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綜合教育論文>從生活中來 回生活中去

    從生活中來 回生活中去

    時間:2023-02-27 10:08:38 綜合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從生活中來 回生活中去

    內容提要: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指出了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本文就以此為基本理念,提出教師應注重數學課堂中的"生活化"教學。文章首先闡述了注重數學課堂中的"生活化"教學是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的,接著再闡述在實際教學中應如何注重數學課堂中的"生活化"教學,要求做到以下四點:1、基本技能訓練"生活化";2、邏輯思維訓練"生活化";3、應用題訓練"生活化";4、日常生活"數學化"。論述時理論聯系實際,深切的感召廣大教師能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強化數學課堂中的"生活化"教學。  關鍵詞:"生活化"、注重、聯系、感受  《數學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一句話,道出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注重"生活化"教學,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  《新課課程標準》在教學的注意問題中,特別增加了第3條,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就要求數學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筆者從以下四方面展開闡述及研究。   技能訓練"生活化"  基本技能訓練"生活化"要求訓練著眼于學以致用,而非學以致考,訓練材料應盡可能來自生活。 一年級的"圓柱、正長方體、球的認識",通過看一看(看圓柱有什么感受?)、找一找(學具盒中哪個是圓柱)、摸一摸、比一比(它們是圓柱體嗎,雞蛋、燈泡等的形狀是球嗎?)、想一想(生活還有那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玩一玩(玩玩圓柱,你發現了什么?)等活動,既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敘述,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動促思,體現了"動中有學"、"玩中有學"的思想 。  又例如,在教學六年級數學《圓的周長》,教師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這樣組織教學:出示一個圓形鐵圈后,師問:看了這個鐵圈,你們想知道什么?(周長)要知道周長,有什么辦法?  生1:用繩子繞鐵圈一圈,再量出繞鐵圈一圈繩子的長度,可以知道鐵圈的周長。  生2:將鐵圈拉直,再用尺子度量,便可知道鐵圈的周長。  生3:用鐵圈在桌子邊沿滾一圈,再用尺子量出滾過的長度,同樣可以得出鐵圈的周長。  師:你們真聰明!都用自己的辦法解決了問題,現在用你們所研究的方法來解決一個問題--小鐵球轉一圈的周長是多少?(師邊講,邊演示)  生:(疑惑數秒,犯難了)怎么求呢?剛才的方法都不管用了。  如上教學,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整個學習過程是親切、自然、具體、現實,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  邏輯思維訓練"生活化"  邏輯思維訓練"生活化",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內容要面對生活實踐,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創新性思維的訓練。由于學生的思維的創造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借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作基礎。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再創造"來學習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的,達到能力的創新。  例如,我在教學《學看鐘表》時,我是這樣教學的:  ▲認識整時  師:(多媒體演示)精靈鼠小弟在我們學校里有一個最好的朋友叫小明,看看小明在干什么?他是幾時吃的早飯?你是怎樣看的?  師:(出示:7時、5時、3時)7時、5時、3時這些都是整時,觀察這些表的時針和分針,你有什么發現?  生:分針都指向12。  師小結:像這樣當分針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我們學會了看整時的時刻,看一看:這是幾時?你是怎樣看的?  生:12時,分針指向12,時針也指向12。  師:你學會了看整時,想不想用表撥一個整時。  生:(興趣盎然,聲音響亮)想!  師:用你的表撥9時,說一說:你的時針指向幾?分針指向幾?  師:再撥一個你最喜歡的整時,說一說這時你在干什么?  師:再撥一個你最喜歡的整時,說一說這時你在干什么?  ▲認識幾時半  師:請大家回憶7時的時候,小明在干什么?觀察屏幕,現在是什么時刻?小明在干什么?你是怎樣看的?  3-4名同學說:是7時半,分針指向6,時針指向7和8中間。  師:出示8:30,這是什么時刻?你是怎樣看的?  師:請你撥一個幾時半,說一說你的時針指向幾?分針指向幾?  生1:我撥的是6時半,分指指向6  生2:我撥的是9時半,分針指向6  ……  生5:老師我發現了,我們的分針都指向了6。  師小結:當分針指向6,時針超過幾,就是幾時半。  ▲認識快到幾時和幾時剛過  師:7時半的時候我們上早讀,到了這個時刻,第一節課的上課鈴聲響了,你知道我們是什么時刻上第一節課?  生1:快到8點了。  生2:7點55。  師:你是怎樣看的?說給大家聽聽。  師:上了一會兒課,老師想讓大家休息一下,做個小游戲,你知道現在大約是幾時?你是怎樣看的?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使自己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在教學中要創造性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確,只有教師敢于超越教材,才會有鮮活的教學內容,學生才能愛學、樂學,數學才能以她特有的魅力將學生緊緊地吸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長期潛移默化地訓練,定能培養學生對現實生活中規律的關注和發現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應用題訓練"生活化"  學于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稊祵W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例如在學習"乘法估算"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新學年中隊輔導員用同學們捐的1912元錢給"希望小學"的同學們買59個書包,商店里有三種書包,它們的價格分別是:22元、31元、37元。學校要求剩余的錢要盡量少,應該買那一種書包?最多還可以剩多少錢?。" 請你幫中隊輔導員設計一個買的方案。此時,學生的學習欲望大增,學習興趣高漲。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它讓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掌握了技能,激發了他們的自主創新意識。  又例如:在教學《稍復雜的求平均數應用題》,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誰匯報一下上幾個月你們家中用電或用水的情況。(事先安排學生收集有關數據)  生1:我家八月份共用電150度,九月份共用電130度,十月份平均每天用電3度。  生2:我家七月份共用水35噸,八月份共用水38噸,九月份共用水29噸。  生3:……  生4:……  (師選擇一些數據填入空表中,后形成下表)  姓名

