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教學管理論文>嘗試“自醒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嘗試“自醒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時間:2023-02-24 19:40:52 教學管理論文 我要投稿

    嘗試“自醒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嘗試“自醒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引理:

    皮亞杰認為,既然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具有規律性,教育就必須按其規律來組織。他指出,“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齡階段的兒童都能吸收的,我們應考慮到每個階段的特殊興趣和需要”。而作為教師,其主要的“問題只是去發現符合于每個階段有些什么知識,然后,用有關年齡段的心理結構所能吸收的方式把它傳授給學生!逼喗苤赋,兒童的認知不能從外部形成,只能以有機體本身發展來決定。兒童整個認知結構的發展是兒童的自主調節,通過同化和順應的方式來與外部環境相平衡而達到的。只有自我發現的東西,兒童才能積極地將其同化,從而產生深刻印象。因此,兒童的主動性在兒童的整個認知或智力發展過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白晕野l現的教學”在教學中也愈發重要。皮亞杰將“活動教學法”視為兒童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則,強調只有兒童自己具體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設并予以證實與否定。皮亞杰極為重視教育中的"同伴影響法",認為這是兒童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

    思考:

    高中三年,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期,增長知識、強壯體魄、養成習慣、形成思想…。老師是這個關鍵期中的重要角色,教師的作用和教育的力量始終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主要動力源。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教育的孜孜追求,教師與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是教育系統中兩個最基本的要素,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教育的主體,了解和研究學生的本質和身心發展規律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事物內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因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的知識、能力、品質、性格發展和認識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本身內部的矛盾性;學生是具有主體性的人,學生不是被動的加工對象,他們具有主體性,包括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學生具有明顯的發展特征,學生的發展,特別是青少年學生的發展是人生發展最明顯的時期。多年從事班主任工作,倍感教育的重要和艱辛,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有著太多的體驗和困惑。重溫皮亞杰的基本教育主張,“如何使學生自我醒悟,如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作為一名教師,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一、教育反思

    現象之一:教育者為中心。每個人都面臨三個世界:理想世界、虛擬世界、現實世界。教師在實施教育時,往往把教師的理想世界強加給學生,導致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情緒抵觸,使教育的效果很差,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這種教育是以教育者為中心,實際上忽視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雙向交流,容易造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不平等的關系,使得學生處于被動的局面,在教育過程中學生不能很好地闡述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需要,維護自己的利益,造成廣大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既定的認識標準,難以調動他們提高認識水平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通常重結果而輕發展性,用終極性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進行定向、調控和評價,結果是“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不僅干擾了正常的教育活動,增加了開展教育活動的難度,同時脫離了學生生理和心理的實際,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既挫傷了學生自我發展的積極性,也挫傷了教師教育的積極性。教育學生的目的應是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此項工作的真正受益者應是學生,所以應該淡化那些見物不見人的舉措,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實踐中得以落實。

    現象之二:重顯性表現評價。教師評價學生的指標主要針對他們的顯性表現,如學習成績、是否做好人好事、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能否獲獎等,卻大大忽視了他們的隱性表現,如學生的為人、意志、性格、個性、品格等。在教育實踐中,就實現學校教育目標促使學生發展而言,學生的顯性表現和隱性表現同等重要,成功的教育教學工作往往都是二者有機結合的結果。因此在評價學生時,既要關注學生的顯性表現,又不能忽略學生的隱性表現。當然,在學生評價體系中,那些道德的、精神的標準以及對于過程的評價確實很難確定,很難掌握,很難操作,但這需要教育者用高度的責任感去進行不懈的探索。畢竟,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是不可能像工廠的計件工作制那樣進行量化的,教育者不要企圖把學生全部的表現進行量化管理。因為學生表現可以進行評議,卻很難設定具體、科學的量化指標。

