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師自身角色的定位
景德鎮二中 張景鳴【摘要】在網絡教學環境下,有些教師由于對本身角色把握不到位,導致教學過程放有余而收不足: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莫名其妙地研究”、“稀里糊涂地上網”、“漫無邊際地討論”,最后教師還得“匆匆忙忙地補課”。那么網絡教學中教師對自已的角色怎樣定位呢?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關鍵詞】網絡教學,教師角色,定位,教師作用
【正文】
隨著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的日臻成熟,現代教育技術已悄然向第三階段——網絡教學(Web-Based Instruction)過渡,網絡教學是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的一種教學方式。網絡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便利的空間和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在網絡環境(這里指基于web的網絡環境)下,基于資源的學習,可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支撐“基于網絡環境下教學”的理論是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則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無疑,一貫主宰課堂的教師也無法回避網絡的沖擊,必將接受新的挑戰。有些教師由于對本身角色把握不到位,導致教學過程放有余而收不足: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莫名其妙地研究”、“稀里糊涂地上網”、“漫無邊際地討論”,最后教師還得“匆匆忙忙地補課”。那么網絡教學中教師對自已的角色怎樣定位呢?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1.知識的導航者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社會的文明使知識的創造、存儲、學習和利用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如何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生存,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教育部長陳至力講話中談到要把學生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作為與讀、寫、算一樣重要的新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成為現代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網絡信息資源種類數量繁多,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然而網絡信息資源的建設現狀也不盡如人意,海量化的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不乏污穢、過時信息,大量的冗余信息、過載信息又使人們難以快速獲取所需求的信息資源。學生由于年齡小,能力弱,辨別是非能力差,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上網后東看看西望望,走馬觀花式地瀏覽,不免會在五花八門的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虛度時光。所帶來的結果可能就是信息資源極大豐富,學習效率卻極端低下。因此,信息資源的有效組織是需要解決的問題;c此,教師就成了茫茫信息海洋的導航者。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主題學習內容對網上的信息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加工,建成可利用性較高的本地資源庫,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可以在本地資源區為學生提供與主題學習相關的URL導航鏈接,學生通過導航鏈接直接登陸相關網站去獲取所需的信息資源。學生通過瀏覽網站,查詢、下載相關資料,完成小論文的寫作,成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為導航者,教師在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應著眼于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逐步有序地、扶放結合地培養學生迅速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地鑒別信息真偽,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2.教學過程的設計者
基于WEB的網絡教學以建構主義理論為依托,與傳統課堂的學習方式、方法、內容等有顯著的不同,其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學會上網,不是為技術學習,而是為能力學習,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符合建構主義理論的基本框架;玖鞒炭梢赃@樣安排:教師首先確定教學目標和任務,對學習者特征進行分析,確定學習的起點,選擇或真實性的或問題性的或虛擬性的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索學習和各種形式的協作學習,在協商會話交流后完成意義的構建。建構主義的自主學習主要有三種類型:基于概念框架的支架式教學;基于真實問題的拋錨式教學;基于復雜問題的隨機進入式教學。學生的協作學習也不應拘泥于一種模式,既可以協同,也可以競爭、辯論,還可以進行角色扮演?傊處熢谠O計教學過程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用適當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模式,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以任務為驅動,讓學生帶著問題上網,有目的地進行網上沖浪",這必將對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知識應用、問題解決、嘗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有較大促進作用。
其次,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要遵循一定原則,使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富有個性色彩和創造性及生產性,學生能在協商合作之后構建自己的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既是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就應該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通過課堂的調控組織使學生能夠在利用網絡創設的一個既虛擬又現實的情境中能夠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生動活潑地獲得發展。
