”,北京大學不但保持了在基礎學科方面的優勢,而且為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進而形成新的學科生長點,搭建起一個大平臺。去年評出的全國重點學科達81個,名列國內第一。    但是,許智宏思考得最多的,還是如何縮短與世界一流大學之間的差距,早日變“中國重點”為“世界一流”!耙驗樵诂F在的北大,世界一流水平的學科、學科群和學術成果還比較少,教師中有世界影響的一流學者人數很少,培養、吸引和匯聚優秀拔尖人才的機制尚未形成!    據許智宏介紹,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新功能材料、金融數學研究、納米科學技術、電子系統設計與實現等領域,北大已經或正在籌建一批跨學科、跨部門的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經過學科整合,新的北京大學已成為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與工程科學以及醫學等幾大門類的大型綜合性的大學,基本具備沖擊世界一流大學的實力。    清華大學——堅持中國特色是根本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要以學科建設為核心,我校結合國際趨勢和自身優勢,將集中力量發展信息、生命和納米等學科;要發展工科的優勢,加速理科和管理學科的發展,完善人文學科的布局,其中藝術、新聞、法律可能會快一些,文史哲方面則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比珖䥇f委員、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對記者這樣說。    據王大中校長介紹,1993年清華大學提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為實現此目標,將按“三步走”計劃:1994年到2002年是打基礎的9年;從2003至2011年為第二步,重點建設,跨越發展,爭取躋身于世界一流大學行列;2011年至2020年為第三步,希望使清華大學在總體上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清華大學的一流目標是九個字,“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    王大中校長認為,任何一個強國都必須有若干所一流大學,這樣的大學應能培養拔尖人才,出創新成果,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談到清華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接軌的可能和優勢,王大中校長說,清華大學有一些學科具有一定的優勢,且發展勢頭很好,另外,清華大學的生源特別是本科生生源十分優秀。應該說,目前師資隊伍的差距較大。盡管清華大學有近50名院士,800多名正教授,但國際級著名大師較少,且年事已高。世界上對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的競爭非常激烈,這方面我們競爭力不夠,我們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與國外還有差距,有待改善。但總有一天,我們會把國外更多的優秀人才吸引到清華來。    王大中說,世界一流大學是一個群體概念,像個俱樂部。這中間既有像哈佛、牛津、劍橋這樣的頂尖一流大學,也有一些后起之秀。我們要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就要具備世界一流大學具有的一些共性。因為如果沒有這種共性,我們就得不到世界承認,但同時還要具備中國特色,如果沒有中國特色,我們就失去了建設一流大學的根本出發點。創建一流大學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推動中國的發展和建設,為本國服務是世界所有一流大學的根本目標。    浙江大學——聚師資出成果育人才    談起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話題,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大學校長潘云鶴非常投入!斑@不僅是單純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事關全局的戰略課題!彼J為,應該從社會經濟發展、綜合國力提高的角度,來創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潘云鶴說:“經濟發展了,就能以更大的投入支持高教;有了高水平大學,才能為社會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边@是一個“雙贏”的良性循環。    目前,經過第一輪重點投入,浙江大學的辦學條件、科研水平迅速得到改觀。例如,科研經費從1997年的3億元,提高到2002年的近8億元,已堪與德國一流大學比肩;SCI論文數量,由每年不足300篇,發展到超過1000篇;在校研究生人數,現已突破1.4萬人。初步具備了向世界水平沖擊的實力。    “大學者,非大樓也,大師之謂也!闭f到底,建設一流大學,靠的是聚一流師資、出一流成果、育一流人才。潘云鶴為此開出了三劑“藥方”——    第一劑:創造一流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吸引世界一流學者來華工作。通過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吸引赴海外留學的優秀青年學者回國工作,潘云鶴認為,“世界一流大學應該是開放式的,要不問國籍,把真正一流的專家吸引過來,為我所用!    第二劑:鼓勵青年教師向世界水準看齊,為他們出國進修、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提供更多便利,確保教師隊伍總體上的高水平。    第三劑:引入國際一流大學的教師考評標準,F在國內高校在評價不同學科教師時,往往采用同一把SCI尺子。但是,各個學科的頂尖學者在論文產出上確實存在著差異。比方說,化學、生物學發表論文相對容易一些,一年發表15篇文章并不稀罕;而即使是大牌數學家,每年能發表2篇高質量論文,就很不錯了。潘云鶴的設想是,以國外一流大學教授發表論文的平均數作為浙大的考評標準。還要建立通常的人員分流渠道,對教授實行優勝劣汰。    有了“985工程”的歷史性突破,潘云鶴對未來感到很樂觀:只要長江三角洲始終保持經濟快速增長,浙江大學一定能夠進入世界一流。    復旦大學——依托上海增強信心    復旦如何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校長王生洪向記者談了基本思路:“以科學研究為主導,學科調整為主線,國際化信息化為手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爭取花二、三十年左右時間,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睘閷崿F該目標,復旦確定了“三步走”戰略:2005年建校一百周年前完成奠定基礎的第一步,實現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轉型。2010年左右完成第二步,若干學科率先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成為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形成向世界一流大學沖擊的強勁勢頭。第三步從2011年起,再經過十年、二十年的快速發展,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據王生洪校長介紹,大學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支撐這三大功能發揮的核心則是學科,所以復旦將學科建設放在首位,在提升內涵上下功夫。當前學校在40個國家重點學科基礎上凝聚學科方向,形成23個學科攻堅方向,包括三大類:第一類是體現傳統優勢的學科;第二類為通過學科交叉特別醫學與生命學科的交叉尋求新突破的學科項目;第三類是以探索和解決國家及上海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為目標的學科項目。    