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研究性學習中的3D教學法
在歷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通過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探索,學會收集、辨析和使用信息,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探索中,我改變了以往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注意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對話、討論、辯論的方法,使每一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對話、討論、辯論這三個詞在英文中分別是Dialogue、Discuss、Debate,為方便起見,稱之為三D教學法。Dialogue
——培養學生的置疑精神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扮演著主要角色,以講臺為中心,教師是權威,教師講的話就是真理,學生要做的就是把老師講的史實、結論毫無疑議地記住。長此以往,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精神和探究精神。而運用對話法,講臺變成了師生交流的平臺,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創設平等、寬松、和諧的氛圍,在對話中啟發學生的智慧,使學生敢于置疑,樂于置疑。
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可以使學生養成從歷史事實出發的思維方式,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培養學生置疑的能力和素質。通過互相置疑、答辯、對話,使學生形成運用史料支持自己觀點的能力,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而且能形成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Discuss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歷史課程標準》前言指出:“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泵鞔_提出培養“人文素養”是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
在物質財富迅速增長的今天,物欲的膨脹、人文精神的失落令人堪憂。歷史教學中,可以有機地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通過對相關的歷史問題進行討論,發揮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如通過討論儒家文化中的“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體會善待生命、善待他人的情懷。通過討論儒家文化“忠恕之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體會對他人的寬容,對個體生命的尊重。通過討論唐詩、宋詞,使學生體會中國的詩詞的美;通過討論唐都長安圖、《清明上河圖》,體會中國古典建筑的美;通過討論、欣賞達 芬奇、塞尚、凡高的繪畫,體會色彩美、線條美,乃至個性的張揚。在討論中,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意識。又如,通過討論經濟的發展、工業革命的進程和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討論戰爭,培養學生對戰爭、和平、發展等人類社會重大主題和人類命運的關注。
總之,通過討論,可以強調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精神,培養人文情懷,有助于學生養成現代公民應具有的人文素養。
Debate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研究性學習中,確定一個課題,讓學生以辯論的形式進行學習,效果很好。
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開放型思路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辯論中,不同的思維碰撞、交鋒、融合,創新意識就會被激活,大腦的潛能就會被更好地開發出來。
在準備辯論材料的過程中學生要采用多種方式收集信息,如查閱報刊、典籍,參觀歷史博物館,運用計算機網絡查找資料,進行社會調查等。通過對信息的采集、辨別、選擇和使用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整理能力、辨別能力。
在辯論過程中,辯論雙方針鋒相對,不為定論所束縛,運用批判的理性的思考,運用有效信息,從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論證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從而鍛煉了多方位,多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唇槍舌劍的辯論,快速有力的反擊,鍛煉了學生的口才和反映能力劍拔弩張、各不相讓的態勢,激發了學生青春的活力和競爭的意志;同隊辯手之間的密切合作、緊密配合,有助于形成合作精神、團隊精神。
辯論,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在歷史教學中,這門藝術的魅力在于,通過智慧火花的交匯,鍛煉的不僅僅是雄辯的口才,縱貫古今的、旁征博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養成開放的心態,開闊的視野,形成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努力,還有強烈的參與意識、主體意識、競爭意識以及在競爭中必要的溝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進行研究性學習,運用3D教學法,培養學生的置疑精神、創新精神和人文精神,有益于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開拓型、創造型人才。對于我國經濟、教育與世界接軌有著重要意義
【研究性學習中的3D教學法】相關文章:
研究性學習與“問題教學法”08-17
[政治論文]研究性學習與“問題教學法”08-17
談網絡中的研究性學習08-17
對“研究性學習”中幾個關系的認識08-17
體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探討08-17
論網絡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08-17
交際英語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案例08-17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08-17
研究性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探索08-17
談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