    現象之三:教育手段傳統,F在,學校對學生的實施教育手段和方法較傳統,比如:班會課說教、應付差事并長時間換一次的黑板報、學生會往往變成成績分析會或獎懲會等,卻沒有考慮到學生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個別差異和當今學生的需要。忽略了學生之間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個性和特長、不同年齡層次有著各自己不同的特點。對所有的學生運用統一的教育方式,采用相同的評價標準,進行一元化的評價方法顯然已經不適合時代的要求。傳統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傳統的教育方式越來越喪失教育的改進與激勵功能,所以很難診斷和發現學生學習、生活中較為具體的優點或弱點,很難為學生自身的發展而改進學習態度和方法,提供具體的反饋信息或者指導性的幫助,教育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教育工作顯得那么“蒼白和無賴”。

    現象之四:以事為本。當今,評價學生的好壞往往唯分數論,據筆者的調查,大部分學生普遍反映現在的評價主要是為了獎懲,為做重大考試總分名列前五名的學生發獎金,成績好的學生評為三好學生或各種積極分子等,可謂:一俊遮百丑。很明顯,現在的學生評價是面向過去的一種總結性評價,是對學生前一階段學習是否符合校方期望程度的評判,是發放獎學金或者分班的手段。這種由上至下的管理,往往只能引起少數人的共鳴。這種評價制度只會對少數成績不好或少數優秀學生產生影響,絕大部分學生對這種評價是反感的,獎懲性學生評價只能使少數學生達標,而達不到激勵他們達到優秀的作用。雖然“以人為本”是學校改革發展中為大家反復確認的一個重要理念,但是在教育實施過程中,教育者往往又“以事為本”,重結果(成果)而不重過程。在“以事為本”的理念之下,學生只是教育成果的生產工具而不是教育創造的真正主體,鮮活生動的教育創造被實用的、工具性的教育活動所束縛、所牽累。素質教育學生評價的目的已經不再是原來的,由學生學習的簡單鑒定、認可和區分,把學生分等或排隊,并進行獎勵與處罰,而是注重于為學習生活提供發展的信息和改進的建議,給學生提供表現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種機會,通過評定形成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自我進步的能力,也就是做到通過評價增強學生的自我反省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幫助他們不斷成長。

    二、嘗試“自醒教育”的幾點做法

    應該看到,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為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和自主發展而結成的教育與被教育、組織與被組織、引導與被引導等主體間關系。教師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管理者和組織者,F在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角色,成為學生的同學和朋友,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都無疑是正確的。在教育過程中,怎樣使學生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筆者積極開展“自醒教育”感觸頗多。

    方法一:情境激發

    觸景生情這是人之本能。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是一種在理性引導下的有目的的追求。提供被教育者什么樣的教育情境,達到什么樣的教育目的,教育者應積極思考。作為一所農村普通完中,我們的生源是三流的學生,他們對學習缺乏信心,對考大學缺乏自信,對自己的前途缺乏設計。2000年在高一軍訓期間,我們組織高一新生進行了一次高校一日游活動,帶領學生參觀了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師大等南京幾所高校,在參觀的過程中,美麗的校園吸引著他們;現代化的氣息感染著他們;大學生的神氣激勵著他們……去時汽車內唧唧喳喳,回來時鴉雀無聲。多少學生在周記中寫到:感到震動和興奮,我一定要考上大學。再如:組織學生觀看殘疾人演出;學校櫥窗展出優秀試卷;學校、年級開展有意義的競賽活動等。

    情境使學生震動,情境使學生感動,情境促使學生行動。此時無聲勝有聲。情境激發了學生的需求,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內驅力,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在情境中醒悟,在情境中提高認識。我想我校2003年高考取得較好成績與之有著很大內在聯系。

    方法二:材料引領

    編印學生學習材料這是我近幾年一直堅持做的一項工作,內容涉及學生學習生活各個方面,有學法指導,有心理疏導,有人生點悟,有應考策略。目的是:點擊生活,點撥學習,點評人生,點化人格;具體做法有:

    1、剪報----把報紙雜志上對學生學習、生活、做人等有意義的文章剪下來,貼在紙上印出來發給學生看;

    2、打印匯編冊子----在網上下載,老師自己撰寫心得,征集學生好的文章;

    3、撰寫調查報告----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設計調查報告,通過統計分析寫出調查報告。

    4、建立學生成長檔案----每學期要求學生寫下這個時期的想法(設計好問題,引學生反思),并把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的主要事情記錄下來。

