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德育管理論文>深挖井·廣蓄水·巧轉移

    深挖井·廣蓄水·巧轉移

    時間:2023-02-24 20:16:46 德育管理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深挖井·廣蓄水·巧轉移

    深挖井·廣蓄水·巧轉移
    ——談“如何做到(體現)······”類哲學主觀題的解題方法及教學啟示
                      無錫市堰橋中學 徐福亮
        近幾年的政治高考試題中,多次出現“如何做到(體現)······”類主觀性試題,因為在設問中已經提供了所用原理,似乎很容易上手,但實際的結果卻并不令人滿意,考生往往出現審題錯誤。本人在教學實踐中處理過大量這樣的練習,有一些粗淺的體會,簡單概括為“深挖井”、“廣蓄水”、“巧轉移”。
        一、深挖井,夯實基礎
        近幾年高考主觀性試題答案要點貼近教學內容,文字表述精煉,基本源于教材,貼近教學實際。這就要求我們在解題時做到“深挖井”。所謂“深挖井”,就是首先進行審題,找到題眼,直接對應相關知識點,并根據首先跳到腦海里的知識點,深挖下去,寫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組織答案。
        例:“該地區在脫貧過程中是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1997·全國·38,材料略)。答案要點是:①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②辯證地認識和把握實際;③正確對待別人的經驗;④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顯然,答案要點①③出自哲學常識上冊P28: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要點②對應P29:客觀實際總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某一方面,算不上從實際出發。答案要點有如此明顯的對應性,考生卻不能對號入座,最后只能將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寫出。根本原因就是考生知識基礎不扎實,將知識平面化處理,無法深入,限制了答題。
        根據“深挖井”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按照知識發生的順序,設計出“如何(做到)體現······”類大題目,整理要點,不斷積累。如教學第一課時,設計題目“如何體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挖好第一口井:①形成與掌握正確的意識,指導實踐獲得成功;②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③做到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在教學第二課時設計試題“怎樣體現普遍聯系的觀點?”(1999·廣東·38),挖好第二口井:①事物是普遍聯系的;②聯系是具體的;③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設計試題“如何體現發展的觀點?”,挖好第三口井:①發展及其方法論意義;②分析事物發展的原因;③明確事物發展的狀態;④看到事物發展的趨勢。教學第五課時設計試題“怎樣才能按客觀規律辦事?”(1999·全國·38(3)),挖好第四口井:①尊重客觀規律;②認識和利用規律;③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將兩者有機結合。設計題目“怎樣發揮主觀能動性?”,挖好第五口井:①能動地認識與改造世界;②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③按規律辦事,從客觀條件出發;④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⑤立足內因,同時合理利用外因。設計問題“運用所學的哲學知識,說明怎樣才能正確發揮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1998·全國·38),挖好第六口井:①學習和掌握科學理論;②做到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③要根據實際的變化發展來運用理論;④發展和深化理論。
       這樣,在挖“坑”的過程中注意了坑的深度,也就挖出了“井”,從而蓄備了用之不竭的清泉。這樣才能使考生面對考卷,思路如泉水般涌動。
        二、廣蓄水,抓好知識聯系
        高考強調考查知識內容的綜合性,要求考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評論有關事實或現象。試題設計的綜合性有所加強,突出了對綜合能力的測試。賦分規定做了重大改革,更加突出了對考生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考查,要求從多角度加以闡述,而不是教材現成觀點的簡單搬用。這就要求在“深挖井”的同時做到“廣蓄水”。所謂“廣蓄水”,就是在首先跳到腦海里的知識點的基礎上,思考和它相聯系的知識,找出相關原理,繼續組織答案。
        還以上題為例,答案要點③和④涉及第四、第五課的原理,似乎不易想到,但如果仔細分析其內在聯系就不足為奇了,因為首先要考慮內因這一事物發展的關鍵、源泉、根本動力,才能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與客觀相統一,達到實事求是,認識和改造世界。而這又離不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這就啟示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要以某一個社會問題為主題展開綜合闡述,有意識地訓練思維的整體性和邏輯性,構建知識網絡。
        首先是哲學板塊內部知識之間,特別是核心原理之間的聯系。
        唯物論中,為解決“如何體現唯物論原理的?”這類題,要理清下列關系:一切從實際出發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按客觀規律辦事和實事求是的關系。從而明確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三者是高度一致的,集中到一點就是主觀和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辯證法中,為解決“如何體現辯證法原理的?”這類題,要理清矛盾、聯系、發展的關系。例如:“根據材料一、材料二,運用唯物辯證法有關觀點分析江蘇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保2004·江蘇·39(3))。答案要點就包括聯系、發展和矛盾分析法中的一分為二、抓主流。