    八月(31天)

    九月(30天)

    十月(31天)

    丁歡家

    共用電150度

    共用電130度

    平均每天用電3度

    鄭媛媛家

    平均每天用電4度

    共用電65度

    共用電50度

    程章家

    平均每天用電8度

    共用電210度

    平均每天用電6度

     

     師:你能根據上面提供的數據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嗎?  生1:三戶人家八月份共用電多少度?  師:你能自己解決該問題嗎?  生1:能。150+4×31+8×31=522度  生2:丁歡家3個月平均每天用電多少度?  生3:……  生4:三戶人家八月份平均每天用電多少度?  生5:……  (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選擇整理如下:)  條件: 問題:  a、 丁歡家  b、鄭媛媛家 三個月中平均每天用電多少度?  c、程章家  d、八月  e、九月 三戶家庭平均每天用電多少度?  f、十月    師:小組合作,選擇一至兩個問題進行研究,列出算式,算出得數,準備匯報。(學生小組合作,利用計算器輔助計算進行探究)  生1:我們選擇問題a,計算方法是(150+130+3×31)÷(31+30+31)≈4.1(度)  師:能解釋一下嗎?  生1:我們先求出丁歡家三個月共用電多少度,再除以三個月的總天數。  生2:我們選擇問題b,……  生3:我們選擇問題e,……  (師逐一板書如下:)  a(150+130+3×31)÷(31+30+31)≈4.1(度)  b(4×31+65+50)÷(31+30+31)≈2.6(度)  c(8×31+210+6×31)÷(31+30+31)=7(度)  d(150+4×31+8×31)÷31≈16.8(度)  e(130+65+210)÷30=13.5(度)  f(31×3+50+6×31)÷31≈10.6(度)  師:看了a、b、c三個問題的得數,想對這三個同學說什么嗎?  生1:我認為程章家應節約用電,太浪費了。  生2:……  師:比較問題d、e、f的得數,你發現了什么?  生1:平均每天用電量在逐月減少。  生2:這是因為天氣逐月轉涼,空調、電扇等用的少了,所以平均每天用電量也就逐月減少了。  生3:我想到了這三個月的平均每天用水量也是肯定是逐月減少。  師:對,大家想的很有道理,對自己身邊的事非常關心,天氣越是炎熱,用水、用電量就會出現高峰,看來通過求平均數能反映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師:今天我們是怎樣求平均數的呢?  生:先求出總數,再除以總的份數,就能求出平均數。  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課始就創設了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匯報自己搜集來的家中用電或用水情況,并根據這些數據自己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法來嘗試解決這些問題,最后通過對得數的觀察、比較聯系生活實際,真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這樣的教學過程設計,能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日常生活"數學化"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是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工具的價值在于應用,在應用中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與客觀世界的聯系,體驗數學的意義,樹立將數學應用于現實生活的意識,打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能力的基礎,它是小學數學教學不可削弱、只可加強的目標之一。  例如:學習了《統計初步認識》后,引導學生課后去觀察校門口的車流輛,收集數據,并用數學方法對這些原始數據加以整理。  ××路口車輛(5分鐘)統計表   車輛總數

    合 摩托車

    拖拉機

    卡 客 轎 輛  

     

     

     

     

     

     

     

     從統計表提供的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把車流量、車速、車子經過校門口的時間與學生上學進校門、放學出校門的時間加以聯系,設計“安全過馬路方案”通過討論提出三種方案(架天橋、設信號燈、畫斑馬線),最后對方案進行全班舉手表決,把投票結果進行統計,評出全班最佳方案。  ××路口安全設計方案統計表  方案種類

    合 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人   數

     

     

     

     

     

     本課設計為學生營造了主動探索,全員參與的教學情境,有意識地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得到發揮,達到了學數學、用數學的目的。  又例如,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你今年幾歲啦?多高呀?身體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誰重……這些都是小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而要準確地說出結果,就需要我們量一量、稱一稱、算一算,這些都離不開數學。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像按比例分配水電費、計算儲蓄利息、日常購物問題均發生在身邊,我們買東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離不開數學。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  “生活數學”強調了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相接軌。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這樣的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給學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 ?偠灾,要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必須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在課堂上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啟發誘導,在課外要積極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親自探索、發現、解決問題,成為“自主而主動的思想家”,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書目: 《小學數學創新學習探究》  《“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  《小學教學研究》  《小學數學教育》  《數學新課程標準》      


    【從生活中來 回生活中去】相關文章:

    從生活中來 到生活中去——《影子》08-15

    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08-17

    從文章中來到寫作中去08-17

    生活中的句子09-30

    生活中的語錄06-14

    經典生活中的語錄06-13

    生活中的數學02-21

    生活中的詩意02-25

    生活中的科學02-25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