    5、給學生寫信----以信的格式,信的語氣,給學生以告戒,給學生提醒,給學生指導等,學生感到親切,針對性強。

    材料引領這種方法靈活多變,把教師所想用學習材料發給學生或貼在教室,一切盡在不言中。學生利用余暇時間看看、議儀、想想,會有所悟、有所感、有所醒。有道是: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方法三:同伴互助

    同伴之間的相互影響是動物世界很普遍的現象,我們在動物園經?吹,當一只孔雀張開美麗的羽毛,其它孔雀也會受其影響張開美麗的羽毛。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想也就是這個道理?紤]這種因素,我教育學生常常用本校學生舉例,請每年高考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給新生談學習、談生活,談煩惱,同時也要求這些學生在大學給我們寫信,談體會、談感觸。同樣的教育環境,不同的個體成就也不一樣,其中很多因素也很難搞清楚,這時,同伴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生活閱歷、共同的年齡特征、接近的心理和知識水平,在情感上容易產生共鳴。如果這時用外;蛞猿晒沧R的例子教育學生往往流于說教,學生情感得不到共鳴,情緒產生對立,教育的效果比較差。因此,作為有心的教師應大量挖掘本校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方法四:自我張揚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論告訴我們人的智力是以多種智力組合而成,這樣個體會表現出不同的個性。因此,新的課程改革提出:教育的原點和終點都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接受和認可。2003年江蘇實施3+1+1高考模式,這種模式可以產生15種選擇,給學校高三教學形式提出很大挑戰,我校的學生學科發展很不平衡,如何在高考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們提出:我選擇、我學習、我努力的口號,放開讓學生選擇,采用了“選修班和行政班并存,選修課和必修課分設”上課模式,滿足了學生15種選擇的需要,滿足了學生個性的張揚,2003年高考我校取得了較好成績。我感到這一屆學生管理較以往輕松的多,我想這是我們尊重學生的選擇,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的使然。另外,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給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展現自我,發現自我,對提高學生的認識自己和完善自我大有裨益。

    方法五:課堂滲透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生命教育理念要求我們讓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傳授知識固然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滲透教育也是每個教師應盡的義務,各學科中蘊涵著大量的教育素材,發人深思,催人奮進。我是一名數學教師深深感到: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是人類用來了解自然和社會、改造自然和社會的科學,是一門不斷積累發展充實的學科,其應用范圍很廣。事實上,“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睌祵W不僅應用在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等自然學科,而且廣泛應用于管理學、社會學、邏輯學、心理學、人工智能等方面。這個世界是數學的世界,離開了數學的應用與發展,很難想象這世界將會是什么樣子,可謂:生活處處有數學,生活時時需數學。學生們只有把數學學習的目的與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標聯系起來,才能把數學學習真正作為自己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強自己的主體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問題背景與生活緊密聯系;問題解決與用數學意識聯系;問題設置與提高能力聯系;數學的美與生活中的美之間的聯系。使學生體會到學好數學的目的和意義,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作用。這樣,以學科知識為載體,體現教育的魅力,更加實在,自然,可信。

    體會:

    1、“自醒教育”的實施過程體現了教育工作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教學基本思想。

    2、“自醒教育”的組織形式充分考慮學生特點,提高了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符合實事求是的原則。

    3、“自醒教育”的內容針對學生實際和學校實際,體現了教育的校本性和人本性,實踐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新理念。

    總之,作為班主任也好,還是任課教師也好,教育是我們永恒的主題,探究有效的教育方法應是我們一直的追求。本人嘗試“自醒教育”,目的是使教育中的主體----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能動性得到發揮,內驅力得到激發,努力實踐:變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嘗試“自醒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相關文章:

    嘗試“自醒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08-17

    提高備課的有效性08-16

    提高簡歷投遞有效性08-15

    思想品德教育論文:煥發課堂活力性提高教學有效性08-25

    護理健康教育的動態及嘗試08-05

    如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思維08-05

    如何提高數學練習的有效性08-15

    淺談如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08-03

    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探究08-14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