        認識論中,為解決“如何體現認識論原理的?”這類題,要理清認識論中的核心原理: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認識是發展的、創新原理。如“從對DDT認識的發展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哲學認識論啟示?”(2000年·保送·7(6))、“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變化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2003·全國·38(2)),就是運用了以上的原理組織答案的。
        三觀中圍繞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理清下列關系:社會存在和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集體主義價值觀、人生的真正價值、崇高的理想、群眾路線等的關系等,從而解決“如何體現認識論原理的?”這類題。例如:“它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哪些觀點?”(2004·全國·38(1)②),答案就是使用了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這兩個原理。
        其次,構建起板塊間知識聯系的框架,加強知識板塊的貫通。
        試題“怎樣做到一切以條件、地點和時間為轉移?”使我們認識到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又如試題“如何體現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的?”,明顯考查考生對知識聯系的掌握。
        最后,構建起整個哲學知識聯系的大板塊。
        從整體上來看,最具聯系的原理有: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等。這些原理主要用于解決“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哲學原理,是如何體現的?”這類問題。
        這樣的知識構建,就是挖出深井后,又多挖了深井,并使井井相通,讓一切能夠灌溉的源泉充分涌動,才不至于一眼清泉難灌廣袤之干土,從而保證水分充足,禾苗茁壯。
        三、巧轉移,把好審題關
        抓住了知識聯系,不僅增加了解題的角度,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提供解決難題的突破口,通過思維的轉移,對知識進行遷移和轉化,運用所學知識靈活地分析、解決具體問題。這就是“巧轉移”。
        例:“怎樣做到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面對此題,考生往往由于缺乏理論知識的儲備及對知識內在聯系的把握,將“怎么樣?”審成了“是什么?”,大談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求是的辯證關系,造成失分。實際上只要把握住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按規律辦事,與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關系,即三者統一于“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再加上各個知識點的深化內容,問題迎刃而解:①立足于本地實際(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②轉變思想觀念(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③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這種思維的轉移同樣表現在板塊之間,如問“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原理,是如何體現的?”,如果可以用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則肯定可以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但是如果題目限定了范圍,則不可照搬照抄,以致要點撒得太大,而應該改頭換面,靈活處理。比如問:“運用認識論觀點,談如何使自己的思想適應變化發展的新形勢?”,一般來說,肯定會用到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但認識在唯物論中就是意識,所以可以考慮將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靈活滲透進去。同時要注意打好擦邊球,因為要使思想隨著形勢的變化發展離不開解放思想,所以可以運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理。這樣,答案要點就全面了:①在實踐中推動認識向前發展;②在正確思想理論的指導下去適應變化發展的實際,做到認識和實踐中的實際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③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待科學理論一要堅持,二要發展。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加強審題訓練。通過強化訓練,使學生在解題時通過巧妙的轉移,完善答案。

     

    【深挖井·廣蓄水·巧轉移】相關文章:

    廣深雜記08-16

    課堂提問要“精、巧、活、深”08-17

    愛的深傷的深的句子01-08

    員工蓄水池建設計劃方案08-05

    深閉的園子08-14

    城市套路深02-22

    吃水不忘挖井人08-15

    水庫施工及蓄水期水環境保護措施08-18

    巧識變量08-17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