總之教師作為基于web環境下教學的總設計師,必須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轉變觀念,深入研究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教學理論對網絡教學的影響,才能設計出合理的教學過程,達到教育教學目的。
3.既是學生協作學習的指導者也是合作伙伴
1)學習的指導者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傳授者,然而網絡教學中網絡的開放性和共享性使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無限的相關知識,并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因此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師、學生、教學信息媒體三者關系的改變促進了師生關系的平等化,使教師在課堂上能真正成為學生協作學習的指導者。
協作學習是由教師分配學習任務和控制教學進程的。在網絡協作教學中,學習者的參與和自主學習是協作過程的中樞,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忽視了教師的幫助、指導、輔助作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承擔了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教學過程的主導者的角色,因此教師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明顯的。如何在網絡這個特殊的學習環境下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與者和解決問題的指導者,這也是協作學習有效進行的前提。
在基于網絡的協作學習中,教師首先應組織引導學生個體根據其興趣或任務分好組,并提出引起爭論的初始問題,然后各小組明確要解決的問題,組內協商對話,分配任務,通過一定時間的網絡搜索、獨立探索后,接下來便可組織基于WEB的專題討論,討論中交流信息,有時展開辯論、競爭,有時又結成伙伴,協同一致,有時又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形式不一,但都能起到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的作用。其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BBS論壇系統、email電子郵件、聊天室系統、公告板、視頻會議系統或網上在線交談等網絡協作學習系統發布言論、參與學生的討論,或對學生討論中的觀點加以點評、個別化輔導為學生解惑答疑。最后使學生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問題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這樣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創造。同時教師在參與、指導的過程中與學生的心理得到了溝通,和諧了教學氛圍,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學習的合作伙伴
教學中,教師為學生設立一個起點,或引導學生自己設立一個起點,然后告訴他到達終點時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議一些可以幫助他完成任務的資源,這些都有了的話,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收路了。這時學生每個人迫不得已都只能選擇一條自己的路走。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這時可以向教師或同路人尋求幫助。而教師所起的作用就是陪伴著看他走這一段路。但只有當他需要幫助時,才會發現教師就在自已身邊不遠處。對于學生來說,從出于某種動機的選擇到遇到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正是他們自己體驗感悟的過程。他們走過一段路,也許筋疲力盡,也許頭破血流,但回過頭再回想這一段路上點點滴滴的收獲時,卻是一種未經者所不可能有的成就感。在此,教師不再是一名帶路人,而是一個同行者,一個合作伙伴。他將出現在每一個學生的路上,他傾聽他們的話,支持他們的選擇,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或者提供一個好的建議,以便學生能更關注到每一個細節,以充實旅程,開闊視野。到了終點,每個人的行囊都是鼓鼓囊囊的,這時他們才發現,原來終點只是一個路標,只是告訴你所在的某個地方,而真正有價值的是他們一路上不斷充實的行囊。教師也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協作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也以自己的人格魄力對學生的個性發展、道德品質培養產生影響。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就應體現出這樣一種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的角色。
4.學生學習成果評價參與者
若能在探索發現之后及時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則能提高認識,增強學生學習動機。例如,在一堂網絡作文賞析課中,首先由教師提出優秀作文的三個標準:有特點、有妙筆、有感情。為學生指明點評的方向。學生接下去便能圍繞這三個方面去點評同桌或他人的文章,活動、思維有條理有依據。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反思,通過評論和修改文章,談談自己的收獲體會,內化認識。
信息技術對人類學習方式的變革具有革命性的影響,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無縫結合,是未來學校教學的必然趨勢之一;诰W絡的學科教學,對教師綜合能力提出了挑戰,研究課程本身所具有寬泛的內容也對教師不斷提出考驗,反思現有傳統課堂教學,將兩者有機結合,取長補短,將更有利于推動教師持續學習和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網絡環境下的教與學》 東南大學出版社
《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及思考》 宋連昌
【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師自身角色的定位】相關文章:
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師角色的把握08-17
淺談網絡環境下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換08-07
網絡環境下的歷史教學08-12
網絡環境下教學設計的探究08-07
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的角色轉換08-02
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的角色定位08-24
網絡環境下的識字教學美術化08-08
構建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軟件08-07
網絡環境下社會課教學初探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