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學論文>數學論文>數學教學中的課程觀

    數學教學中的課程觀

    時間:2022-08-05 15:28:37 數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數學教學中的課程觀

      《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課程意識的重要,前言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自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边@里突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學的基本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也提出課堂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更反映了課堂中應以課程觀為指導的宗旨。
        課程觀要素分析
      數學教學要體現課程觀,就必須正確理解課程改革中教師、學生、教材、環境這些要素與我們以前的理解所發生的變化,比較全面地把握課程觀的要素,才能使數學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標準》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边@就有別于傳統意義上教師的內涵,具體地說,在新的課程下,教師由傳授者轉化為組織者與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的“神仙”轉化為平等的合作者。這就是教師角色的轉換,意味著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教學方式要發生徹底的變化。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這次課程改革的核心。那么,以往給學生的定位也就要發生深刻的變化。學生單純、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在我國習以為常,而且在教師們頭腦里也根深蒂固了!稑藴省分赋觯骸坝行У臄祵W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睂W生采取發現學習、探究學習與研究學習等主動學習方式,是新課程觀下學生的內涵。同時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學習經驗,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是教學中要考慮到的問題。關注這些問題,就是把學生看作教學的主體,而不是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
      數學學習通常認為是做數學題,忽視了學生對數學知識要采取探索、發現與研究的方式獲得。實質上就是否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談不上學生參與、自主探索的學習,這也是教師缺乏課程觀造成的。
      數學教材不是惟一的數學工具,這一觀念是課程觀的重要內容。教材由原來的“控制”和“規范”功能轉向為“為教學服務”的功能。教材不再神圣,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去選擇和增添教學資源,只要有利于教學的課程資源都可開發利用。這種教材觀是教育的“社會控制職能”和制度化教育強化的結果。提倡“材料式”教材觀,是課程觀的基本要求。
      充分發掘數學教學資源以濟教材之不足,是當前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凡是同教學內容相關的數據、圖表、圖形、現象,都要盡可能地運用到教學之中,以豐富課堂教學。取生活之靈氣以濟數學,成為當今數學課堂教學發展的主流。
      教育環境包括課堂教學環境和課外學習環境。我們過去強調比較多的是課堂環境的整齊性、權威性與規范性,忽視了建立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課程觀下的課程教學環境講究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的環境。
      課外學習環境也需要教師營造與指引。比如,學生要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調查,教師必須就調查的外部環境為學生疏通,不能產生阻礙學生調查活動開展的因素等。
        課程觀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
      最近發現了這么一件事,一位公認為很優秀的教師,采用《標準》編寫的數學教材,課上得頭頭是道,但經專家一評論,急得她哭起來了?奘裁茨?專家說,沒有體現課程觀。由此可見,課堂教學中要體現課程觀任重道遠。那么,怎么教學才能體現課程觀呢?
      1.教師必須樹立新的教材觀。
      教師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更不是把教科書奉為圣旨,要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
      課程資源的開發是這次課程改革中值得十分重視的新課題。數學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畢竟是有限的,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僅滿足于教材上那些內容,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同時,知識的教學也遠遠不能體現社會對人們掌握課本知識的要求,更多是需要人有敏銳的洞察力與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給學生提供辯論、思考的材料,學生從課堂模擬現實的思考中,掌握今后對自己發展需要所具備的素質。
      比如,“求平均數”的教學,如果僅滿足于教材上介紹的求平均數的方法,而不去思考平均數的應用價值,那么,學生掌握再多的求平均數的妙法,也是沒有價值的。因為算平均數單純是機械的計算,即使數據再復雜,有計算機或計算器一下子就能完成,這樣簡單的勞動,是不需要人用過多腦筋的。因此,求平均數的重點應該放在學生對平均數內在含義的理解上,學生應該了解平均數在生活與社會實際中的應用。為此,教師可提供下列素材:
      (1)據世界衛生組織剛公布的排名表,日本人的平均壽命是74.5歲,居世界第一。
      (2)據蘇州日報報道,2001年上半年蘇州市區平均房價為每平方米1739元。
      (3)據深圳日報報道,深圳市“第三屆十大杰出青年企業家”平均年齡僅35歲。
      (4)有關專家預測,今后100年,地球平均氣溫將升高1.4℃~5.8℃。
      (5)歌手大賽時,去掉一個最高分與一個最低分,再計算平均分,就是歌手的最后得分。
      ……
      這些材料呈現在學生面前,會引起他們對平均數的思考,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就不會僅限于教材上所提供的例子了。
      2.讓學生真正主動而有效學習。
      學生主動學習,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但真正落實在課堂上就顯得非常單薄,很多所謂的主動學習,就是學生簡單地回答教師提的幾個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做幾道練習題,或者熱熱鬧鬧一陣誰也聽不清楚的討論,或是裝模做樣操作幾下學具。諸如此類的教學現象,可以說不勝枚舉,特別表現在比賽課中,有些人還美其名曰是“課堂氣氛熱烈”。其實,這是教學上的形式主義,也是教師缺乏課程觀的體現。
      我們主張學生的主動學習,就是靠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發現,使發現式學習、探索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進入學生的學習方式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問題為中心,引導學生主動而有效的學習。
      例如,學習圓的周長與面積時,可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小明家想做一個直徑是1米的餐桌,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板?如果吃飯時每個人占用餐桌60厘米的弧長,這張桌子夠多少人一起吃飯?
      教師不需要講解什么,學生圍繞求木板面積與求桌子的周長展開探索。求周長的繩測法學生很容易得到,求面積時,他們也會提出自己的見解,如分塊求,用正方形的面積代替圓的面積等。很多方法都會在學生自己探索中產生,教師只參與、組織學生的討論,并與學生合作想辦法,最后再上升到建立模型——圓的周長與面積公式。這一過程,就是學生真正參與學習的過程,排除了教師的過分干預而降低學習的有效性。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幫助者。只有這樣,學生的有效學習才能到位。而一些設置過多的鋪墊性提問或練習,把學生的思維圈定在一個小范圍內,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以往的復習提問,大多數是無效的,不能促進學生有效學

    數學教學中的課程觀

    習,應該擯棄。
      3.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標準》在“總體目標”中設立了“情感與態度”目標:
      ●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欲。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這是我國第一次關注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及價值觀,教學中應該得到充分的體現。如學習一個數學知識時,教師要觀察學生的表情,由學生談談學習的心里感受,經常與學生聊聊學習數學的體會,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互教互學的教學氛圍。
      1998年,教育部在為制定課程標準所作的一次調查中,有學生寫道:“一到考試數學,我緊張得直作嘔!薄吧蠑祵W課,我只想睡覺!敝T如此類,都是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感情出現了問題,教學中必須予以重視。
      在教學中要體現課程觀,還包括很多方面,如課堂文化氛圍的營造、實踐活動的開展等都蘊涵了豐富的課程觀內容,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地總結與運用,才能使新課程改革達到預期的目的。


    【數學教學中的課程觀】相關文章:

    數學問題在新課程教學中的作用08-18

    淺談數學新課程中的情感與態度08-08

    淺談數學新課程中的課堂討論08-19

    探究高中數學新課程中的向量及其教學08-18

    高中數學新課程中函數設計思路及其教學08-18

    數學新課程教學反思08-17

    新課程數學教學反思08-22

    新課程數學教學心得12-08

    數學教學課程應用論文09-04

    談新課程實驗中的教學體會08-08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