王生洪說,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復旦還有不小的差距,缺乏具有世界影響的原創性科研成果,缺少一流大師,本科教育創新不夠,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教育質量有待提高,國際化程度不高等。但也應看到復旦的一些有利條件,例如,復旦地處上海這座生機勃勃的城市!耙涣鞒鞘幸幸涣鹘逃。上海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領頭羊,為復旦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教育部和上海市連續兩輪共建復旦大學,也為探索新的高校投資、發展體制積累了寶貴經驗。這些優勢大大增強了復旦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目標邁進的信心。    南京大學——發揮優勢放棄“大而全”    “建設一流大學有‘二忌’:一是辦學目標定得過高,急于求成。二是辦學目標沒有特色,完全雷同!比珖舜蟠、南京大學校長蔣樹聲認為,衡量大學是否一流,不在于口號叫得多響,大樓蓋得多高;關鍵是看能不能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點的高水平學科,其中某些學科在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    蔣樹聲指出,“只有以特色立校,揚長避短,才能以特色強校,以特色取勝,才能凸現學校的品牌與地位!    談到學校的規模和學科建設,蔣樹聲的觀點是“因‘!埔恕。世界一流大學大多為綜合性大學,學科覆蓋面較寬,既便于不同學科的交叉與新興學科的產生,也便于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暗膊荒軐W科的多寡、規模的大小,簡單地與學校的水平高低劃等號!笔Y樹聲舉例說,哈佛大學沒有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沒有法學院、商學院、醫學院等,但沒有人能把它們排除在世界頂尖學府之外。大學不一定要規模大,而在于特色與優勢,學科不在乎有多全,而在乎有多強。蔣樹聲說:“每一個大學應根據自身條件,努力建設好特色學科、優勢學科,而不應該一味追求‘大而全’!苯涍^全校上下反復調研、討論,最終達成共識:放棄“大而全”的戰略選擇,堅定地走規模適度、內涵發展的道路。    蔣樹聲認為,南京大學雖是國內辦學水平較高的大學,但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為此,南京大學根據自身條件確定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先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第二步是力爭建成以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為重要標志的世界一流大學。    蔣樹聲特別強調:“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來說,營造寬松和諧、積極向上的學術環境遠比制定一些獎‘優’罰‘劣’、急功近利的硬性指標更為重要!    校長議政錄    王大中:在政協會議小組討論上關于高教創新的發言    主要觀點:當前,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的重點應放在提高教育質量和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上。教育要抓兩頭,一是抓重點大學建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二是抓基礎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高等教育管理一是要全面規劃高校體系結構,要分層次、分功能;二是抓教學質量,提倡大學要練好內功,抓教學評估、教師隊伍建設,抓學生學風和誠信教育。    王生洪:關于《建立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并盡早實施》的提案    主要觀點:目前,社會對研究生教育的巨大需求與國家財力投入之間的矛盾日趨突出,已成為制約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之一。建議國家盡早建立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實施研究生的有償培養制度。一來可改變研究生教育機制,更新研究生教育理念,增強學校和導師對學生的責任感;二來可減輕國家財政負擔,有利于學校多渠道籌措資金,促進大學自身發展的良性循環。    蔣樹聲:關于《加快科技條件平臺建設立法》的議案    主要觀點:我國的科技基礎條件工作缺乏國家整體規劃與統一布局,科技資源重復建設且不能開放共享。建議修訂《科技進步法》并將《科技資源管理法》納入立法計劃,明確政府投入的義務和監管責任,做好規劃與投資,對國家投入的大型科技設施與基地、科技數據與文獻信息、自然科技資源進行有效管理、提高科技資源的使用效率。    潘云鶴:關于盡快制定《國民培訓教育法》的議案    主要觀點:我國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國民道德、文化、技能等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有相當多的勞動者知識、技能、技術都較低,難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呼吁盡快制定《國民培訓教育法》,建立終身教育體系,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包括明確規定培訓時間,員工可享有培訓內容的選擇權。    許智宏:關于國家應繼續加大科技投入的議案    主要觀點:《政府工作報告》在對2003年工作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繼續加大對科技、教育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借鑒發達國家及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驗,爭取將我國的研發投入提高到GDP的1.5%至2%,教育經費增加到GDP的4%,這對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和我國的創新能力、競爭力是十分重要的。    話題背景    1998年5月4日,北大百年校慶大會上,江澤民同志提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    2001年4月29日,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90周年大會上,江澤民再次提出:“加快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努力在全國建設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    在知識經濟時代,一流大學的學術水平和數量多少,是一個國家科技文化發展水平、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作為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高校的幾支“精銳部隊”在國家和地方的重點扶持下,率先開始了高教管理體制的改革,從人才、學科和物質基礎建設等多方面,向世界級的大學發起沖刺。    今年全國“兩會”上,本報記者采訪了被列入“國家隊”的5所名牌大學的校長,請他們以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身份,暢談創建世界一流名牌大學的思路。               

    走向世界一流大學-五大名牌大學校長訪談(組圖)


    【走向世界一流大學-五大名牌大學校長訪談(組圖)】相關文章:

    走向世界的中國作文12-15

    走向世界的中國作文08-11

    訪談技巧08-06

    訪談技巧08-06

    killer訪談08-15

    撕名牌08-17

    [組圖]整理和復習(參考教案二)08-16

    訪談提綱范文06-07

    撕名牌日記01-29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